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09300000011

第11章 民族主义与近代新闻传播思想的形成(6)

办报宗旨是向西方人提供有关中国及其邻近国家最可靠、最有价值的情报。设时闻、文化情报、宗教新闻等栏目。体裁有论文、游记、书信、大事记、调查材料、书刊评介、文件资料、新闻通讯等。有插图与编者按。大量发表中国政治制度、政府机构、法律条例、文武要员、军队武备、中外关系、商业贸易、山林矿藏、河流海港、农业畜产、文化教育、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情况材料,也广泛报道外国传教士、商人在华活动的情况。经常发表文章为英、美的侵华出谋献策,公开鼓吹武力侵华。也刊有不少外国人在华办报的报道。

该刊出版后,受到在华外人与西方社会的广泛欢迎。第1卷印400册,以后印数逐期增加。至第5卷时已超过1000册。1839年5月迁澳门出版,1844年10月再迁香港,1845年7月重返广州出版。鸦片战争后销量顿减,最后只有300个订户,1851年12月停刊。出版20年之久。

3.《广州周报》

1835年9月12日在广州出版的英文周报。由英国“自由贸易派”商人创办。创办人和首任编辑为弗兰克林。1836年2月改由普鲁士人摩勒接办与编辑。

经济上受英国在华的颠地洋行的支持。弗兰克林主持期间,曾支持东鳊公司的垄断贸易。摩勒主持报务后,主张自由贸易,反对东鳊公司,并和亲该公司的《广州纪录报》进行激烈的争论。反对清廷的闭关锁国的政策,多方介绍中国的情况以广泛反映中国问题为特色。

林则徐自1839年至1840年在广州组织译报活动,后被保存下来的6册《澳门新闻纸》和被收录于魏源的《海国图志》中的5辑《澳门月报》等有关中国的译报材料,主要译自于该报与《广州纪录报》。

《广州周报》也积极支持英国对华的鸦片贸易。1836年7月24日,《京报》刊出清太常寺少卿许乃济主张禁鸦片的上奏奏本。10月13日,该报一得知此消息,便马上印发出一份号外,成为在中国境内所印的第一张报纸号外。该报以新闻丰富、评论有力与较高管理水平著称。曾出过独立发行的附张《商业行情报》。

1839年中英关系紧张时迁澳门出版,1844年3月因摩勒离职而停刊。该报停刊时,《中国丛报》曾赞扬它是在华的外国人“了解周围所发生事件的敏捷工具,也是他们之间沟通信息的良好媒介”。

4.《香港公报》(亦译《香港钞报》)

1841年5月1日在香港出版的英文双周刊,是香港第一张英文报纸。由人称小马礼逊的马礼逊之长子马儒翰创办。刊登香港政府的布告、公文与有价值或有意义的统计表格。第1期刊有琦善一份备忘录的译文、英国驻华全权代表兼香港政府首长义律对一名官员的委任状、义律颁布的《英国商人管理条例》等。5月15日出版的第2期载有中英文对照的香港岛各村地名及人口统计数字。1842年3月24日并入新创办的《中国之友》。

5.《中国之友》

1842年3月17日在香港出版的英文报纸。由英商奥斯威尔德创办。3月24日自第2期起与《香港公报》合并,改称《中国之友与香港公报》,但人们习惯上仍称之为《中国之友》。由小马礼逊、怀特主笔,支持香港政府。

最初为4版周刊。1版为香港政府文告;2版为新闻,3版为新闻与广告,4版为广告。支持英国侵华头目亚鼎查武力侵华,并将亚鼎查颁布的重要文稿、法律、文件刊于显著地位。

1843年小马逊死后,该报产权由编辑卡尔接管并自任主笔。1844年该报恢复《中国之友》本名,1845年又增刊出海外版。因同香港殖民政府产生矛盾,报上时有揭露其不法行为的报道。

1850年8月,台仁特取得该报产权,并任发行人和主笔,报纸论调开始大变。在台仁特的主持下,该报加强对中国的报道与评论,披露亚罗号船事件真相(其材料为马克思所引用),同情太平天国运动;大力抨击港英政府的腐败现象,曾指名揭露香港殖民厅长布列奇包庇罪犯,致使布列奇以诽谤罪反控台氏,打出轰动一时的官司。1859年9月21日,该报因台氏以诽谤罪受控入狱而停刊。1860年10月13日,该报由出狱后的台氏迁到广州复刊,1861年底再次停刊。1863年1月再迁至上海出版,1866年2月改为晚报。1869年该报被台氏售出,并易名为《中国之友及船期杂志》继续出版,旋即停刊。

6.《香港纪录报》

前身为《广州纪录报》,英文周刊,1843年6月由澳门迁至香港出版,改为本名,由怡和洋行承办,主编米切尔。1844年获得承印香港政府公报的权利,并改名为《香港纪录与政府公报》。该报大量刊用中文译文。曾将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译成英文在报上连载,开创在华报刊连载长篇小说之先河。

1845年又增刊出附刊《大陆纪闻与行情》。1849年转为英商史屈泉所有。该报丛19世纪50年代起,被宣布为英商服务的“商业报纸”,并成为反对港英政府的反对派报纸。1859年为与英文日报《噂刺报》竞争,也改出日报。1861年,该报产权转入李威之手,1863年终因经济困难而停刊。

7.《德臣报》(亦称《德臣西报》)

1845年2月20日在香港出版的英文报纸,也是香港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初为周刊,1867年2月1日起改为日报。创办人和首任主笔为英国出版商肖德锐。英国人德臣参与创办,1856年成为该报股东并出任主编,于1858年肖德锐去世后成为该报发行人。

从创刊至1858年,《德臣报》曾获得印刷港英政府公报的合同,其间常刊登港英政府的各种公告、法令、声明等,有半官方报纸之称。但该报始终以刊登广告、行情、船期等商业性材料为主要内容。有关中国的新闻篇幅不大,大多译自北京《京报》。其言论态度为支持英国政府对华基本政策。1859年1月,德臣完全接管该报,中文译名由此得来。约请传教士撰写专稿,圣因特、邓尼斯、黎德、端纳、勃朗等先后任主编。曾先后增出海外版、航运版、晚邮版等。

19世纪60年代以前,该报与《中国之友》《香港纪录报》形成鼎立局面。

1871年3月,出版中文专页《中外新闻七日报》,1872年4月改为独立发行的《香港华字日报》。1894年至1895年兴中会创立,在发动第一次广州起义期间,曾发表文章支持孙中山的活动。主笔黎德,曾参加起草兴中会的英文对外宣言。1906年该报改由德臣报公司经营。言论偏向港英当局。《德臣报》译名沿用100多年,直至1967年才依据英文原文改译为《中国邮报》(TheChinaMail)。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与英文《星报》竞争失败,从大型日报改出小报,但仍亏本。最高日销1.5万份,主要读者是知识分子和公务员。1974年8月18日停刊,历时129年。

8.《北华捷报》

1850年5月3日在上海出版的英文周报,每期对开五张4版,是上海最早的英文报纸,创办人英国侨商亨利·奚安门。创刊号刊有当时侨居上海的59个西方人及其家庭成员名字。

奚安门于1856年3月去世后,1860年该报由英商匹克伍德接办。1866年改由字林洋行经营。继奚安门后担任主笔的有史密司、康普顿、马诗门、詹美生等人。该报主要刊载广告、行情与船期,也刊有言论、中外新闻和英国驻沪外交、商务机关的文告,经常转载其他报刊稿件。1859年,上海英国领事馆特别指定该报为领事馆及商务公署各项公告的发表机关,因此在在沪的外国人中有“英国官报”之称。标榜客观报道,实为在华英人喉舌。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爆发后,该报言论主张对该会镇压;对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也时有敌意的报道。

1856年,因新闻与商业性材料增多,又增出日刊《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亦译《航务商业日报》);1864年7月1日,该日刊扩充为独立出版的日报,定名为《字林西报》。至此,原《北华捷报》周刊转为《字林西报》的星期附刊继续发行。1865年《北华捷报》改名为《北华海外捷报与市场消息报》;1867年4月8日在报名中去掉“海外”一词改称《北华捷报与市场报道》。1870年1月4日,该报与《字林西报》1869年购进的《最高法庭与领事公报》合并,改名为《北华捷报及最高法庭与领事公报》继续出版,1951年3月31日,与《字林西报》同时停刊。

9.《噂剌报》(亦称《噂剌西报》)

1857年10月1日在香港出版的外国人首次在华创刊的英文日报。由美商赖登和英商莫罗创办,并分任发行人与主编。1858年为莫罗一人所有。因当地人将莫罗的英文名Murrow 译为“噂剌”,故名《噂剌报》,亦称《噂剌西报》,除周日外,天天出版。

1857年11月,《噂剌报》出有中文报纸《香港船头货价纸》。言论比较独立,对港英当局的弊政与腐败多持批评态度,敢于指名道姓地揭露政府官员直至香港总督。1858年因抨击怡和洋行和港英当局朋比为奸,业主莫罗曾以诽谤罪被判入狱6个月,为该报赢得了“大胆敢言”的声誉。

1861年底《中国之友》停刊后,香港报界形成该报与《德臣报》两极对峙的局面近20年。1864年又在《香港船头货价纸》的基础上改出中文《香港中外新报》。1867年增出英文《香港周报及大陆商报汇报》周刊,专载商业及船舶消息。1884年莫罗去世后,该报仍属其家属所有。1941年末在日军占领香港时停刊。

10.《字林西报》

1864年7月1日在上海创刊的英文日报,也是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最有影响的外文报纸。其前身为《北华捷报》馆1856年增出的英文《每日航运新闻》(1862年改名《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由英商字林洋行主办。詹美生、盖德润、海登、巴尔福、麦克李兰、李德尔、比尔、葛林先后担任主笔)。

该报的创办,得到英国驻沪领事的支持,巴厦礼亲自起草《领事通告》,承认在该报发表的内容具有“权威性”。该报被称为“英人在东方之唯一言论机关”。《字林西报》设有社论、新闻专讯、专题报道、国内时事述评、来函撷登、北方危机等专栏与刊载相关军事情报外,尤重视言论,就中外关系、中国政局和其他时事问题发表见解,反映英、美资产阶级的在华利益,敌视中国革命。

《字林西报》在各地,包括青海、甘肃、新疆、四川、云南等地,均聘有通信员。1872年路透社在上海建立远东分社后,它一度获得独享路透社电讯的特权,以消息灵通著称。

1883年为追求实效,曾与上海英文《文汇报》采用“号外”形式报道中法两国在越南交战的消息。在20世纪初,它把义和团运动称之为“一切排外的运动”,并表示将全力支持对列强俯首听命的清朝政府。在英俄关系上,担心俄国南进中国危害英国在华利益,并为日本战胜俄国而高兴。在抵制美货运动中,初对运动表示过同情和支持,后又主动向美国政府献计献策,鼓吹对它镇压。以后,长期为英美两国的侵华活动辩护,经常受到中国报纸的批评指责。其读者对象为在华外国人与社会层次较高的华人。1931年,最高发行数字达7817份,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因造谣惑众曾受到上海市军管会的警告。

1951年3月31日自动停刊,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家外文报纸。

11.《大陆报》

1911年8月24日在上海试刊,8月29日正式出版的英文日报。由孙中山、伍廷芳、唐绍仪等提议并筹款,美国人密勒受命和克劳、弗里许共同筹组的中国国家报业公司承办,吸收中美私人股份。出版未久,适逢辛亥革命爆发,孙中山等无暇顾及,遂完全变为美商所有的报纸。密勒友人弗里许任首任经理,第一任主笔由密勒自任。编辑方法采用美国制;标题醒目,辟有连环画和其他吸引读者的专栏,星期日增刊多达40余页。

初创时与《字林西报》对立,大受美国侨民欢迎,销数一度超过《字林西报》。继任主笔为韦伯,因嗜酒成癖,疏于管理。1917年后,终因报务不振,赔累太多,出售给上海的鸦片巨商、英籍犹太人爱资拉。1920年爱资拉死后,该报由爱资拉夫人委任她的兄弟去管理,乃聘任美国人陶拉和费信惇主理,但报纸经营仍无起色,在美侨眼里它已变成一张“三等英国官报”。1930年10月,该报由爱资拉产业转卖于华商之手,1931年2月正式移交。由美国律师何尔公任理事会会长,仍在美国特来佛省登记注册。《申报》经理张竹平等任理事,天津《庸报》主办人董显光实际经营并任主笔,编辑职员中有中、英、美、法、日、韩等七国人士。1931年3月12日,该报发表社论宣布新的编辑政策。它除采用路透、海通、国民诸通讯社的消息外,并有转载申报通讯社的消息的权利。对中国的新闻报道力求详尽、客观;广告与销数激增。1935年董显光离职他就,该报产权转卖给中国官僚资本,成为孔祥熙财团的喉舌。1941年12月8日被日本人查禁。抗战胜利后复刊,1949年停刊。

(三)法文报刊

在华出版的第一家法文周刊,是1870年12月5日在沪创刊的《上海新闻》,1872年12月31日出至第182期后停刊。最早的法文日报是1885年在沪出版的《上海回声报》,仅出8个月即停刊。陆续创办的法文报刊还有《中国差报》(1896年6月创于上海,周刊,9月改名《中国通信》,1897年4月7日改为日刊,6月30停刊)、《中法汇报》(1895年在沪创刊,旋停,1897年7月1日易名《中法新汇报》出版,1927年7月10日停刊)、《北京新闻》(1911在北京创办)等。法文报刊数量不少,但影响不大。

(四)德文报刊

在华出版的第一家德文报纸是1886年1月在沪出版的《德文新报》,初为周刊,后改为日刊。自称为“远东德国人之声”,是德国在华的宣传机关,主要为德国侨民服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7年8月14日中国对德宣战,该报于8月17日被迫停刊。《德国亚细亚报》,1897年11月21日在青岛创刊。《青岛官报》1900年7月1日在青岛出版的德国官方报纸,德文周刊,1911年2月易名《胶澳官报》,1917年停刊。《远东报》,1902年在沪出版的德文报纸,发行满3卷即停刊。德文报刊主要以德国侨民为读者对象,数量不多,影响也不大。

(五)俄文报刊

同类推荐
  • 超越非洲范式:新形势下中国对非传播战略研究

    超越非洲范式:新形势下中国对非传播战略研究

    中非致力于建设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对非传播史中国对外传播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媒体如何报道非洲,为中国对非传播提供了生动范本,从中可选择中国的对非传播战略和外交战略。本书以西方媒体中的非洲形象为研究起点,详细剖析西方媒体与非洲形象建构的关系,认为非洲形象是西方媒体坚持“非洲范式”报道非洲的产物。进而提出中国对非传播实施精英化与大众化起头并进的传播战略,从而巩固中非关系,提升中国在非洲的软实力。从事国际新闻报道、非洲问题报道、非洲问题研究、媒体传播技巧研究、对外传播研究等工作和学习的读者能从本书收益。
  •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师继续教育丛书)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师继续教育丛书)

    本书主要讲述以下内容:确定研究课题、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调查访问法与问卷法、教育实验法、行动研究法、评价研究方法。
  • 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树立坚固的爱国意识(插图)

    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树立坚固的爱国意识(插图)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而古老的历史。中华民族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古老、最伟大的民族之一,很早就繁衍生息在神州辽阔富饶的土地上,并以勤劳、勇敢、执著和辉煌的业绩著称于世,她有着悠悠五千年的文明史,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充溢着智慧的创造力。今天她正以更加坚实的步伐迈向新世纪。
  • 社会发展的逻辑

    社会发展的逻辑

    本书包括了“原初社会:神灵支配型社会”、“古代社会:权力支配型社会”、“近现代社会:资本支配型社会”、“未来社会:超越资本支配型社会”这四个部分的内容。本书由章笑刀编著。
  • 大有文章:直说电视圈里的人和事

    大有文章:直说电视圈里的人和事

    打开电视,一派热闹景象,而电视圈内部也很热闹:各种争风吃醋、各种爆料炒作、各种是是非非,那些有的没的、乱七八糟,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云里雾里。作为观众的我们,只能看到荧屏上放映的节目,其实,荧屏背后的故事更加精彩。本书是我国资深电视人费默撰写的,讲述电视圈内那些对圈外人保密的方方面面的怪人与怪事。从风光的主持人讲到电视节目的制作;从普通的电视主持人讲到他们变身为明星;从一个栏目的产生写到其背后有哪些自毁性的故事,以及电视台的内部运作。同时,广大读者将通过这本书,较为全面、真实地了解到,电视荧屏上的名嘴们,在荧屏下的“方方面面”
热门推荐
  • 从修真开始

    从修真开始

    科技已经发展到了全宇宙时代,主角一次看似旅行的任务却将他拉入了深渊,灵魂莫名穿越到了异界。这一世不为别的,他就想看看他的兄弟们还跟没跟他在一起。
  • 圣斗士星矢改

    圣斗士星矢改

    辗转曲折成为圣斗士的乐夏,终于作为领军人物站在了圣战的战场上。可是这一刻,乐夏的内心是崩溃的。面前的敌人,有精神分裂症晚期患者撒加,有为师报仇的小师弟穆,有急公好义的热血青年艾欧里亚,有一大群金光闪闪的黄金GG,还有……还有要命五人组——爆衣狂魔、恋兄癖、弟控、弑师鬼、大魔王!而自己身后,站着的却是散发着霉味的冥界群魔和一身海臭味的海带佬。“我要是说,我是为了守护大地上的爱与正义!你们信吗?”
  • 凤惊天下:神医巫妃

    凤惊天下:神医巫妃

    他,本是一个无意进入皇宫的道士,有着预知未来的异能。却由于皇宫的一场浩劫而进入了一个宫女的身体里。为了报恩,而终生守护那个命定的她。她,显赫的家世、惊艳的美貌,超人的智慧,万千宠爱于一身。一次命定的邂逅,她卷入了一场波谲诡异的皇权争斗。十年后,她随那个终生守护她的宫女第二次进宫,再次引起了宫中一段腥风血雨。他们从相疑到相知,从相忌到相许,携手并肩,步步为营。这一场盛世浮华下的宫闱倾轧。谁迷了眼,谁倾了心,谁动了情?
  • 时间啊它总是溜走

    时间啊它总是溜走

    她叫徐念念。他叫苏有辞。他们是前后桌。开始却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话。他们俩是缘分吗?还是命中注定?注定了最后一定要分离,他们还是要在一起。初恋啊,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一生其实三次恋爱最好,一次懵懂,一次美好,一次一生。徐念念苏有辞念念有词
  • 浅缘遇风笙离越

    浅缘遇风笙离越

    那花下的相遇,若似上天的宠幸,亦或是明天,我们会在这里离别,亦或是昨天,我们又会在这里相聚。
  • 长生契

    长生契

    子不语身死兄长长剑之下,醒来离奇回到三年之前,却发现自己身陷迷局。才情盖天地,修行冠古今,如何才能打破命运的枷锁,一纸契约签订长生的希望。
  • 上界

    上界

    陨星科技的出现,让人类有了的第二世界,《上界》诞生。少年怀着仇恨踏上《上界》之旅,“我,要在这第二世界闯出一片天地!我要让你们付出代价!”
  • 怜云逐日

    怜云逐日

    [花雨授权]向来默默无闻的她,惨遭“选媒大赛”糖衣炮弹的轰炸,在送礼物与打扫校室厕所中二选一,骆云儿选择背水一战,攻向战斗强敌——“冰山王子”董羿日。胜利的战鼓擂起,号角声中一位任劳任怨的好同桌就此诞生……
  • 大唐1号美容馆

    大唐1号美容馆

    为什么如此歹命?被某个男人祸害,灰头土脸的穿越到大唐,从小女警这个高档职业贬成丫鬟也就罢了,还要遭受陷害,被无能的美少年主子卖出去换大米!要自立自救!要把美容馆开到大唐!轰轰烈烈的唐朝抓金路途上,冒出来好多人,爆发了好多事……混乱莫名的感情,不离不弃的友情,在爆笑中体会真诚与真情。
  • 吴宇森传

    吴宇森传

    本书是吴宇森亲自授权撰写的中文传记,讲述了吴宇森从平民小子到国际大导演的奋斗经历,以简洁优美的笔调展现了吴宇森的生活历程和电影拍摄过程。书中内容都是吴宇森导演直接讲述、整理成文的,具有很高的可信度。众多著名人士作序并推荐,并附有周润发、牛春龙对吴宇森的评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