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056600000029

第29章 乡村教育——乡村文化价值重建的外部引导(5)

公共精神意味着一种“让公开事实接受具有批判意识的公众监督”的秩序建构原则与价值理念。乡村教师的公共精神,其本质是知识分子的公共精神。许纪霖先生说,知识分子应该“从公共立场和公共利益,而非从私人立场、个人利益出发”,对社会和人生中的重大问题主动思考与自觉行动。具体来说,乡村教师的公共精神体现在:作为乡村文化与农耕文明发展的引领者和化解各类矛盾的劝说者,乡村教师要利用文化素质优势,弘扬民族精神和真、善、美思想,启蒙、开发与引领乡村文化的精神与灵魂;乡村教师要及时发现那些微小的、难以被人觉察的希望,引导他人走出困惑与迷惘;促进异质文化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倡导宽容,实现不同地区文化的融合;他们应具有批判现实的意识与担当精神,就当前社会热点问题阐明思想,发表评论,表达意见;同时具有为公众服务的精神,以自己的良心、普世的价值观主动发现、提出并解释社会问题;积极参与乡村社会决策的制定,通过分析、研究某些特定社会问题的指标体系,从个别敏感性指标的异常变化中预示、发现和确认出某些社区问题,或者说,当出现了社会不稳定因素或者是潜藏的危险,但是他人往往又发现不到的时候,乡村教师就要以敏锐的观察力发现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制定相应的预防性措施,从而缓解、控制或消除不良问题及其根源,确保乡村社会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2.培养乡村教师关怀乡村文化的自觉

在乡村文化的价值重建过程中,乡村教师确实应该起着主要作用,然而,如今的乡村教师却经历着艰难的文化困境。乡村教师虽然是从乡村中来,但是,他们接受的却是乡村基础教育中的“跳出农门”的城市化教育,并不懈地为成为“真正的城市人”而努力着。他们在成功跨出乡村大门的第一步之后继续在城市文化的环境中接受高等阶段的再教育,最终在城市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之下完成了他们的文化积累。从表面看,乡村教师是农村“城市取向”教育的受益者,因为他们拥有了城镇户籍而摆脱了农民身份,不用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他们同样是城市化教育的半成品或者失败者,因为他们仍然生活在城市环境的边缘,并没有真正享受到城市文化的精髓,他们感受到城市文化的现代与文明、积极与进步,却又被城市文化所抛弃而不得不长时间甚至一生都生活在乡村。

在目前的情况下,乡村社会并不需要那些高学历、低素质的教师,处于文化困境中的乡村教师也很难担当起重建和传播乡村文化的重任。只有那些真正具有对乡村社会亲近的情感,并能用心从事乡村教育事业的教师,他们才是乡村教育真正值得信赖的薪火。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就要培养乡村教师必备的“乡村素养”,与乡村文化进行对话与交流的自觉。乡村教师只有对乡土文学、乡风民俗、乡土伦理以及现代乡村发展保持热爱并理解,才能切实地给乡村文化以价值引导。换言之,那些能够真正理解乡村社会发展现状,理解农民与乡村少年的生存境遇,并能够扎根于乡村社会,有远见、心智活泼的教师,知道并善于吸收乡村社会的教育资源,在开启农民与乡村少年知识视野的同时,也能够引领农民与乡村少年的乡村情感与意识的全面孕育,引导他们正确理解乡村世界,从而让他们不仅仅生活在对未来“跳出农门”的盼望之中,而且让他们尽可能地生活在当下,真实地生活在他们所栖居的乡村环境中,并且亲近他们当下生活的世界。

乡村教师关怀乡村文化的自觉还应建立在其关注乡村生活世界的教育理念的基础之上。走向生活世界是乡村教育的本质要求。“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生活世界是以个人的家庭、天然共同体等直接环境为基本寓所,是人们从中获取生活资料、获得生活经验,并形成传统习俗、经验常识、伦理秩序等社会文化的生存场域,是建立在日常交往基础之上的自觉文化环境。生活世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起点和基础,是学习书本知识的“消化酶”,它们具有“活化”知识、提升认识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乡村教师只有真正参与到乡村文化生活并与所有乡村成员“彼此熟识、相互指教、共同学习、共同劳作、共同生活”,才可能实现共同建设乡村文化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与实践体验,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乡村生活情景,把教材的内容与乡村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结合起来,以模拟生活的手段来展现情境,通过创设情境达致沟通,增进学生对乡村文化的形象理解。通过走向生活世界的乡村教育,不仅要使乡村青少年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熟练的农业生产技能,还要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公允的情感态度、雅致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乡村文化的魅力和乐趣。而以乡村生活为研究主题的教育形式则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与反思的空间,促使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领悟自然生命的价值以及简单生活的意义,从而弥补科学世界对生活意义、人生价值的忽视。

3.以社会支持促进乡村教师与乡村文化的互动

为了促进乡村教师的文化引领作用,必须给予一定政策、制度上的支持和保障。而目前最首要的问题就是改善乡村教师的生存地位。《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要下决心采取重大政策和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大力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努力使教师成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近年来,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努力提高乡村教师的生活待遇,但是,乡村教师的生存状况并不尽如人意。调查发现:乡村教师的收入水平大部分在每月1000~2000元,月工资总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教师占8.9%。由此造成的连锁反应则是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较低,他们不安心于生活在乡村,总是力图寻找一切能够离开乡村的机会。因此,提高乡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就成为使乡村教师安心扎根于乡村的首要之举。

但是,通过改善生存境遇稳定乡村教师队伍并不能必然增加乡村教师与乡村文化的互动。乡村教师毕竟是乡村社会的成员,需要得到乡村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得到乡村社会其他成员的认可与尊敬。因此,政府要做的是积极创造条件使乡村教师参加到乡村社会文化生活中去,使乡村教师活跃在乡间,活跃在农民之中,而不仅仅只是为城市和城市文化服务。这就要求政府在实践层面上,努力构建以乡村教师为主导的村落文化型共同体,充分发挥乡村教师在乡村的知识核心作用。在基本教学设施到位的前提下,应考虑为教师创设图书室、实验室、活动室等可供教师开展学习的空间和条件;应加大对乡村教师出外参加培训或校际教研活动的经费支持和保障;继续开展文化、教育、卫生“三下乡”活动,下大力气建立广播电视网,定期送戏送电影下乡,组织流动新华书店、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等寓教于乐的社区活动、乡村活动,为乡村教师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让乡村教师负责管理乡村的文化设施与学习组织,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化作用及对当地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

(三)培养人格健全的乡村青少年

乡村少年是乡村的未来,乡村少年能否健全发展关乎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因此,乡村教育要为乡村少年寻求置身乡村社会的精神之根,让他们把生命之根牢牢地植入乡村社会之中,从小就拥有健全的精神生活。不管他们今后置身何方,都有健康的生命姿态,都有更完全的人生,无论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都能不自卑、不自弃,脚踏实地。乡村少年无论怎样地适应现代社会和城市文化,但人与自然的亲缘性、朴素的乡村情感、求知的意向,将始终作为他们生命的内在基本结构,贯穿于他们的人生历程。这就是说,完善的乡村教育一方面为乡村培养和输送人才,培养乡村青少年在乡村生活的能力,使其成为乡村发展的建设者;另一方面则要让乡村青少年理解乡村生活、热爱乡村生活,教给他们作为一个乡村居民的自信、自尊和自强之道,成为乡村文化的守护者。

应该说,当下中国乡村的学校教育立足于国民教育的基本目标,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力图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乡村青少年。如果乡村教育能够实现这一目标,也未尝不是一种成功。但是,如前所述,我们当下的乡村教育设计,扩而言之,我们整体的教育设计实际上是一种“逃离乡土”的教育设计。乡村只是作为城市文明的参照、补充,作为被城市所“观看”、俯视的对象被排斥在为教育所展开的现代性想象的边缘。现实的乡村学校教育只注重对青少年进行应试教育下的知识性的培养,把乡土社会中的乡村少年同样从乡土社会剥离开来。正如学者刘铁芳所指出的,“今天的乡村少年虽然在乡村,但是并没有真正融入乡村社会之中,自然没有成为他们成长的有效资源。”“当人们,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对生养、培育自己的这块土地一无所知,对其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厮守在其上的人民,在认识、情感以至心理上产生疏离感、陌生感时,就在实际上失落了不只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家园’。在我们看来,这不仅可能导致民族精神的危机,更是人自身的存在危机:一旦从养育自己的泥土中拔出,人就失去了自我存在的基本依据,成为‘无根’的人。”由于乡村文化的边缘化,乡村自身文化生态的破坏以及城市文化的肆意泛滥,直接导致乡村少年对自身周边的文化产生冷漠,导致乡村少年与本土亲近性的缺失。乡村少年不再是文化意义上的乡村少年,他们中的多数人急于摆脱乡土的束缚,逃离乡土生活;乡村少年同样也不是文化意义上的城市少年,他们不具有城市居民的身份,无法完全享受到城市文化的精髓,而城市文化既在改变他们也在排斥他们,这种文化冲突造成了一种文化精神上无根的存在。在无根的文化环境中,乡村少年表现出明显的生存无奈与文化自卑。

当然,我们还要注意对乡村少年中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价值引导和思想引导。所谓留守儿童一般是指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被留在农村家乡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他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不可否认,近年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被迫留在乡村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由于以城市为中心的外来文化价值极大冲击着传统乡村生活秩序与文化价值,乡村文化精神整体失落。再加之进城务工父母在乡村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缺席,导致乡村留守儿童对乡村社会越来越排斥,精神生活贫乏,甚至呈现出荒漠化态势。据调查,“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自尊较低,有严重的自卑感,对自身的评价偏低。他们冷淡孤独、自卑拘谨、少年老成、抑郁压抑、冲动任性、紧张焦虑、自我中心主义。”有了健全的孩子就有了健全的未来,这就要求乡村教育不仅传授知识,同时还更着手培养乡村少年的健全人格,正确引导和培养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成长目标,避免他们因人格的不成熟而误入歧途。乡村少年健全人格的培养可从两步着手:一是,促进作为普通个体的乡村少年健全发展;二是,充分考量乡村少年当下所遭遇的成长中的阻碍,把乡村少年的发展置于现实背景中,应对由于文化断裂而带来的成长过程中的人格自信的缺失。

其一,乡村教育要培养乡村少年对乡村文化的正确认知。一个人的健全人格建立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有机融合的基础之上。规范的乡村教育体制固然可以开阔乡村少年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却不能够满足乡村少年发展的整体需要。而本土文化则可以相对全面地滋养、孕育乡村少年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提供个体独特个性生长的更多可能性。因为,在教育内容与教育过程中回归乡村,亲近乡村,促进个体与乡土之间的和谐互动,形成乡村少年的乡土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乡村少年积极的自我认同。在这个意义上,地方性知识乃是促进个体自由发展,启迪良知生长,培育创造精神的不可或缺的知识形式。

其二,通过乡村教育积极开展多元文化的融合活动,引导乡村少年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外来文化。乡村教育所传递的文化应该包括人们发展所需要的一切知识,既包括城市文化、乡村文化,还包括现代文化和优秀的传统文化。以静为基本特征的乡村文化是对以动为基本特征的现代文明的必要补充,乡村文化贴近自然,了解乡村文化与乡土价值,可以深化每个人对自然以及基于自然的生活方式的理解,以避免过度地卷入当下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漩涡之中。因此,乡村教育就是要与乡村生活有机联系,将现代科学知识与传统乡村知识紧密结合,将乡村生产、生活技能与乡村情感教育相结合,引导乡村少年确立正确的生存态度与生存价值观,培养他们对于乡村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从而帮助他们摆脱城市文化与现代文明所带来的个体生存的迷失。

其三,打破学校教育与乡村社会的隔离关系,形成乡村学校教育与乡村社会的互动,进行双向的知识交流。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能力与方法。乡村教育应该避开功利化的教育方式,引导乡村少年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乡村世界。要珍视个体乡村生活与成长的经历,引导乡村少年在生活实践中积极发现并感受乡村社会的美好。尽管现在的乡村少年不可能全部都留在农村,在未来,他们中的大部分可能选择进城或被城市化,但培育他们的乡村情感有利于回报农村,感恩农村,推进乡村社会的进步和乡村文明的发展。

①刁培萼:《教育文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②宋恩荣:《晏阳初全集》,第1卷,第170页,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③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第354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④马长安:《新教材建设中的乡村文化》,《语文建设》,2007年第7、8期,第18~20页。

⑤石中英:《本土知识与教育改革》,《教育研究》,2000年第12期,第13~18页。

⑥余秀兰:《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一种文化再生产现象的分析》,第231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⑦张济洲:《农村教育不能永远姓“农”:论城乡教育关系的现实定位》,《教育学术月刊》,2008年第11期,第3~6页。

⑧罗建河:《试论乡村教育的错位与乡村建设主体的虚空》,《教育学术月刊》,2009年第11期,第69页。

同类推荐
  • 悲越天山——东干人记事

    悲越天山——东干人记事

    秋高气爽,景色宜人。正在准备庆祝建都850周年的北京,熬过了酷暑盛夏的困扰,又展现了它明媚靓丽的风姿,吸引并接待着五洲四海、络绎不绝的游客。我刚从宁夏开会归来,也明显地感觉到北京已进入气候最美好的旅游高峰季节。坐在写字台前,阅读着近期收到的函件,不时接听来自各方的电话,为奔走相告的喜事而欣慰,为远方亲友的病危而担忧,更为回族穷困地区的脱贫振兴而鼓舞。
  • 季羡林五堂国学课

    季羡林五堂国学课

    聆听国学泰斗畅谈中国文化之精髓,感受东方传统文化魅力。众所周知季老是著名的文化大师,他对于中外文化,尤其是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一位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长期从事东方文化研究,他在晚年也一直在思考“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季羡林的五堂国学课》将引领读者于行文问听大师阐述他对中国文化的体悟与沉思,带领读者从深层次感受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 中国消失的服饰

    中国消失的服饰

    本书内容包括服装的“出现”与“消失”;冠冕之制:终结于帝制时代的章服;百姓衣裳:岁月中演进的男子服饰;红袖裙裳:不断变化中的女子服饰等。
  • 生肖民俗

    生肖民俗

    生肖文化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事象,已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肖民俗》归纳、总结、展示了十二生肖文化的内涵、历史传承和其基本构成,让每个属相、而又意欲了解其知识的人都能从中有所获益,抑或是为临时需要者答疑解惑。它能成为您的案头之物,贴近您的生活。
  • 兰州历史文化:文学文献

    兰州历史文化:文学文献

    《兰州历史文化》从不同的角度全景展示了兰州的历史与文化全貌。“历史沿革”生动介绍了兰州如何从远古蛮荒时代发展成为雄居大河之滨的“黄河之都”
热门推荐
  • 新农村十万个怎么办·新技术·如何开发山地生态农业

    新农村十万个怎么办·新技术·如何开发山地生态农业

    本书阐述了开发山地农业的重要意义,同时针对山区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和脆弱性,结合各个山区的地形、地貌的特点,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农业精华,介绍了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山地生态农业的具体方法。
  • 终结于幻夜

    终结于幻夜

    我想写一本温暖如春的小说,塑造一个个温暖又坚强的角色,赋予希望或是绝望让他们走在各自执着挣扎的道路上,得到各自的感悟,希望这本书能给大家带来勇气和温暖
  • 盛世邪凰

    盛世邪凰

    被爱人背叛,心如死灰,灵魂转世,她成上古家族废物夜瑶尘。一笔交易,她替夜瑶尘活下去,却不知道,这不过是另一个阴谋的开始。不过,她无所畏惧,凭借自己努力一步步走向巅峰,报仇雪恨。今生,她誓将曾经的耻辱一并踩在脚下!
  • 星空踏痕

    星空踏痕

    一纸残页,暗合机缘,开启一段不朽传奇;一杆墨枪,刺穿穹庐,风云际会天地色变;一位少年,生于毫末,逆势成为一代天帝;修炼一途,漫漫远兮,修于灵,炼于心,谁主沉浮。且看主人公如何跋山涉水,翻山越岭走向强者之路。这一路注定艰难,这一路也注定精彩,这一路你我共同见证!!!
  • 圈圈的大学生活

    圈圈的大学生活

    “客观来讲很萌..虽然是玛丽苏..”一部很纯情的校园爱情..应该是的
  • 一上成瘾:霸爱契约新宠

    一上成瘾:霸爱契约新宠

    “肖锦煜,奴家求放过。你要是不放过我,我就天天在你耳边吵吵,我就不信说服不了你。”“放过你?那我等谁来随时睡我,不过,等你技术提升,说不定我就服你。”“呸,你又不是床,才不值得我随时睡!”“那换我睡你好了,床、沙发、阳台、浴室?说吧,你喜欢哪个,还是说一个一个来?”一夜到明,某女欲哭无泪。第一次见面,她不就是赏了某男一巴掌么!某男至于如此小肚鸡肠,怀恨在心,日夜折磨她么!“女人,还要说服我吗?”“不,不要了。”“可是,我很期待服你的那一天,怎么办?要不,我手把手的教你吧。”某女发现,她好像逃不出某个腹黑男人的掌心。
  • 黑道盛世:我是美食家

    黑道盛世:我是美食家

    一个暴力厨师,立足在这个社会鲜为人知的一面,这一切仿佛从他出生起就已经在冥冥之中注定。突破一次次危险,化解一道道难题,同时也结识了众多同伴,闯荡在这个世界,他们手上沾满了自己与别人的鲜血,但他们没错,错的是这个世道。作为强大的存在,他们每个人都有着一条心中恪守的底线,正是因为这些信念,他们才能爆发出令人惊叹的力量,拥有能够颠覆世界的勇气,为了心中的信念,为了兄弟而不惜与整个世界为敌的气魄……“他是我的兄弟,我要去救他,谁拦我我就灭了谁。”“我并不在乎和全世界为敌。”“这个世界,现在开始由我们来保护!”注:此作品目前仅面向地球人类发布,请勿在外星传播和销售。
  • 母性

    母性

    Y县Y市某住宅,一位母亲发现高中生女儿在家坠楼身亡。自杀或是他杀,原因不明。尽己所能疼爱女儿的母亲,无法相信女儿竟然做出这样的事情……世间的女性只有两种:母亲和女儿。我带着母亲的爱来到这个世界,在充沛的母爱下长大,把母爱分给肚子里的新生命,孕育她长大直到降临这个世界。这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一天,虽然其实是不幸的开始。“为什么我尽己所能地爱我女儿,悉心照料她长大?”"在只能救一个人的状况下,到底该救生我、养我的人,还是救我生下的人?”“我的世界没有色彩。”山坡上,充满鲜花和芳香的曾经美丽的家,究竟发生了什么?“母亲”究竟是什么?接下来的事太残酷,我没有自信可以写出来……
  • 对不起,忘了爱上你

    对不起,忘了爱上你

    。。。。。。。。。。。。。。。。。。。。。
  • 恨世破天录

    恨世破天录

    自太古之始,混沌初开,天地间便生死循环不息,人类虽为万物灵长也不免其外,但世间万物都厌死贪生,于是各种长生之术应运而生,有灵之物纷纷欲寻找一窥天道之法……华夏神洲大地瀚无边际,自古求仙修道之人举不胜举,修炼法门更是多如牛毛,传闻得道成仙者亦不也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