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已经不是政策形成的差异,而是生产要素集聚的差异。在东部地区和国内较发达地区都集聚了大量的人才、技术和新型产业,而落后地区的人才、技术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却很缺乏,还存在快速流出的倾向。西部大开发以来,东部的一些产业也向西部有一定程度的转移,但大多是传统产业和房地产,这种转移趋势加重了西部地区城乡的工业污染。而先进技术和人才向西部的转移远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倒是西部的知识产权成果和高新技术产业向东部地区转移。因此,为解决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异,要把东部对西部的支持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对生产要素的调整上,也就是在优化西部地区环境的基础上,使东部地区向西部及落后地区输送人才,转移技术,增大资本投入,转移新型产业。通过生产要素的转移,提高西部地区各类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
4.着重提高西部地区人力资源质量
西部地区和一些落后地区同发达地区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力资本的差距。东部地区通过国家实施的特殊政策,引进了大量的国外人才和国内人才,西部地区的优秀人才和熟练人才在东部地区创业的比例很大。西部地区由于经费的短缺,劳动力的再教育基础十分薄弱,所以劳动力资源的素质很低下。特别是西部农村,还有相当多的文盲和半文盲,青年一代完成了初中义务教育后就直接参加了各类生产劳动。西部的工业企业和制造业技术人才短缺的情况更为严重,有的引进了外国的先进设备因为无人操作而停工停产。西部的经营管理人才更为短缺,这同东部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样的经济资源和生产力要素,在东部人的精明管理下就能发挥重大的经济效益,而西部落后的管理人员和方式使本该赢利的企业变为亏损。因此,缩小地区差距,重在提高落后地区人力资源质量,把劳动力的继续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同时要在国内外广招人才,改变人力资源的结构。优秀的人力资源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核心要素,缩小西部与东部的差距,要改变西部人力资源的落后状况,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使西部真正成为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熟练工人和研发人才聚集的高地。这样才能从人力资源这一最重要的生产力方面,促进西部经济的全面振兴。
5.加大资本进入西部地区的力度
东部地区由于国家的特殊政策,大量资本和资金涌入东部,同时形成了外资进入东部的惯性,资本的集聚是东部快速发展的一个根本性因素。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之间,东部四个经济特区65%的资本是全国各地进入的,35%则是外资进入的。到2000年,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保持在500亿美元左右,90%都进入了东部。由此可见,不改变资本进入的态势,西部同东部的差距是永远不会缩小的。因此,在解决地区和谐上,要创造东西部吸引进资本的平衡条件。一是国家要向西部布建更多的大型公共工程,包括生态工程、铁路、航空、高等级公路建设工程,创意性主体游乐工程,以这些大型工程带动国内资金的进入,吸引国外资金的投入。这种做法在东部发展中已取得了成功,在西部开发中应当继续沿用。二是着力加强产业结构的调整,在西部布建更多吸引国际资本的产业。目前,资本主义国家正在进行产业结构大调整,一些资源开发型产业、传统制造业,特别是纺织业正在向国外转移,要继续对这些产业进行投资立项,以吸引外资大踏步进入西部。同时,还要看到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生物工程在发达国家也趋于饱和,向外转移的速率也在加快。在西部产业发展中也要大力发展这类新型产业,加大对外资吸引的强度。
6.着力解决西部地区“三农”问题
中国的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仍然是一个突出问题,西部地区“三农”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国家特困县有90%在西部,目前全国2600万绝对贫困人口,有1500万集中在西部,少数民族聚集的贫困地区有60%以上集中在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农民收入也显示了很大的差距。2004年,东部地区的广东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366元,江苏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754元,上海为7337元;而西部地区的甘肃为1852元,西藏为1861元,陕西为1867元,只有四川达到2580元,东西部差距在2倍到3倍之间。解决西部“三农”问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一是继续贯彻落实对农民少取、多予、搞活的方针政策,在西部将免征农业税的政策落实到所有农村,对退耕还草还林的粮食补助和资金补助要切实落实到农户,对西部农村的困难救济政策也要落到实处,把救济金安排到乡镇、村社和农户。二是要大力推进西部农村各类产业的发展,加快农村产业化步伐,当前要在优质高效农业、观光旅游农业上加大投入。还要根据西部农村的资源分布,兴办资源型工业产业,大力推进西部特色农业的发展。通过启动西部的产业来提高整个西部农业的发展水平。三是要加快西部城镇化步伐。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要为西部的城镇化增加投入、安排项目,国家高等级公路、铁路、机场建设都要更快地促进周边农村向小城镇发展。四是要加强扶贫扶智工程。针对西部劳动力素质低,文盲半文盲集中和现代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情况,要把西部发展的希望放在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上。要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力争使西部农村的义务教育全面落实,城市普及高中教育和中等专业技术教育。对在职职工的再教育更要加大投入,以人力资源的提高,逐步提升西部地区的竞争力,推动西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7.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
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在西部已经产生了巨大成就,无论是西藏、云南、宁夏还是甘肃的一些民族自治洲、县,每年都能够得到相当数量的针对民族地区的扶持资金,从而使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文化教育都逐步得到改善。但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制造业不发达,各方面的扶持资金远远满足不了开发的需求。因此,要解决东西部差距,着眼点之一就是重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一是要继续贯彻落实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加大对少数民族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文化教育发展和农业发展的项目支持和资金支持。二是要在实施国家重大战略上把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尽可能纳入发展的重点范围,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和重大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像长江源、黄河源生态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都要考虑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应得的实惠。三是扶持民族地区的特色产业,针对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农牧业特点和民族风情,大力扶持具有民族特色的产业,特别是文化产业、民族工艺制造业,用特色产业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
8.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的方针
西部地区城乡的发展普遍滞后,体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还很大。因此,要通过深化改革,搞活机制,提高西部的造血功能。一是要深化企业改革,要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加大企业资产重组的步伐,使西部地区的优势企业走规模化、集团化的道路,有条件的还要建立上市公司和跨国集团。中小企业要走股份合作制的道路,加快职工身份的置换,全面优化资产结构,增强企业的活力。二是要继续调整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东部一些省区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占到60%—90%之间,而西部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在工业领域总体上不足30%。因此,要继续改变工业领域国有经济比重过大的状况,加大企业改制的步伐。一些中小国有企业,有条件的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变成非国有经济。新建企业一般不搞国有经济或国有控股经济。在第三产业领域要加大新型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同时在一些国有垄断行业,要逐步打破垄断,让非公有经济加入垄断行业竞争。大力发展非公有经济,以利于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三是要加大管理体制的改革。西部地区的落后往往由于管理体制的落后和人才的短缺,所以,在各个产业领域要着力改革管理体制。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政府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创造优势发展环境;企业则要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创造品牌,开拓市场,提高发展水平和质量。企业内部也要进行人事制度、职工制度的改革,全方位形成促进企业发展的激励机制。西部的整个城市还要加强城市管理制度的改革,精简机构,提高效率,推行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按照资源节约型和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对城市进行有效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