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440700000030

第30章 意识形态在美国对社会主义(4)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直到科索沃战争,美国参与的任何一次战争行动都是打着“美国保护原则而非利益,美国保护法律而非强权”的旗帜而进行的,“保护原则和法律”成了“美国投入军力的最神圣不可违犯的义理”。较为突出的是冷战。在英国的推动下,杜鲁门政府虽然同意“接替英国历来阻挡俄罗斯前进地中海的角色”,以“抵抗苏联扩张主义”,“但是美国民众和国会都还不能赞同英国传统的地缘政治理念”,美国必须以它自己的“外交政策思想为基础”,“打出道德大旗”。杜鲁门1947年3月12日著名演说(日后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所提出的遏制苏联的主要理由就是:美国要“代表民主和世界”,“协助自由、独立国家保持其自由”,“贯彻联合国宪章的原则”。他以“传统的威尔逊主义来形容两种生活方式的斗争”:“第一种生活方式的基础是多数人的意志,特征是自由体制、代议政府、自由选举、保障个人自由,言论与信仰自由,而且有免于政治压迫的自由。第二种生活方式的基础是以少数人的意志强加在多数人身上。它依恃的是恐怖和压制,控制着报章和电台,操控选举,并且压制人身自由。”

有时,美国外交中经常出现似乎是理想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角色错位的现象:被认为是理想主义者的人有时变得非常现实;而被看成是典型现实主义者的人在某些问题上又非常执著地坚持美国的价值观。比如冷战初期,曾任过第三届福兰克林·罗斯福政府的副总统的亨利·华莱士曾否定美国有道德权利采取遏制政策,被认为是有严重理想主义倾向的人,但是他却务实地主张美国“接受苏联在东欧势力范围的事实”。再比如,尼克松、里根都是公认的奉行现实主义外交政策的人,但他们在反对共产主义上却显得比谁都坚决、执著。这种角色错位正好反映了美国外交中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一致性和兼容性。

当然,许多学者认为,美国高举道德大旗,完全是一种手段,是为维护基本国家利益寻找借口。这种看法不够全面、客观。被学界称为现实主义重要人物的基辛格对“道德借口说”做出了这样的批驳;“美国若不是真心信服它所代表的最深刻的价值和理念,也无从坚持这个政策(指遏制苏联政策——笔者注)历四十年,并且付出严酷的代价。美国政府许多最高等级的机密文件,自始就无意发表给公众知晓,它们却往往弥漫着道德色彩,可以说为这个说法作见证。”斯托波·泰尔伯特认为:“美国人民要求他们国家的外交政策既根植于现实政治,又根植于理想政治。美国是独一无二的自觉地建立在一系列适用于各地人民的观念和理想基础之上的国家。”唐纳德·麦克亨利认为:“在作出外交决策时如果不给伦理要求以充分的考虑,那既违背我们的民族理想,从长远来看,也与美国的国家利益相矛盾。”小布什在1999年11月19日的演说中说得更为明确:“美国的价值观总是美国日程的一部分。我们提倡人类自由并不是一种外交形式,它是我们国家的基本承诺。由于这个原因,我们确信各种形式的共产主义已经看到它的末日来临。”在这篇演说中,小布什还提出了将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外交政策指导思想:“对于每一项责任,我都采取相同的方针:独特的美国国际主义、没有幻想的理想主义、既信心十足而又不自高自大、为实现美国的理想采取现实主义。”这些人的观点都反映了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地位与作用。

其实,任何国家的外交政策,都不可能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完全脱离关系。正如著名日本学者星野昭吉所说的:“在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中,国家并不总是最大限度地追求权力,具体表现都是由国家的价值目标规定的。特别是对殖民地、从属地区的民族主义、共产主义、民主主义等来说,很难把权力斗争归结为所有主体间对立、斗争的原因。”

冷战后,面对新的国际形势,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就世界格局的变化和美国所应当采取的外交政策进行了激烈争论,尽管它们的理论基础不同,所提出的政策主张有很大差异,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强调美国民主、人权等价值观的优越性,强调美国对于这个世界的责任。就是博采了众家之长,被认为是已成为冷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的新现实主义,也坚信美国政治、经济价值观的普遍适用性。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学者理查德·哈斯提出了“规制主义”,试图用以指导冷战后美国全球新战略。哈斯声称:“规制主义超出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它有可能推进民主和人权,同样也有义务保证那些先天不足的人们(特别是种族灭绝的受害者)不被忽视。规制主义包含有威尔逊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并把它们与现实主义揉和而成为一个更广泛的‘综合概念’。”可见,价值观与意识形态在几乎所有在美国比较有影响的国际政治理论和思潮中都有一席之地。因此,受这些理论和思潮影响的美国外交政策也必定有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一席之地。

(二)孤立主义和国际主义

孤立主义与国际主义及扩张主义是一对相互对立的外交政策思想。孤立主义曾使美国深受其益,得以在立国初期避免卷入欧洲的战乱,集中精力发展自己。孤立主义是国父乔治·华盛顿确立的政策原则。1796年9月17日,华盛顿在其著名的告别演说中说:“为什么我们要离开自己的国土而站到别国的土地上去?为什么要将我们的命运与欧洲的任何一部分绞到一起,将我们的和平与繁荣同欧洲的野心、敌对、利益、幻想及狂想的陷阱纠缠在一起?”有的学者认为,孤立主义曾指导了美国整个19世纪甚至20世纪前半期的外交政策。美国自1945年后才正式放弃孤立主义,其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产生和北约成立,即美国正式与西欧结成军事同盟。特别是1950年6月10日杜鲁门在密苏里圣路易斯的演说中,明确提出了否定孤立主义的观点:“孤立主义是通向战争之路。更糟糕的是,孤立主义是在战争中走向失败之路。”不过也有人认为,从20世纪初开始,即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美国就开始向奉行国际主义转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力图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基辛格认为,西奥多·罗斯福和伍德罗·威尔逊是使美国摆脱孤立主义的关键人物。

其实,不管美国何时放弃孤立主义而奉行国际主义,美国外交政策中的孤立主义和国际主义及扩张主义并不是截然分开的。美国的孤立从来就不是与外界绝对隔绝的,孤立是相对的。美国学者罗伯特·帕科特(R·bertH.Puckett)认为,“就历史来看,我们的国家利益——就防卫安排这个意义上——是不断扩展的。它们从美国大陆延伸到加勒比海,又到整个西半球,到西欧,到我们的太平洋属地和盟国,并且,至少从理论上说,到世界实际上的任何非共产主义国家。”在这个“扩展”过程中,孤立主义者与国际主义者的立场是完全一致的。

概括起来讲,美国的孤立主义有这样两个特征。一方面,政治与外交上的孤立并不限制美国在经济上同外界发生联系。另一方面,在进入20世纪之前,美国虽然不积极参与欧洲和亚洲的国家事务,但却积极参与美洲的事务。1823年门罗主义的出笼,实际就是美国走向国际社会的一个重要步骤。

实际上,正如帕科特所分析的,美国从立国时起,就是孤立主义(对欧洲)和扩张主义(对美洲)并用的。扩张主义实际上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国际主义。以后随着美国国力的逐渐强盛,它又是孤立主义与国际主义并用。美国是采用孤立主义政策还是国际主义政策,完全依其国家利益而定,而国家利益又是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有机统一。美国立国初期,无力与欧洲列强争雄,自己又需要一个安定的外部环境来发展自己,因此奉行孤立主义,就像杰斐逊总统所主张的那样,“尽可能与欧洲的体系隔绝”。但同时美国也采用了一些有限度的国际主义政策,如门罗主义,在东亚则参与打开中国和日本的国门,就是对欧洲国家也是巧于周旋。在这个过程中,国际主义思想在美国逐渐形成。19世纪20年代“天定命运”论形成,就表明美国随时准备成为国际大家庭中起主导作用的成员。1880年美国开始扩增海军,1889年艾尔弗雷德·马汉提出“海权论”,这些表明美国已经做好了参与全球事务的准备。应该说,1898年的美西战争是美国放弃孤立主义的标志。以后,尽管孤立主义在美国还有一定影响,而且在某些时候,如冷战后,影响还有所增强,但国际主义一直是美国外交的指导思想。两大党都站在国际主义立场上来制定外交政策,只不过民主党的国际主义具有更多的理想主义色彩,而共和党的国际主义中现实主义成份更多一些,而且有时看起来有点像孤立主义。

美国学者查尔斯·凯卓利(Charlesw.Kegley)曾这样论述理想主义与孤立主义、干涉主义(干涉主义实际上是国际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理想主义从自相矛盾的驱动力中吸收灵感:或者从不合意的世界撤出来,或者改变这个世界。它趋向于极端孤立主义或极端干涉主义,因为理想主义的思维导致这样的结果:不是寻求使国家从世界的不道德状态中孤立出来,就是寻求改革这个不道德的世界。”因此,“美国的理想主义有两张面孔:一张是非干涉主义,另一张是改革者和狂热传道者。”凯卓利的观点符合美国外交史的实际情况。

无论是孤立主义还是国际主义,由于都与理想主义分不开,因此都含有意识形态外交的因素。相比之下,国际主义中的意识形态因素更为突出、明显一些。威尔逊主义的国际主义就是在与列宁主义的国际主义对抗中形成的;冷战时期的国际主义更是以反共主义为基础;现在美国所奉行的国际主义也是将推进民主、人权作为主要内容的。

(三)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虽然不常被美国战略家们提及,但却对美国外交政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际上,民族主义是美国外交的最高指导思想,是孤立主义和国际主义、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有机统一体。

根据美国学者的定义:“民族主义就是一个民族要求成为一个特殊的民族整体,使他们有权按自己的方式过自己的生活的主张。在政治上,它最典型的表现是要求成为一个主权国家,而成为主权国家的主要目的在于保护和促进民族整体和民族利益,而国家也正是为此而产生的。”还有一种定义是:民族主义是“可将人们拉在一起,使之有共同归属感和价值观的文化、历史、语言、心理和社会力量的整体。其发展趋势是导致产生这样的政治信念:某个民族共同体应该有他们自己的政治秩序,应该独立并平等于世界上其他政治共同体。”民族主义不同于爱国主义。小说家理查德·爱尔丁顿(RichardAldingt·n)在《上校的女儿》(1931)中写道:“爱国主义是一种积极的责任感。民族主义是一只为自己的粪堆而啼叫的浅薄的公鸡。”法国总统戴高乐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当爱你自己的人民上升到第一位的时候;民族主义,就是当恨人民而不是恨你自己上升到第一位的时候。”爱尔伯特·爱因斯坦有过这样的评价:“民族主义是一种发育未全的疾病。它是人类的囊虫。”

也许正是由于美国的战略家知道民族主义不是个褒义词,所以他们几乎不提及美利坚民族主义,而是经常把民族主义的帽子戴到别人头上。其实,民族主义在美国是很有影响的。独立战争实际上民族主义的产物,美利坚民族要摆脱大不列颠民族的统治与压迫。这时的民族主义应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然而,后来,随着美国的发展和强大,美国的民族主义则成了其向外扩张的动力和依据。“美国伟大”、“天定命运”、“白人种族优越”等观念都是这种民族主义的表现。尤其是“反共主义”,更是被看成具有维护美利坚民族统一的功能,具有深厚的美国特色。这种民族主义已经具有上述几位思想家所批评的那种民族主义的味道了。

任何民族主义都与本民族的价值观紧密联系在一起。但是,与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主义不同的是,美国的民族主义不仅要维护自己的价值观,而且还要向外推广,甚至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以干涉别国内政,甚至动用武力。如果说,美国民族主义在冷战期间的集中体现是反共主义,那么,冷战后则是霸权主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经常打着反对别国民族主义的旗号来推行自己的民族主义,并把自己的民族主义披上诸如维护民主、人权等外衣。

自由民主是美国的核心价值观,自由民主主义是在美国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实际上,自由民主主义已经与美国民族主义融合在一起。迈克尔·考克斯(Michaelc·x)曾这样概括美国1945年以后外交政策的目标:“创造一个民主资本主义能在世界繁荣的环境,而美国在这个世界中仍然是一个起主导作用的角色”。考克斯的概括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美国外交政策意识形态实际上是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的高度统一。

“美国至上主义”(Americanism)是美国民族主义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所谓美国至上主义,就是这样一种信念:美国的理想、价值观和现实都优于任何其他国家。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在1917年1月10日的一封信中写道:“美国至上主义意味着勇敢、自尊、公正、真实、诚恳和耐劳这些美德——使美国得以缔造起来的美德。”一位美国学者认为:“美国至上主义对美国人来说,并不意味着传统和领土,不是对法国人来说的法兰西,对英国人来说的英格兰那种含义,而是一种学说,就像对社会主义者来说的社会主义所含有的意义一样。”可见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对美国人的影响之大。

同类推荐
  • 红色的起点:中国共产党建党始末

    红色的起点:中国共产党建党始末

    不论你的政见如何,任何人都不能不承认这样的一个事实:九十多年前,中国共产党不过只有五十多名党员。然而,如今它已是拥有八千多万党员的世界最大政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并且深度影响了现代中国的进程。中国共产党当初是怎样诞生,成为一个众所关注的话题。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本书作者以“地利优势”,在沪作了长时间细致采访,又专程赴北京及嘉兴南湖访问,历经十余年考证,以客观的笔调,创新的“T”字型结构,即既以写横剖面为主──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断代史,也写纵剖面──中共“一大”代表们的后来命运。
  •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

    “本书为2013年6月经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修订后的最新版团章。团十七大一致同意在团章中对共青团的奋斗目标进行调整和充实,对现阶段共青团基本任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团的建设基本要求的内容进行充实。大会认为,与总纲部分的修改相衔接,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对团的工作和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对团章部分条文作适当修改十分必要。”
  • 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为创作本书,作者走访了诸多知名图书馆和研究机构,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探寻历史的隐秘;作者访问了100多位散布美国各个角落的朝鲜战争幸存老兵,在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中聆听人性的呼唤。朝鲜战争对参战各方来说都是很残酷的。哈伯斯塔姆为我们描绘和剖析了二战后这场“为平局而死”的战争,并从独特的角度得出了关乎历史和未来的一系列发人深思的新结论。
  • 党魂之光

    党魂之光

    本书是以土地革命时期在江西苏区战斗过的100位共产党员的英雄事迹为素材,紧紧围绕“党魂”这一核心主题,选择他们当中最动人、最闪光的事迹,从各个不同视角,诠释和解读中国共产党人“党魂”的一部新作。
  • 我国当前社会问题舆论调控研究

    我国当前社会问题舆论调控研究

    社会裂变中的舆情态势及问题治理是一个现实而急迫的大课题。社会转型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社会的裂变过程,社会位置的差异、多年形成的刻板成见使这一过程充满着隔阂、矛盾、误解、偏见和冲突,而最为社会情势表征的舆情恰是其中最为活跃和富有驱动力的一道社会景观。本书将社会裂变中的传舆情态势及问题的治理分别置于社会学和舆论学视野下,对社会转型期、社会问题的概念及相关理论进行了必要的阐释与现实图景呈现。在跨学科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问题舆论调控的理论框架。
热门推荐
  • 紫薇妖心

    紫薇妖心

    【王爷,妾身求你答应一件事情。】【说】【臣妾希望王爷可以亲手……】【好了我亲了,有的女人很笨,而你就是最笨的一个。所以,本王不爱。】幕雪翎,你已经为了他把自己弄丢了,你这个疯子!轮回吗?不。我要知道他到底是否爱过。时间还没有冲淡她的心,可是他已经不是他了,她却还是原来的幕雪翎,轮回几世?她依旧如斯。是巧合,还是天意,竟让两人重结连理。他已经不再是王,却是逍遥一剑客,携佳人游历山河间。不料铸就一世辉煌!
  • 中华成语故事(第十卷)

    中华成语故事(第十卷)

    本书辑录古典文学语言的精华,它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成语故事则让儿童在妙趣无穷的故事中熟知一定的成语。从而对学习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儿童丰富词汇、增长知识大有益处。科学研究表明儿童在学龄前及小学低年级这一阶段是知识启蒙,道德启蒙的最佳时期,这些内容健康,浅易显懂的成语故事,必将会使儿童终身受益。
  • 假扮女娲--昏头来穿穿

    假扮女娲--昏头来穿穿

    睡一觉就可以穿越时空,我的妈啊,那我还要睡觉吗?女娲后人?我昏,我还李逍遥他爸呢。赵宫?秦王?吕不伟?还有哪号仁兄没来,干脆一打包,全部送来,小女子在此慢慢恭候........
  • 邪王霸妃:废柴逆天七小姐

    邪王霸妃:废柴逆天七小姐

    世界,我不屑!宇宙首席特工里撒苍穹因爱错穿越,竟变为成了超草包+特白痴+灵废材+爱花痴的超级无能的大小姐!如今却住在最偏僻最滥最脏最臭的小烂破楼里遭受鞭打!电闪雷鸣间,浑身是血的少女以牙还牙!她竟是惊觉艳艳神体!当特工杀手武功第一相遇!神秘巫术+大陆灵力+第一武功强强联手!又会上演如何的爱与恨的好戏?成神的苍穹万分迷茫,为何?都不见了,全世界剩下她一个。你说孤舟此去金榜名提后来千帆过尽,誓成戏语你说关山雪满冠诩故里后来魂断异乡,缥渺无依你说三八夏至共结连理后来夏至已至,君忘归期你说平此乱世江山共你后来天下虽繁,此心独寂你说奉旨填词人间游戏后来写尽风月,知君有几你说心中长安此生寻觅后来目标终达,却思故里你说杏花村庄西窗夜语后来白发伶仃,阴阳两地你说命守城池至死不离后来天阑旧事,我独永记你说梦惜姻缘今生不弃后来颠沛人海,终年不遇你说荔枝酒酿待君锦衣后来风尘苦涩,醉倒往昔问君十世姻缘可重逢否?
  • 亿万豪宠:大牌替嫁妻

    亿万豪宠:大牌替嫁妻

    又酷又帅气的总裁男,温柔感性的钢琴男,被岁月的杀猪刀磨砺成钻石男的超级大叔,到底选择哪一个好呢?
  • 美人谋

    美人谋

    皇上薄情,不曾谋面,便以她为筹换取和平;王爷痴心,背负半壁江山,却只求美人一笑;由宫墙落入王府,她不过是身不由已,红颜薄命!到头来,是谁薄幸,又是谁痴情……
  • 独行者世界

    独行者世界

    世界是黑白的,而我也是孤独的友情的分裂,爱情的破灭,让我成了独行者
  • 好白菜都让猪给拱了

    好白菜都让猪给拱了

    女强人宁夏欣欣向荣的享受30岁的幸福时光,同时在思考如何让自己成为可以给别人幸福的人,然而面对主人潮水般突如其来的爱情,她沦陷了,投入了,也纠结了,因为两人给予和索取的不平衡而老死不相往来。宁夏像心花路放里的耿浩一样,踏上了一场自我救赎的路,她开始整理这些年让她不快乐的根源,一个个阴影,并寻找未来的方向。
  • 杨我国威

    杨我国威

    《杨我国威》讲述了从杨威出生到2012年参与伦敦奥运会体操转播这32年来的生活,分为上中下三篇,文字朴实而真诚,就如同他本人一样,亲切、平和、真诚又不失“80后”特有的那种幽默,同时包含了很多他从未吐露过的绝密故事和第一手珍贵老照片,值得一读,值得收藏!
  • 血杀

    血杀

    天命孤独,一个被遗弃的孤儿被绝迹江湖的无情门主无情魔君收为弟子,欲将他培养成为无情门东山再起的超级高手练就无情门最高心法绝情绝义,恢复昔日的辉煌。什么老板总裁?什么黑道神话?什么国家官员?什么武林世家?什么圣道魔道?当我路者杀无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