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队退出后,张勇军不舍篮球情,又于1993年至1997年效力广东宏远队。1997年至2001年,张勇军担任广东宏远队主教练。打球时他是明星球员,当起教练来也是明星教练。在他的打造下,宏远队成绩逐渐进入全国前列。之后,他还历任数支国家青年队的主教练和国家队的教练员。在亚洲和世界赛场,他调教的一批年轻球员成长为各队的生力军,易建联就是经他发掘的新星之一。2010年至今,张勇军执教武汉理工大学篮球队,继续追逐着他的篮球梦。(作者:王钢)击剑运动
△汪志明——亚洲第一剑
“他是中国队夺冠的中流砥柱!”1990年9月29日,第11届亚运会男子团体佩剑决赛,中国队以9∶4战胜南朝鲜队后,教练沈昌杰这样评价爱将汪志明。而在3天前的9月26日,汪志明还一剑挑落亚运会男子个人佩剑桂冠。10年磨一剑,汪志明——这位被誉为“亚洲第一剑”的武汉运动员,终于登上亚洲之巅。
汪志明生于1964年,6岁那年父亲不幸离世。母亲在江汉帆布厂做缝纫工,一手拉扯他和3个姐姐长大,生活十分艰辛。懂事的汪志明总是宽慰母亲:“妈妈,别难过,我和姐姐都会听你的话的。”
生活的坎坷没有让汪志明意志消沉,反而使他更加坚强自立。汪志明从小功课就好,尤其爱好体育。乒乓球、排球、网球,样样喜欢。他在运动中快乐而健康地成长,在运动中感受着生命的另一种精彩。
汪志明学打排球时,才上小学三年级。“一天打几个小时的排球,才两角钱的补助,手都打裂了”。母亲十分心痛,人小志坚的汪志明却说:“妈妈,不怕的,教练说了的,先苦后甜。”
11岁时,汪志明到孝感去集训。第一次出远门,母亲不放心,让姐姐送他。汪志明不要送,一个人背着包包便上了车。
1978年,汪志明由网球运动改习击剑运动,自此踏上十多年的击剑之路。汪志明练习击剑,母亲放心不下,怕剑不长眼,伤了儿子,还时常上到中山公园假山上,偷看在一墙之隔的新华路业校训练的儿子。
在业校训练的汪志明进步很快,15岁进了湖北击剑队,1981年夺得全国青年冠军。1984年进入国家队,同年达国际级运动健将。1984年10月,荣获昆明全国击剑锦标赛男子个人佩剑冠军。
宝剑锋从磨砺出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把刚强的性格和细微的情丝结合在一起,做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这是汪志明的座右铭,也是他拼搏精神的写照。
1986年9月20日至10月5日,第10届亚运会在南朝鲜的汉城举行。23岁的汪志明走出国门,征战汉城。他一向把国家荣誉看得至高无上,总说:“国内比赛,谁得冠军都是自己兄弟。跟外国人,他就拼命了,说这是争荣誉的事。”
9月26日,男子个人佩剑半决赛,汪志明迎战南朝鲜选手金尚煜。此前,中国选手汪兴琪已率先杀入决赛,能否为中国队夺冠守住最后一道防线,汪志明这一战至关重要。
可是两个月前,汪志明膝部受伤骨折,动过手术,尚未痊愈。本届亚运会,他连打6场比赛,伤口开始隐隐作痛。愈挫愈勇,愈战愈强是汪兴明的临场比赛特点。他咬了咬牙,迈上击剑台。在激战中,汪志明移动积极,出剑果敢,很快就以3∶1领先。
但对手实力不容小觑,曾与汪志明有过两次交锋,各胜一场。他抓住汪志明防守漏洞,接连反击成功。双方你来我往,从6∶6平一直打到9∶9平,成胶着之状。关键时刻,汪志明心不慌,手不软,主动进攻,在气势上压倒对方,先夺一分。接着防守反击,又胜一剑,终于与队友汪兴琪在决赛中会师。
这场比赛下来,汪志明浑身瘫软,体力耗尽,最终在决赛中败于汪兴祺。但汪志明力克南朝鲜强敌,“愿作铺平冠军之路一块砖”,诚如其所言,“冠亚军肯定是中国选手,这比我一个人得冠军更值得庆贺”。这之后,汪志明再接再厉,与队友勇夺亚运会男子佩剑团体冠军。
胜利总是青睐顽强拼搏的强者。1986年,在索菲亚世界击剑锦标赛上,汪志明又登上佩剑冠军的领奖台。1987年5月,获南京全国击剑比赛男子佩剑冠军;1988年5月,获贵阳全国冠军赛男子佩剑亚军;10月,获南通全国锦标赛男子佩剑冠军;1989年5月,获武汉全国冠军赛男子佩剑冠军;10月,在北京第一届亚洲击剑锦标赛上获男子佩剑团体亚军。
中流砥柱显锋芒
时隔四年,1990年9月22日至10月7日,第11届亚运会在北京举办。汪志明,这个当年23岁的剑客,如今已是27岁的“老将”了。但不变的,依然是一颗勇于拼搏、追求胜利的心。
开赛之前,他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不要为我担心,我会把握住机会,奋起拼搏,为国家、为母亲争气……”。
比赛打响,汪志明一路过关斩将。虽说一个月前右膝盖在训练中受伤,至今伤口未愈,还缠着一层厚厚纱布,但汪志明咬紧牙关,以惊人的毅力披挂上阵。半决赛中,汪志明扭伤脚踝,躺在剑道上左右翻滚,右手紧紧抱着受伤右腿。医生劝他退出比赛,他咬咬牙说:“我能支持!”10分钟后,汪志明又上场拼杀,最后克敌制胜。
9月26日的冠亚军决赛,扣人心弦。汪志明挥舞长剑,时而冲刺,时而防守。由于脚踝伤情,医务人员现场为其疗伤。最终,汪志明以出色的临场发挥,连胜两局,夺回上届亚运会失去的男子个人佩剑金牌,在其击剑生涯中写下最为绚丽的一笔。
当晚,母亲为汪志明发贺电:“全家庆祝你喜获金牌,荣获冠军,母亲望你再接再厉,打好团体赛,为国、为家争光。”
9月29日,男子团体佩剑决赛拉开战幕。这是一场艰苦的鏖战,南朝鲜队先声夺人,比分领先。在处于落后的危局中,汪志明缠紧裹住踝骨的绷带,带伤上阵。他发挥防守好反击快的特点,又如猛虎下山般劈刺结合,敢于进攻,力擒强手,使中国队得以与南朝鲜4∶4战平。继之一股作气,再下一城。5∶4,中国队终于反超对手。在汪志明的鼓舞下,队友们士气大振,全线反击,频频得手,汪志明更越战越勇。南朝鲜队溃不成军,以4∶9的总比分将男子团体佩剑桂冠拱手相让。
汪志明为中国队战胜韩国队夺魁立下头功,并获男子个人佩剑冠军,被媒体赞誉为亚洲第一剑。而他带着伤病、忍着伤痛坚持比赛,战斗到底,所表现出的顽强斗志和必胜信心,更是让人们深受感动,称其为“带伤夺冠的硬剑手”。
在银光闪闪的击剑场上,汪志明手挥三尺剑,心比万丈雄,不断勇攀高峰。1991年5月,他获扬州全国锦标赛男子佩剑个人冠军、团体亚军;1992年5月,获男子佩剑团体冠军。他为家乡湖北和国家争得巨大的荣誉,也为自己赢来无上的荣耀。1990年被授予“湖北省十佳运动员”、“湖北省劳动模范”光荣称号。2001年入选国家体育总局《共和国体育明星》集,载入史册。(作者:王钢)中国象棋运动
△李义庭——“棋坛慧星”
“湖北李义庭曾在20世纪50年代与杨官璘、王嘉良并称‘棋坛三杰’,最擅长用马。他的棋风我认为是:天马行空矫若龙。”
以上批语出自已故武侠巨匠梁羽生之手。曾有行家评论:梁先生握着两管笔,一管写剑侠,一管写棋手。用今天的话来形容,乃资深象棋评论家。能入得先生法眼,自然都是数得着的英雄。
李义庭叱咤棋坛,虽然仅只解放后至文革前的短短10余年,但他创造的辉煌,却历久弥新。
象棋神童拜名师
李义庭1938年出生于湖北武汉。父亲李东汉是个不太成功的木匠,相较于手艺,他的象棋技艺更高一些,是巷子里的“棋王”。李东汉时常与邻居一位泥瓦匠师傅对弈,巷口夜战每每引来众多观众,李义庭便是其中一位。
12岁时李义庭开始正式学棋,在楚河汉界的争斗中很快便显露出过人的天赋,不知不觉间遍杀街坊四邻,成为小巷里新的王者。
1951年,迫于生活的李东汉在长江边上的“重划火场”摆了一个棋摊,几副竹床加上十几个小凳便开了张,没想到竟然一下子就火了起来。原来13岁的李义庭成了棋摊的“活招牌”,许多棋友慕名而来,要与这位少年英雄一较高下。这当然正中李义庭下怀,一天几十盘下来,他的棋艺眼瞅着就“噌噌噌”地往上长。
那个年月,茶馆是棋友们活跃的舞台,或切磋技艺,或品茗观战。1952年10月底,李家父子在离家很近的安全茶楼偶遇罗天扬。李东汉早与其相熟,一番寒喧过后便试探性地请对方多多指教幼子。而罗天扬也对李义庭有一定印象,当即便爽快答应,就这样,虽然没有举行正式的拜师、收徒仪式,两人的师徒情分却就此确定。
除了罗天扬,老一辈棋手杜晓天、周渭滨等也对李义庭的成长倾注了大量心血。在众多前辈的大力提携之下,李义庭进步神速。1953年春末,杜晓天等人为李义庭创造了一个进行象棋公开表演赛的机会,并特意为其取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号——“小神童”。李义庭不负众望,干净利落地击败了老一辈名手黄方大。自此“小神童”之名在武汉棋界不胫而走。
1953年夏,广东名家陈松顺来汉会友,李东汉父子慕名前往拜访。听得杜晓天的介绍,陈松顺对李义庭很感兴趣,爽快答应下两盘指导棋。作为前辈大国手的陈松顺让两先,对弈结果李义庭一胜一和。
不久广东棋坛另一名家曾益谦也访游武汉,同样让两先指导了李义庭四局棋,结果小家伙两胜1负1和。“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曾益谦对李义庭的棋才大加赞赏,预言“此子必成国手”。他叮嘱李东汉,要让李义庭多到外面走走,增广见识。
一遇风云便化龙
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李义庭的师傅罗天扬,也一直计划着要带他到上海去见见世面。罗天扬担任过上海商务印书馆以及同乐会的象棋指导,于沪上声名远播。1954年8月,罗天扬托人带口信,要李义庭到上海与自己会合。
轮船汽笛声中,16岁的李义庭迈出了自己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步。
50年代的上海棋坛藏龙卧虎,国内各路高手大多云集于此,象棋擂台相当火爆。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大世界青年会和大新公司两大擂台,前者以陈松顺为擂主,后者由杨官璘主持。李义庭满怀雄心壮志,想要在擂台之上闯出一番名头。
8月底已是各路擂台鸣金收兵的时候,李义庭终于得到了登场机会,地点在大新公司,对手是赫赫有名的“混世魔王”杨官璘。
比赛为两局换先,首盘由李义庭先行,他摆开自己最擅长的中炮局,杨官璘应以屏风马。杨明显有些随意,棋行中局他随手走出“平炮瞄兵”的欺着,孰料李义庭长考之后大胆弃相,令对手进退维谷。而后李义庭更是把握战机妙手迭发,逼得杨官璘推枰认负。
如此意外结果令得全场哗然。不过大多数人认为,杨官璘首局乃大意失荆州,第二盘一定能够扳回来。毕竟那个时候,他在棋坛的地位正如日中天,还没人能连胜其两局。
换先再战,杨官璘架上中炮,而李义庭则应以屏风马。一局在握的李义庭尽量简化局面,意图守和。不过杨官璘哪里肯依,一改谨慎棋风杀得性起。由于行棋多有勉强,进入残局他的形势恶化,李义庭则毫不手软,成功再下一城。
武汉无名少年两胜杨官璘,这一特大新闻一下子令棋界沸腾了!征战上海滩几无败绩的杨官璘,在离沪前夜竟然栽在一个小孩子手上,顿时跌破一地眼镜。
杨官璘实在不能接受这样的惨败,回到旅店他把对局拆了又拆,最终得出一个结论:李义庭的棋艺确实已臻一流境界,不容小视。左思右想,他决定把火车票退掉,要再跟李义庭较量一场,夺回失地。
二度交手,杨官璘祭出了自己精心研究的新型布局,李义庭猝不及防一路被动。两局搏杀之中,杨官璘的残棋功力也令人叫绝,“残棋圣手”的风采得以充分展现。两连胜,杨官璘终于收复失地。
前后酣斗四局平分秋色,李义庭一时名声大振,身价倍增。同年9月,他在南京路同羽春茶楼摆下擂台,迎战沪上各路高手,战绩斐然,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棋坛的地位。
一跃龙门,“小神童”一飞冲天。
双雄争霸终加冕
一直念念不忘与李义庭的4局棋的杨官璘,有心再较高下。1955年元旦刚过,他便写信邀请罗天杨、李义庭南下广州,交流比赛。
这次穗汉名手赛分成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李义庭战胜了南粤天王卢辉和刚刚崭露头角的章剑秋;第二阶段他先是以3胜1负2和力压陈松顺,而后2负3和不敌杨官璘。这次交手也令李义庭充分认识到,在棋艺的老练绵密上,自己与杨官璘还有着不小的差距。不过此番赴穗也有收获,粤港媒体赠其绰号——棋坛慧星。
同年冬天,李义庭与罗天扬在苏州进行了一场表演赛,李一胜一和占得上风。这也是师徒俩一生中惟一的公开对局,弥足珍贵。
1956年是中国象棋史上开天辟地的一年。年初国家体委将象棋列为正式体育项目,年底首届全国象棋锦标赛举行。在象棋千年发展史上,还从未有过全国性的赛事,各路名家无不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1956年12月,首届全国象棋锦标赛在北京举行,参赛者均为国内各大城市顶尖的棋手,而18岁的李义庭是其中年龄最小的一位。比赛分初赛、复赛和决赛三个阶段进行。在顺利闯入决赛之后,李义庭意外负于北京侯玉山,而后他又一胜一负战平杨官璘。在这一过程中,其心理素质欠佳的问题暴露了出来。最终杨官璘夺得中国第一个象棋全国冠军,王嘉良、刘亿慈分获第二、三名,李义庭则位列第四。
1957年的全国锦标赛决赛于11月在上海举行,满怀希望的李义庭遭受了更沉重的打击。开始几轮他的成绩不错,但随后患得患失的思想又开始作怪,他整晚整晚地失眠,只能依靠安眠药入睡,其结果便是比赛中昏昏沉沉。有一盘棋,竟然连对方的“马踩车”都看不到。最终杨官璘成功卫冕,而李义庭只排在第九。
经历了前两届全国锦标赛失利的打击,李义庭变得更加坚强、更加成熟。1958年的广州全国锦标赛,他卷土重来。第四轮遭遇老对手上海何顺安,两人上演了一场荡气回肠的大搏杀。何顺安以当时并不多见的过宫炮开局,面对这一“秘密武器”,李义庭有些措手不及,很快便落于下风。不过领先之后何顺安有些畏首畏尾,而李义庭的防守却愈发顽强。数度错失制胜良机,心浮气躁的何顺安无心恋战,主动兑子求和。
从这一届比赛最终结果来看,这是一盘意义非凡的对局,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决定了两人后来的命运。此处按下不表。
幸运逼平何顺安之后,李义庭又按计划弈和杨官璘,暂时领跑群雄。这不免令其思想上有所放松,于是接下来他就走了麦城,第11轮负于名不见经传的温州棋手沈志奕,不败金身被破,榜首位置也拱手让出。好在翻船过后李义庭及时调整了状态,重回胜利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