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302400000034

第34章 感动与骚动

一部小说好还是不好,判断的依据有无数条,于是,无数的理论应运而生,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生发和阐释小说的内容,测量和纠察小说的形式。这些理论千姿百态,与千娇百媚的小说相比,顶多逊色一星半点。它们有的放矢也隔靴搔痒,信口雌黄也一针见血,洞幽烛微也望文生义,大而无当也高屋建瓴,它们有时敏锐如勘探仪,在小说的矿脉中寻奇觅胜,挖掘隐藏在字缝之间或文本背后的奇珍异宝,它们有时冷漠似解剖刀,给血肉丰盈的小说生灵开膛破肚,将无限生机封存在福尔马林的标本瓶中……它们寄生在小说身上,让人爱恨交织,既可以是解放小说的救世主,又可以是屠杀小说的刽子手。但不论小说理论优长多还是毛病大,我这个逾四十年而兴致不减的小说读者,给予它的都是尊重,并完全相信,若融会地而非机械地掌握和运用这些理论,必将有助于提高阅读的质量,也有助于让小说这门愉人娱人也愚人的艺术,更成其为小说而不是别的。小说的使命是摆弄人,其主要目的,是给情感造型,给负载情感的生活提供比喻。可情感和生活都混沌模糊,又芜杂纷纭,终致小说也似是而非,在这种背景下,以理论去佐餐小说,让蜇伏于比喻中的生活方便显形,让寄寓在形象中的情感易于索解,其合理性,也就不难被接受了。

但合理的存在与事实的存在,往往不是同一码事,其间的距离,比小说与小说理论间的距离还大一截。比如科学饮食营养配餐,谁都知道有益健康,可绝大部分家庭的一日三餐,仍由肠胃的习惯和舌头的味蕾支配主宰,科学与营养只能兼顾。现实中的阅读也是这样。除了文学课堂上的教授与学习,或专业机构里的分析与研究,没人把小说理论当阅读指南,倒常常视其为赘生物或绊脚石。很明晰的道理,一个官员没有腐败,并非因为记牢了廉政箴言,而另一个官员贪赃枉法,也与他忽略了对廉政箴言的朝背晚诵没有关系。一般来讲,那个广阔散漫的读者群体,消费小说时不按图索骥,由于没有教条的约束,他们对自己判断标准的粗略和取舍原则的简易,并不羞愧反而满足——在我看来,这不偏离小说的美学立场,倒挺吻合小说的美学精神。比如我的阅读,固然在有些时候,要受缚于专业需要的条框限定,情不情愿,都得舞弄起理论的勘探仪与解剖刀,去钩沉索引或五马分尸。可更多的时候,在小说的世界里东游西逛,我只是个连体育课都没上过的赤足少年,单凭一股没来由的冲动,就能在一个既无球门更无裁判的足球场上热闹一番。玩乐是我的第一需要,甚至也是唯一的需要。显然,我的美学态度就粗略简易,可没有办法,我的确读得越多越直觉主义,越趣味主义,越某种意义上地无政府主义:一部小说好还是不好,在我看来,只取决于它是否好玩有趣,刺不刺激,依文雅的说法,就是看它是否打动人心。小说是供人读的,用心是阅读的前提,一旦读出妙处来了,怦然心动是自然的事情。当然,这个用心并不艰辛,更不霸道,无须殚精竭虑只须意随笔遣。小说不是应考习题或整党材料,读它不是责任义务,用心待之,只出于读者的自觉自愿——也有些喜欢做文学秀的人面对小说时三心二意,那是另一回事,他们是演员不是读者。

但打动人心只是笼统的说辞,即使一部小说把不同的读者都打动了,那些读者心的“动法”,也没法不五花八门。决定着此“动”与彼“动”的,是每个人不同的审美诉求,而这诉求,与每个人艺术感应力的宽窄和深浅关系紧密。据我所知,许多读者的有感而动,以鼻酸眼湿作为标志,俗称感动,由通行的伦理尺度和雷同的价值参数规范而来,属于同一生态环境下的共性化情感,在阅读时,无条件地依附于可言传的道具演示,只为故事情节或人物命运而笑骂歌哭:哇,太残酷了/多伟大呀/好悲壮耶/真神奇哟!我们初涉小说的园地,把读小说当成听评书时,或只流连于教化训诫的瓜田李下时,所收获的,多半就是这样的精神果实:感想浅表,感受空泛,感悟苍白。但小说的园地姹紫嫣红,累累的硕果品类繁多,那些不肯止步于“从前有个山山上有个庙……”的读者,没法满足于光把干瘪和萧条采摘下来。小说由事物勾连而成,但演示事物,只是它闯关夺隘前的虚晃一枪,它真正要闯的关卡夺的隘口,是对事物间微妙关系的把握处理,并将那些关系结构成新鲜的图谱,解构为奇异的布局。阅读与写作本质上一样,也是一个艺术的过程,可艺术之于事物,从来不是为了知道,而是为了觉悟和体验。知道只是对道具的了解,觉悟及体验,才是对人性的发现和介入。我们都知道,给人下定义特别困难,其实定义小说也是如此,要说明白何为小说,几乎没人敢三言两语地盖棺定论。这也是小说的妙处之一,与人一样妙不可言。或许正因了这样的理由,总也弄不明白自己算个什么玩意的人类才需要小说。但说人不是什么就容易了,小说同理。人不是光丰衣足食就敢妄称幸福的猪,这应该不错,同样不错的是,巡演英模的铁与血或春晚民工的歌与泪,文学化程度再高也不是小说。推理下去,便可了然,去小说中寻找感动,很像去爱情里讨生活补贴,不能说讨不到,不能说不该讨,不能说讨了就是玷污什么亵渎什么,但文不对题是肯定的。好小说完全可以让人感动,但让人感动的小说未必就好。许多小说满身优点,偏偏就没有感动这条。

在我看来,诱人骚动,这才是好小说的共同指标。

依据我们惯常的概念,骚这个字眼有点轻佻,不低眉顺眼,不中规中矩,不道貌岸然,而是目光朦胧身段妖娆,作为一种不和谐音,奏鸣在以伪道学假正经为时代主旋律的交响乐中。但我喜欢它的异端品质。它的奔放与暧昧,犹疑与坦荡,享乐主义与戏谑精神,以及明知不可为却偏要为之的冒犯的勇气——通过牢骚和骚扰,去以弱抗强以卵击石——几乎就是小说的性格写照。很难否认,屈原的骚体芳菲流转,与因骚而动的人性意趣的声应气求没有关系,而作为屈原的同行,诸如我吧,若有幸被称为骚客骚人,除了自惭骚得不够,格局太小,心中的骄傲是由衷的。骚动是一种不安的状态,只可意会,其标志是神迷心痒,有点像误入一个移步换景的精美园林,又有点像在考场上,忽然对一道原本熟记的试题答案产生了怀疑,更有点像回味暗恋对象的惊鸿一瞥时,一会觉得那是示好的秋波,一会又认为那是厌恶的睥睨。与感动比,骚动样貌多变,表情纠结,遍食百家又自给自足,来路不明且去处难定:它的悲喜是莫名的,它的好恶是夹缠的,它的苦甜是不确的,它的痛快是伴生的。

写小说是一项把玩艺术的智力游戏,读小说是参与这项游戏,最深刻和广泛的参与,无疑是对这游戏进行挑剔和批判:通过挑剔以审视成见扩大认知,通过批判以摆脱拘囿更新架构。感动不生成这样的能力。故事是感动唯一的酵母,若背叛故事,感动便失去了存活的根基,因此,感动常常只能愚忠,蒙昧地闭上洞察的眼睛,浑噩地垂下创造的双手,与小说建立主仆的关系:小说说哪是开头它便哪里抬腿,小说说哪是结尾它便哪里停脚。骚动则不然,它与小说建立对话的关系:因平等而融洽,因融洽而认同,因认同而亲和,因亲和而勾肩搭臂或脖子粗脸红。它挑剔时,从不迂阔地向“写什么”发难,它批判时,只明敏地向“怎么写”问责。骚动多情,多情者易感,能够将它点燃的引线,可能藏匿于一部小说的任何地方:一段对话,一个细节,几句器物描写,几处心理分析,某些修辞手法的妙用,某种版式设置的独特……都能给骚动以翕张的力量。骚动引领读者踏上阅读之旅后,并不反对起点终点的泾渭分明;但它同样看重的,甚至更为看重的,是起点终点的混淆不清:这边起于茫茫云深处,那边终于遥遥地平线,而头尾间所有风物景致的旁逸斜出或不知所云,除了江山一统时让人豁然开朗,各抱地势时,也让人若有所思并似有所悟,如是,江山从地势中所聚拢来的,除了扩大了的面积,更有增殖了的体积。

从表面看,小说呈示的是时间生活,但无法否认,最终让时间生活熠熠闪光的,必然是其间的价值生活。价值生活虚有其形而实在其影,千变万化又无可计数,属于无法言说的灵魂的信息,自由地播撒在目的性思维之外的非理性田野,它传递另类知识,动摇固有秩序,以特立独行的个体意识背弃和挑衅约定俗成的集体意识,建立自我的生存经验。价值生活并非空穴来风,它在叙事的原野里破苞绽蕾,再成长壮大,而叙事的原野,因肥沃广袤而哺育万物,单调的让人感动只是它手边的花之一朵,丰饶的诱人骚动才是它怀里的缤纷百花。叙事以想象和语言灌溉小说,在这一过程中,它行使的是上帝的职责,发掘与命名世上那些无从指认又无以言表的幽暗部分,让那寂寂的幽暗成为幸运的种子和独立的新蓓,有机会萌芽吐蕊,有条件竞艳争荣。叙事再现上帝的神迹,足以证明小说比故事宽阔高级,但这不是最主要的,更为主要的是它能证明,插足在新闻、科技、历史、政治、经济乃至哲学和宗教的队列之中,小说不仅不是附庸,不是配搭,不是抱养的弃儿或混饭的食客,还是个最有资格也最有能力以揶揄打趣甚至捉弄挑逗的方式,笼罩它们覆盖它们的聪慧的兄弟。

就写作者来说,光会配制感动是手艺人,艺术家才能诱发骚动——当然,手艺人也让我尊重,可对艺术家,我怀有恋人般的欣赏与喜欢。而就读者来说,那些有能力超越感动抵达骚动的,在我眼里更可爱些。粗糙的心灵也会感动,但能骚动的,定然是一颗敏感的心灵。敏感的心灵丰姿绰约,适合于落户人的胸腔。我以为,那些读小说从来都体验不到骚动的人,最好先别草率地责怪没好小说,更该做的,也许是心平气和地三省吾身:何以面对斑斓的艺术风光,自己的心跳却单调刻板,不解风情,不识风韵,不知风月,不谙风流。

同类推荐
  • 中国名家经典随笔集萃

    中国名家经典随笔集萃

    本书分为品味生活、放飞心灵、拥抱自然、人生随想、智慧人生五辑,收录作品有:《风筝》、《我的家在哪里?》、《秋天的况味》、《荷塘月色》、《朋友四型》等。
  • 风景:流动的丹青

    风景:流动的丹青

    本书内容丰富,作者在抒发自己真情实感的同时,详细地介绍了所到之处的自然、人文景观。读者既可从书中了解祖国悠久文化历史的底蕴,又可以更好地熟悉祖国的大好河山。从而在扩大自己知识面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祖国的热爱。
  • 中国新诗的现代性与民间性

    中国新诗的现代性与民间性

    本书探讨了中国新诗在语言、结构方式等方面所形成的审美特征,探讨了民间性在中国新诗发展中持续存在的基本规律,为人们在现代化进程中重新思考中国新文学的特质提供了新的视角。
  • 熟骨头:一个王牌记者的战争伦理

    熟骨头:一个王牌记者的战争伦理

    《纽约时报》最佳畅销书。当炸弹飞过头顶,当AK47指着肚皮,当狙击手瞄准脑壳,他仍然沿着炸弹的轨迹奔跑。《完美风暴》作者荣格尔的悲惨人间之旅,在死亡中体验生命,在生命中体验死亡。他是一名战地记者。他热爱和平,却总在寻找着战争和灾难。他在炮火现场,以生命为赌注记录着每一个细节,将战场上的流血与牺牲、杀戮与灾难直接呈现给远隔万里的人们。他雕刻着人们对世界、战争和自身的认知。他的伤亡概率高于战场第一主人公——士兵。
  • 与诗人对话

    与诗人对话

    一名真正的作家、学者在我的心里是神圣的、崇高的,那种敬意用我平实的文章是难以言表的。或许在准诗人的眼里,网络诗歌也许算不上真正的诗歌,但就这样不成熟的诗歌在网络里却有自己的流行的速度和市场。它不讲究诗歌的倾向,只为了心灵和心灵的碰撞,这就是诗人心理情绪的发泄,或许就是真情实感自然流露的那种。虽然大多数的诗歌写得很不正规,但一定是真实心情的表达,正如当年席慕容和汪国真的白话诗,那时候每个青年都喜欢,现代人都喜欢用这种简单的诗文抒发自己的情感。而网络诗歌实质的效应,说到家就是它的实用性和交谊性。
热门推荐
  • 放纵,天下唯一的主人!

    放纵,天下唯一的主人!

    “算我求求你,雨墨,你快回来吧,魔界的魔尊一举攻上神界,在六界里,只有你最了解魔尊了,我求求你,你回来吧。”“王母难道耳朵是聋了吗?!在你的四公主没有跟我道歉之前我是不会回天界的!况且,我现在只是个单纯的女娲后人,不是什么世主!!!”…
  • 都市深渊猎魔者系统

    都市深渊猎魔者系统

    行走与深渊边缘,行走与死亡边缘,与死神共舞,与天堂差边而过。能让我活下去的,只有手中的枪,以及我所立誓所保护的人。
  • 与名人谈心

    与名人谈心

    萧伯纳、徐志摩、艾青、梁羽生、巴金……他们的名字在外人眼中熠熠生辉,但是,他们的胸中却隐藏着一腔外人所不知的独特心事。如果你想一探他们的内心世界,那就赶快翻开本书,感悟这些伟人的人生。
  • 终于我转身离开

    终于我转身离开

    曾经的她,现在的她,俩个完全不一样的角色,喜欢他,能追求他么,女追男,隔成纱。。。只希望他能喜欢自己。。-------------刚刚开始写小说的时候,我以为很难,没想到,这么简单。。。。我叫陌宛儿
  • 待君心

    待君心

    她对他一见钟情,为了他不惜众叛亲离,放弃一切。他却对她避之不及。那一年,他登上皇位,她成了风光无比的皇后。却不曾想她离他竟越来越远。那一天,他喝得烂醉叫的却是黎初的名字。那一刻她才明白这一切都只是南柯一梦。1她将药丸放进嘴里,一滴泪珠划过脸颊:"夜羽轩,但愿来世我们再也不复相见。“
  • 乡间道士

    乡间道士

    现在大多数人已是不信鬼怪,但是你看不见的并不代表不存在!白峰,一个来自乡间的小道士,将为你打开灵异世界的大门........
  • 乡野奇闻

    乡野奇闻

    你觉得黄皮子会让抢走火吗?一个填不平的老猿塘会有什么东西出来,会让多少人在此送了性命,让我带你用心去感受乡下的奇闻议事吧……
  • 创世神在都市

    创世神在都市

    三大终级神之一的创世神神,因为厌倦了做神的日子;所以封印了自身的神力和记忆,投胎到地球的一户普通人家,成为了一个普通人张伟。张伟因情伤去旅游时让人推下山崖,谁知让他意外的觉醒了他是创世神,并立志要创建自己的金钱帝国,让自己能真正的做到任性而为。他没有太多的正义感,他只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他的逆鳞就是他的亲人朋友,动者必死。
  • 斗法变

    斗法变

    万年前,虚空双洞睁开黑眸!一股股势力倾巢而出,所为何?九张画卷由空飘落,世人展开厮杀侵夺。血流成河,乾坤动摇,苍穹破裂。万年后,武道昌盛,万族林立,宗门四起。少年手持一张画卷,从小地方中走出,步入这万千世界。
  • 九魔独宠我

    九魔独宠我

    她是落魄公主,他是温柔殿下。一场偶然的事故,让她遇见了他。“公主殿下,做本殿的女人可好?”她冷冷一笑,“你把我当作什么人了?告诉你,我可是……啊!”他直接打横把她抱走,“老婆,我们应该回家了”(新文《吸血爹地独家小甜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