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315000000007

第7章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

多少乌托邦的空想社会主义破灭了,苏联僵化模式的社会主义瓦解了,但是数百年来,人类从来没有终止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追求。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入革命生涯晚年的邓小平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他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他说不要去争论姓“资”还是姓“社”,他在经过深入思考之后,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

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主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其精髓;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是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中心思想,也是邓小平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提;社会主义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全新概括,也是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集中体现。从广义上看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即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从狭义上看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即邓小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界说。本文只论及狭义邓小平社会主义观中“什么是社会主义”。

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首先必须搞清中国是否需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明确确立“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前提。

1.“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最终发展起来也不过成为一个附庸国,而且就连想发展起来也不容易。”“为什么说我们是独立自主,就是因为我们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一旦中国全盘西化,搞资本主义,四个现代化肯定实现不了。一方面“肯定会有动乱”,另一方面还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

“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康社会就形成不了。”“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摆脱贫穷的问题。”只有搞社会主义,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穷。中国是一个有十多亿人口的落后国家,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只能使少数人更快地富起来,而大量的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可能解决。

“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变不了的。中国肯定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邓小平一直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有许多优越性,其中之一就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

正由于这样,所以邓小平的结论是:“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

在明确了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邓小平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处在一个什么阶段”的问题。

2.“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

面对中国社会主义的现实国情,邓小平实事求是地判断:“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在开始的一段很长时间内生产水平不如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完全消灭贫穷。”这是正常的历史现象,这不是短期可以改变得了的现实,“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进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原则进行了科学的概括,并且创造性地指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

3.“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第一次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表述是在1980年5月5日,他会见几内亚总统杜尔时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第二次论述社会主义本质,是在1985年8月21日会见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总统尼雷尔时,他谈到:“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我们的经济改革,概括一点说,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也是对内开放,通过开放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农村经济一开放,八亿农民的积极性就起来了。城市经济开放,同样要调动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第三次论述社会主义本质,是在1990年12月24日,他说:“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可见,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观中的两个方面: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生活逐渐好起来;共同富裕,消灭剥削。

邓小平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视为社会主义本质,真正要告诉人们的是:干社会主义应当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放在第一位;社会主义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也应该比资本主义更好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表现”。

4.“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1985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说:“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1985年8月,他在会见津巴布韦总理穆加贝时又说:“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同年9月,他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正式向全党宣布:“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基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有计划地利用外资,发展一部分个体经济,都是服从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个总要求的。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生产力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但并不充分,除了发展生产力,还要有公有制才能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基本的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归集体所有,就是说归公有。”这是社会主义国家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避免两极分化的根本保证。

5.“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

对于社会主义的模式,邓小平认为应该是多样的和可变的。他曾经多次谈到不能搬用别国模式的问题。他强调指出,由于各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就是同一国家在不同发展时期和历史条件下共模式也是不同的,因此,“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墨守成规的观点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他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要紧紧抓住合乎自己的实际情况这一条,所有别人的东西都可以参考,但也只是参考。世界上的问题不可能都用一个模式解决。”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特点

1.标准客观性

邓小平以中国现实生产力状况作为判断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标准,指出:“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

邓小平以能最大限度地推进中国目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思考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依据,而不是用理想中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作依据。他不仅明确指出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且大胆地指出:“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社会主义的中国在经济、技术、文化等方面现在还不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是事实。”从中国在极贫穷落后的情况下进入社会主义,中国的生产力还不发达,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事实出发,邓小平认为,一切能够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生产力进步的手段都可以利用,都要利用。

可见,邓小平不仅重视现实生产力的状况,而且更加重视生产力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联系,摒弃脱离生产力基础来判断社会发展阶段的片面作风,从而使对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解突破了制度层面的局限。

2.认识辩证性

邓小平对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较之毛泽东建国后的认识,辩证得多。毛泽东曾说,资本主义道路,也可以增产,但时间要长,而且是痛苦的道路。我们不搞资本主义,这是定了的。如果不搞社会主义,那么资本主义势必要泛滥起来。可以看出建国以后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认识:资本主义是罪恶,它和社会主义是敌对的、你死我活的关系。这种极端的有失偏颇的认识,直接影响了毛泽东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路。所以,尽管毛泽东也曾对苏联的模式一而再、再而三地发起冲击,但最终又都不得不返回到那个模式中去。与毛泽东相比较,邓小平的认识比较辩证。他一方面看到双方的不同和对立,另一方面更意识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现代化大生产的产物,是人类现代文明的结晶,双方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利用。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他还反复强调列宁的观点,并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就必须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不怕资本主义,是利用资本主义的前提。

邓小平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又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认识,也是其认识辩证性的一个典型的例证。其实,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但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因为它不成为阶级社会的本质体现,而是历史上各种社会制度所共同具有的特性,尤其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特点表现得更为明显,以至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都毫不隐讳地说:“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正如马克思所揭示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生产力是新型社会生产关系建立的推动力量,但也是消亡社会生产关系的否定力量。在阶级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代表的二元性及其矛盾发展,表现为对该制度的强烈否定。所以,把否定一事物的因素说成是该事物的内在本质体现,这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邓小平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视为社会主义本质,真正要告诉人们的是:干社会主义应当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放在第一位;社会主义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也应该比资本主义更好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3.现实独特性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中,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是单一的全民所有制,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社会经济运行和管理实行计划经济等。邓小平社会主义观在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结果,与经典的社会主义观存在诸多不同之处:中国的社会主义不是单一的全民所有制,而是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商品经济形式;社会经济运行和管理并非是单纯的计划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些体现了邓小平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效果。

4.取向多维性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从结构和功能多维取向向世人说明“什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结构取向,是社会主义最重要的经济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构架的最主要的支撑。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到南方谈话,邓小平始终不渝地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制度不可动摇。

公有制是邓小平界说社会主义的根本,离开公有制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将失去自身存在的根据,社会主义一切优越性的发挥都将成为空话。因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标志。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也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就是因为中国废除了私有制,建立了公有制。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毛泽东说:总而言之,中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因为中国的所有制变了。邓小平提出,中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一是社会主义,第二是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根据什么判断中国是社会主义呢?主要根据是中国以公有制为主体,而不是中国现实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中国现实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仅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距甚远,而且还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尽管这样,我们仍理直气壮地宣布我们是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结构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最深刻的原因。

公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充分条件。共同富裕有两个前提,一是生产力水平很高;二是公有制居主体地位,实行按劳分配,避免两极分化。

“共同富裕,消灭剥削”是社会主义的功能取向。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社会主义的任务”,或“首要任务”,或“很多任务的根本一条”;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目的”,或“根本目标”,或“大原则”。邓小平一再呼吁:“发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幅度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是因为:首先,它是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这层意义上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既是社会主义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社会主义革命是发生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度,社会主义制度面临先天不足的问题,社会主义要获得巩固,首先必须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其次,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同一主体,这种同一主体彻底消融了阶级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对立和对抗,从而既为生产力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可能,也为生产关系的自觉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关于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他一再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邓小平社会主义观中取向多维性的特点,向人们勾画了一个立体的、现实的社会主义景象。

综上可见,“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三)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意义

1.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理论意义

邓小平的理论贡献在于面对现实,具体化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一个时期相适应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从马克思的这一表述中,我们只能认识到: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其特征是无产阶级专政。但这个过渡时期究竟是什么状况,有多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家和实践者们始终也没有搞清楚,中国曾经用七年(1949-1956)试图完成这个过程,其结果不仅使人民没有真正享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反而使人民对社会主义理念发生了怀疑,对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发生了动摇,以至于使科学社会主义蒙上了空想社会主义的阴影。邓小平从辩证唯物主义出发,根据中国的现实国情,实事求是地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作出了科学的判断:第一是社会主义,第二是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邓小平的理论贡献,在于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上揭示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应该说,前此以往的马克思主义者没有从总体上对社会主义作出质的规定性,而往往是从某一方面来规范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从生产关系方面把共产主义规定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恩格斯则是在这个基础上推导出社会主义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列宁曾经从阶级关系的角度提出了“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邓小平的理论贡献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上揭示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解放生产力和共同富裕相统一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明确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范畴,把计划与市场作为发展生产力的两种手段,排除了市场和计划姓“资”姓“社”的纠纷,澄清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即公有制和共同富裕。但公有制并非生产关系的实质,它只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外在的、制度层面的东西,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必要条件。而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的本质层面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所以邓小平把解放生产力和共同富裕相统一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上揭示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的理论贡献,在于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社会主义的具体体制区别开来。在过去很长的时期内,人们总是把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原则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赖以存在和实现的具体体制即社会主义模式混同起来。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不能变的,改革不是要改变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邓小平的理论贡献,在于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从原来人们认为是从属于基本制度范畴降为具体体制的范畴,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大理论突破。他认为:“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计划和市场本身并没有社会制度的属性问题,它们的社会制度属性是由利用它们的主体来决定的。如果它是同资本主义制度相结合,就是资本主义的;如果它是同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就是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虽然方法上基本上同资本主义社会的相似,但也有不同……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

邓小平的理论贡献,在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现实结合起来,对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重大发展。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所以他们在概括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时,首先着眼于经济关系。恩格斯说,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先是单个国家实行)的基础上组织生产。”邓小平也是这样的,他在阐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时,从来就没有抛开所有制这一基本的经济关系,而且作了重大发展。他根据中国实现了无产阶级专政、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实现了社会化大生产的现实,判断中国是社会主义,同时根据中国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程度,判断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而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是根本任务,实现共同富裕是根本目标。用发展生产力作为惟一衡量标准,因此在中国出现了公有制占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在中国建立了多种经济形式之间的多重社会主义经济关系,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

邓小平的理论贡献,在于创造性地发展了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原则问题上,邓小平通过深刻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教条主义的教训,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左”的教训,鲜明而反复地强调,必须改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寻找答案、把“本本”作为“结合”的逻辑起点的倾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把实践作为“结合”的逻辑起点和根本依据。他说:“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不但经济问题如此,政治问题也如此。”“要紧紧抓住合乎自己的实际情况这一条,所有别人的东西都可以参考,但也只是参考。世界上的问题不可能都用一个模式解决。”“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

总而言之,邓小平社会主义观最大的理论贡献在于解放思想,破除了“社会主义本质等于激烈的阶级斗争”、“社会主义本质等于清一色的国家所有制”、“社会主义本质等于大一统的计划经济”等传统而僵化的观念,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创新和体制创新奠定了最为深层、最为根本的理论基础。在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社会主义本质观的理论指导下,中国改革开放在“体制目标――运行机制――对外关系”上,形成了关系全局的重大转变。

2.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现实意义

第一个重大转变,就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现代化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政治路线的重大转变,也是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发展生产力的必要前提。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南方谈话,邓小平极力倡导坚定不移地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他说:“我强调指出,要迅速地坚决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三中全会确定将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建设四个现代化为中心,受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拥护。”邓小平认为,解决工作重点转移的实质,是解决政治路线问题,他说:“我们的政治路线,是把四个现代化建设作为重点,坚持发展生产力,始终扭住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除非打起世界战争。”并且强调“一个中心”一百年不动摇。

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实质上是体制目标的根本转变,终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旧体制目标,建立起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体制目标,建立起社会新型体制的新型结构、新型机理、新型功能,由此引发了中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全面改革。

第二个重大转变,就是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社会经济运行机制的重大转变,也是体制创新的中心环节。

虽然邓小平常说,我们的改革是“走一步,看一步”,或者说,叫作“摸着石头过河”,但不能因此断言,邓小平心中根本没有中国改革的蓝图。作为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没有改革的目标模式是不可思议的。如果不是邓小平一再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的论点,党的十四大就不可能达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共识,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也不可能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我们党是根据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观才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并坚定不移地贯彻了邓小平的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市场起基础性配置作用的基本思想。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始终是邓小平的改革目标。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按着循序渐进的步骤逐步向这个改革目标迈进。一方面,邓小平社会主义观在中国体制转轨政策上循序渐进地实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更多方面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提出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决定首先启动农村改革。

党的十二大提出要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正确划分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各自的范围和界限,把实行对外开放作为我国坚定不移的战略方针。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并进一步提出要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扩大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范围,开始启动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

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要实行“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使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更加明晰。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不同社会制度基本特征的思想束缚,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提出了“五大支柱”,即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和适应国情的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明确提出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分配制度上提出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指导方针,提出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具体方针,首次提出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把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作为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的核心,要求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等。

可见,从1978年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南方谈话,邓小平社会主义观对党在体制改革目标确立和路径选择上产生了绝对的决定作用。

另一方面,在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指导下,中国改革开放实践采取了循序渐进、稳健可控、保持稳定的推进战略。

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搞活了农村经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城市进行了包括企业体制、计划、物资、劳动工资、金融、商贸、物价、财税等多方面的改革,重点是国有企业从扩权让利到两权分离和承包经营的机制转变,关键是价格体制从调放结合、双轨制到市场定价的过渡。与之相应,计划体制方面指令性计划大幅度缩小,指导性计划成为主要形式,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步增强;财税体制进行了财政包干、利改税和健全税制的改革;金融体制方面建立了中央银行体制,发展了专业银行等多种金融机构,积极培育金融市场,配合股份制试点开始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成立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从1998年开始,又不失时机地推进了国有企业的改革与脱困工作,进行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市场体系包括商品市场和各类生产要素市场的建设均取得重大进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对外开放方面,从设置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到开放沿海经济带,并积极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开放格局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从沿海、沿边、沿江扩展到内陆,基本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以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在配套改革方面,从1994年开始,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计划、投资、价格等方面的配套改革相继取得重大突破。如财税体制改革包干制,实行分税制;金融体制初步实现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分离,实施人民币汇率并轨。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对政府机构进行重大改革。

总体看,经过改革实践,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明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第三个重大转变,就是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封闭状态走向全面开放。这既是对外关系上的重大转变,也是体制功能上的一大更新,解决了工作重点转移的条件问题。

封闭半封闭状态的实质是排斥市场机制。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现代社会的联系,由此阻碍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动力机制。如果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像一堵墙,阻隔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的联系,那么邓小平理论首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则是一座桥,把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他倡导的全面开放,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对内开放全国大市场,搞活经济;对外开放世界市场,汲取人类文明成果。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上要求广泛利用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国内与国际两种资源,加速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原先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来说,开放国内市场以超越自然经济,开放世界市场以汲取人类文明成果,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正是由于这些重大转变,实现了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向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飞跃。

主要参考资料:

1.杨宏雨:《我党对资本主义认识的八个阶段及启示》,《新华文摘》2004年第2期。

2.包心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新飞跃》,《科学社会主义》2004年第1期。

3.王梦奎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华文摘》2004年第1期。

4.黄宗良:《以史为鉴: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新华文摘》2004年第1期。

5.钟沛璋:《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1期。

6.逄先知:《毛泽东在领导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中给我们留下哪些遗产》,《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1期。

7.毛卫平:《深化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新成果》,《红旗文稿》2004年第3期。

[刘立]

同类推荐
  • 希腊罗马英豪列传(Ⅴ)

    希腊罗马英豪列传(Ⅴ)

    本书出自古罗马历史学家普鲁塔克之手。书中记载了包括恺撒、安东尼、梭伦等50名古希腊罗马政治家和军事统帅的事迹,既是一部体例松散的古代史,也开了西方世界传记文学的先河,对之后两千年的西方哲学、史学和文学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 20位商业巨子之财富人生

    20位商业巨子之财富人生

    生活中,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人生焕发出美丽的光辉,没有人不渴望成为生活中的强者,没有人会拒绝生活中种种美好的情感,更不会有人喜欢失败与悲伤。如何赢得一个成功的人生,创造生命的最大价值呢?让许多成功人士现身说法,为我们勾画了种种成功的模式,告诉我们如何来赢得财富,什么是真正的幸福,生命的本身潜藏着的是什么样的力量等等。
  • 大国诸侯

    大国诸侯

    客观地说,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段历史,再也不会像先秦那样充满智慧的火花,一个可以追忆但却不可以超越的时代,那是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但却绕不开的时代。
  •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33辑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33辑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丛书,自发行以来深受广大教师、师范专业学生、教育工作者欢迎,成为很多地方教师培训用书,获得了较高的社会评价。丛书共有50辑,介绍了许多教育学家的教育思想和办学事迹。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有一流的教师,才有一流的教育。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关心教育家的成长。
  • 一代创富者的智慧与情怀:民国商魂

    一代创富者的智慧与情怀:民国商魂

    以中国近现代具有独特性情的20位著名实业家为记叙对象,每人一个章节,分别从传略,文华,为人,雅兴,风度,恩怨,情事,妙语,佳作,评誉等10个方面,以小传,故事,言论,评价等方式介绍,从而让读者了解这些实业家的传奇人生。
热门推荐
  • 爱上恶魔落跑男

    爱上恶魔落跑男

    可恶的初恋走了,我也如愿以偿地和别人订婚了,可是,可是我的内心为什么还在犹豫?还会空虚?当面对爱自己的人,和自己所爱的人,哪一边才是真正的归属?是走……是留……
  • 我的百鬼夜行

    我的百鬼夜行

    张月,一个明显是爷们的小青年却有着十分娘的名字,在一次意外中得到了某位大能赐予的礼物但想要使用却有着一个奇怪的限制,“人类无法使用”再一次巧合下张月拥有了非人之躯,成就了百鬼之主的身份。百鬼之主们向神界开战到底寓意何为?神秘又强大的水仙美人...分散于天下的杀生石碎片...这永远不会就是故事的终结...“时间到了,小子们和我一起百鬼夜行吧!”Ps:本书的企鹅群,184355686。名字叫月之都的映月组,希望支持狩月大家能够入群。
  • 清穿日常

    清穿日常

    旗袍,鞭子,马褂,清宫……魏慧在某天一觉醒来,惊诧的发现自己正混迹在清朝选秀的队伍中!穿越早就不算个事,但是,阿哥,王爷,权贵,才子,到底哪位是那拉家三姑娘的菜呢?简单的说,这大概就是某个吃货路人甲一不小心清穿后的故事……
  • 查理九世之超次元之战

    查理九世之超次元之战

    DoDo冒险队意外收到一份来自外层空间的信息。与此同时,班上也转来一位新女生,谁都不会想到,这个相貌平平的女生,体内有着不可测量的力量。一场全新的超次元冒险,即将开始……
  • 《花舞神魔》

    《花舞神魔》

    在一个没有魔法,没有斗气,只有花魂的花系大陆上。一代天骄自废花魂从零开始,开始了一个全新的旅途。神魔共存,花乱世。
  • 相思劫,太子嫁到

    相思劫,太子嫁到

    传闻,夜太子凶神恶煞又恃宠而骄,不学无术,欺男霸女无所不为;传闻,叶公子丰神俊朗又洁身自好,满腹诗书,尊老爱幼医术无双;传闻,墨少主家财万贯又美艳无双,一身玉骨,貌若秋月声如撞玉;然而……夜太子是她,叶公子是她,墨少主依然是她!当草包太子化身惊世女皇,她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谋江山、谋良人!众多美男频频献殷勤,摄政王苦恼至极:“本王的女人,谁敢觊觎?”
  • 超级大乱斗

    超级大乱斗

    当电影、动漫、游戏当中的能力出现在现实的当中的时候世界将会变成何种样子?海贼王对战复仇者死神大战地下城火影PK指环王一个因任务而瘫痪的特种战士在获得能力后从新回到了自己热爱的部队,但是他却发现拥有能力的人并不只是他一个,能力乱战的时代就此开启!
  • 我的世界创世神之战

    我的世界创世神之战

    在我的世界这个游戏中,有着不为人知的历史,创世神的争纷,人类的起源,世界的形成,每个游戏中的人物都是由此而来,MINECRAFT创世神的故事即将开演。本小说在创世中文网发布,其他均为盗窃作品,请勿观看,谢谢合作,比尔布朗向您的配合表示感谢!
  • 出轨的盛唐2:武后

    出轨的盛唐2:武后

    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她是这个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女皇,她是历史,也是传奇!真实再现中国历史生存法则及后宫内幕!本书全景式展现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最隐忍、最狠厉、最孤绝又最辉煌的传奇人生!值得你细细品味。这是一本精彩诠释中国古代女人只有在床上先征服男人才能在权力场上征服天下的最经典教材,生动描写了武后的从容镇静,老成练达,虽然难以洗涤其残忍毒狠之罪,却是人人敬佩。
  • 谁是谁的伤

    谁是谁的伤

    她命运坎坷,遇上他,好像一切都离了轨道。他想给她温暖,却变成伤害,想给她自由,却变成放纵。家庭的破碎,让他如何再次面对深爱的她?在这欲望的都市,他们单纯的爱情被世俗牵扯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