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583000000005

第5章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和谐社会理论(2)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真正的理想的和谐社会实现在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还要不断进行革命,达到消灭一切阶级的目的。马克思在《1848—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文中这样写道:

这种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断革命,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这种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的必然的过渡阶段。

这说明,社会主义社会是向共产主义和谐社会过渡的社会,当一切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旧观念消灭的时候,人类就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

那么,共产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面貌?综合马克思恩格斯的若干论断,共产主义社会大概有如下几个特征。

1.阶级和国家的消亡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国家不是一个永恒的事物,而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有产生就有消亡。马克思、恩格斯把国家的产生同私有制、阶级的产生相联系,认为产生了私有制,有了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就出现了阶级压迫的机关、国家的统治体系。那么,国家怎么消亡呢?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曾经有两种预想。一种是无产阶级掌握生产资料后,国家就行将灭亡。恩格斯说:“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但是,这样一来,它就消灭了作为无产阶级的自身,消灭了一切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也消灭了作为国家的国家。”这里用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和“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作为国家消亡的最重要的条件。其实消亡的是实质性的国家、阶级压迫工具的国家,即作为国家的国家,而国家的某些形式和外部特征可能还一时消灭不了。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第二种预想是,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国家不会立即消亡,必须有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有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要出现,这就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态可能存在于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而国家的消亡发生在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既共产主义阶段。共产主义社会出现的条件是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和人们觉悟的极大提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还预言过国家消亡的方式,认为资产阶级的国家不能“自行消亡”,要靠无产阶级革命去摧毁。无产阶级的国家在具备条件后,可“自行消亡”。列宁指出,国家“自行消亡”是“社会主义革命以后的事”,那时国家的政治形式是“最完全的民主”,阶级专政不需要了,国家就自行消亡。

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国家消亡的理论,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曾经出现过一些偏颇的理解和倾向。一些国家包括中国在内为了更快地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曾经采取过一些冒进的政策,力图尽早地消灭国家,结果造成经济、政治的重大损失;还有一些国家也包括中国在内提出为了“消灭国家必须强化国家机器的镇压职能”,扩大了打击对象,人为地树敌过多,造成灾难性后果。

2.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社会变革的方向和社会的其他关系。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水平就会引发什么样的社会制度。他说:“手摇磨产生的是封建社会,而蒸汽磨产生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生产力水平比资本主义有了很大提高,而同人类的需求比,还不算发达;到了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生产力会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物质财富出现极大丰富的局面,这时候人类在阶级社会存在的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分配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将会被新的关系所取代,人类真正的和谐才有条件实现。

3.按需分配取代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特征,比资本主义的按资分配有很大进步。但是,在马克思看来,按劳分配仍然有旧制度的痕迹。他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按劳分配“通行的是调节商品交换的同一原则”,等价交换有平等的一面,“即一定形式的劳动量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这是平等的,它铲除了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剥削。但是“这个平等的权利总还是被限制在一个资产阶级的框框里”。劳动者的权利同它提供的劳动成正比,但各个人在体力和智力上是有差别的,所以实际得到的利益是不一样的、有差别的,可见,平等的权利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权利。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物质财富“充分涌流”出来之后,这种按劳分配的“资产阶级权利”原则将被平等的按需分配原则所代替。马克思这样描述共产主义按需分配原则的形成:

在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配的情形已经消灭,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才会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4.社会的协调和公正公平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的全社会成员的公共占有,社会将由无政府状态变成有计划的管理。这个时期,城乡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工人与农民的差别基本都消失了,社会将真正出现公正公平、团结友爱的气氛。对共产主义的公正公平和友爱和谐,恩格斯非常赞同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对未来社会人际关系的论断。他引证了摩尔根如下的论断:

社会的瓦解,即将成为以财富为唯一的最终的那个历程的终结,因为这一历程包含着自我消灭的因素。管理上的民主,社会中的博爱,权利的平等,普及的教育,将揭开社会的下一个更高级的阶段,经验、理智和科学正在不断向这个阶段努力。这将使古代民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复活,却是在更高形式上的复活。

5.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社会财富的极大增长,旧式的、隶役般的分工的消失,人们将会受到全面的、良好的教育。人们在社会分工体系中,将不断变换适合自己智力和体力的工作,劳动不再是深重的负担,而是人的第一需要。从而,人将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恩格斯对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作出了明确的结论:

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而有计划地尽量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全体成员需要的规模;消灭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这一切都将是废除私有制的最主要的结果。

以上五个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论断。今天,在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须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科学构想。

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社会观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生活的时代,离我们已有一百多年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同马克思所处的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具有根本性质的差别。但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些重要论断,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理论指导价值。马克思关于缩小三大差别的论断,对我们今天倡导的缩小地区差别、工农差别、贫富差别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公正公平、博爱团结的一系列论断,对我们今天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仍然有指导意义。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对我们今天来说,仍然是培养一代新人的理论指南。总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论断,对中华民族始终具有理论指导价值。

但是,我们不能教条主义地引证和照搬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经典理论片断。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共产主义的描述只是一个预想,他本人并没有经历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因而,这些预想既有科学性,又有局限陸。例如,马克思有对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开展阶级斗争的论断,没有对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改造完成和阶级消灭的情况做出预测,曾经使我国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倾向。此外,马克思关于按劳分配是资产阶级权利的论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实,按劳分配要存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它同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并不矛盾。这一切表明,对马克思主义的论断必须联系新的历史条件,进行科学分析,运用其适时的部分,扬弃其过时的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在于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同我国的实际相结合,要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方针和政策。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已经有了多方面的发展,已经全面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在今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更加完善。

同类推荐
  • 神堂记忆

    神堂记忆

    本书是一部有关社会记忆研究的文化人类学论著,是近三十年来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学者著作之一。作者运用外部视角,非常完美地用“记忆”阐述所有,分析了甘肃孔氏家族在政策性移动后,如何重建他们的文化社区,然后又通过孔姓来实现他们地位的重建,全文深入浅出,文史并重,不仅仅用记忆交代事,还用记忆展示了华夏大地孔子之尊繁衍生息之历史、文化状况。
  • 女人所生:作为体验与成规的母性

    女人所生:作为体验与成规的母性

    “为了帮助所有女性始终做出真实的选择,”艾德丽安·里奇写道,“我们需要深刻地理解父权文化中母性所表现出的力量和无力。”在这本具有里程碑影响力的书中,里奇的研究对象涉及体验与成规。体验是她自己的――作为女性、诗人、女权主义者以及母亲――但这是受制于成规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又以不同形式加诸于不同地域的女性。里奇以个人的材料、经历、研究成果和文献为素材,创作了这本具有普遍重要性的著作。
  • 路

    通往好节目的路有千万条,但殊途同归,都需要达到一定的高度,就是:大彻大悟的智慧、悲天悯人的情怀和俯仰天地的境界。这个高度实际上关照了三个不同的层面:理性的智慧、感性的情怀和糅合的境界。怎么能达到这个高度呢?这就像爬山,不过好节目里的爬山却不是用真实的双脚,而是通过——克隆与创新。克隆是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选择合适的模仿对象,在临摹中掌握技巧,在苦干中增长才智。创新则既有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也凭借天赋的神来之笔。
  • 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

    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

    班级的规范化管理是班级管理者基于对班级发展的展望和预测,并从班级的实际出发,依据教育法律法规和教学规律,制定出各项管理目标和措施,从而去落实、评价、反思、调控的过程。实施规范化管理不仅有利于构建科学的教育集体,实现和谐的教育发展,而且有利于良好校风的形成,从而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提高班级办学的整体水平,从而提升班级内涵的发展。
  • 大报智慧:《环球时报》研究

    大报智慧:《环球时报》研究

    本书对《环球时报》的发展历程、报道特点、标题、版式、发行、广告、人才、文化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全景展现了《环球时报》的积极探索和丰硕成果,揭示出其成功的秘笈。本书指出,在国内国际新的传播环境下,《环球时报》今后的发展目标是: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大报,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本书观点鲜明、逻辑严谨、材料着实、图文并茂,综合运用新闻学、传播学、叙事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加以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书可为传媒从业者提供借鉴,也可为传媒及相关专业师生提供参考。
热门推荐
  • 钧天图

    钧天图

    摘星的昆仑,天机阁的榜,妖丛的麟凰,日不落的殇。山两界的魔门,帝王盟的金汤,八百宗的奇才,七州域的乱荡。神引的雄寇,待宰的羔羊,七卷的天书,天下谁作王。千年流逝落定尘埃,一切只剩下流传于世的这首童谣!
  • 傲剑闯异界

    傲剑闯异界

    他是这个社会上最有型最帅气最霸道的乞丐一颗“雷神号”让他不幸的挂掉了“他大爷的我居然穿越了?还他娘的在这里也是个乞丐?
  • 南渡一梦

    南渡一梦

    在战乱年代,什么都可能发生……作者在平安时代的京都,为大家讲这个将要遗忘的故事………
  • 萌妻来袭:名门少夫人

    萌妻来袭:名门少夫人

    新文《婚权独占:席少的名媛新娘》男人眯了眯眼睛,不容置疑的态度,“夏子伊,跟我走,还是跟他走。”“我……”“时薪翻倍。”“成交!我跟你走——金主。”他的至理名言是,把这个女人宠得只有他才养得起的时候,这世上就没有男人敢跟他争了!!!
  • 刁钻顽妻:腹黑王爷小魔妃

    刁钻顽妻:腹黑王爷小魔妃

    新婚之日受辱,新婚之夜受欺,只此一日,让她从姑娘变成了妇人,也让她的心从良善变得狠辣。谁说心计只在后宫有?人世沧桑,人心婆娑,没有人能够为了别人而不在乎自己的感受。当心中有了爱意,便是妒恨的破壳之兆。有了你,心中便是大爱。无了你,一切便无意义。她说:“林梓离,你放过我也好,折磨我也罢,今生今世,唯我爱你是真的。”他说:“苏七苒,你爱我也好,恨我也罢,今生已注定你我纠缠不休,除非我死,否则决不会罢休。”山可无陵,地可无角,而我,不能没有你。这是我爱你的,唯一宣言。
  • 校雠通义

    校雠通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雷鸣战将

    雷鸣战将

    张凡,华夏跨国公司项目部经理,却遭到同事的计谋迫害,在家中寻到一枚戒指,并且穿越到神秘武修世界。天才,算什么,我也是天才,况且我还有两条神龙相助,待我踏上修道巅峰。
  • 包笑女仆宫琉璃

    包笑女仆宫琉璃

    翩翩君子,宜然有斐。憨憨琉璃,宜室宜武。
  • 思夜

    思夜

    回眸间早已是风雪漫漫,一分牵挂,几多叹惋,这一生到底谁才是过客?守着深入骨髓的痛苦只是不要让自己忘记你,依稀的往事渐渐斑驳,偶然入梦的面容也随着时间破碎,漫长的生命里,我每一刻都在思念你。看着你离开的方向,诉说着无人能懂的孤寂,太多的无能为力,太多的身不由已,太多的凄凉苦涩……这一生为你从未有任何怨言,哪怕只能守着你的影子,我也能知道,你,是爱我的……
  • 我想在下雨的冬季遇见你

    我想在下雨的冬季遇见你

    相遇相识相忘于江湖陪伴守候或难或易只有经历过才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