登陆注册
1163800000012

第12章 探求世界的真相(2)

我们自以为什么都知道了,如自己是谁、世界是什么、存在是什么等,但其实我们知道的只是一些概念和知识。概念和知识不仅仅是头脑里的知识,它们有时甚至会左右我们的主观经验,让我们和我们的世界被僵固起来。我们紧抓着这些概念和知识不放,只会让它们变得越来越坚实。生活在充满概念和知识的世界里,我们丧失了能够带来自由、惊喜和新鲜感的神秘性。我们亲手把世界变成了陈腐不堪、丧失活力的东西,也让自己的心灵不能够解脱。

如果想让心灵解脱,摆脱那些头脑里定义出来的东西,我们就必须看见所有已知事物的真相,就要成为一个崭新的人,以崭新的方式看待知识、放下老旧的概念、不再执著于头脑的活动、也不再把知识当成终极目标。只有向这些概念发出挑战,我们才能超越以往学到的概念、发现真正的实相。一旦我们洞穿了所有已知的概念,我们就能真正探索到超越心智的实相是什么。当我们开始向所谓的世界和心智挑战,勇敢地去质疑这个世界的真相并能够如实而直接地感受当下的真相时,我们就可以看见一直存在于那里的真相。

在体验自我时,只有看见真相才能满足

真相会令我们觉得自己越来越真实,越来越能安住在当下,生命会显得更有意义、更令人满足。这种圆满和知足的感觉,不可能经由别的方式而达成。

——《内在的探索》

人类带着各种向往和欲望在现实里生存,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事情。当我们想要的太多而得到的太少时,我们的内心就会感到痛苦和失落,各种消极的情绪也会出来折磨我们的内心,让我们陷入现实的困境中。为了能让自己不再痛苦,我们会建立起各种防卫机制,制造很多谎言让我们相信自己是强壮的、快乐的和勇敢的。我们用这些自己信以为真的谎言来对抗无意识中的脆弱、忧伤和怯懦。但是,当我们认真地审视我们的谎言时,我们就会发现谎言深处的空虚和匮乏。除了看见真相,其他的方式都不能让我们走出困境或感到满足。

在没有看见真相以前,我们吃了很多苦。我们不明白为什么会经历这么多痛苦,当通过别的方式得不到解答时,我们就开始尝试着对自己的内心下工夫。我们希望通过内在的工作来去除眼前的困境,或停止心中不断出现的恐惧。当我们深入地探索内心,我们发现心中产生了一股强烈的动机,迫切地想要体验自己,即使这带给我们一种痛苦的感觉,我们依然想深入到底。在这个体验自己的过程里,我们已经忘记了想要去除困境、停止恐惧的动机了,只是渴望能够认清真相。这时,不论有多么困难,我们还是会想看见真相,因为看见真相能带给我们一种满足和轻微的喜悦。如果我们能在当下安住在我们的身体,那么就会更加接近我们的本质和真相。这样我们才能知道什么是真和什么是假,并且会和那股细微的真实感越来越贴近,直到它变成一种实在的东西。那时我们也会真正了解到那股满足和喜悦的感觉是从什么地方产生的。

看见真相也就意味着要发现我们真正的信念和我们无意识里的动机是什么。如果我们正处在巨大的痛苦中,看见真相就能帮我们度过痛苦。但我们通常会掩盖住内心真正的信念和动机,直到我们的内心生出对真相的渴望。要知道,那份渴望深刻而强烈,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挡得了它,直到我们探索到最深的真相为止。

当我们体验到的真相越来越多,并真的深入到当下的真相之中,就会产生这样的念头:“是的,那里面有某个东西是我想要的。”还会深刻地体会到自己越来越真实、越来越能安住于当下,而且不论快乐还是痛苦,生命都显得更有意义、更令人满足。因为真相的介入,我们过往的经验从此充满生机,并有一种圆满和知足的感觉。我们周围的每一件事也都变得越来越真实和具体。但是这种满足感不可能通过别的方式实现,只有真相。

对当下进行思考,我们将会发现更深刻的真相

如果我们检视当下的个人经验,对每一个当下的真相进行自由的、独立的、个人性的探索,我们将会发现所有层次的真相。

——《解脱之道》

我们一直在探讨有关真相的问题,世界上有着各种各样的真相,可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当下这一刻的真相,我们必须贴近跟自己当下这一刻有关的真相,否则就无法解决问题。我们当下所经历和感受到的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感官觉知,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亲自去检视和思考当下的一切。

佛家常劝世人要“活在当下”,就是要求我们要将全部的能量都集中在这一刻,集中在现在,生命因此会生长出一种强烈的张力,也会慷慨地将更深刻的真相展现出来。圣严法师曾这样教诲世人:“未来的是妄想,过去的是杂念,保护此时此刻的爱心,才是禅修者的任务。”然而,世俗之中又有多少人能专注于当下?世人常常是背负着过去,忧虑着未来,而对眼前的一切视若无睹,所以很多人永远都看不到生命的真相。

日本的亲鸾上人九岁时,就已立下出家的决心,他要求慈镇禅师为他剃度,慈镇禅师问他:“你还这么年少,为什么要出家呢?”

亲鸾说:“我虽年仅九岁,父母却已双亡,我不知道为什么人一定要死亡?为什么我一定非与父母分离不可?为了探究这层道理,我一定要出家。”

慈镇禅师非常嘉许他的志愿,说:“好!我明白了。我愿意收你为徒,不过,今天太晚了,待明日一早,再为你剃度吧。”

亲鸾听后,非常不以为然地说:“师父!虽然你说明天一早为我剃度,但我终是年幼无知,不能保证自己出家的决心是否可以持续到明天。而且,师父,你年事已高,你也不能保证你是否明早起床时还活着。”

慈镇禅师听了这话,拍手叫好,并满心欢喜地说:“对的,你说的话完全没错!现在我马上就为你剃度吧!”

每一分钟的我们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所以我们并不能活在已经成为过去的昨天,也无法透支未知的明天。我们能够把握的只有当下这一瞬间,只有眼前明明白白的每一分,因为每一秒都蕴藏着我们生命最大的真相。只有我们毫无偏见地安住在当下这一刻,并且亲身探索其中的真相,真相才会彻底地展露在我们面前。

很多时候,我们却会受到别人的左右,而失去了自己的坚持,一味地跟随某个人所说的话。但即使那人的话中有着很深刻的哲理,那也跟我们当下的经验毫不相干,没有必要去知道它。别人的话还会妨碍我们看清眼前的真相,所以我们要珍惜自己当下的经历,并对每一个当下的真相进行独立、自由的个人性探索。这样才有可能发现所有层次的真相。

意识越平衡,就越喜欢看到真相

平衡通畅能导向真相,一个人意识愈是平衡、整合及圆满,愈是喜欢看到真相,以及爱那些喜欢看到真相的人。

——《无可摧毁的纯真》

我们一直以来都按照某种既定的概念或模式生活着,随时都要面对生活中不断出现的痛苦、冲突、快乐和忧伤,这样的概念和模式可能是几十年、几百年前流传下来的,你的父母也是这样生活的,所以你从来不觉得这样的生活有什么不妥或应该去主动改变什么。因为即使痛苦也有既定的模式和概念可以去应付和缓解。其实,拥有什么样的生活完全是由你自己决定的,在这方面没有任何所谓的通则或模式可以对任何人都适用,这完全取决于你所处的情况和你所拥有的特质,以及你想要在人生中完成哪些事情,因此,根据你自己的需要,你可以选择要不要亲密关系、婚姻、事业或财富。但如果你想要拥有圆满、真实的生活,就必须把所有的事和各个方面都纳入自己的考量,必须了解什么时候该采取行动,什么时候该按照真理来安排生活。当你能够如此认真地按照真理生活,你所希望的恩宠、美好和圆满就会出现。

真相之中包含了三个面向。让事情变得美好的,就是个中的真相;让事情变得优雅的,也是个中的真相;让事情变得高尚的,同样也是真相。而虚假会带来丑陋、懦弱,以及缺乏自尊自重等负面效应。当一个人面对的真相越多,他就越会自动自发地按照真理来生活。到那时,真理就不再是头脑所了解的东西,它会开始真正影响和掌控人全部的人生,让人按照真理来生活和行动,并为人生带来那些美好、优雅和高尚的品质。到那时,只要你细心地观察你在生活中所做的事情和你对真相的态度,就可以知道你自己的意识是多么平衡、诚实和细腻。但这也并不代表真理和真相会给人带来平衡、诚实和细腻,而是诚实和细腻能带领人导向真相,让我们和真相发生正确的关系。

对于平衡的意识以及灵魂的本质来说,真相是它们真心喜爱的东西,但这并不是因为真相是正确的、有用的、实事求是的,或是属灵的。当我们的灵魂正常而又自然地运作时,我们就会喜欢看到真相、贴近真相,因为真相就是灵魂和实相的本质。我们的意识越来越趋于平衡、圆满和整合,就会越来越喜欢看到真相,还会爱那些喜欢看到真相的人。这时,你还会发现你对他人的爱、体贴和尊重,全都仰赖对真相的发现和喜爱。如果你发现有一个人同你一样喜欢看到真相时,你就会很自然地更爱他一些。这是非常自然的事,热爱真相的人都会忍不住这么做。同时,你也会发现,当你越喜欢面对真相,就会越尊重自己、体恤自己。

当你在内心达成一种平衡时,自然会愿意面对真相、贴近真相,而不会像从前那样从道德批判的角度去看人、看事情。因为真相可以让事情变得优雅、美好、高尚,你的意识也会随之更加自然地趋于平衡。这样的循环就要一个完美的圆,不断地送给我们平衡、整合、优雅和美好。

放下希望和抗拒,便能获得眼前的真相

心识的运作总是在期望和抗拒中打转,如果没有希望也不抗拒,它就会彻底停止活动,只剩下每一个刹那的真相。

——《解脱之道》

几千年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雅典的市场上闲逛时,曾发出这样的感叹:“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啊!”作为一个专注于精神和思考的人,苏格拉底对物质生活并不做过多奢求,即使是几千年前物质贫乏的时代,他仍能放下不必要的需求。而在物质文明过度发展的现代社会,可供我们选择的物质产品更加丰富多样,以至于我们弄不清楚什么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什么是过分的贪求。大部分的人只能随着社会的潮流而动,别人有什么,我也要有;社会、舆论告诉我该有什么,我就要拥有什么。所以现代的人都是:需要的东西不多,想要的东西太多。一个人对外物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明明只有两只手却什么都想抓住,金钱、名誉、权力等,最后只会让自己在不断的希望和失望中摇摆、挣扎。

从前,有一个人拿了两个花瓶去献给佛。佛陀对他说:“放下!”那个人就把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了。

佛陀又说:“放下!”那个人又把右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了。这时,佛陀仍然对他说:“放下!”

那个人说:“能放下的我已经都放下了,我现在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你到底让我放下什么呢?”

佛陀说:“我让你放下的,你一样也没有放下;我没有让你放下的,你全都放下了。花瓶是否放下并不重要,我要你放下的是六根、六尘和六识。你的心已经被这些东西充满了,只有放下这些,你才能从桎梏中解脱出来,才能懂得生命的真相。”

其实,在生活中,说放下就能放下谈何容易,世人加诸自己的重担和压力,又何止手上的两个花瓶那么简单?我们的心通常会紧抓着希望不放,而无法看到任何事情其实都是无望的。不论我们想变得富有、美丽、解脱还是快乐,都是在跟自己作对。我们的内心总是在各种期望和抗拒中打转,一旦我们得不到自己所渴望的,我们的内心就会开始挣扎和分裂,而无法认清眼前的真相,并产生纠结和痛苦。

赵州禅师曾经说:“一个人只要能够放下世间的一切假象,不为虚妄所动,不为功名利禄所诱惑,不因无常变化的万有而绝望,就能体会到自己的真正本性,看清本来的自己。”我们如果不停止对外物的期盼和挣扎,就不会明白其实解脱是无法自己制造出来的。只有当我们心中不再有期待和抗拒的时候,那些束缚我们的对立和冲突才会消失,快乐和解脱也才会自然显现。一旦我们的内心既没有期待也不再抗拒,并且停止了一切的活动和努力,那么剩下来的就是能让我们解脱的真相了。

同类推荐
  • 涉世妙学(天书悟语)

    涉世妙学(天书悟语)

    操存要有真宰,无真宰则遇事便倒,何以植顶天立地之砥柱?应用要有圆机,无圆机则触物有碍,何以成旋乾转坤之经纶。
  • 电通“鬼十则”

    电通“鬼十则”

    电通“鬼十则”由“广告鬼才”吉田秀雄于20世纪50年代制定,传承60余年,沿用至今。它是电通庞大机体的DNA,使得电通连续20多年广告收入居全球第一。它被全球广告从业人员奉为圭臬,被视为从平庸走向成功的铁律,并在其他多个行业领域广受追捧。本书作者在电通工作过23年,期间在工作中践行“鬼十则“的原则,并深有心得。作者致力于将自己的所得及思考与人分享,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并对7位曾经的工作伙伴进行了访谈,对“鬼十则”的内容和理解方式进行了解读,是一部了解电通“鬼十则”上佳的读物,企业管理与职场必读经典。
  • 创新的开拓(优秀人才成长方案)

    创新的开拓(优秀人才成长方案)

    俗话说,为人一师,再生父母。在人生的旅途上如果有一位恩师能够指点迷津,提携你共同走过漫漫人生之路,那么你的内心将不再孤独,你的前途就会充满光明,在这一点上,清代著名的官僚曾国藩就有一套成功的做法。人们在步入社会之初,往往有许多问题搞不明白,要摔几个跟斗,交一些学费才会变得成熟起来。这时,如果虚心地拜几位恩师,学一点知识,得到一些呵护,那么,立足就会快些、稳些。一般来说,凡是举止威严、诚实通达的人,就可以尊他为老师;如果仅仅是博学典雅、会做文章的人,则可以与他结为朋友。这样,你的人生道路就能够变得平坦而光明。
  • 情感底蕴

    情感底蕴

    歌德说:“名言集和格言集是社会上最大的财宝——只要懂得在适当的场合把前者带进会话里,在适当的时间唤起对后者的记忆。我们人类社会那些出类拔萃的名家巨人,在推动人类社会向前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他们通过自身的体验和观察研究,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感悟,他们将其付诸语言表达出来,被称之为名言或格言,其中蕴含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成为世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人们将之作为座右铭,产生着无限的灵感、启发、智慧和力量,从而成为人生的航灯。作为人生的追求者,茫茫人海,关键在于找到属于自己的名家导师,关键在于找到鼓舞自己的名言警句,当然,最关键的是在这些金玉良言的指导下付诸切实的行动。
  • 水浒潜规则

    水浒潜规则

    著名财经评论家刘亚洲先生的第一本非财经著作,是其20多年社会历练与读《水浒传》的心得结晶。作者极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从大历史角度,解读了水浒梁山的用人、取势、谋财、搏位等的特殊之道,解析了梁山从一个小山头成长为可以与朝庭抗衡的大型黑社会组织的历史原因与文化背景。惊人的细节解析能力,独到的社会背景挖掘能力,与宏大的观察角度个体角度,使文章不仅极具可读性,亦非常具有现实性。
热门推荐
  • 诊所法律教育研究

    诊所法律教育研究

    本书主要介绍诊所法律教育这一形式的形成、发展及诊所教育的基本理论。全书共有四编14章组成,内容包括:诊所法律教育的理论,诊所法律教育的性质、特征和原理,诊所法律教育关系和专业诊所法律教育及法律诊所结构等。
  • 匆匆岁月:最熟悉的陌生人

    匆匆岁月:最熟悉的陌生人

    我们也许记不清自己遇到过谁,但一定数得清自己爱过多少人。时光像剪辑师,不断地在名为“人生”的电影里,减掉许多细节。十年,好像做了一个冗长的梦。时间总是在我们身上留下许多东西,也带走很多东西。最难过的是你明明在我面前,我们却永远回不去了。曾经的我想和你永远在一起,曾经我想好了所有的未来,可未曾想过,当初那刻苦铭心的友谊,终有一天会这么随风逝去。一晃十年,曾经的天长地久竟是曲终人散,可这一散,我知道,便是一辈子。
  • 妃常将军妖孽王爷我不嫁

    妃常将军妖孽王爷我不嫁

    他是金陵国不得圣宠的残王,无人知晓他的另一重身份她是将军府中不得宠的嫡出小姐,清心寡欲与人无争的清冷女子。为了唯一的亲人,十岁的她不惜顶着哥哥的脸上战场,一去就是四年多。上青楼,调戏良家女子,只为了让哥哥远离皇室的纷争。她步步为营,却不知他窥探她已久。
  • 太子出走

    太子出走

    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盛唐太子年满十六便离家出走挑夫短工家仆打手行行出状元一朝登基天下归心(有没有看腻穿越、重生、虐心、宫斗?有没有只想轻轻松松、安安静静体会策马江湖的快意、宫闱之争的诡谲?这里爱如春风、谊如旭日。)
  • 未来2038

    未来2038

    2038年1月,世界上层联合会成立。2038年4月,为应对人口爆棚和全球变暖等问题,上合会提出“大清洗”计划。为掩人耳目,世界范围内展开摩天竞技活动。2038年8月,德国生物学家沃纳.施密特发现药剂缺陷后叛逃,欲将真相公布于众,被捕。2038年9月,驻日情报机关门字号负责人汤克西被祖国放弃,即将行刑。2038年的末尾,大清洗计划如期展开。药剂的漏洞是什么?下层何去何从?新纪元派别、国家的纷争依旧不断。世界秩序为之坍塌。
  • 九星神皇

    九星神皇

    群雄逐鹿的星河时代,讲究弱肉强食,一个种族的崛起,伴随着千万个种族的磨灭。强势一时的人类联盟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随时被灭族,残喘着、苟活着。作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岂能能坐以待毙?战!战!战!不屈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永不言败的气概!是我华夏人延续千万年的种族精神。没有流尽最后一点血,岂能倒下;没有燃烧掉最后一丝魂,岂能说我们灭族!只要我站着,我们的民族就没有倒下;只要我活着,我们的民族就没有灭族。铁骨铮铮的华夏人,在逆境中挣扎而上,誓要打破命运的枷锁,还给子民广阔自由的星空世界。
  • 王爷相公:你又傲娇了

    王爷相公:你又傲娇了

    一朝穿越,她,在生死攸关时刻对傲娇王爷一见钟情,看现代女高材生如何俘获傲娇王爷芳心。他,冷漠傲娇,对她不屑一顾,却在她的疯狂攻势下,逐渐沉沦,从此宠她上天,令人发指。——“娘子,有你在,本王便在,此生不渝~”
  • 西游——最後的劫难

    西游——最後的劫难

    《西游》中,所描述的是原着中从未出现的劫难,发生在师徒西行取经之末,灵山脚下。真经在前,师徒五人几近正果,心绪行为、甚至性格,都以以往不同。悟空收住了‘心猿’,八戒更加善良可爱,沙僧、白龙也都加了戏份。最值得一提的是师父唐僧,他成爲了整书中无可替代的一号主角,契合了张版《西游记》中‘贴近玄奘’的理念设定——强大的意志力和信仰力和人格魅力,加之对佛学、众生深刻的思考,取经团队的灵魂领袖人物。虽然这与原着中唐僧形象极大不符,甚至可说是彻底的颠覆,但对于我来说,确实愿意看到这样一个真正能够让几个徒弟,普度众生的伟大的师父。再者,文中对于原着所含“心”“讽”两个主题皆都作了延展性继承,也算是对原着致敬。
  • 神魔之战废柴要逆天

    神魔之战废柴要逆天

    她,一袭红衣,他,一身黑袍。她,魅惑妖娆,他,冷酷无情。她为了他历经了十世轮回,在最后一世,他来到下界只为寻找她,陪伴着度过她的最后一世。他的温柔,从来都只为她一人。
  • 相爱有时

    相爱有时

    *现代设定,水月君是动画党怕毁了剧情所以不敢随意写原著向···如果文里有BUG请太太们多多包涵···*遵循细水长流温情温情温情甜!偶尔小虐,因为觉得马拉松式的长跑爱情比较耐看(捂脸*因为实在很喜欢师生设定,这个文已经酝酿了很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