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慧】
一
在湖北省的编年史上将浓墨重彩地记载着这样一个大事件:公元2011年的春天,湖北省组织开展了“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简称“三万”)活动。在短短的三个月里,11万名干部组成1.5万多个工作组,如星火燎原般地走遍了全省大大小小的2.6万多个行政村,走入了全省1026万农户的家中。他们的足迹,从重峦叠嶂的恩施州到广袤的江汉平原,从鱼米之乡的洪湖到神秘的神农架,无论平原湖区还是高山之巅,只要有农户的地方就有工作队员的足迹。白天,他们捋起袖子挽起裤腿跟着老乡一起挑担下田;黑夜,他们跟乡亲一起围着炭火拉家常。他们吃着跟农户一锅的粗茶淡饭,住在农户家简陋的柴房,撮一把烟叶跟老乡一起卷烟,吸进去的是呛人的辛辣,吐出来的是满腹真言。淳朴的乡亲终于为他们打开了心扉,说出了这些年藏在他们心头的所思、所忧、所想、所盼。
心里有话跟党说,“三万”活动像春风,温暖了全省1026万农户的心。农民的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敞亮,跟党靠得这么近。
时间拉回到2010年的岁末,那是一个隆冬飞雪的季节,李鸿忠上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仅仅才九天,就风尘仆仆地来到革命老区大悟和红安走访贫困户。当他看到曾经为中国革命贡献了几十万优秀儿女的革命老区的人民还是这样贫困时,省委书记流下了辛酸的泪。他问随行的干部,全省还有多少个这样的家庭?我们的干部都知道吗?鸿忠书记环顾着白雪皑皑的大别山,仿佛看见了金戈铁马的大革命时代,群众不畏生死与党血肉相连的情景。他深情地对大家说,密切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而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做好群众工作这个“生命工程”,履行好这个政治责任,关键是要走进群众、深入群众。鸿忠书记引用了孟子的“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的警句告诫大家,执政者如果以顺应民众的快乐为快乐,民众就会为执政者的快乐而快乐;如果把民众的忧苦当做自己的忧苦,民众也会为执政者的忧苦而忧苦。鸿忠书记语重心长地对身边的党员干部说,现在交通、通讯发达了,为什么一些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却远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少数党员干部对群众的感情淡薄了。真心比黄金更宝贵,真情比实物更重要。我们与人民群众是鱼和水的关系、血和肉的关系、舟和水的关系、种子和土地的关系、末和根的关系、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儿女和父母的关系、仆和主的关系、工具和工具使用人的关系。这九种关系决定我们对群众应该有感情、必须有感情,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常念养育之恩、深怀感激之情,要经常深入群众,主动亲近群众,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鸿忠书记以对人民爱之深切的肺腑之言,告诫全省的党员干部,要永远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此同时,在他脑海里也思索和孕育着一个如何加强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方案。
2011年的春天,湖北省开展了一个惊天动地的活动,“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11万名干部奔赴全省的各个乡镇村庄,脚踏着泥土,身接着地气,第一次跟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用真诚换来群众的真感情。在农家的日子里,许多工作队员们每天都在被感动着震撼着,他们的精神世界也得到了极大的升华。在民情调查中,许多驻点干部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写下了大量饱含真情的、有思想有见地的民情日记。如省委政研室农村处余爱民的“三万”民情日记:
3月10日星期四晴
在双河口村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大会上,76岁的王独秀老人终于开口讲话,他的一句“我要感谢共产党”令在座所有人震惊和感动。王老很瘦,脸很白,头发剃得光光的,看上去就是一个病人。他说:“我因为患病,已经有20多年没有在众人面前说过话了,今天是第一次在村里的大会上发言,我要说话,我要感谢党的好政策!”
大家热烈鼓掌,并惊讶地看着他。王老说,他因为患病很长时间没有参加党员会议,也很长时间没有参加党的工作,他感到很不安。现在他拿了养老金一个月55元,看病也报销了不少,家里也得到了种粮补贴,还有一些政策补助。他说他脑袋不好使,许多事都记不起来了,但党的好政策他年年享受,他不会忘记。他说:“现在农民的日子比过去好多了!”王老说他身体不好,不能为工作组做什么事,请身体好的党员替他帮个忙。
王老讲完,紧挨着他坐的余义洲老人站起来说:“王独秀20年来第一次开口说话,我很惊讶!我跟他同一年生,我也来讲几句。”余老说,“我喜欢读历史,不管哪朝哪代,都赶不上共产党。过去每一朝,开国皇帝都还可以,后来的皇帝一个不如一个。而今不同,开国领袖毛泽东非常了不起,后来的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一个一个都了不起。”他说非常感谢省委派工作组进村入户,他的身体比王独秀老人要好,可以引着工作组的同志一家一户走访,陪工作组把所有农户走访到,以此报答党的好政策,也给王独秀老人尽个心愿。
……
据说,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肖万军来武汉调研,当他拿到湖北“三万”活动的民情日记荟萃《脚印千万家》这本书后,竟手不释卷,一夜读完了30万字。他激动地说,我好多年没有读到如此具有真情实感的东西了,如果作者没有在乡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生活经历,是写不出这样感人的作品的。湖北省搞的“三万”活动真的了不起。
省委副书记张昌尔在大悟县的玄坛村驻点。他多次轻车简从到玄坛村,住农户家,吃农户饭,跟农户一起下田里干活。玄坛村的老百姓有心里话都跟他说。
在采访省委副书记张昌尔时,他对我们说,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多年的党,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群众工作。从历史的经验上看,依靠少数人是不能执政的,得民心者得天下。群众工作无小事。在中国,农民是最大的群体,也是弱势群体,只有最大程度地到农民群众中去,与他们平等对话,不摆架子,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近距离地接触,与他们促膝谈心,他们才会把真实的愿望说出来,才知道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才能破解群众工作的难题。张昌尔副书记举了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他在玄坛村看见许多村民新盖的楼房样式都像火柴盒一样单调古板。开座谈会时他说,建设新农村,为什么不能把房子盖得美观一点呢?村主任笑着解释说,我们这里人都喜欢这种样式的房子,平顶房可以在上面晒东西。可私底下聊天时,村民们却对张昌尔说,我们哪喜欢这种样式的房子呀,夏天楼上热得不能睡,我们想盖尖顶的房子,可是我们这里的泥瓦匠不会盖。张昌尔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告诉我们,你只有近距离地接触老百姓才知道他们的真实诉求。“三万”活动就是一个抓民心培养感情的活动,是一次落实党的政策、增进与农民的感情、转变干部作风、执政为民的活动。
2011年的春天,湖北省开展的“三万”活动,如同一颗启明星,在荆楚大地的上空耀眼地闪烁着,它将开启一个朝霞满天的黎明的到来。从油菜花开柳絮结穗的初春3月,到绿肥红瘦秧禾遍地的6月,在短短的三个月内,“三万”工作组把全省农情、村情、民情摸了个遍。11万名工作队员把“脚印印在了农家的堂屋里”。省农办根据“三万”工作组收集的资料,编撰出版了三本100多万字的《民情调查报告文集》、《农情调查报告文集》、《民情日记》,详尽介绍了湖北省各地区综合发展的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书一出版,立刻受到全国有关部门的广泛关注。它为湖北省“三万”活动的下一步发展和延续,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2011年6月3日,胡锦涛总书记来湖北考察时,省委书记李鸿忠专门向总书记汇报了湖北省开展的“三万”活动。总书记饶有兴趣地听完一个多小时的汇报后,充分肯定了湖北省的“三万”活动,指示要继续做好群众工作,抓好“三万”工作。
湖北省的“三万”活动,在全国掀起了巨大的冲击波。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专程到武汉调研了解“三万”活动的相关内容,并要求全国各大媒体大力宣传。一花引来万花开,受湖北“三万”活动的启发,新闻战线很快也在全国开展了“走基层、转文风、改作风”的活动。
2011年,湖北省发生了5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根据“三万”活动的农情民情调查,水利建设是农民群众反映最突出、要求解决最强烈的问题。2011年8月,李鸿忠在孝昌视察抗旱工作时,发现孝昌已经动用社会力量挖塘抗旱,他深受启发。回来后他立即跟省委副书记张昌尔商量,能不能把新“三万”活动跟挖塘堰结合起来,用“三万”活动的经验和力度去解决农村小水利建设的难题。李鸿忠给张昌尔出了一个题:在新形势下,“三万”活动采用何种形式来全方位地解决农村水利基础建设面临的问题。
张昌尔副书记接到这个课题后,陷入深深的思考中:挖堰塘关系到大民生,以何种形式拉动挖堰塘活动,解决农民急需解决的问题呢?张昌尔具有十分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他知道,只有到群众中去,才能找到适合农村发展的新招。受命后,他立即带着省委副秘书长、农办主任刘田喜马不停蹄地奔走在湖北各地调研。他们上秭归,看到了高山地区用建水窖储水的办法兴水利;他们下宜都,了解了把农业资金集中起来整治和管理塘堰的经验;当张昌尔又一次来到他驻点的玄坛村时,看到玄坛村的村民们正自发地组织修塘堰。对修塘堰的资金他们是这样解决的:受益人集资一部分、一位大户投资一部分,还有的缺口由驻村的工作组帮助解决一部分。看到玄坛村的资金链,张昌尔副书记的眼睛一亮,破解资金难题的办法油然而生。
2011年的秋天,水果湖的桂花树飘着沁人的馨香,在香樟如林的省委大院里,省委省政府确定了新“三万”活动的主题是“挖塘堰、强基础、惠民生”。对于“挖万塘”的重点问题资金是这样解决的:一是政府主导,在会上省政府首先表态财政拿出5个亿;二是各驻点工作组投资;三是动员社会力量捐赠,反哺农村回报家乡;四是堰塘的主体受益人投资一部分。
2011年11月,湖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发出通知:2011年底在全省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的活动。消息一传出,广大农民欣喜万分:我们的土地有希望了!
二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大大小小的湖泊像一串串珍珠撒落在荆楚大地上熠熠生辉。境内湖泊面积2438.6平方公里,百亩以上水面的湖泊就有500多个,长江、汉江穿流而过,三峡水库、丹江口水库也在其境内,水资源非常丰富。盯着中国行政区的地图仔细看,你会发现湖北的版图很像一条鱼,像一条要沿着长江中下游平原游入东海的鱼儿。丰富的水资源让湖北成为中国的粮仓之一,自古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有人曾经说,水对湖北的厚爱就如同石油对阿拉伯国家的厚爱一样。
然而,诡异的大自然翻手为云覆手为雨。2011年湖北省四季连旱,50年未遇的旱情,如野火燃干柴般的在荆楚大地上迅速蔓延,殃及之处土地龟裂、草焦塘枯。大旱中,湖北境内无数水田栽不上秧苗,连人畜饮水都岀现了困难。枣阳吴店镇二郎村的村委会主任杨远甫感慨地说,我活了快60岁了,有三个没见过,一是没见过滚河水断流(滚河是吴店境内的一条河流);二是没见过镇上人没水吃(吴店镇5万多人靠水车供水吃);三是没见过秧插不上(他管辖的村民小组有1500多亩水田没有插上秧)。我们基层干部每天都为水焦心呀!
面对抗旱,湖北很多地方出现“有库无水,有水无泵,有泵无渠,有渠不通”的尴尬。
春播时节,省“三万”办公室发出紧急通知,要求驻点的工作组立刻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抗旱救灾的工作中去。湖北省委省政府协调三峡水库加大流量,每日以十几个流量抽水。各灌区以最大马力日夜抽水抗旱,力保春耕生产。一时间,水泵成为重要的抗旱工具。但多地农村由于水泵疏于管理,已经失去了抗旱的功效,有的村根本没有水泵。在这紧要关头,“三万”驻点工作组立即自筹资金为当地村民购买水泵,投入抗旱救灾中。因为水泵需求量太大,当时湖北省境内市面上的水泵几乎被购买一空,不得不到外省去购买。据说,当时浙江等地生产水泵的工厂往往来不及最后喷漆,就被湖北人给匆忙购买走了。
五十年一遇的大旱情,充分暴露出农村水利基础建设薄弱的问题。由于水利渠道最后一公里的年久失修,河道堵塞明渠毁坏,有许多地方往往是有水也流不进农民的田间地头。而用于蓄水的堰塘,因为多年来无人管理,大部分都成为“碟子堰”、“筛子堰”。有的堰塘里淤泥一米多深,根本蓄不了多少水;有的堰塘里面长满了草,村民在里面放牛放羊;有的堰塘干脆就种上了树。
枣阳七方镇水利站的杨站长对我说,目前农村的许多堰,装一点就满了,放一点就完了,出太阳就晒干了,根本不能在抗旱排涝中发挥作用。
关于堰塘失修的现状,有位镇领导这样对我说,自从1979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取消了义务工,农村不再有三十年前那样大规模人海战术修水利的事了,现在还在吃三十年前的老本。大多数塘堰、水渠因为缺乏整治,有许多渠道淤泥严重,渠底比两边的田都高。还有的水渠两边被开垦种地,水渠根本无法发挥作用。这位镇干部还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农民的税费负担重,个人根本无力承担修水利的费用。这几年各村的堰塘大多承包给个人,承包者由于对承包时间的长短不确定,义务不明确,也不愿投资。另外,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劳力缺乏也是堰塘未得到整治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枣阳琚湾青龙村,我熟识的一位老乡告诉我,每年插秧,他们都要为水心焦,因为塘堰越来越浅,蓄水量越来越少。当我问为什么不用水库里的水时,老乡说,他们那是水库的末端,南郊水库的水流到青龙村要三级提水(每一级提水都要用水泵把水再提高,水电和人工费都要另外加价)。由于水道不畅,三股水流到他们田里也只剩下一股了。老乡掰着手指头给我算了个账说,水库的水流到他们田里,一亩田的水费要200多元,根本用不起了。好多田都不得不改成旱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