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月,丘吉尔在英国下议院的一次会议上这样评价在北非战场上给英军带来巨大损失的隆美尔:“我们遇到了一个非常勇敢善战的对手,而且如果我可以撇开战争造成的破坏来说,他是一位伟大的将领。”
崭露头角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虽然战败,但其军事将领在战场上的卓越表现却是可圈可点的。在这些德军将领之中,埃尔温·隆美尔的经历最富有戏剧性,由于战功卓著而获得元帅军衔,但最终由于牵涉进反对希特勒的政变而被迫自尽,一生可谓跌宕起伏。
隆美尔于1891年11月出生在德国南部城市海登海姆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少年时代的隆美尔体质柔弱,书生气十足,爱好数学和机械,理想是成为一名工程师。最初他对军事不是太感兴趣,但在父亲的鼓励下,中学毕业后报名参加了德国陆军,并进入军校学习,毕业后入伍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隆美尔已显示出出众的军事才能。1938年隆美尔因其所著的《步兵进攻》一书而获得希特勒的重视,被任命为元首大本营卫队长。
1940年初,颇得希特勒赏识的隆美尔调任德国陆军第4军团第7装甲师师长,开始了他的黄金军事生涯。5月10日,希特勒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法国的战争,隆美尔率领第7装甲师一马当先,轻松突进至法国境内。5月12日下午,隆美尔到达马斯河,此时河上的两座桥梁已被撤退的法军炸毁,德军前进的步伐受阻。5月13日清晨,隆美尔冒着法军猛烈的炮火到马斯河岸边进行实地勘察,寻找合适的渡河地点。勘察完毕之后,隆美尔当即下令使用重炮打击河对岸所有被怀疑有敌军潜伏的目标。火力准备完毕后,隆美尔和步兵一道乘坐第一批船强渡马斯河。当德军在西岸建立了立足点之后,他又乘船返回东岸,并命令工兵铺设能承受装甲车辆渡河的浮筏,而不是通常的步兵浮筏。隆美尔这样做是希望自己的坦克能尽快冲到对岸去,帮助步兵巩固立足点,防止法军的反扑。5月14日上午,第一批15辆德军坦克顺利通过浮筏在西岸登陆,而法军也如隆美尔所料对德军立足点发动了反击。但在德军坦克猛烈的火力打击之下,法军随即放弃了马斯河防线向后撤退。从这之后,隆美尔的装甲师一路高歌猛进,不仅与友军部队的距离越拉越大,还将许多溃退中的法军甩在了身后。隆美尔身先士卒,不顾个人安危率领先头部队冲锋在前,很多时候第7装甲师的主力也被他甩在身后很远。
压制住对方,谁就可以获得胜利;在战场上静等战况发展的人,最终往往会被对方击败。因此即使不能准确地发现敌军目标,也要先发制人。
扬威北非
6月20日,第7装甲师占领法国西北部港口城市瑟堡,成为最先抵达英吉利海峡的德军部队,完成了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闪电奔袭行动。在40天的战斗中,隆美尔的装甲师前进了350多千米(其中最后四天是220千米),俘获敌军9.7万人、装甲车辆485辆、卡车4 000辆、火炮数百门,自己仅仅付出了伤亡2000余人的微小代价。第7装甲师成为德军装甲1941年2月6日,刚刚晋升为上将的隆美尔奉命前往希特勒的办公室。在那里,希特勒递给他一本印有英国北非远征军司令奥康诺中将照片的杂志。隆美尔马上领会了他的意思,德国要出兵北非,帮助在那里即将溃败的意大利军队挽回败局。很快,隆美尔被任命为德国非洲军团司令,并于2月12日先期抵达的黎波里塔尼亚。在随后的战斗中,隆美尔再次向世人展示了大规模装甲部队机动作战的魅力。
此时的的黎波里塔尼亚到处弥漫着失败和恐惧的气氛,意大利部队的军官和士兵们已经对战争的前景完全丧失了信心,大部分人已经捆扎好了包裹准备随时返回意大利。隆美尔到达这里后,立即着手准备向英军发师中战绩最辉煌的一个师,而隆美尔也荣获了一枚由希特勒亲自颁发的骑士十字勋章。在这次对法作战中,隆美尔总结出了一条经验:在两军交战时,谁先用火力动反攻的作战计划。2月14日,在隆美尔的强烈要求下,意大利军方派出一个师增援的黎波里塔尼亚。同一天,德军非洲兵团的先头部队——两个营也到达了这里。这个月的月底,此前将意大利军队打得落花流水的英军王牌第7装甲师开始撤回埃及进行休整,取代它的是全部由新兵组成的第2装甲师。英军敢这么做,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德国目前在北非的兵力还很少,不会贸然对英军发动进攻。获知这一情报的隆美尔感觉机会来了,3月31日,他没有等待德军全部到位,就利用一个德军装甲师和一个意大利装甲师组成的混合纵队,向昔兰尼加最西端的阿盖拉发动了进攻。
德军的攻击让英军猝不及防,不到一个星期,英军就从阿盖拉向西狼狈撤退了近300千米。又过了一个星期,除了守卫图卜鲁格的一支部队,英军全部撤回埃及境内。虽然德军没能一鼓作气攻下图卜鲁格,但隆美尔仅依靠极少数兵力就将英军逐出了昔兰尼加,这成为了后人津津乐道的经典战例。由于隆美尔指挥作战灵活多变,而且能够根据沙漠地形、气候等特点用兵,常常以少胜多、从被动变为主动,于是被人称作“沙漠之狐”。
德英两国军队在图卜鲁格僵持了7个多月,双方都发动了数次攻击但都没有成功。直到1941年11月18日,恢复了元气的英军开始向德军发起了代号为“十字军战士”的反攻行动。由于德军在地中海的海上补给线经常会遭到英国海军的攻击,所以在北非的兵力和物资装备一直都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因此在面对英军的反扑时,不得不向后撤退以收缩防线。
12月10日,隆美尔迫不得已放弃了对图卜鲁格的围困,向西撤退。1942年初,英军已攻至阿盖拉,德国非洲军团的处境岌岌可危。1月21日,退入的黎波里塔尼亚的隆美尔部队突然反击,迫使英军再次全线后撤。隆美尔利用装甲部队发动了数次大范围的运动穿插作战,接连攻克班加西、梅基利等战略要地,6月初再次逼近图卜鲁格。这一次英军又留下一支部队守卫图卜鲁格,希望和上次一样再次拒德军于要塞之外。隆美尔没有留给英国守军多少时间去准备迎战,于6月20日对图卜鲁格发动了全面猛攻,第二天清晨即攻克了这个要塞,迫使3.5万名英军举手投降。这一战充分体现了隆美尔“速度第一”的作战理念,在英军还未做好准备就先发制人迅速结束战斗。随后,德军又攻克了马特鲁,逼近英军在阿拉曼的防线,距离埃及的亚历山大仅仅120千米。为了表彰隆美尔在北非战场所取得的伟大功绩,希特勒晋升他为元帅。此时的隆美尔已经到达其军事生涯的顶峰,但潜伏的危险也离他越来越近。
黯然落幕
1942年10月23日,英国第8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开始率部大举反攻。虽然希特勒立即将在维也纳山区中休养的隆美尔重新派回非洲战场,但战局已经难以扭转。11月初,漫长补给线不断被英军切断的隆美尔在阿拉曼战役中遭遇惨败,不得不再次退入的黎波里塔尼亚。与此同时,由艾森豪威尔统帅的盟军部队在北非的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登陆,迅速向突尼斯推进,隆美尔的非洲军团陷入了盟军的东西夹击之中。1943年3月,眼见北非战场大势已去,希特勒将隆美尔召回德国。两个月之后,25万德、意军队在突尼斯境内被盟军全歼。
1943年7月,赋闲在家已经四个月的隆美尔被希特勒任命为驻意大利北部的集团军司令。之后由于盟军在西西里成功登陆,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即将垮台,希特勒于1944年1月将隆美尔调至法国北部担任B集团军群司令,负责“大西洋壁垒”的守卫,防止盟军在法国海岸登陆。诺曼底登陆战役中,隆美尔在视察前线返回的途中被盟军轰炸机炸成重伤。10月14日,因受刺杀希特勒事件的牵连,被迫服下希特勒送来的毒药自杀,时年5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