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387500000021

第21章 曲折融资(3)

2005年12月,迈克尔·沃尔夫租赁了一架顶级飞机,邀请马克搭乘前来纽约度假。在飞机上,两人就Facebook与MTV音乐电视台的合作进行了一番长谈,但并未获得突破性进展。其间,沃尔夫不断变着花样怂恿马克卖掉Facebook,当马克称赞这架飞机时,他趁热打铁地说“也许你应该把公司的一部分给我们,那么你就可以自己拥有一架”。

转过年来,沃尔夫带了一份交易计划前往帕洛阿尔托会见马克。根据这份计划维亚康姆放弃全部收购,而愿意购买Facebook部分股权,促使它与MTV音乐电视台达成广告战略合作。言外之意,似乎是说马克20亿美元的要价太过离谱,维亚康姆只能选择这种折中的方式。

马克当然没有接受,他还不打算放弃Facebook的控制权。20亿美元的要价起初是想让对方知难而退,也有意借机衡量一下Facebook的价值,看到维亚康姆不死心,他直接向迈克尔·沃尔夫挑明姿态,“如果你支付我20亿美元,我还是不愿意卖。谢谢厚爱。”15亿美元的收购“不幸夭折”但维亚康姆似乎铁了心要收购Facebook,直接开价15亿美元,先期支付51%,其余视Facebook业务表现后续支付。马克有些动心,他要求提高先期支付比例,沃尔夫同意提高到8亿美元。

维亚康姆高层认为沃尔夫此举太过冒险。他们详细研究了Facebook的业绩,认为它虽然在规模扩张上表现不俗,但从财务角度看前景并不明朗,Facebook那时远未进入盈利阶段,而维亚康姆需要的是直接带来正面营收的公司,因此8亿美元现金太不合算。最终,双方不欢而散。

马克转回身来,发现开启国际化扩张的Facebook财务再次捉襟见肘。于是是又推动了第三轮融资。有了前面两次融资经验,这次融资很快达成。2006年4月,由全球顶尖风投GreylockPartners牵头,Meritech、彼得·泰尔和AccelPartners等投资方跟进,共同向Facebook注人2750万美元。这样一来,Facebook估值达5亿美元,是一年前的5倍。

维亚康姆“夭折”的收购在Facebook内部引起了关于售出公司的微妙情绪。吉姆·布雷耶等人主张,如果报价合理可以卖掉Facebook,董事会研究认为,10亿美金是所谓的“合理报价”。

当然,一切都要看马克作何决定。尽管他从内心来说不愿卖掉公司,但是来自公司内部的压力多少动摇了他的决心。更重要的是,他开始对Facebook的未来感到不确定。就在这样的情况下,2006年6月,一直对社交网络心驰神往的Yahoo向Facebook提出了收购计划。Yahoo开出的价码刚好达到出售底线,为10亿美元。卖,还是不卖?Facebook到了十字路口。

围绕是否出售公司,Facebook内部分成两派:以肖恩和莫斯科维茨为首的创业元老反对出售公司,以吉姆·布雷耶为首的后来者主张接受Yahoo收购。马克倾向于不卖但有些迟疑,彼得·泰尔表示支持他的决定,吉姆·布雷耶则态度强硬。

这时候,风险投资人的本性展露无遗。在吉姆·布雷耶看来,这是一个难得的“退出机会”,尽管他无法肯定Facebook日后会否更加成功,但对于一个成立不满3年的仍未盈利的公司来说,10亿美元的报价未尝不可接受。如果Yahoo买下Facebook,他的公司将获得+倍回报。

吉姆·布雷耶要求召开董事会谈论此事,他的一意孤行触怒了马克。在一次董事会上,爆发了对他的不满,“吉姆,我们不能出售公司,如果我们不想出售的话。”真正困扰马克的是Facebook的发展模式。自从2004年成立以来,Facebook一直在校园内扩张,从大学到高中,从美国到澳大利亚,再到新西兰,无非是在更多国家单纯地复制美国的模式,并不会对Facebook产生真正的改变。

在Yahoo提出收购前,Facebook推出职场网络,但反响平平,如果它无法吸纳更广阔多样的客户,用不了多久就会碰到增长的天花板。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吉姆·布雷耶等人主张出售Facebook的原因,如果马克不愿出售Facebook,他必须找到更具成长的扩张路径,让人们重新认识Facebook的价值。

马克将开放注册作为下一步重点,他希望Facebook借此走出校园和职场,成为社会性网络,并由此催生新的增长势头。然而,Facebook内部对此有不同的意见,质疑者认为向全社会开放注册有可能消解Facebook的趣味,降低学生用户的粘合度和忠诚度,结果不进反退。正在僵持不下之际,Yahoo方面临阵退缩。由于业绩不达预期,Yahoo股票暴跌,Yahoo高层开始重新审视Facebook的价值,认为若用10亿美元购入一个盈利前景不明的网络公司未免有失分寸,于是将报价降低至8.5亿美元。Facebook董事会拒绝了Yahoo的收购邀约。

9月,Facebook向全社会开放注册。与此同时,股价回升的Yahoo再次抛出10亿美元收购提议,并暗示还有更高出价的可能。

马克将裁决权寄托到开放注册上,他对吉姆布雷耶说,“如果在开放注册后,用户数和参与程度没有稳步增长,也许10亿或者11亿是我想达成的交易。”

9月26日,Facebook对公众开放了注册。最初几天,用户增长毫无规律,但随后便出现爆炸式增长。当用户数量突破1000万的时候,没有人再质疑Facebook的价值,就连态度强硬的吉姆·布雷耶也改变主意。终于,游戏结束了,Facebook从收购阴影中走了出来。

此后伴随着开放平台的启动和订制广告策略的生效,Facebook从亏损走向盈利,不必面临财务压力和出售危机。它成了各方争抢的宝藏,如何高效开发其商业价值成为此后两轮融资的要点。

2007年,微软击败谷歌成功入股Facebook,以2.4亿美元的投资获得1.6%股权,Facebook估值由此抬高到150亿美元。Facebook借此与微软达成广告合作协议,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广告收入。更重要的是,Facebook达成结盟微软抵御谷歌与MySpace组合的战略意图。此后,李嘉诚及三家德国风投公司先后注资Facebook,将第四轮融资额推升至3.75亿美元。

2011年1月,Facebook进行上市前的最后一轮融资,高盛与俄罗斯投资巨头DST联手向其投资5亿美元,共获得1%的股权,Facebook估值被推升至500亿美元。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此轮融资是为了Facebook即将到来的上市铺路,高盛将毫无意外地获得IPO承销商的殊荣。

通俗地讲,融资就是基于公司远景价值的股权投资,因此每一次融资均不可避免地产生股权变更。对于创业公司来说,融资无非是为了借助外部资源将公司做大,但是过多的融资可能削弱创始成员的控制权,甚至造成创始人出局的悲剧。因此,事先在股权结构上进行必要的设定成为许多创业公司的共同选择,并且在融资过程中随着形势的发展相应地进行调整,以保证公司不被资本方左右。在这一点上,Facebook的做法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2004年第一轮融资之前,Facebook只有马克一名董事,随着彼得·泰尔入股,肖恩对公司组织架构进行了调整。董事会设置4个席位,彼得·泰尔、肖恩、马克各占一席,第四个席位暂时空缺,扎克伯格拥有决定权。不难发现,这样设定的结果是扎克伯格直接控制了两个席位,至少拥有一半的投票权,同时肖恩·帕克作为扎克伯格的支持者加重了他的投票权重,从而保证其拥有足够的决策筹码,并且为未来的后续融资预先设置空间。

2005年,Facebook第二轮融资引入风投公司AccelPartners肖恩重新调整公司结构,在原来基础上将董事会席位扩充至5个,新增席位由吉姆·布雷耶获得。这样一来,马克仍控制着两个席位,加上肖恩的1个席位,创世团队与投资方席位比重从3:1调整为3:2,享有绝对控制权,即便彼得·泰尔与吉姆·布雷耶联合也不会动摇这一局面。

此后,Facebook董事会一再扩充,截至2012年达到11个董事席位,扎克伯格拥有IPO前29.2%的投票权,再加上其他股东赋予的代理投票权一共占有56.9%的投票权,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优势。

另外,根据Facebook招股说明书显示,扎克伯格持有28.4%B类股票,加上其他股东给予的代理投票,一共持有57.1%B类股票。相较于Facebook上市发行的A类普通股票,B类股票的投票权重是其10倍,这种双层股权结构有助于扎克伯格保持控制权。

迄今为止,Facebook先后进行了五轮融资,估值从2004年的500万美元上涨到今天的1000亿美元,暴增2000倍。无论对于投资人还是创始人,乃至持股员工,都是一个多赢的局面。

同类推荐
  • 心理大师——弗洛伊德

    心理大师——弗洛伊德

    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 蓑雨人生——苏轼

    蓑雨人生——苏轼

    本书讲述了大文豪苏东坡的坎坷人生路。内容包括:立志求学、初入仕途、贬谪之旅、政绩显赫、再度贬谪、精神道德与文化成果等。
  • 安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回忆录

    安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回忆录

    本书是俄国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夫人安娜的回忆录,这本回忆录文笔朴实幽默,包含着安娜对丈夫的浓浓爱意。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作品的读者,可以从书中得到诸多知识与乐趣。
  • 邹容陈天华评传

    邹容陈天华评传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即“邹容评传”和“陈天华评传”。邹容与陈天华有着类似的悲剧人生,他们的英年早逝给后人留下无尽的遗憾。《邹容陈天华评传》通过对他们短暂人生历程的考察,描述了历史时代背景和不同的生活经历对他们思想认识和性情特征的影响:他们的热情、他们的激愤和他们的无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邹容与陈天华的思想集中在二人的政治主张上。《邹容陈天华评传》以邹容与陈天华的民主革命思想为核心,论述了二人在排满革命、建立民主政体、造就近代国民等一系列问题上的进步主张。他们的认识在当时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中国近代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 胡雪岩:富可敌国的红顶商人

    胡雪岩:富可敌国的红顶商人

    胡雪岩,从最开始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伙计,到最后成为富可敌国的“红顶商人”,不过用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有的人可能经过几世的人脉和财富累积,也不能获得像胡雪岩那样的成绩。但是,当时处于内忧外患中的中国在给胡雪岩提供了崛起和发展的无限的可能的同时,也存在着相当多的弊端,胡雪岩身处其中,避免不了地要受到周围大环境的影响。加上胡雪岩本身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个曾名扬一时羡煞无数世人的商业奇才,几乎在一夜之间就衰败下去,给人们留下了太多的疑惑和叹息。
热门推荐
  • 次元漫游

    次元漫游

    此故事乃是一个家里蹲在幻想世界实现梦想的故事。。。(本文以轻松为主,第一次写作品写的不好请各位看官见谅。。。)注:由于第一次写作的缘故每天更新的章节是不定的,寻枫在这里给各位道歉了!
  • 国民青春之校草大人我知错了

    国民青春之校草大人我知错了

    “你真的不认识我了吗?”某男搂着某女的腰说道。“我真的不认识你…”某女心虚道。“哦?是么?那就“吃”的你把我想起来怎么样?”某男邪恶的一笑。“不了不了,宝宝别咬我,我错了”
  • 星峰门

    星峰门

    世上修炼,莫不与体质相关。人有七魂六魄,魂魄相连,且息息相关,造物主造人时已把七魂六魄完美的糅合到一起,直到最后,造物主也不能分离出一魂一魄。然后,世上总有那么些巧合,造就了万金修炼之体五魂五魄,阴阳调和。
  • 山村诡谭

    山村诡谭

    皎白月色下的那一袭白影,让他误以为看花眼,接下来村中种种诡异状况,让他确定了自己确实能看见村民口中那“不干净”的东西。胸中澎湃的正义感,让他选择了与鬼同行,只为使怨灵得于安息!
  • 大乘显识经卷上

    大乘显识经卷上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魔伏诛记

    天魔伏诛记

    上古时代,宇内有仙、魔、人三界,魔道统领天魔,法力高深,魔道肆虐,欲灭仙、人二界,霸于宇内。南山、昆仑、崆峒、蓬莱四派祖师合力,集女娲石、昆仑镜、崆峒鼎、昊天塔上古四大神器,得有缘人开启禁宫之门,请出灵神之力封印天魔,魔道自此销声匿迹,但灵神之力千年失效,天魔转世,魔道蠢蠢欲动,须再度封印天魔。少年书生赶考不中,名落孙山,却因缘际会,开始了一段惊心动魄的传奇历程:得神器、入禁宫、请神力,于仙、人二界岌岌可危之时,封印天魔,更巧得上古密学,诛灭天魔,世间终得永恒。
  • 外国文学评介丛书——普希金

    外国文学评介丛书——普希金

    《外国文学评介丛书》是一套以学生、教师以及广大爱好文学的青年为主要对象的通俗读物。它用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形式向读者系统地介绍从古至今各国著名的文学作家和他们的优秀代表作品。这套丛书由若干分册组成,每一分册基本上介绍一位作家和他的代表作品。每一分册既是一本独立、完整的著作,又是全套丛书中的一个单元;分则为册,合则为套。
  • 战破世界

    战破世界

    黑暗沉沦,光明呈现,混沌中传承天地真气方可诛杀神魔,毁天灭地,真气相争,谁与争锋,万物修炼,谁是主宰。
  • 倾城小逃妃

    倾城小逃妃

    她,穿越到了古代,莫名的成了亡国的公主,受尽屈辱,却依然顽强自信的活着。她善良、美丽、可爱、迷糊,有时还有点小白。她对美好的爱情充满向往,却不知道究竟谁是自己的真爱。“本王告诉过你,这辈子你休想逃离我,你是本王的女奴,知道吗?”他冷酷的宣告了她想离开的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了。(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迫嫁皇妃

    迫嫁皇妃

    她是父亲获罪的商家女,他是温润如玉的晨王爷。一道圣旨,把她许配于他。她有心中魂牵梦萦的人,他却依旧对她呵护有加,宠她,爱她,誓要把天上星星摘下来给她,只是他的痴情,却换不来她一丝真心。她倔强地守护自己最后的防线,在他风雪夜归来时,终是动容,忍不住滑下泪来……在长久的岁月里,他于她,从有情到心死,斩断情丝。她于他,从无情到心痛,后悔莫及。当所有的真相揭开,她将走向何方?他是江湖上传闻雌雄莫辨、神秘莫测、名动天下的辰月宫主,但是邂逅她,却是对她不能忘怀,奈何一再相助却难得她真心交付,她又将如何面对他的一腔深情?--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