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843100000020

第20章 互文性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诗学嬗变(5)

嬗变路径之二:解构主义方向

伊格尔顿如是说:结构总是预设一个中心、一项固定的原则、一套意义的层次,以及一个坚实的基础,而写作无止境的变异与延迟所质疑的,正是这些概念。换言之,我们已经从结构主义时代迈入后结构主义君临的天下,其思想的时尚涵盖了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结构活动、法国历史学家福柯(Michel Foucault)的著作、法国心理分析学家拉康(Jacques Lacan)以及女性主义哲学家与批评家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的写作。

一、罗兰·巴特:文是一种织物

罗兰·巴特是法国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思想家与文论家,思想复杂多变。因其多变性,他本人曾被人称为结构主义的变色龙,这句话十分中肯地道出了他思想中的转变。他早期执著于结构主义,后来却转向后结构主义。这一点在他的《S/Z》中就可以看出来。《S/Z》中劈面而来的是对早期叙事分析家的一顿批判。他幽默风趣地讽刺了自己早年的苦心经营:“据说,某些苦心修行的佛教徒能在一粒蚕豆中看到完整的景致。的确,这就是最初的叙事分析家所试图做的:在单一的结构内看清所有世界的故事(从古到今,它们数不胜数)。他们想:我们应从每个故事中抽象出它的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再制定一个大结构,这种结构又应被重新运用(为了验证)到每个叙事文。这一任务令人精疲力竭,最终让人毫无兴趣,因为文本失去了差异性。”巴特因结构主义成名,又成功地从结构主义阵营内部走了出来,成为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研究者绕不过去的灯塔。他的思想无论对于结构主义还是解构主义的影响都非常大。苏珊·桑塔格曾说:“在二次大战后从法国涌现的所有思想界大师中,我敢绝对肯定地说,罗兰·巴特是使其著作永世长存的一位。”而在他的思想中,“文本”思想最具吸引力。正如汪民安在《谁是罗兰·巴特》的结尾所宣称的那样:“巴特最有价值,也是最为复杂的概念,是他的‘文本’概念。巴特不是这个概念的发明者,然而,他对这个概念的自我注解则是经典性的。这个概念已成为解构批评的一个举足轻重的词语,巴特的‘文本’同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同德里达的‘延异’具有哲学上的相关性,它们都旨在将写作、作品、阅读从独断性的神学中解救出来,因而,文本具有一种类似于巴赫金的狂欢性。”

巴特对互文性并没有系统的论述,关于互文性的思想散见于他的一系列作品中。

(一)“作品”与“文本”

巴特区分了作品与文本。在他看来,“作品”是牛顿式的封闭系统,“文本”是爱因斯坦式的开放体系。“文本与作品不应互相混淆。作品是一件完成了的、可以计量的、占据一定物理空间的物品。文本是一个方法论的场域。因此,我们无法对它进行计量,至少传统的方法无法奏效。我们全部能够说的只是某部作品中有(或者没有)文本。‘作品可以握在手中,而文本存在于语言中。’”

他还区分了“可读性文本”与“可写性文本”。“可读性文本”是具有固定意义的传统的文本,作品只具有单一意义,读者只能被动地接受或拒斥。而“可写性文本”则属不确定的开放文本,意义随着读者的读解而无限滑落,意义在读者的参与之中无限增生,意义最终会滑向碎片化或走向虚无。

巴特认为文本没有中心。为此,他将文本比喻为洋葱头。这种文本不同于以往的批评长期以来对中心的追寻,认为文本犹如桃子或苹果之类,透过表面还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便是意义所居之处,批评的任务就是通过对表层的剥离而获取中心意义。巴特认为这种做法是文学批评的陈规陋习,早已过时了。他认为倒不如将文本比作洋葱头:“这是一种多层(或等级、系统)构造,它的体内没有中心,没有果核,没有秘密,也没有不可简化的原则。除去它层层包裹的无限性,此外一无所有。而这一层层绵延不绝的包裹除去构成洋葱自身的外观之外,也不包含任何其他内容。”

巴特热衷于一种片断式写作,喜欢结构松散,不喜欢走样的秩序。《文之悦》由46个片断组成,排列顺序完全按照字母的顺序而来,对于巴特这是一种隐喻,他试图用表面的有序来揭示内部的无序与无中心,这正是他语言学思想的一部分。《S/Z》则更为厚重,全书由93个片断组成,巴特对片断的极端强调与尼采、维特根斯坦、帕斯卡尔、王尔德、卡夫卡、蒙田、爱默生、克尔凯廓尔以来对片断式写作或片断式思维的偏爱是一致的,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达成了一种片断性。全书有80个主题词条情境。就文学批评角度,这是“一本解构主义的文本”。发表于1975年的《罗兰·巴特自述》也是以片断方式写作的,“对于片断的喜爱由来已久,而这,在《罗兰·巴特自述》中得到了重新利用。在我写作专著和文章的时候(这一点我以前不曾发现),我注意到,我总是按照一种短的写作方式来写的,即以片断、小幅图画、冠以标题的段落,或以条目来写的——在我的生命中的一个阶段,我甚至只写短文,而没有写成本的书。这种对于短的形式的喜爱,现在正在系统化”。除了在整体风格上的片断性外,巴特在文内还充斥了各类话语的片段(fragments),“fragments”这一词又可以解释为片简、断片、掌中小语、精致的极短篇等。对于自己文本创作中的这种偏爱,巴特这样解释:“喜欢发现,喜欢写开头,他借此繁殖这种快乐,这就是为什么他要写片断的原因:如此多的片断,如此多的开头,如此多的快乐。”片断式写作几乎成了巴特的一种习惯、兴趣。他的一生是写作的一生,语言与写作既是他的社会参与方式,又是他的兴趣所在。

巴特强调正是互文性造成了文本的乐趣,使读者有可能成为文本享乐主义者。在《文之悦》中,他提到了自己关于阅读的独特体验。他说:“我品味着句式的统治、来源的颠倒,享受着让前文本来自后文本的这种随意。我知道,至少对于我,普鲁斯特的作品是参照,是普通数学,是整个文学宇宙学的曼陀罗——正如塞维尼夫人的书信对于她祖母、骑士小说对于堂·吉诃德一样。这丝毫不意味着我是普鲁斯特的‘专家’:是普鲁斯特向我走来,而不是我去呼唤他;他不是‘权威’,他只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记忆。这就是互文:生活在无限文本之外的不可能性——无论这文本是普鲁斯特,是日报,还是荧屏:书造就意义,意义造就生活。”这是一种互文性体验,在巴特看来,互文性正是汇聚在读者这一空间。然而他的“读者”却不是普通读者,在他看来,“读者是一个没有历史、没有生平、没有心理的人;他只是把构成写作的全部痕迹聚拢在同一场域中的某个人”。正因为这样,读者是文本交汇的空间,也是互文性的聚集之所。

(二)织物论与文际关系

“天下文章一大抄”,文章其实都是其他文本的引用与转化,作者引经据典、精心设计、驾驭文本,其实都脱离不了从广义的文化文本中获取有益材料。每个作者都在创作自己的怪物福兰肯斯坦。在巴特看来,任何文本都只不过是一个铺天盖地的巨大意义网络上的一个纽结;它与四周的牵连千丝万缕,他把这种状态比喻为长筒袜的网状结点,这就是互文性。世界就是一本大书,而这本大书是由各种各样的文本构成的,充满了互涉性。后来的作家在创作时已经无法也无力跳出这一广义文本的圈套,从而无力地陷入这样的状态之中。在巴特看来,文本不同于传统“作品”,文本具有多元性、复数性,是由众多的能指编织而成的织品。文本是由无法追根寻源的、无从考据的文间引语以及典故、格言、谚语等构成的编织物,文本总在指涉着其他文本。

在其名著《S/Z》中,“编织物”、“星形裂开的文”与“声音的编织”等小节中呈现出了互文性的文本思想,“符码是引用的透视远景(perspective),是结构的蜃景;我们只知其出发和回返;那些从符码产生出来的单位(我们为其编制了清单),它们本身始终是文的种种门,是内在蕴含的旁逸蔓衍(digression)的征兆、路标,指向清单目录的其余部分(绑架指涉每个曾被写过的绑架);它们是这么一大堆永远已经读过、看过、做过、经验过的事物的碎片:符码是这已经的纹路。符码引用已写过之物,也就是说,引用文化这部书,生活这部书,将生活看作文化这样一部书,它把文转变成此书的简介。更确切地说:每个符码都是一种力量,可控制文(其中文是网络),都是一种声音,织入文之内”。

在《文之悦》中,他指出:“文重新分配整体语言(它是这种重新分配的场地)。这种解构和重构兼具的途径之一,便是对种种文进行排列,对在所探察之文周围、归根结底在其内部存在过或依然存在着的种种文的断片进行排列:所有文都处于文际关系里,其中在不同的层面,以或多或少可辨识的形式呈现出另外的文;先前的文化之文和周围的文化之文;一切文都是过去引文的新织品。块块段段的符码、惯用语、富有节律的形式、社会的群体语言的片段,等等,都传入文里,在其中重新分配,因为在文之前及周围总是有群体语言存在着。文际关系特性,为一切文的性状……”

互文性思想是巴特文本理论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早在1967年,他开始推崇由克里斯蒂娃提出的互文性理论,认为一部文学作品,无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雨果的还是巴尔扎克的,表面上看来是一连串的字符,但实际上却是文际关系交汇的场所,充满了对其他作品的重复、戏拟、回响、转换等,这就是文本间性。他在《文之悦·文际关系》中写道:“读司汤达引述的一文,我在一个微末的细节中发现了普鲁斯特。莱斯卡赫的主教以一连串琢磨过的称呼来称他的代理主教的侄女(我的小侄女,我的小朋友,我可爱的褐发姑娘,哦,小馋嘴呵!),这令我想起在巴贝克大酒店,两位少女信使玛丽·热内和塞勒斯特·阿尔巴雷称呼叙述者的方式(哦!满头松鸦般黑发的小淘气,哦!机灵鬼!朝气呵!可爱的皮肤!)。……常套的延伸,源起的颠倒,先前的文从后来的文中逸出来的从容不拘,这般滋味我都尝到了。我意识到,至少就我自身而言,普鲁斯特的作品是参照作品,是普泛的准则,是全部文学的曼荼罗——犹如塞维尼夫人的书简之于叙述者的外祖母,豪侠传奇之于堂吉诃德,等等;这并非意味着我在各方面均是一位普鲁斯特‘专家’:普鲁斯特乃是突然降临于我的脑中,而不是我召唤得来的;亦非一位‘权威’;仅为一种往复而现的记忆而已。这便是文际关系:于无限之文外生存,绝不可能——无论此文是普鲁斯特抑或荧屏:书创造了意义,意义创造了生命。”在44个片断文论中,巴特明确地提出了文是织物。一开篇便直截了当地提出:“文(Texte)的意思是织物(Tissu);不过,迄今为止我们总是将此织物视作产品,视作已然织就的面纱,在其背后,忽隐忽露地闪现着意义(真理)。如今我们以这织物来强调生成的观念,也就是说,在不停地编织中,文被制就,被加工出来;主体隐没于这织物——这纹理内,自我消融了,一如蜘蛛叠化于蛛网这极富创造性的分泌物内。倘若我们喜好新词的话,则可将文论(la théorie du texte)正名为hyphology(织物论)(hyphos乃织物及蛛网之意)。”

为此,文不是揭示某种神学意义的单一直线,而是一个多维空间:“我们现在知道,文本不是由一些揭示某种神学的(仿佛是作者—上帝的‘启示’的)唯一意义的词语组成的一条直线,而是一个多维空间,多种多样的写作在其中相互结合,相互冲突,任何一种写作都不是原作:文本是引文的编织品,引文来自文化的无数个中心。”在《作者的死亡》中,他说:“生活从来都只是对书的模仿,书本身也只是一个符号的编织物,模仿丢失了,被无限推移。”在《从作品到文本》中,他说:“任何文本都被夹持在互文中,因为互文本身也是另一个文本的文本间隙。这种互文不可能混同于文本的某个来源:寻找一部作品的‘来源’和‘影响’,那是为了满足传承的神话;一个文本所由组成的那些引文是无名的、无法定位的,但又是已经被读过的,是不加引号的引文。”

克拉克在关于米哈伊·巴赫金的传记中曾说拉伯雷的文学文本是开放的文本,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极乐文本及阅读文本时的极乐体验,但却有类似的说法。他列举了拉伯雷的《巨人传》,将词语与词语之间的组合与实验看作快乐的弗兰肯斯坦式的实验,将拉伯雷比喻为一个莽撞的科学家,拉伯雷的文本则是由各种文本及其功能组成的大怪物。后代的批评家无法理解其中的妙趣,这也是巴赫金在《拉伯雷与他的世界》中宣称,在《巨人传》问世的400年来,在世界文学的伟大作家中,拉伯雷最不流行、最不被理解和欣赏的原因之一。好的作品需要好的阐释者,这就好比千里马需要伯乐的慧眼赏识,《巨人传》在经历了数世纪的沉默、误解后,它的未完成性和丰富性,终于通过巴赫金的解读而重现耀眼价值,没有巴赫金,拉伯雷成不了拉伯雷,同样,没有拉伯雷,巴赫金也不是今天意义上的巴赫金。拉伯雷文本的后现代性恰恰是获取文本极乐的源泉,克拉克认为从这里可以产生一种恶意的快乐。克拉克口中的“恶意的快乐”与巴特的“极乐”是相通的,它们皆源于后现代文本的特性。一个文本只有恰逢其年才会熠熠生辉,在此意义上,《巨人传》生不逢时。其实,在文学世界里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后现代影视作品《大话西游》便是这样。

同类推荐
  • 江上抗倭

    江上抗倭

    这本绘图本《江上抗倭》(江上,江阴别称),描绘明朝江南(以江阴为主)抗倭的历史,着重描述嘉靖江阴知县钱錞率领兵民抗击倭寇而英勇献身的故事。本书分主体和附属两部分内容,主体内容图文并茂,适合所有读者阅读;附属内容(褐色文字)是抗倭历史资料,和主体内容基本对应,适合爱好、研究明朝抗倭历史的读者阅读。这是一本老少咸宜、俗雅兼备的反侵略的爱国主义读物。
  • 温暖的芬芳

    温暖的芬芳

    当代中国手机小说名家典藏,一生必读的文学经典,名家荟萃,精彩纷呈;以小见大,耐人寻味。《当代中国手机小说名家典藏:温暖的芬芳》分五辑,分别为“永远的妈妈”、“眼里有泪”、“春光美”、“咱们的孩子”、“想象病”。
  • 红楼梦中人

    红楼梦中人

    在《红楼梦》美奂绝伦的场景中穿梭,看掠过大观园的微风以及在繁华中沉浮的男人,也怜惜着那倾城的红颜。
  • 月寒录

    月寒录

    《月寒录》讲述古城漾漾,人随梦行。绕墙三匝仍是城。多少诗意此间萦,只怨西安太多情,细雨绵绵,窗外如岚。书生他乡无心闲。将酒移至无人处,饮到三更独自眠。秋已归来,看西山头上,渺渺一云烟。几经风雨,淡送子夜余寒。问询君子,今宵是否醉西园,浑不知、几杯残酒,饮罢不知何年!却笑秋风,从此一别岸上柳,独享清闲闲时又来镜前,已变朱颜。几愁不断,何人能解此连环。生怕花落花又落,不见去人谁还。
  • 血战沙漠核鼠

    血战沙漠核鼠

    《血战沙漠核鼠》是一部故事作品集,作者杨永汉倾多年之力勤奋笔耕、勇于探索,以自然朴实婉转慎密的笔触,描摹了一幅幅或世态、或哲理、或谐谑、或传奇的画面,相信读者看过后将会从中得到某种启迪和顿悟。这本《血战沙漠核鼠》是“巅峰阅读文库”系列中的一册。
热门推荐
  • 情若花海:十年之约

    情若花海:十年之约

    这是TFboys与一个女孩的爱情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嘿嘿,螃蟹苏苏第一文,写的不好多包涵哈!
  • 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

    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真理之瞳

    真理之瞳

    勘破世间一切虚妄,真理自在我眼中……所有的一切在我的眼中都是可以解释的!解析!复制!转换!所有的一切神秘在我眼中都是如此简单!什么魔法!斗气!神与魔!根本就是…………”本书属于慢热类型,就像一瓶珍贵的红酒一样……只有细细的品味才能发现其中所蕴含的别样滋味……
  • 烟雨一蓑

    烟雨一蓑

    烟雨一蓑中,走出了老爷爷子灵先生,他长须飘飘,挥毫泼墨,气势凛然;走出了老实憨厚备受辛凉的爷爷、圣洁淳朴善良的奶奶;走出了大爷的沧桑追求、父亲的艰辛流浪。母亲的多蹇命运、四叔的孤苦寂寞,还有我那饥饿难当,手擎两页黑糊糊的地瓜干费力横跨门槛的姐姐;走出了我毕生的追求和渴望,以及一切一切活着的纪念。
  • 孔氏志怪

    孔氏志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我们的老海

    我们的老海

    “我”去拜访已为人妻的情妇胡小鱼,胆大妄为的胡小鱼每次都趁着丈夫走神的片刻就来勾引“我”。
  • 嗜血君王之王妃哪里跑

    嗜血君王之王妃哪里跑

    战火纷飞的乱世,在人权差异巨大的封建王朝,普通百姓卑贱如蝼蚁,且看女主怎样逆袭,从贱民一步步得到最高王者的青睐。
  • Beauty and The Beast

    Beauty and The Beast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驭尸变

    驭尸变

    毕业将至,废柴男主按部就班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末世打破,女友的背叛,友人的陷害,踩着微弱光环的男主沐白将展开怎样的神奇之旅。
  • 校内大话

    校内大话

    借助金庸射雕三部曲抒发的校园爱情故事,故事里没有黄蓉,不要和金庸小说按号对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