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豪的成长历程
中国人第一次感受“百万富豪”这个词,应该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在根据马克·吐温小说改编的电影《百万英镑》里,人们一饱眼福,看到了那张百万巨钞,100万英镑,全英国只有两张,尽管没有人确切地知道本世纪初百万英磅到底值多少钱,但影片中那位餐馆侍者,那位服装店老板手捧百万大钞时目瞪口呆、诚惶诚恐的神态,分明告诉人们,百万英镑就是数不尽的财富,它的持有者就是地球上的巨富。
中国对百万富豪的统计始于1993年,这年10月,国家工商局清点出中国私营企业的百万富豪为500名。
1994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全国私营企业进行的调查,将这个数字提高了10倍。1995年,《人民日报》披露说:“我国拥有100万以上资产的人超过100万人”,但这些数字并不具有权威性,当时《中华工商时报》就认为,中国的百万富豪起码在300万以上。
如果以1995年的数据推断,如今中国的百万富豪远远超过1000万人。特别是近年来,除作为百万富豪主体的民营企业家外,一些新富阶层,如金融投资者、外企中的高薪打工族、娱乐圈和体育界人士、成功的自由职业者、收藏家和炒家的人数剧增。同时,近几年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也使富豪们财富扩张的速度达到几何级数,因此,以数学的方式的推断是不可信的。
尽管说不清中国百万富豪的数字,但对他们的发展形态,社会学家们却了如指掌。
学者们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百万富豪的成长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即80年代开放商品贸易,使个体户成为中国第一代富豪,积累了上万乃至几十万元,少数人成为百万富豪;90年代初开放生产资料领域,使更多的人从事更大规模的物资流通和企业生产,从而使中国真正产生了百万富豪群体,其标志是私营业主的崛起及社会核心层人士的纷纷下海;世纪之交,新经济革命的风暴,使百万富豪中80%以上是从事以网络计算机为代表的高科技行业及金融行业,其中80%以上是30岁至40岁之间的年轻人。
一、第一批吃螃蟹的勇士
——20世纪80年代造就的百万富豪
1978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在开了一个月后,落幕了,就在这一天的会议上,邓小平说了一段对后来整个中国发生巨大影响的话:
“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建议同志们认真加以考虑和研究。”
新的机遇摆在人们面前,一旦被谁抓住,谁就是幸运儿。
1.20世纪80年代:个体户的黄金时代
社会最边缘的人个体户成为中国最早的富豪,恐怕历史老人也会对此忍俊不禁。
在中国,出现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个体户主要是由从农村回城的知青,以及刑满释放的两劳人员组成。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李强80年代初在北京崇文区调查发现,当时的个体户中两劳人员的比例高达10%,这些被社会抛弃的一代就业无门,被迫自谋生路。谁也不曾想到,这些社会边缘人的被动选择竟完成了新中国资产从国家向个人过渡的第一步。
最早的个体户们主要从事贩运和倒卖,“倒爷”几乎成为个体户的代名词。服装业和食品业是个体户们最早涉足的领域,北京的秀水街和武汉的汉正街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代富豪的诞生地。
1978年,全国个体商只有14万人;1980年,便增加到80万人;到1987年,这个数字变成了1845万,资金亦从0.53亿增加到179亿元,这就意味着大款出现了。许多人因为抓住了机遇而成了百万富豪。到1988年,《宪法》正式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性,这一年被人们称作私营经济的“黄金年”。
在这一时期,最引人注目的人物就是李晓华。
李晓华是北京人,1951年出生,家庭背景只是工人,在4个儿子中,他排行第三,当过近10年的知青,从这些背景资料中看不出李晓华有什么特别之处。按一般逻辑推理,他不像具备成功素质的人,加之他是城市人,不具备农村人那种要竭力改变处境的冲劲。从家庭背景看,他身上似乎也缺少商人遗传基因。对一个在农村生活了近10年的知青来说,回到城市,进了工厂,一般说来便会认为终于回到应到的地方,会满足地干下去,直到退休。
李晓华进了厂子却私下里做起了小生意,倒卖电子表,并为之付出3年劳教的代价。这是李晓华经商的准备期,他是以失去自由作为学费,跨入经商之门的。
如今已是亿万富豪的李晓华也经历了穷的折磨。家穷的印象在童年时代便烙在他心中。而他父亲又与普通工人不同,早年毕业于哈尔滨铁道学院,知道对孩子的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省吃俭用也为孩子请了家庭教师,这在当时环境条件下是罕见的事。应该说,父亲这种苦心没有白费,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李晓华在少年时代便爱读书,对描写英雄的小说读得滚瓜烂熟,这些东西必然积淀在他心底,成为他日后自强不息的火种。
李晓华身上具备两种天性:幻想与现实。童年时代,他常幻想遥远的事物,常在夜晚将好奇的目光投向深邃的天空,注视着那些闪烁不定的星星,这种幻想气质是好奇心的表现,它使人不甘平庸;另一方面,也是在童年时代,他常常倾心于地面上的现实事物,对汽车的钟爱使他具有现实的动机,也许地面的事物的真实可感性更能吸引人的持久的注意力,李晓华最终会在现实世界找到他的位置。
在独自闯荡前有一个经历也起了作用:当知青时,他到社办工厂当了一段时间推销员。这个热身训练算是李晓华的早年准备,他小试牛刀,还可以,多少使他留了些自信在心里,对日后的起步可谓重要。
李晓华赚第一个10万可谓他赚钱史上的经典,他在广交会上买冷饮机的细节,到北戴河卖冷饮机的细节,都证明了他经商的良好素质。他能将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的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一线商机,能将一线商机充分扩展用足,能在用足之后见好就收,这一切都预示着他成为亿万富豪的必然性。
从80年代初启动的机遇第二班车,并不算晚,赶上这班车的人与头班车上的人在获得的好处上,相差不多。素质好的人或者有某种特殊经商素质的人,赚了大钱。尽管从这时开始,有文化知识的人已经逐步上场,但并没有形成主流,人们看到大多数经商者是那些社会闲杂人员,没有文化的城市下层人士,他们没有制度培养出来的上进心,只想着将生活过好,钱多一点,吃好一点,穿好一点,玩好一点。这种简单朴素的想法使他们与时代的实际要求保持了一致,所以他们及时搭上了机遇的班车。在有文化有知识的人醒悟过来时,已将腰包胀满了,而这时候,最重要的是资本,有资本的人便是老板,没资本的人只能当打工仔。所以后链出现了大量的有文化的人拼命为没文化的人打工的现象。人们对这种现象嗤之以鼻,称那些有钱人为“暴发户”,认为这些文盲有钱而知识分子无钱是社会的畸形现象,殊不知这正是市场规律在起作用。
刘永好四兄弟是第一批百万富豪中难得的知识分子。
刘永好四兄弟出生于农民家庭,都具有大学文化程度,都有自己的专业,有铁饭碗。应该说,对于农村青年来说,这算是非常难得的成功了,尤其是在80年代初期,这些东西的诱惑力是相当大的。
但刘氏四兄弟却相继辞职,回到农村去干个体经营。从1982年开始,他们靠卖手表和自行车凑起来的1000元搞起养殖业来。
这在中国是一个很罕见的举动。出了农村进了城,并在城里立住足的人,决不回头,不会再去吃农家饭,许多农村出来的人有一点点文化,便要将口音也变掉,尽量不让人听出农村味来。而刘家兄弟反其道而行之,说明他们身上具备自信、自强的个人素质。他们凭四兄弟加起来的智慧,克服了意识上的不足,敏锐地发现中国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方向,从政策的角度分析出机遇的所在,也从市场的角度了解到机遇的所在位置,加上四兄弟的方刚血性,铤而走险的勇气和意志,他们赶上了第二班车。
刘家兄弟的成功给人们的启迪是多方面的,而最主要的启迪是:机遇是到处都有的,大家都去奔的地方不一定有大机遇,大家不屑为之的地方不一定没有机遇。毛泽东早年那句话还是有用的:“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今天,很多城市人在城市里找不到发财出路,开始把眼光投向农村这片广阔天地,他们在那里大搞“大棚蔬菜”,大养珍稀动物等等。不管这是不是会获得大成功,至少说明人们的眼光开始突破早年的成见,思路更加开阔了。
退一步进两步,刘家兄弟便是采取了这种策略在前进,他们最终还是又回到城市,只是这种回到城市与当初因毕业分到城市有天壤之别了。作为产品,他们的“希望饲料”仍在农村市场,但“希望饲料”养出的猪,却在城市的餐桌上飘香。他们赚的最终还是城市人的钱。
80年代,机遇已在更为广泛的领域中显露出来,许多以前未曾有过的市场也因人们的需要而出现了。比如邮票市场。
邮票作为一种投资领域,它现在已与股票、文物等投资相提并论,而在80年代初期,赶上这班车的人还并不多。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领域中最成功的是一个少年!
广州人卢俊雄便在这小小的方寸世界上发了大财,成为引人瞩目的亿万富豪。
卢俊雄也具备大学本科学历,但这并不是他成功的原因,他即使不上大学,现在依然会是亿万富豪。
因为他起步早,10岁便开始做邮票生意。
而在10岁之前,他已经靠卖报纸成为10元户——小孩子的大钱!
靠这10元起家,他偷偷做起了邮票生意。这个成功个案也许对于内地人来说没有可比性,因为广州这个地方本来就起步早,受海外影响,人们普遍具有经济头脑。不过,在1978年,一个10岁孩子拿着自己赚的10元钱奔波在邮票市场上,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先例,说明这个孩子的经济头脑早熟,这是他成功的必然性。最说明问题的是,他并不仅仅是个只知道赚钱的孩子,在读书方面,他也不示弱,还上了大学,靠自己赚钱学完了大学学业。
20岁左右的卢俊雄已是百万富豪了。23岁时他投入房地产开发,现在个人财富大约在5亿元左右,而他的年龄才30岁。
卢俊雄本来也可算是第一班车上的人,他是中国当代亿万富豪中起步最早、年龄最小的人。8岁便卖报,10岁炒邮票,这一切都是在课余时间进行的。只是在这个时候,他的主业依然是上学,算是在机遇班车上客串,赚了一些大人们漏出来的钱。
这正应了中国那句老话:鸡鸣早看天。一个10岁的孩子,应该是睡懒觉、贪玩的时候,而卢俊雄却完全脱离了儿童趣味,说明他身上的赚钱素质是天生的。这种天生不是指遗传,而是地域影响,是珠江三角洲的一方水土培养出的一代富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