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426900000016

第16章 人:同体、共生、圆满、自在(1)

一、用“空”的心,融化一切

佛心只是作为一种空空寂寂的精神而存在,而世上一切现象,在佛看来都是空空寂寂的,都是没有任何障碍的。只有佛心才是真实的永恒存在,其他一切都是虚妄的。

星云法师指出,真正的“空”是超越有无对待的,是绝对的绝对。事实上我们世间所认识的“有”也不是真有,“空”当然更不是真空了。“空”就是般若智慧,由此可以了悟宇宙人生各种存有的真相;“空”更是一种正见,能由现象界存有之中发觉本体空无的真谛。

《金刚经》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圆觉经》中也说,“皆如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有学僧请示赵州禅师:“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个道理如何解释?”

赵州回答:“听我一偈:碍处非壁,道处没处空;若人如是解,空色本相同。”

学僧听偈后仍然不解。赵州又说:“佛性堂堂显现,住性有情难见;若悟众生无我,我面何如佛面?”

学僧还是不明白,问道:“禅师,我请问的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呀!”

赵州禅师两眼圆睁,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虚空能包容一切万物,所以空即是色。运用佛学空性的道理,对世事应该看破和放下。认识到“空”,破“我执、我见”,就会平等待人,处处不以自我为中心,不把自己喜欢的强加于别人。同时又淡泊名利,不争权夺利,有觉悟心、慈悲心,宽容、大度,随缘而不攀缘,心地清净,心安理得。这也就是《菜根谭》说的:“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大乘佛教不仅否定人我,而且也否定法我。五蕴诸法,只是有一个所指的名字。并没有实在性。般若本体是无形尤声的“人士”,能够我空、法空、空空、才会见到那真正的如来,—念生生起清净信心的人,能够三相并寂、自然就能得到真理的护佑,相应的结果也,就是福德无量了。

空掉了的是假相、是虚相,露出来的就是本性、真理。在这里“有”和“无”是统—的。所以重视“空”,目的在于揭示—切万有都是虚相,不是自性真理,宇宙的本体是实相,万物的本质性空、毕竟空。所以不允许有任何的执著,一切执著都不符合般若自性本空的原理,有悖于世界的真相。

南阳慧忠禅师感激侍者服侍他三十多年,希望帮助他早日开悟。

一天,他对侍者唤道:“侍者!”

侍者听到禅师叫他,立即答道:“禅师,什么事情呀?”

禅师回答:“不做什么。”

过了一会儿,禅师又叫他:“侍者。”

侍者又立即回答他:“什么事情呀?”

这样来来回回多次之后,禅师突然对着他叫道:“佛祖!佛祖!”

侍者茫然地问他:“禅师,您怎么了?这是在叫谁呀?”

禅师没有理他,继续对着他叫:“佛祖!佛祖!”

侍者更是困惑不解,只得茫然地站在一边。

禅师无奈之下,只得对他说:“我就是在叫你呀。”

侍者困惑地说:“禅师,你怎么糊涂了呀。我是侍者,不是佛祖呀。”

禅师长叹一声,道:“你怎么还没有开悟呢?‘心、佛众生’三者根本没有差别。众生只承认自己是众生,不承认自己是佛祖,这正是沉溺于对本性的痴迷之中没有开悟的一种表现。”

对于生命本质没有深刻的理解,对于自己心性没有更高层次的认识,只能让自己停留在众生的层次上而难以逾越。一旦觉悟,就能成佛,相反自然只能停步不前。佛家叫转识成智,一悟成佛。

佛教认为事物是由条件构成的,称“条件构成”为“因缘和合”,在佛教中称这些条件为“地、水、火、风”。自然界中所有的事物都是由这些条件构成的,条件不全,哪怕只是缺失一个,这个事物也不存在。构成事物存在的这些条件并不能决定自身的存在与否,佛家就把这种理论概括为万物“无自性”或“自性空”,这就是佛教所说的“空”的真正含义。佛教的“空”认为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包括宇宙和人自身,所以说“万物皆空”。虽然宇宙的“生命”长久不可预测,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它有生必然也有灭。

佛说,财富、地位、名利,这些让很多人欲罢不能的东西,其实只是生活的装饰、生活的虚相而已,并不是生活本身。可惜,很多人把生活的重点放错了,忘记了此生的目的,把心思都放在了追求错误的东西上,痛苦自然难免。真正的幸福,是杯子里的水,而不是装水的杯子。人之所以疲累,在于想拥有的东西太多佛祖说:“满足不在于多加柴草,而在于减少火苗;不在于积累财富,而在于减少欲念。”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权力选择和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很多人喜欢权势财富,也有像佛祖、庄子这样的人,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

佛说,众生之所以陷溺于生死轮回的苦海而不能自拔,就是在于先天元始而有的“无明”遮障了佛智,使人执著于尘世诸色,贪恋荣华富贵,至死不悟。要排除“无明”,就必须溃破红尘,证悟“空”谛,意识到我与法皆空。

我们居住的这个地球非常乱,各种人我是非、无明烦恼、家庭纠纷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钻到我们的脑子里,挤得满满的。既然装得满满的,要再装什么,就装不进去了。

以明镜般的心涵容万物,对境无心,应物而不累于物。当事情来时,以完全自然的态度去顺应,随流,当事情过去时,心境便恢复到本来的空明,所谓无住生心。如“雁过长空,影沉寒潭。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又如“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主客泯除了对立差别,达到了寂照圆融的境界。

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中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若空心坐,即落无记空。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域,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这里的“空”,其实含有虚空的意思。虚空能够容纳万事万物,日月星辰、山川河流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之一切事物无不处于虚空之中。一切诸法,皆由心造。心之所以能造万法,就是因为心本来“空寂”。可是众生愚痴,不悟此理。体“空”的同时,也是感悟“有”的时候。佛所讲的“空”正是教导我们,我们每个人的心如虚空,所以应该于万事万物都能够虚受容纳之,并于此不起分别心、不生计较意,不论好坏善恶美丑,都要用一种平等心去对待。

五祖弘忍为传佛法衣钵,命诸弟子呈偈作诗,以印证心性了悟的境界。大弟子神秀作的诗偈是: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而慧能作的证道偈则别有见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如闲云野鹤,或住山林,或居水边,生活简朴,随缘而安,不为利诱,不为权动。

这两首诗偈,前者是用渐修的工夫去污除垢,是以身求道的境界,是“有”身相,是有为法;后者是用顿悟的工夫明心见性,是以心悟道的境界,是“空”心相,是无为法。神秀认为万法是实有的,万象是真实的,身当寂如菩提树,无一物色,心则净如明镜台,去垢生光;以加行的愿力去除心性的种种污染,这其间是有身、有树、有心、有台、有拂拭、有尘埃的,是“有”。慧能则不同,慧能认为万法皆空,法界更是“真空”,什么身、菩提、明镜都是假名,在“即心即佛”的绝对境界里,佛佛惟传法体,师师密付本心,无须修持造作,本来无垢无染;所以悟道之后应即大休大歇、大破大立,这其间是无身、非树、无心、非台、无拂拭、无尘埃的,是“空”。有史以来诸法是“有”,但是万法的理体为“空”;“空”于“有”上显,“有”于“空”中灭。这就如同钻木取火一样,木材是实有的实存的东西,而木材中原没有火,一段段剖开来亦不见有火,可是等到钻木生出火以后,火就实实在在从木材的虚空处引发了——木原无火而能生火,是“空”中生“有”,火源于木而见于木,是“有”中见“空”。可见一切事物是“空”是“有”,本体上是一样的,只是随顺因缘的集散而作不同的变化罢了。

“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诸法因缘生灭的道理,就是“空”;观五蕴无我无我所,是“空”;知一切诸法实相之毕竟空,是“空”。“空”是什么?“空”是因缘,是正见,是般若,是不二法门。“有”是什么?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可以识察到的一切现象。我们看到花开,花是红色的,有香味,有叶瓣枝梗,花是“有”;看到一只小狗,它会汪汪地叫,会跑会咬人,用石头打它会痛,狗也是“有”。但这些“有”,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是现象有、假名有,《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应该从这个角度来认识“有”。我们所认识的世间万象,就像这个酒缸里面的虚幻形象一样,有即是空,空即是有,如果执著不放,硬要以凡夫迷情起分别识,那就很容易以假乱真,纠缠不清了。“空”和“有”是无在无不在的,它在五蕴皆空处,也在一尘不起时。“空、有”就和这个拳掌一样:本来是“空”的,因缘聚合而成了“有”;本来是“有”的,因缘湮灭便成了“空”。或有或空,都随着因缘而成而坏,不停地变化,从这里去认识“空、有”的关系,会发现“空、有”是二而一、一而二。

《法句经》中所写的:“要如大磐石般,不会被风吹动,即使遭到非难或赞美,也不能动摇自己的心志。”就是要我们能“泰然自若”。有涵养的禅者,能把一切放下,包括自己的生命,也能置之度外,他们早已将“我相”看空。

在历史长河中,我们的一生是如此短暂;在浩渺太空中,我们的生命又是如此渺小。如果从唯物论的角度看待生命现象,我觉得,实在看不出生命的终极意义。不论有过多少辉煌,也不论付出多少努力,最终都是趋于毁灭,都是化为尘土。但我们不必因此悲观,佛法告诉我们:在有限的层面之外,生命还有其无限的层面。生命既是渺小,也是无限的;既是短暂的,也是永恒的。生命既是脆弱的,也是强健的;既是短暂的,也是恒久的。倘能透彻心的本质,就会了解,每个有限的当下都是无限。认识这一层面,我们才能找到人生的终极意义。

佛法指出,“一切法缘起”。“一切”就是宇宙万物。那么“缘起”是什么呢?缘,是关系和条件的意思;起是生起。缘起,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都是由各种条件互相摄持的关系而生起而存在的。无论什么事物,要生起来,一定要有各样的缘由;生起以后,亦就照着各样的缘由进行。人生亦是这样,依各样的缘由生出来,以后亦就照各样的缘由,有时贫困、有时发财、有时患病、有时健康,接着逐渐老,最后便死去;这些都是有缘由的,没有人做得了主。基此缘起真理,宇宙间的所有形形色色事事物物,大至地球,小至原子,其所以能成长与存在,都是从种种关系条件凑合而成的。换句话说,没有一样东西,是自己可以完成自己,不必等待其他的助缘来完成的。同时也没有一样东西,能够离开其他事物关系而可以独自存在的。

真心是宇宙的本体,因为无相,则不生不灭,故称真。妄心是万有的能源,能生诸法,因有生灭,故称妄。人人都有一盏无形的心灯,这是一份纯真、洁净的善心爱念;但由于受欲念妄心遮蔽,心被污染而愚鲁昏昧,不知所从。但若能纯真诚正,点亮心光,则可恢复清净本性,前途无限光明。

佛陀说:“起念即妄。”因为真如本性中并无一念,凡夫总被杂念所染,所以借用念佛之念,来对治住尘之念,虽念佛之念并非真如本体,但却有趋向真如的妙用。真如是清净心,念佛是清净念,同是清净,所以能至念而无念,人的心念,能时常保持开朗清静,那么所见的人间即是美善的佛土。所以《维摩诘经》中说“心净则佛土净”。指的便是人的内心清净,所处的世界就是佛土。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诱惑无处不在,在这种环境下,要想做到内心的清净,就必须有一种力排一切干扰的能力,有一种不为外物所动的境界。人要知足,对于欲望的追求要不起心动念,唯有如此,才能活在宁静和喜悦中。欲望是人痛苦的根源,永远没有满足,所以快乐的秘方,就是减少欲望。欲望减轻了,人才能有更多的时间,探察自己内在的宝藏;欲望减轻了,人才有更多的空间来放松、觉醒自己的本来心性。

一个人的内心越淡定从容,就越会舍弃那些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表象,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颜回是孔子的弟子,孔子说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安贫乐道”,颜回吃着粗茶淡饭,住在破旧的陋巷中,人们都觉得他太苦了,但是他依然没有改变他的快乐。他为什么没有改变他的快乐?就是因为心无外物,不为外物所动,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快乐都不变。住高楼大厦是这样,住茅屋陋巷也是如此。这种乐,已超乎于喜怒哀乐之上,不以成败得失、嗔喜毁誉为原则,他发自内心,是真正的快乐。《法句经》说:“一无所求,对欲望所在之处,不发一语。”指的就是这种境界。

修行应自求内心的平静,有一分平静心,即使再大的冲击迎面而来,也不影响自心。经云:“内无所求,外无所得,心不系道,意不结业。”一个人没有了欲望的时候,就不会变得偏执、变得可怕。想要的东西如果不是太多,就会容易满足,容易满足,就容易快乐。这就是为什么没钱的时候比有钱时更快乐的道理。并不是因为有钱没钱,而是因为你欲望的张度大了。欲望过多过大,必然欲壑难填,攫求不已,终至纵欲成灾。

人们对自由的理解常常是我想要什么,便可得到什么,欲望的泛滥也便在这里。但是深究起来,其实这是一种失控,而不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是内心经过觉察、思考和判断的过程,心不役于外物,不受制于成见、偏见和敌意,不陷入纵欲和失控,那才是真正的自由。挥霍无度的人不是自由,吸毒酗酒的人也不是自由,动粗动怒的人不是自由,自卑、沮丧和无助的人也不是自由。心的自由是他清醒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他会把虚妄、不切实际的想法放下,面对真实的自己,使心的效能提升,心境柔美而丰富。

这里说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由于整天烦恼不断,患得患失,什么事情也做不下去,就出外去寻找解脱烦恼的方法。

一天,他在一个山脚下,看到一片长着绿油油的青草的牧场,牧羊人正骑着马,嘴里吹着笛子,笛声悠扬,看起来非常逍遥自在。

于是他就问这个牧羊人:“你怎么这么快乐?能教给我怎样才可以像你一样快乐,没有烦恼吗?”

牧羊人说:“骑骑马,吹吹笛,就什么烦恼也没有了。”

他试了试,但依然改变不了烦恼的心态,于是,他放弃了这个方法,又去另外的地方寻找。

不久,他来到一座庙宇,看见一个老僧正在修行,面带微笑,像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他深深地鞠了一个躬,向老僧说明了来意。

老僧说:“你想寻找解脱吗?”

他说是。

老僧说:“没人把你捆住呀?”

他迷惑地望着老僧。

老僧又说:“既然没有人捆住你,何谈解脱呢?人往往是自己不能醒悟,凡事执迷不悟,你若执著,哪有解脱呢?”

烦恼和羁绊都是我们自己找来的,皆因不能舍弃,把尘世名利看得太重,如果知道放下,心无外物,又哪里有烦恼和忧愁?所以禅宗四祖道信对牛头法融说:“快乐无忧,故名为佛。”

二、比世界还要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佛祖和庄子一样,都有那种把大千世界放在眼前、用显微镜审视的空阔心境。

同类推荐
  • 大学全鉴(第2版)

    大学全鉴(第2版)

    《大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两千多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由此登堂入室以窥儒家之学。《大学》详细地归纳了先秦儒家的伦理、道德和思想,系统地讲述了儒家安身立命的原则和方法,对现代人做人、做事、立业等均有深刻的启迪意义。本书以《大学》中的至理名言为导言,从处世经验和人生励志的角度出发,阐发蕴藏其中的智慧,并以历史中的经典案例加以印证,帮助读者深刻理解《大学》这一传世经典中所包含的智慧。
  • 弗洛伊德:欲望决定命运

    弗洛伊德:欲望决定命运

    精神分析以研究性本能为本身第一重要的工作。梦常常是不加伪装地表示一种愿望的满足。神经症是自我在试图压制性欲失败之后,性欲部分压制了自我。禁忌、法律和习惯给性生活加上了更多的限制,这些限制既对男人有影响,又对女人影响很大。本书是新世界出版社本年度之末隆重推出的“思想大师谈人生系列”其一。丛书第一批共四本,主要是听现代西方的思想大师讲人生哲理。本书请弗洛伊德出场,宣讲他“欲望决定命运”的人生哲理,本书是走向人性深处、揭开性欲面纱的必读书。
  • 韩非子(中华国学经典)

    韩非子(中华国学经典)

    《韩非子》是先秦法家集大成之杰作,是我国古代政治学方面的名著,在古代哲学、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它和先秦诸子百家如道家、儒家、墨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等学派的著作交相辉映,共同编织了灿烂夺目的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彩虹。
  • 中华家训(第五卷)

    中华家训(第五卷)

    本书介绍了中国古代的“齐家”文化源远流长。“家训”、“家诫”一类著作,起源于东汉而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它是当时世族社会教育制度的产物。
  • 身边的哲学(上)

    身边的哲学(上)

    一本值得放在枕边细细品读的心灵之书。人生哲学随处可见,只是我们太过于熟悉而忽略了它的存在,当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就能从中提炼出生活的真谛。给予我们激励的也许并不是那些轰轰烈烈的人或事,毕竟生活中的大事件与伟人并不多见,在平凡中获得激励,学会用灵魂去思想,我们就能惊奇地发现,给我们勇气与智慧的往往是那些日常生活里的小事。
热门推荐
  • 魔武傲天

    魔武傲天

    古老相传,九霄有神,神可长生不死,掌控电闪雷鸣。九幽有魔,魔可力劈华山,掌动乾坤。可是,这些传说在有些人看了,纯属于无稽之谈,但在有些人眼里,却是深信不已。于是,也许是为了那些神鬼莫测的强横力量,也许是为了那些长生不死的荒诞想法,一批又一批的凡尘中人,开始了自己的寻仙之路。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流之中,在那没有尽头的仙途之上,我们的男主角王灵强势登场,因身怀魔体成了正邪必争的对象。可一次次的交锋之下,正邪带给王灵的却是永远无法洗去的血债。就这样,我们的王灵,终于立下宏愿,一步步的踏上了属于自己的傲天之路……
  • 敌爱

    敌爱

    前世,她只活到了27岁,最后在她身边的,只有她自己。护她的,爱她的,被她伤,被她误。这一世,既然上天给了她机会,那么她不会再放弃属于自己的一切了,她,要活在金字塔的顶峰!蒙尘珍珠经过风沙肆虐,露出的光芒终会闪耀大地,上一世曾经伤害过她的人,这一世,要考虑清楚了。
  • 灭绝江湖

    灭绝江湖

    少年南宫或,自幼出生武林世家,以上古后羿射日后所留神箭所制的一把“后羿剑”,称雄江湖,被称为“后羿剑客”,因助刀尊之女探明其父生死之因,却在途中被神秘的无面人暗袭身受重伤,被一代奇人天剑所救,不但习得被武林人士称为剑术之巅的天剑绝学,还明白江湖上的种种仇杀及阴谋,是因一本无上剑道秘笈“灭绝剑谱”所引起,复出江湖力屠青城掌门,夺回灭绝剑谱之“异式”。与此同时,因其剑谱面世,武林正邪各派纷纷骚动,而南宫世家也却因此引起家族惊变,巧幸少侠得到能吸功力的后羿神剑之助,使得内劲大增,又以自己的天生智慧终发现江湖上的种种祸端奇源便是已归隐武林的“沧浪八卫”之首所为……
  • 九死神功

    九死神功

    浪子身世悲苦,幼时常受欺凌。但生性豁达,随遇而安。不屈的性格和永恒的信心,赢得了众多美女关爱,再得到了神功秘籍后不惜以身似功。用极大的毅力克服了来自内心的心魔。就是遭受到身心的屈辱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是不得不看的好书。有些事情就是眼见,也是假的。而有些事情耳听,就一定是真。任岁月流逝几许?壮志豪情永在心.
  • 侠义之道

    侠义之道

    我想说,每个人都应该写一部小说,当你把心思埋在写小说中,你就会慢慢发现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者,如果有的选择,你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部小说的主角是我也是你,有且仅有一颗侠义之心,不是龙傲天,没有洪荒之力,没有逆天父母,在这不平世间,能走多远呢?提笔之前,我总觉得我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落笔之后,才知道自己力有余而心不足。一边写一边思考一边成长,渐渐明白,走多远不重要,道路才重要,侠义之道是最艰辛的,路上的各位休息休息,且听我慢慢诉说。
  • 快穿之我园我愿

    快穿之我园我愿

    苍落梦是苍落世家的千金,一个才睡着,就因为所谓的心脏病死翘翘的~倒霉鬼。她醒来之后整个人是懵逼的,谁能告诉她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旁边有个叫系统的鬼东西,为什么她要去完成别人的愿望。虽然成功的奖励很丰富,再活一次诶,想到父母,她答应了,于是就开始快穿了。但是,谁能给她解释一下(╯‵□′)╯︵┴─┴为什么系统会变成一个人,还是一个男人。还有,为什么她在位面里攻略过的人都是前面的系统。
  • 同桌好好玩——同桌爽歪歪

    同桌好好玩——同桌爽歪歪

    《同桌好好玩》从同桌到邻桌,从校园到家庭和社会,形成环环相扣的教育链条。主要人物有“福尔摩斯”巴奇,调皮鬼周大齐,爽歪歪李晓果,见义勇为的侯洋,学习好的小美女纪阳,等等。别小瞧这些爱玩的孩子,他们的本事可不小,他们在玩侦探中竟能让一个快破裂的家庭获得重生,他们通过卖花给贫困的小伙伴温暖;他们在集体的力量中让顽劣的小混混尝尝拳头,也让他们自己从恶作剧中醒悟。
  • 天涯海角,姐妹情深

    天涯海角,姐妹情深

    有一对双生姐妹,因为种种原因被拆散可是二十年后,她们又再次相见,再次相遇,成了密不可分的好姐妹。
  • 穿越遇见你

    穿越遇见你

    宁静再次睁开眼睛后,接受了穿越回古代的事实。现在的身体除了还小以外,自己都是熟悉的。成长的岁月,要好好规划,才能在嫁人前后有所筹谋。生在将军府,在这世上别的不怕,只怕这盲婚哑嫁,最后凄惨一生.....还好在最美的年华遇见了你。
  • 圣殿之巅

    圣殿之巅

    魔族强势,面对着灭亡的危机,人类帝国们同心协力与之对抗。一名被白狼给养大的少年为了复仇而不断的修行着。当他遇到了他命中之人时,诡计与奇迹不断的出现在他的身上;当他解开了自己的封印时,他会不会完成自己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