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玉儒始终与人民站在一切,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利益,时刻关心群众疾苦,为民、爱民,和群众心连心,成为民众的主心骨和奔向致富道路的带头人;他一身正气,带头实干,为人民做出榜样;他办实事,讲真话,真诚待人,成为人民最信任的人。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
老百姓对政府的评判是感性的、直观的,那就是有没有帮助他解决切实的问题,有没有使他的生活品质得到提升,有没有实现他美好又合理的愿景。对于一个干部而言,干部的政绩观与百姓的政绩观基本是一致的、吻合的。
有些干部,说话办事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不怕群众不高兴,就怕领导不开心。还有一些干部,只抓那些容易出成果的“显绩”,不愿意啃“硬骨头”;只关注局部利益,不顾及全局得失。他们树“政绩”的目的,是给自己留名,为自己邀官。这样的干部,不仅办不好事业,还损害了公务员的形象;这样的“政绩”,不仅对百姓没有益处,还会妨碍国家发展大局。领导干部只有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才有可能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多做实事、多做好事。
要刹住损害百姓利益的政绩观,关键是领导干部要有一双火眼金睛,要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干部政绩的重要尺度。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具体说来有以下四点要求: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前提
可以说,政绩观是发展观的延伸和体现,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政绩观。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政绩,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政绩。判断政绩观是否正确,就要看它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2.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立场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说到底就是忠诚实践党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一个干部是否有政绩,检验标准就要看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
3.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
树立正确政绩观,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尊重客观规律,提高领导水平,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积极进取、量力而行,不搞主观臆断和违背客观规律的“拍脑袋”决策,不追求脱离实际的盲目攀比,不提哗众取宠的空洞口号,不搞虚报浮夸和报喜不报忧。
4.坚持实践、群众和历史三者检验的有机统一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切工作都要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政绩是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政绩如何,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历史是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进程,用历史的观点看待政绩,就是要把政绩放到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去考察。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干实事才是真正的称职
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郑板桥一生坎坷,50岁才入仕途,一生为官清正。在做地方官时,县衙萧萧的竹声,都能让他联想到人民疾苦和为官吏者的责任。他曾写下一首诗: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写竹子的,实际的蕴意却是说,我们虽然只是小小的州县官吏,但老百姓的一举一动就像这衙门外的竹子一样,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江泽民同志经常引用这句话,要求广大的党员干部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体察民生疾苦,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种种难题。
胡锦涛总书记也曾告诫广大党员干部“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这些朴实的话语,就是对在意百姓表情的深情诠释;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和老百姓的生活状态,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出“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用得舒心”的庄严承诺,也是对人民群众表情的深深牵挂和深切回应……期盼每一名领导干部,都能通过这份深情和牵挂,在意群众的表情。事实证明,只有心怀百姓的党员干部才能被百姓们铭记。
1990年5月,郑培民被调往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出任州委书记。郑培民一上任就问:“哪个村子最穷啊?”随后,就去了当地最贫困的村子——叭仁村。“叭仁”是苗语,意思为山顶上。要到达这个三面悬崖一面山的村寨,需要徒步走上4个小时的12公里陡峭山路。由于自然条件所限,百姓们缺衣少食。为了改善这一情况,郑培民筹集资金打通了450米的引水渠,架设了电线,修通了简易公路,为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1998年,湖南常德市安乡县,身受长江和澧水、沅水三大水系夹击,临洪大堤长达400公里,是历史悠久的“洪水走廊”。1998年7月24日晚,安乡县安造垸溃垸。这个垸子里,有县城和5个乡镇、一个农场,共18万人,其中四分之三的人口和财产,集中在安乡县城。如果县城不保,那么汹涌而来的洪水可以一直淹到三楼。当时的安乡县城,电力中断,一片漆黑,老百姓几乎都搬空了,就是没有离开家园的人,也搬到了相对安全的顶楼上。
在人们惶惶不安中,郑培民来了。他不是象征性地点个卯就走,而是安营扎寨,住进了黑洞洞的县委招待所。“指挥抗洪的省委副书记和百姓一起住进了‘水围子’。”消息不胫而走,人们悬着的心都落了地。郑培民在安乡指挥了三大战役:赶在洪水扑到之前,抢修了一条11公里的隔堤,保住了安乡县城;指挥堵塞书院洲溃口,用血肉之躯扼住了洪水之喉;湖北境内的黄金大垸溃决后,统帅抗洪大军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北大堤保卫战,拒千里洪峰于湖南重镇常德市之外……就着堤外滚滚洪水,郑培民坐在堤上,吃着盒饭,静静地度过了自己的55岁生日。
县里曾规划了一条从凤凰县的火炉坪乡到和禾镇的道路,全长约14公里,因为没有钱一直没开工。郑培民知道后,亲自察看地形。他见一个40多岁的苗家汉子用木杈扛着两袋化肥过来了,就问苗家汉子:“你扛这么多东西爬山,累不累呀?”苗家汉子说:“习惯了。”看着群众艰难跋涉的背影,郑培民神色凝重了起来,他坚定地说:“这里的群众太艰苦了,我们就是每天少吃一顿饭,也要尽快把这条路修通!”
随后,郑培民召集有关人员商议,决定尽快开工,并连夜与省交通厅、州政府有关领导电话联系,落实了90万元的修路资金,终于在2000年冬天动工了。郑培民来到工地,经常冒着严寒为群众鼓劲。在大家的齐心努力下,几个月后,火禾公路修通了。
“当官的最高境界就是为老百姓办实事,要使群众认可。”郑培民的质朴语言,是对自己职责作出的最好回答。在湘西群众心目中,郑培民“比天还大”,并不是因为郑培民是州委书记,而是因为郑培民为他们修造了公路、接通了自来水、用上了平价电,这种实惠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
为民办实事,事不在大小,关键要办到群众的心坎上,让群众在细微之处感受到温暖。“人民公仆,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在行动上。”干部的职责就为民办实事,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过上越来越好的日子。
干实事是成就一切伟大事业的前提,成功所需要的一切因素都需要靠务实努力来获取。各项工作都要扎根于“实”,讲实话、鼓实劲、办实事、求实效,这样才能扎扎实实推进各项事业的发展。
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座正在建设中的大厦,老百姓身边细微之处的需求,就是建成这座大厦的一块砖、一片瓦,而给这座大厦添砖加瓦,则是每个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党员干部也只有尽职尽责地为群众谋福利才算尽到了自己的职责。
金杯银杯不如人民的口碑——群众欢迎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
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说:“革命道路千条万条,归根结底就是一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员,你文化再少再低不要紧,只要成天想着为人民服务,实实在在去为人民办事,就算基本合格的共产党员。”真正为人民谋利益的人,时刻把群众的利益摆在首位,深怀亲民之心,精办利民之事,注重与群众进行换位思考,共谋发展良策。正因为这样的人言为心声,表里如一,讲真话、办实事,为老百姓尽职、尽责、尽心,自然会被人民铭记。
人民满意的党员干部是干实事的党员干部。《孟子·梁惠王上》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只有真正地为百姓干实事干好事,才能得到人民的爱戴和拥护。也就是说,干出来的干部,人民信得过,自己立得起,一路走得稳。
身为村党支部书记,他两次身患癌症,三次提出辞职,然而乡亲们三次挽留他。因为,苦了几辈子的穷乡亲太需要一个领他们过好日子的当家人。这个1.8米高的汉子落泪了,他说:“共产党员的那份责任我不能辞。”他就是江苏省涟水县王嘴村党支部书记王伟章。
王嘴村地处江苏涟水县的东北角,位置偏僻,曾是一个经济落后、治安混乱、集体负债严重、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的苏北贫困村,人称“烂摊子”。最后王伟章收拾起了这个烂摊子,因为村民们相信他,村民们认为,“他为人正直、有办法带领大家致富”。
王伟章也确实对得起村里的百姓,王嘴村每年都有新变化。但王伟章觉得,王嘴村发展的步子还应更快些,路子还要更宽些。县里搞乡村建设规划,王伟章一听到消息,马上跑到县里找领导,要求在王嘴村搞试点。专家请来了,图纸出来了。可在实施中,遇到了困难,土地置换和建房位置的安排是两大难题。关于土地置换,王伟章实行的是全村统筹、以地换地、相对集中的方法。
比土地置换更难的是建房位置的安排。谁不想要街边的门面房和中心地段呢?为此,亲戚朋友差不多把王伟章家的门槛踏破了。他与村委会其他同志研究,决定采取农村传统的方法--抓阄定位。王伟章和村干部的举动,让全村人心和气顺,各项建设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
村民富裕起来了,王伟章却越来越穷。任村支书前,王伟章是村里最早富起来的人,经过商、办过厂、跑过运输、做过企业负责人,年收入几万元。当支书后生意做不成了,连自家每年收入几万元的木板厂,也因无暇过问转给别人经营,当村支书每年的收入也就是4000元。
王伟章上任前就因患直肠癌做了手术。后来他又查出了早期肺癌,为此,他曾经三次提出辞职,但三次都被乡亲们挽留。2002年,随着各项建设的顺利开展,村里人生活蒸蒸日上。王伟章觉得可以放手了,他想退下来,好戏让别人接着唱。结果,开党员大会时,34名党员无记名投票,海选村支书,全都填了王伟章。王伟章也因此成了“辞不掉的村支书”。
如今,漫步在王嘴村的街道上,两边是一排排的两层楼房,马路宽阔,村容整洁,村中广场和农民公园遥相呼应,孩子们的读书声在弥漫着泥土气息在空气中荡漾。这个曾经脏、乱、差的贫困村,变成了一个经济富裕、环境优美的省级文明村。
这时的王伟章感到很欣慰:“光我一家富没用,只有村民楼房都盖起来,村里的环境好了,大家的日子都好起来了,我这个村支书才没白干。”
我们党内有许许多多像王伟章一样为民干实事的好干部,但也有少部分干部,随着职务提升和地位变化,终日琢磨的不是群众的安危疾苦,而是自己的荣辱得失;整天忙活的不是帮危济困,而是官位升迁。不去珍惜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力,为老百姓谋幸福,反而想慷国家之慨,热衷于吃请。精力泡在迎来送往之中,脑筋用在建立个人感情关系网,漠视了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投资和交流。
这些不正之风,形形色色,让人眼花缭乱,让群众感受到“寒流坚冰”。懂得包装的,就做成“油炸冰淇淋”。不过,外壳的短暂油温,始终掩饰不了“冰淇淋”内在的冰冷,干群之间始终存在一层隔膜。这种情况不根本扭转,“为人民服务”将无从谈起,听到的就会是老百姓的怨声,背弃人民者也终将被人民所背弃。
干不干实事,实事干得怎么样,干部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在老百姓心目中都铭刻着斤和两。党员干部勤勤恳恳做事,清清白白从政,把时间、精力、感情用在老百姓身上,就能享受事业成就之乐,享受民心所向之乐,才能在老百姓的心中筑起一座座执政为民的无言丰碑。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有形之碑,固然可以广而告之,昭示天下;而真正弥足珍贵能够流芳百世的,还是老百姓的口碑。尘埃落定时,真正能够被历史铭记的,是那些利国家、顺民心、济苍生的人和事。只有时时刻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里,一切以人民群众的意愿为上,才能真正做出利于百姓的政绩,才能成为群众拍手称颂的好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