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曾经用一句“小平,你好!”表达对一位伟人的敬意。在动笔撰写关于徐悲鸿的书籍之前,我也想用这样一句最朴实的问候表达内心对这位艺术巨匠的景仰。
“悲鸿,你好!”
我是一位纪录片工作者,关注人,关注人生,在真实的力量中挖掘人生的启示,和观众一起在纪录中回望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
2011年,中央电视台大型系列电视纪录片《百年巨匠》开拍,《徐悲鸿》是我们计划编辑制作的十二位艺术巨匠之一。
当我在5月份接到三集《徐悲鸿》纪录片的撰稿任务时,心情不禁有些激动。小时候,我曾听家人讲起徐悲鸿与我外公张圣奘的交往。蒋碧微在她的《我与悲鸿》一书中曾提及他们的离婚仪式“就在重庆大学张圣奘教授家中举行”。外公虽然已于1991年在他89岁高龄时去世,但母亲曾多次听我的外婆讲起外公是怎么在留学法国期间与徐悲鸿相识,又正巧都在回国后任教于新中国成立前的国立中央大学。抗战初期,外公与新婚不久的外婆逃难来到当时的陪都重庆,在中央大学历史系执教,而徐悲鸿则为艺术系的教授,大家都在摄制组在沙坪坝校区居住。徐悲鸿与蒋碧微的婚姻在重庆走到尽头,由沈钧儒主持,在外公居住的重庆大学饶家院(今已拆除,在原址上盖了主教学楼)协议离婚。
我的大舅舅当时虽年纪尚小,对那段往事还有记忆,他也曾跟我讲起个中细节,包括他头戴小红帽闯进议事现场引得一片笑声的情景。
徐悲鸿与蒋碧微的女儿徐静斐(小名丽丽),小时候常来我外公外婆家玩,甚至吃饭留宿。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徐静斐女士还曾去到成都外公家拜访。诸如此类的家族轶事散落在我早年成长的记忆里。
徐悲鸿曾经留学法国,我也曾于2002年至2004年赴巴黎求学,读完大众传媒硕士学位后回国。记得那时,我认识的一位法国同学家中居然收藏了一幅徐悲鸿早年在留法期间的作品,这一度令我十分惊奇。那是个学设计的法国男孩,他在我临回国前送了张照片给我。照片上是徐悲鸿画的一匹低头吃草的马。
他说那是他父亲收藏的一幅中国画。当时,他并不知道此画的价值,只知道跟中国有关。我想,他只是想向我证明,他们家与中国很早就有了某种渊源。望着他天真的笑容,我告诉他,这可是中国最著名的一位大画家画的,一定价值不菲呢。他听后面露自豪的神情。
接到拍摄任务后,我想起了这张照片,萌生了寻访这位法国同学和他父亲的想法。这个提议,得到总导演赵伟东和央视领导的支持。后来,这段鲜活的采访与巴黎的纪实拍摄都被剪辑到《百年巨匠》系列纪录片关于徐悲鸿在法求学的这部分内容中。
也许正因为与徐悲鸿有着这些“渊源”,所以,如今突然有这么个机会做《徐悲鸿》的纪录片,让我倍感亲切。我当即应允,并马上捧着一大摞有关徐悲鸿的书籍资料研读起来。
中国读者对徐悲鸿这个名字再熟悉不过了。他笔下的奔马妇孺皆知,他一生秉承的那句名言——“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我深为认同。
在小学的语文课本里,就有一篇名为《徐悲鸿励志学画》的课文,而关于徐悲鸿的书籍、电影、电视剧甚至纪录片,也早已不胜枚举。现在要创作一部全新的纪录片,在银屏上为观众们展现一个如此为公众所熟悉的人物,我们该如何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认识他、解读他,真实地还原他作为一个伟大人物,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方方面面呢?
《百年巨匠》纪录片的总导演赵伟东,本人也是学美术出身,又曾留学欧洲。他最早定下了全片的基调。
于是,一次对名家巨匠们的性格和命运的解读过程悄然在我们历时一年半的创作中铺展开来。因为,对于广大非美术专业出身的观众而言,依然是人性共通的精神质素最易于让我们走进这位大师的内心世界。
解读一位画家的人生离不开他的画作,所以,我们首先回到他最著名的《奔马图》中。
以中国书法笔意,勾勒马的躯干,再用大笔挥洒,绘出马尾和马鬃,然后在其上用水墨渲染。其中既有西方素描的造型基础,又有中国画的神韵。这样的画法,古今画马者独此一家。不仅让西方人惊奇于中国绘画技法的快意传神,更让中国人叹为观止。
在徐悲鸿之前,中国画家画马多为静态的,他却画奔腾的骏马。外国画家多画战争中配鞍的马,他却要画自然界中的野马。徐悲鸿的儿子徐庆平告诉我们:“徐悲鸿画马实际上就是在画自己。喜怒哀乐都表现于其中,似乎是替人类向上天申诉。”
随后我们搜集了关于徐悲鸿的更多资料。这位渴望替人类向上天申诉的画家,不仅画马是天下一绝,还精通中西各门类的绘画,素描、速写、白描、油画、中国画甚至书法……
都有精湛的作品问世。
然而,要读懂和深入赏析一位画家的作品又离不开对他人生经历、性格和价值观的了解。
当我在拍摄现场采访徐悲鸿的儿子徐庆平老师和女儿徐芳芳女士时,仿佛更贴近了在无数照片上见过的大师。他们跟徐悲鸿长得实在太像了,尤其是那双眼睛,略显沉重的眼袋衬托着一对执著而感性的眸子,说到动情之处,会泛起隐忍而清亮的泪光。我知道,他们是多么尊敬和崇拜他们的父亲,对于父亲走得太早,又是多么的遗憾和痛惜。
当剧组奔赴上海拍摄外景,在灯光闪烁的黄浦江畔看霓虹晕染出的彩色江面,我们全体仿佛一起穿越了时空。上海这座城市对于近百年的中国影响深远,对于徐悲鸿个人来说也意义非同一般。剧组里一个小伙子套上长袍马褂,扮演青年徐悲鸿,那一刻,我们一起回到了上世纪初,去体会大师当年上下求索的困顿与百折不挠的奋争。
纪录片的第一集《命运之舟》因此而产生。要知道,徐悲鸿出身贫寒,当年,不到20岁的他独闯大上海是多么的不易,就像一叶单薄的小舟从水乡漂来,却差点儿沉没于黄浦江。若不是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他怎能以惊人的毅力,百折不挠的意志,走出命运的风雨迷雾,扬帆起航呢?于是纪录片第二集的片名,自然而然跃入我的脑海,对,就叫《艺术之帆》。而徐悲鸿自欧洲学成归国后,挥动大笔画下一幅又一幅巨作,这让我体会到他那种乘风破浪推行自己改良中国画的勇气与决心,于是,我很自然地想到第三集的名字——《信念之舵》。一个人,如果没有信念,绝忍受不了如此这般的磨难与艰辛,也不会让自己孱弱的病体生发出如此巨大的能量,给当下和后世那么深远的影响。
悲鸿,你好!在21世纪的新时代,让我这样一位纪录片人向您致以真挚的问候。我多么想用纪录片和手中的笔,把一个新时代年轻人从您身上感受到的精神之光传递给更多的观众与读者。
纪录从这里开始,让我们一同认识一个真实的悲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