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年、隆问题处理之后,官员受处分的渐少,特别是雍正八年后,直到世宗去世,官员犯赃行贿的事明显减少,好官、清官不断涌现出来。雍正八年(1730年)四月,世宗又采取一项措施:对过去被参罚的官员,内外有数百人,于当年秋冬之间,予以“开恩宽免,以示奖励。”包括满汉大小官员被革职、降级、留任及罚俸、停升的,“悉行宽免”,但前已下“特旨,永停俸禄者”不得宽免。世宗说,他这样做,是给这些受处分的官员“予以自新迁善之路”。吏治已清,事实正是如此。经过数年雷励风行地整顿,一改圣祖晚年的颓废的吏风,国家各级官吏能够奉公守法,基本做到了廉洁自持,百姓少受其害,社会安堵如故。吏风好转,社会风气随之好转。仅举一例:雍正六年四月,河南孟津县民翟世有在路上拾到两银,经寻找,如数还给了失主陕西人秦太,“并不受谢”。河南总督田文镜送匾嘉奖,向朝廷申报请奖。世宗立即批示:“朕心深为嘉悦,著给七品顶戴,仍赏银一百两。”以后各处奏拾金不取者很多,“不能悉载”。封建史家常用“夜不闭户,道不拾遗”来形容太平盛世。雍正时,社会上已出现这种景像,正是整顿吏治带来的一个积极结果。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深夜,清世宗去世。从发病到去世,也只有三天的功岁。年仅58岁,世宗以45岁的成年即皇帝位,虽然为政仅13年,但几乎全部用于的自己的政治实践,为康乾盛世做出巨大价值。圣祖生前,有一次,曾对诸大臣说“:朕万年后,必择一坚固可托之人,与尔等做主,令尔等永享太平。”历史已经证明,胤禛没有辜负乃父的重托,他全面继承了乃父的未竟事业,乘其余烈,把世祖胤禛就是“一坚固可托之人”。圣祖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李渊与康熙关于选择接班人的对话:
王熙凤:大家好,今天我们讨论的主要对象是唐太宗李世民和清世宗雍正,他们缔造了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个盛世,一个是贞观之治,另一个是康乾盛世。但是,客观来讲,两位接班人都有为后人诟病的地方。李世民算得上千古明君,但玄武门兵变还是为自己的历史留下许多有争议的东西,所谓杀兄、屠弟、逼父不管怎么讲,都不是光彩的东西;至于雍正皇帝,“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好谀”、“任佞”等十项大罪的确影响了他的声誉。历史往往有惊人相似的一幕,现在,我们请李渊与康熙作为特邀嘉宾,我们揭开尘封已久的历史谜案,并对类似李世民、雍正这种能力卓著的接班人如何相处,进行简单的分析:
李渊:大家好!尽管王小姐这么说,但客观来讲,这么讲并不准确,我选择的接班人是太子李建成,而不是我也非常喜欢的李世民。
康熙:很高兴和大家作今天的探讨。
王熙凤:首先请两位评点一下自己的两位接班人,李先生先请。
李渊:我觉得,这个问题不应该有我们点评,所谓千秋功过自由后人评说。但既然主持人提出这个问题,我还是想简单的谈我自己的看法:世民干得不错,他已经是千古帝王的楷模,算得上千古明君,人生至此,复有何求?
王熙凤:康先生怎么评价雍正?
康熙:雍正还没有达到李世民的境界,但是他是最有凡人素质的君王,他急躁,残忍、有些猜忌,说话还有些尖酸刻薄,但他勤勉,办事认真而且严谨细致,“自朝至暮,一日万机”,他不耐繁琐,为了“宣达下情、洞悉庶务”,他把批阅奏折看得十分重要,每晚阅后亲笔批发,皆出一己之见,无—假手他人,也无—人赞襄十侧。在他13年短暂的帝王生活中,留下了为数可观的朱批奏折文书,一句话,我以这样的儿子骄傲、自豪。
李渊:雍正是一位改革型的皇帝,他在位十三年锐意拓新,改革除弊。使他在康雍乾三朝,承前启后,名垂史册。作为一个政治家,勤政是他区别于其他帝王的一个显著特征,选储,则是雍正留给清代的一份重要历史文化遗产。说实话,我觉得后人对雍正的评价有失公道,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勤勉的一位皇帝,他刻薄,那也是形势所逼,他如果做一个平庸的守成皇帝,那么大清天下会很快被蠹虫噬光,所以他必须大刀阔斧的改革,以巩固祖宗基业。康熙的文治武功也是历史上少有的,所以雍正既要守成又要开创,而且还面对当时的敌对势力,其艰难程度是可想而知的,然而他却坚持了下来,他是联系康乾盛世的纽带,功不可没。
王熙凤:请问,两位主要在什么情况下选择自己的接班人?
康熙:满族没有形成固定的权位继承制。太祖努尔哈赤建立金,称汗。他在生前发布谕旨明示,在他死后,他的汗位由八大贝勒共同议定,而不由他本人生前指定。这与汉人“立嫡以长”的传统是不一样的。但是,我立储的时候有特殊的政治背景,就是本文中谈到的三藩之乱和满汉一体,当然与我对胤礽的感情分不开的,最重要的还是借鉴汉人的儒家传统。
王熙凤:李先生怎么考虑的?
李渊:我考虑最多的还是我们的传统,即“立嫡以长”。首先,作为父亲,我对两个儿子都非常喜爱,大致上是一视同仁的。世民固然功业卓著,但建成并没有太大的过错,所以,我没有废黜建成太子的理由,这种态度我贯彻始终,从未改变。我觉得,嫡长子继承制是一个成功并成熟的继承制度。这个继承制保证了政权的平稳过渡,使人心稳定,政权稳固。它是符合封建社会实际的行之有效的继承制。
王熙凤:但后人对于建成的智力、品德有许多诟病。
康熙:呵呵,后人对于雍正也有许多诟病,如果以此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就没有公正可谈了。作为一个政治家,我们评价他的功过是非,主要的着眼点不应是其性情品格,也不应是其皇位的获得是否正当,皇位争夺问题是满洲宗室内部雍正兄弟之间的利益分配和权力斗争的结果,我们不能站在雍正的立场,也不能站在大阿哥、二阿哥、八阿哥等的立场,而应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情。
李渊:不说元吉,后人对建成有太多的误解。建成决非史书上所载的那种心胸狭隘、无德无才的人,不敢说只能超群,但中人之资还是有的。这里也可以兼谈李建成的人品问题了。古代史书为了粉饰李世民夺位的合理性,将李建成丑化成“喜酒色游畋”之徒。在诸史书中,倒以“资治通鉴”的记载最为平实可靠,肯定了李建成“性仁厚”。而至于说他喜欢饮酒、女色、游猎,老实说这可算不上什么大缺点,甚至世民自己又何尝没有这些毛病?作为一国之君,这样的小毛病实在不足为诟,我同意康先生的话,但还应该站在人性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情。
王熙凤:看来历史真得有很多误会,这种误解大多来源于正史,应该是贞观年间的御用文人造成的,李先生怎么看呢?
李渊:不能不说没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我可以理解。
王熙凤:刚才李先生谈到李建成,请问康先生怎么评价自己两废两立的先太子胤礽?
康熙:不好说。没有父亲不喜欢自己的孩子,我对胤礽也同样如此。对于胤礽,我觉得最可悲的是他的成长环境,这是他的不幸,更是他的失败,对此,我无话可说。
王熙凤:我记得当时和四阿哥争夺皇位的,还有八阿哥胤祀。可以说德才兼备,颇负人望,是有名的“八贤王”,当时,您为什么不选他做继承人?
李渊:我也挺纳闷,八阿哥的才学、人望无论怎样都不输四阿哥,选择他可以说众望所归,绝对不会引起朝野震动,也不会产生什么乱子,完全能够和平交接,这又是为什么?
王熙凤:而且,从个性及为人处事方面上讲,八阿哥宽厚仁慈,最接近您。
康熙: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老四、老八都是我的儿子,按理说,谁继承皇位还都不一样?但八阿哥学的是形,很本没有学到神,他学的是为人之道,并没有学到为君之道。不要说为君,就是为臣,也未必是个好臣子。胸有沟壑之险,城府之严,这本来是极好的政治素质。但是他爪牙锋利,羽翼丰满,各种关系错综复杂,盘根错节,一旦有事,可以说一呼百应,已经成为矫治时弊的最大障碍,加之其官场党羽,牢不可破,坚不可摧,你们说,这样的人能担负起整顿吏治的重任吗?
王熙凤:人缘好,怎么会是坏事?
康熙:人缘极好,本来是好事,但如果心术不正,才是真正的乱国祸帮之源。我仁,他比我还仁;我过于宽纵,他比我还宽纵,几年后,怎么得了?我选的是治理国家的人才,不是看他吃饭、走路的为人之道。
李渊:真的是知子莫若父,我有同感。
康熙:更重要的是大清承平日久,积弊甚多。二十年不动兵戈,出现了文恬武嬉、吏治不清的现象。所谓多难兴邦,大清亟需刚毅强悍,矫治时弊的人才。至于老四胤祯,从年轻的时候就是有名的“办差阿哥”,尽管失之苛察,但刚毅果断,勇于任事,这一点谁也比不了。
王熙凤:有没有考虑方苞说的决策办法,看皇孙,有一个好皇孙,可保大清三代盛世?
康熙:没有,当时弘历(乾隆皇帝)还很小,根本顾不及未来,我不能赌得太远,那是后一代的事情。
王熙凤:请两位总结一下,自己的接班人之所以成就卓著的主要原因。
李渊: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玄武门兵变对世民带来的压力和自己“济世安民”的理想,这其实是一种动力,也是他虚怀若谷,善于纳谏的主要原因。
康熙:对于雍正来讲,我认为,这是一种本性,他可能没有李世民那些浪漫的理想和名垂千古的追求,他最大的目的就是做事,这是本性。
王熙凤: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你会选择李世民吗?
李渊:如果单凭能力来讲,不好说。
王熙凤:如果有机会进行第二次选择,康先生会重新选择皇太子胤礽吗?
康熙:(长叹一声)我觉得一个人的生长环境对他的一生有重大影响,但从各位阿哥的能力来讲,肯定不会选择胤礽的,我会选择胤禛,事实证明,他干的真得不错。
王熙凤:李先生做什么选择?
李渊:客观来讲,世民真的是中人之资,建成和他不相上下,还是那句话,不好选择。建成的军事才干固然望尘莫及于李世民,但做皇帝首要的乃是政治家的才能,而非军事家的本事。更不必说李建成手下也网罗了魏征、王珪等人才,这些人后来都为李世民所重用而成贞观年间一代名臣。可见,建成也是擅长招贤纳俊的。第二次对刘黑闼作战中,建成采纳魏征的建议,以怀柔为主,武力为辅,迅速而彻底地平定了叛乱,也显示出他的政治和军事完美结合的才能。
王熙凤:看得出来,李先生还是倾向于建成的,对不对?
李渊:(含笑不语)
王熙凤:还有史书记载,李建成有要事总是与李元吉商量,不见有什么心腹自始至终参与其中。而李世民身边至少始终有杜如晦、房玄龄、长孙无忌三人。他与三人事无臣细必定开诚布公,集四人之智慧,其谋划自然非同小可。这是不是也厄是李建成失败的主要原因?
李渊:所谓“成者王侯败者寇”,如果李建成承继大统,你看到的可能会是另外的历史纪录。另外,我认为,这也恰恰说明建成“宅心仁厚”,呵呵。
康熙:刚才李先生谈了清朝的事情,我也谈一下我对这件事情的认识。玄武门事件中,李世民占了先发制人之利,上大大弥补了其兵力不足的弱点。建成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缺乏危机感,对政治斗争的残酷性认识不足,太过掉以轻心了。身为长子,继承皇位是名正言顺的,又得到李先生的全力支持,所以朝中大臣、后宫妃嫔大多认定他必胜无疑,纷纷站到他的一边。所以,他过份自信,以致看不到对方的优势,也看不到自己的弱点。他曾得意地对元吉评说秦王:“留之长安,则一匹夫耳,取之易矣”,但他恰恰死在李世民的弓箭之下。对玄武门这样一个战略要地,竟认识不到它的重要性,说明他比之李世民是太缺乏军事头脑了。
王熙凤:不好意思,今天的节目结束的时间到了,还有最后一个问题,面对能力卓著的强势接班人,应该怎么办?
李渊:个人能力的强势和整体实力的强势是不同的,应该审时度势,个人能力的强势就不说了,对于整体实力很强势但不应该继承大统的接班人应该瓦解其实力,为真正的接班人铺路。
康熙:我觉得,没有天生的接班人,优秀的接班人是需要培养的。
王熙凤:谢谢二位,今天的节目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