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中国队这个时候的战略重心并非是陈静,中国队瞄准的靶子是何智丽。有了广岛风波之后,邓亚萍、乔红憋足了劲要复仇。
陈静则是低调,声称:“年龄大了,求胜欲望也弱多了”。
1996年英国公开赛是奥运会前的一次模拟机会,海外兵团的成员里除了何智丽之外,其他人都去了英国,结果陈静在决赛中输给了此前从未输过的杨影。杨影却不知这是陈静的烟雾弹而已。
显然,1996年奥运会,陈静是精心准备了的,这个准备,从精神到身体到技术,方方面面都准备得充足。
又入国门
2000年,陈静又打了一次奥运会,获得1块铜牌,然后淡出乒坛,进入学界,陈静2003年考入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攻读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经过3年的苦读,终于在2006年毕业,成为中国乒乓球运动员中第一位博士毕业生。
在这个期间,陈静也步入了商场,成立了乒乓球俱乐部。
陈静喜欢读书,也希望员工都有高素质,陈静说:“现在我鼓励他们尽量去学习,不然迟早都会因为没有文化被淘汰的。”
有一次,陈静开奔驰车去办事,出来后发现车不见了,后来报了警。可是她没想到车忘了上保险。她还是按照计划和朋友打高尔夫去了,后来朋友们都说她自己不着急别人却反而着急,陈静笑着对朋友说:“有些东西就顺其自然吧,失去的就让它失去吧,未必是坏事啊。”
2006年,陈静以博士的身份,进入了中国乒乓球球队,她主管的工作是心理,16年前,她离开国家队的时候,杨柳依依,现在她再来的时候,花也正红。(作者:余国华)△乔红——邻家小妹不一般
一个随和的人,一个擅长和别人配合的人,一个愿意做配角的人,一个习惯于平静生活的人,一个名人,一个女名人,她创造了一个朝代。中国体育辉煌的时候,以时代划分,如跳水的伏明霞时代,在中国女子乒乓球中,也有一个邓亚萍和乔红时代。
从1989年第40届世乒赛开始,中国女队便进入了邓亚萍、乔红的时代。1996年奥运会后,邓乔时代结束。
你为什么扯谎
邓亚萍5岁就开始学打乒乓球,因为个子太矮被河南省队排除在外。随后由于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1988年得以入选国家队。与邓亚萍视乒乓球为生命,视输赢为灵魂相比,乔红对于乒乓球谈不上酷爱。只是当初在学校,老师相中了她,才拿起了球拍。
1975年,正是全国上下掀起“乒乓热”的年代。武汉无机盐厂工人严方起酷爱打乒乓球,于是他建议好友——南垸坊小学体育老师王德谦在学校组织一支乒乓球队。恰好,董伟委从武汉汽车制造厂调来支教,董王两人一拍即合。
这一年,乔红进入南垸坊小学。“身材匀称,接受能力快”,乔红一下被选入乒乓球队。
为了加强脚下力量、启动快,教练董伟委在乔红及队友的脚后跟上涂粉笔灰,让她们踮着脚训练;如发现地上有粉笔灰,那么脚后跟落地的球员就要挨罚;为了保证乔红及队友的动作规范、标准,董伟委将乒乓球台的四个脚锯掉,以适合她们的身高。
南垸坊小学规定每晚9点熄灯关门。但乒乓球队往往要训练到很晚,很多时候,熄灯后乔红还继续训练;训练完门房师傅不开门,她们就翻墙而过。
乔红儿时学习成绩很好,每门课程平均分在90分,老师们都很喜欢她。“听话、温顺、老实”,乔红小学美术老师邱玉岚对乔红特别有印象:她很乖很听话,言语少。
一次区级比赛,乔红眼看冠军就要到手,但教练提出让她把冠军让给对手。乔红心里极不乐意,但听话的她最终还是服从了大人的旨意,让出冠军。从场上下来,乔红的眼泪还流个不停。
不过,温顺的乔红,也曾在“沉默中爆发”。
一次开完家长会,班主任找到乔红母亲,建议乔红放弃打球,因为凭她的成绩,学校可以把她保送进外语学校。看到女儿训练辛苦,同时怕打球误了学习,母亲便不让乔红打球。乔红哭着去找父亲乔大友,乔大友在听过教练董伟委、黄庆伟的建议后,决定支持女儿继续练球,不过要求是:每次考试不低于85分。乔红这才继续她的乒乓之路。
乔红的童年并非人们所想的那样,每天是无尽的训练,她的童年是多彩、快乐的。她非常爱笑,“笑的时候眼睛眯成一条线。”这是同学对她的评价。爱笑的乔红也有一副热心肠。当时,班上有一个双腿残疾的女生,乔红便经常和同学接送她上学。
1980年,乔红凭借全国业余体校乒乓球单打第二名的成绩进入省队,结束了她的学生时代,开始了全新的运动生涯。
关于这段经历,乔红是这样评价自己的,“我小时候特别听话,因为没有其它本事。”在运动员这个圈子,有各式各样的人,这些人因为各自的个性,培养成以后不同的风格,听话的孩子,训练就扎实,基本功就好,以后走的球路子就是厚实型,乔红就属于这一种。
乔红进入湖北省乒球二队,教练员是冯梦雅。乔大友给笔者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乔红当了运动员以后,有一次得了点小病,到武汉的同济医院看,医生要乔红先把病历填好。乔红在职业一栏中,填的是工人。
医生看着这个小姑娘,很生气地说:“你为什么扯谎,你这么小的年纪,怎么可能是工人?!”小乔红委屈得哭了起来。过了一会,乔大友来了,看见宝贝女儿哭,忙问是怎么一回事。医生把事情说了,乔大友对医生说:“她现在是运动员,拿了工资了,当然是工人了。”医生赶紧对乔红说对不起。
国家队是打进去的
冯梦雅教练对乔红格外好。乔红当时与陈静、胡小新并称为“湖北三剑客”,但是三剑客中,陈静和胡小新进了国家队,乔红还在湖北省队呆着。
乔红这点非常好,自己进不了国家队,怪不了别人,只怪自己,国家队教练一看她打比赛,她就紧张,关键时刻掉链子呢。
当时住一个大院的人都知道老乔家的女儿在打球,乔红知道自己打不出个名堂,爸妈脸上也无光。每逢周末,如果输了球,乔红特不愿意回家,虽然爸爸从不打骂她,可动辄一个多小时的思想教育,也让她吃不消。“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我爸当时讲的话都特有道理,可那会儿根本听不进去。”父母的面子倒成了乔红最大的压力。在省队,冯教练对乔红始终没有放弃。当年的湖北省体委主任刘贵乙是个对训练特别有感觉的人,他还特意找来男队员给乔红做陪练。“堂堂一个体委主任,一个星期来看我两次,在田径场边站着看我跑步。当时我就觉得自己应该努力,但也没想太多,不知道自己究竟能打出什么样的成绩。”乔红从不说什么“豪言壮语”,她只会用实际行动表示决心:只要训练就好好练,有比赛就好好打。
人有时候是这样的,不抱有过高的想法,按部就班地去做,或许比那些带有远大理想的人,成绩会更好。1987年全运会,乔红没带任何目标去打,不仅没有带目标,甚至做好了打完比赛退役找工作,就这样,她一路过关斩将,获得女单第二,靠实力打进了国家队。
邓乔时代开始
1989年,第40届世乒赛,乔红参加,报名两项,女单和女双,女双就是和邓亚萍配对。乔红大邓亚萍5岁,因此,即使到了今天,乔红称呼邓亚萍是“小邓。”乔红邻家小妹的性格就体现在这点上,乔大邓小,乔红觉得应该多想想她,理解她。“小邓是进攻型,我是稳健型,我负责把球弄上台,由她来进攻。”乔红如此说,完全是绿叶对红花的一种说法。
这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人,组合在一起,威力极大,如同东西合璧一样。当然,这是今天的说法,但在当时,邓乔这一对,在国家队中,无论从名头,还是从实力来说,公认是最差的。
中国女子乒乓球当时最主要的对手是韩国队,不过,韩国名将梁英子退役,玄静和失去了最好的搭档,其他的组合,无法给中国制造麻烦,中国组合全部杀进4强,而最终进入决赛的是邓亚萍乔红和陈静胡小新,湖北三剑客实现了大会师,湖北女队主教练冯梦雅心花怒放。
实力和名头公认最差的是邓乔组合,面对实力和名头最强的陈静、胡小新组合,特别是陈静,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获得女单冠军后,心气极高。但是,19:20落后,打丢最后一个机会球之后,陈静脸上没有了傲气,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无奈和落寞。
在这一批运动员中,乔红真没有个性,与陈静的傲气,邓亚萍的杀性,陈子荷的怪板带来的怪气相比,打老实球的乔红可以说是最没有特点的。但是,没有特点就是特点,没有杀气和傲性,不代表不可以打好球,厚实就是乔红特点,扎扎实实地打,一板板地打,单打第二轮跟乔红在一条线上的李惠芬输给了一名朝鲜选手,有人跟乔红说:“你的机会来了!”她还不以为意。打比赛乔红喜欢自己守一条线,喜欢“留后路”的她在球场上却有股决绝的勇气。“跟外国人打能死拼,可如果碰自己人,多少有点抹不开面。”
初次登顶的喜悦也只持续了一小会儿。“挺高兴的,觉得冠军就这样啊。我记得当时徐寅生主任还说,这丫头从哪儿冒出来的,一拿还拿俩冠军。”乔红拿着磁卡给家里打电话报喜,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爸,我冠军拿了,你们面子也有了,以后别指望我再打冠军了。
“如果没我爸,我肯定打不到这个份上。拿冠军的那一刻,就是觉得满足了父母。自己一点兴奋的感觉都没有,以后拿的每一个冠军,我都不觉得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无非是让家里又高兴一次。所以大家每次看我站在领奖台上,都挺平静,哪次也没哭过,还不如在下面看人家升国旗激动呢。”拿冠军似乎只是为了不辜负期望,不断努力只是不想让别人失望。本性随遇而安的乔红,仿佛是为别人活着。
乔红在40届世锦赛中结结实实的爆了个大冷,把自己的命运彻底的来了个改变。打老实球的乔红以两枚金牌的成绩把自己推到了教练不得不用的主力位置上。从此,乒坛的邓乔时代开始了。
街道上的一幕
时间进入到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乔红参加小组赛,3战3捷;八分之一决赛,3比0战胜韩国削球手洪顺花;四分之一决赛,3比0完胜中国香港怪球手齐宝华;半决赛,3比1淘汰李粉姬;决赛中负于邓亚萍获得亚军。
双打方面,邓亚萍和乔红组合:小组赛中遭遇到了罗马尼亚选手巴蒂斯库,博格斯拉夫的顽强抵抗,在先失一局、第二局落后的情况下,她们奋起直追以2比1险胜对手,最后获小组第一出线;四分之一决赛和半决赛,均以3比1先后战胜荷兰选手夫里塞科普和博曼和韩国王牌组合玄静和和洪次玉,最后在决赛中以3比1战胜千叶世乒赛女双冠军高军/陈子荷夺冠。
一个冠军,一个亚军,乔红收获极大。她想退役了,不想打球了。但是,乔红的个性就是如此,领导一说,朋友一劝,继续打。
四年以后,乔红再次参加了奥运会,此届奥运会,乔红频频与“海外兵团”相遇:八分之一比赛,她直落3局完胜新加坡的井浚泓;四分之一决赛,她淘汰了中国队的第2号劲敌小山智丽,也为自己报了广岛亚运会的一箭之仇;但在半决赛中,乔红的弧圈球在陈静拉打有度的战术下被一一破解,最终只获得铜牌。
双打方面,邓亚萍和乔红已经在身在明处,毕竟是上届奥运会冠军,她们遇到的第一个“埋伏”是陈静和陈秋丹。这场比赛陈秋丹几乎板板发力,而且抢攻的命中率非常高,加上陈静出色的控制和丰富的经验,邓亚萍和乔红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在大比分1比2落后的情况下,两人调整了战术,接发球果断起板,并盯住陈秋丹的反手猛打,以22∶20和21∶19渡过了最难的一关。半决赛,她俩又遭到韩国队朴境爱和金茂校的阻击,金茂校的高抛发球屡屡为朴境爱创造进攻良机,但邓亚萍和乔红最终以3比1昂首迈入决赛。决赛中,42届世乒赛女双冠军刘伟和乔云萍和43届世乒赛邓亚萍和乔红杀得难解难分,漫长的拉锯战之后,邓亚萍和乔红成功卫冕冠军。
邓乔时代,如此辉煌,江山如此多娇,但是乔红已经下定决心,退役。
乔红从奥运会归来,她已经决定退役,终结邓乔时代。她很轻松,原本不指望有多大成就的她,现在能够获得的成绩都获得了,她要过一种和从前不一样的生活。总之,她很轻松,因为她很低调,所以不是一种功成名就的轻松,而是攀登山顶后下来的轻松。
有一天,她走在北京的街道上,街道上人不是很多,一对老年夫妻忽然叫住了她,问道:“您是乔红。”乔红回答是的。老人说:“您在奥运会上打得太好了。特别是在单打中,赢了小山智丽。打得太好了,我们边看球边流泪。”老人说完了,给乔红鞠躬。
小山智丽,一个在中国体育史上充满争议的人物,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海外兵团可以像她这样,在许多年后,还依然会经常被人提起,围绕她的争议,从未平息过,而对她的评论,永远走向两个极端。
1994年,四年一度的亚运会在日本广岛举行。当时,恐怕没有人会想到有以邓亚萍和乔红领衔的中国乒乓球女队会丢掉女单金牌,谁也没有猜到最后的结果,已经改名为小山智丽的何智丽,在半决赛和决赛中连克两位中国顶尖高手,也就是乔红和邓亚萍,夺得最终的金牌。一时间舆论哗然,比丢失金牌更令中国球迷难以接受的,是何智丽在每赢一球后所喊的那一声“哟西”,稍微了解中国近代史的人,都会明白那对中国人而言意味着什么。
这些东西,不是乔红要想的,她所能做的,就是打球,战胜任何一个对手。让思想家和街头上的普通老人去评说。
邻家小妹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后,乔红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关心她的人,知道乔红是被中国乒协公派到日本松下电器公司队打球。2000年从日本回来,乔红“落户”广州,在华南师范大学一本正经地做起了学生。
乔红再次被大家熟知是她进入国家队,做了王楠的教练,在王楠跌入事业最低谷时,她出现在王楠身边。巴黎世乒赛上,王楠夺得3枚金牌,成为乒坛“全满贯”,赛后,王楠发自肺腑地说:“我很感谢乔红!”
很多人都曾好奇地问过乔红,在王楠身上究竟用了什么招。“其实,我真没什么招,就是跟她做个伴。那段时间,对王楠而言是最困难的,她身边需要一个能够信赖而且知心的人,听她说说心里话。我只是充当了一个倾诉对象,在这方面配合了她一下,努力让她有份好心情,烦心事儿少了,投入到训练中的精力自然就多一些,打球关键还是靠她自己。”
善于配合别人是乔红对自己的评价。“我觉得我挺能配合人家的。虽然我比邓亚萍先拿到世界冠军,可那会儿觉得自己双打挺差的,跟小邓配时,挺紧张的。我就觉得应该多想想她,理解她。加上她是进攻型,我是稳健型,我负责把球弄上台,由她来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