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是一种关系的互动
即使是佛,也要普度众生后才能成佛,否则顶多是个菩萨罗汉。
我们幽默一点,单独一个人,人类的延续都做不到。所以,人际关系是我们要研究的第一关系,比物理、生物、经济和政治关系都重要。
处理人际关系是我们最要学习的一项技能,是核心技能——没有之一,只有第一。
因为是第一技能,所以要首先学习。你可以不开车,可以不打字,甚至可以不说话、不工作,但是你能不和人打交道吗?
你是谁?你的名字只是一个代号,可以随时换掉的。你可能有QQ、邮箱、微博、天涯账号,笔名和真名,都不一样,穿插轮换,这些都没有什么意义,真正有意义的是你周围人群给你的定位。你和什么人在一起?和谁一起工作?你的家人是什么人?你的朋友是什么人?你能支配哪些人?你又被哪些人影响?
你是一个老板,基于你有一个公司做背景,有一些下属员工;你是政府官员,基于你掌握着一定的公共权力;你是老师,你有一个时间段可以占有一个讲台,可以判定别人的答案正确与否。所以你是谁,取决于你处于一个什么群体当中的什么位置。
人类是通过分类来管理我们身边的事物的。比如一个人,一生下来就被分类了:中国人、北京人、男性、婴儿、姓氏、农民……而名字只是一个被分配的便于与别人区分的代号,不重要。
“人”字很简单,一撇一捺两个笔画便组成了一个字。虽然人字只有两笔,但这两笔的作用却是十分重要的——没有了一撇,那一捺便没有了依靠。反之,如果一捺没了,一撇没有了支撑,还是会倒下来,终究成不了“人”字。可见,“人”字中简简单单的两笔是相互支撑着发挥作用的。
文字的“人”需要相互支撑,现实中的人更需要相互支撑。这里的“支撑”,指的是一种相互扶持的互动过程。而要获得这种互动,我们就得通过交往,于是就有了人际关系。
因为支撑路径和交流力度的不同,对我们每个人的人际关系就可以进行分类了。从重要性和影响程度上来排序,依次是:血缘关系,朋友关系,合作关系,社会关系。
你周围的人决定你的层次
朋友是社会关系的重新组合,朋友的层次决定了你的层次。你朋友的思维和言论对你的事业和工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你最亲密的朋友是公司的高级主管,你们在一起时,所谈论的主要内容一定是关于如何管理和经营的;如果你最亲密的朋友是家庭主妇,你们在一起时,谈论的主要话题一定是关于如何做饭、拖地板、上超市买便宜货之类的;如果你最亲密的朋友是房地产商,你们谈论的主要话题一定会是关于房地产的……虽然你的朋友是高级主管或者是房地产商,你不一定也从事这个职业,但你朋友的思维和谈论对你的事业和工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你下一次和朋友聊天,请记下你们谈论的主要话题,那时你就会明白这句话的重要意义了。
如果你周围的人只是为一次小小的加薪或超市的便宜货而欣喜,那么你自己的目光也难说能看得多远了。如此算来算去,日子还没过完,心态却已经老了,你的锋芒和锐气会在不知不觉中消磨殆尽。
日本曾经的首富系山英太郎能够赢得成功,就有一套“利益至上交友法”。在2001年秋天和2002年春天,他曾两度在全日本经营者研习会上开宗明义地表示:“别和穷人交往。”这听起来似乎有歧视穷人的意思,其实重点不在于此。交往交的不是钱财和贵人,而是他人的思维方法、赚钱的路子。
假如有一种人不只是没钱,也缺乏有益于人的资讯和与人携手奋斗的能力,每天烦忧抱怨、无精打采,与这种人交往,只能使人越活越颓废。而那些成功人土即使聊天,内容也离不开事业、财富等正面话题,近距离接触他们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实现质的飞跃。
朋友应当具备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这样大家才能彼此促进,建立良好的长久关系。
人们往往愿意结交与自己类似的人。因此,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就足以说明自己也是什么样的人。同时,结交不一样的人,也会有改变自己的机会。
每个人交朋友的标准都不一样,有些人专门喜欢结识比自己差的人,在他们羡慕的视线中感受快感,从这种满足感中获得新的力量。
但是,聪明人不仅不会在不如自己的人中间炫耀自己,而且会为自己成为其中的一员感到耻辱。他们会努力结交比自己更富有、更有学识、更聪明的人,这不仅仅是为了日后能得到他们的帮助,也是为了拓宽自己的眼界。
有些人即使已经明白与成功人士结交会把自己也带进成功的圈子的道理,但在有机会表现自己的社交场合依然畏缩不前。为什么呢?
他们多半是以为成功的人是冷漠和傲慢的,难以让人接近。其实这只是一种错觉。
成功的人因为成功而高高在上,他们对命运已经有了感恩的情怀,这使他们在人际关系上显得较温和。而且那些走向成功或已经成功的人,他们不仅有运气、很努力,而且他们受教育的程度也比较高、智商比较高,这种人对事物拿得起放得下,只要对大局有利,他们也会主动地让些利益给别人。
由于他们有资本、有见识,跟他们合作,他们能帮的忙也乐于帮。而且由于他们的能力相对较强,所以即使是他们出一点力,也能给你派上大用场。如果他们觉得你比较重要,确实大有前途,他们更会热心地投入,送你一路东风。在关系到双方共同利益时,他们的心理也比较明快,让你能感到上等人的睿智和其生命的可爱。
对于一个人未来的发展来说,结交比自己优秀的朋友,带来的可能是艰难的上升;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带来的则可能是飞速的坠落。
打开自己的心,才能拥有一切
有句话说,江湖跑老了,胆子跑小了!
见多了微博上预告或直播自杀的,很多博友们总结出一条“规律”:事先张扬的多半不是真的想自杀,铁了心要自杀的根本不会让你知道。果然,这规律被网友“走饭”从另一个方向予以了证明。
“走饭”是个患有抑郁症的人,多年来因病痛苦不已决定自杀解脱,用微博写好“遗书”,选择死后定时发布。当博友们看到“走饭”博文宣布自己自杀时,还以为也是“预告”,想尽办法阻止。几乎没人想到“走饭”自杀身亡在先,微博发布在后,这不是预告而是讣告,博文发出时“走饭”已经在另一个世界与我们阴阳相隔。这一次,我也很震惊,亲眼看到一个铁了心要自杀并成功实施的“自杀微博”案例,留下的是沉思……
如果说海明威把猎枪伸进嘴里,扣动了扳机是要与疾病作最后的搏斗,并以此来维护自己那种“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击败”的男子汉的尊严;三毛采取自缢的方式是为了远离红尘的喧嚣,选择去另外一个世界继续流浪;阮玲玉用30片安眠药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为了表示清白,向残酷的世界作最后的抗争……谢津、陈宝莲、张国荣等等明星义无反顾地纵身一跃是因为种种压力和无奈,那么现在的某些人们是为什么要自杀?
自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很多个世纪以来,许多哲学家、神学家、医生、社会学家及艺术家都对自杀现象甚感兴趣。法国哲学家加缪说,自杀是唯一真正的哲学问题,唯一严肃的问题是“自杀问题”。“自杀是对个体生存意义的否定和对个体所在社会的否定”。
也有人认为,自杀的倾向是天生的,是由不愉快的经验累积而成的,“自杀的人必须有好几件事情同时出了差错。我不认为自杀纯粹是由于生物因素所造成,但它却是由潜在的生物危机所引发的”。
人为什么要选择自杀?也许是个永永远远也说不清的话题。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自杀,也许会带会我们更多的思考。那么,他们究竟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他们的心“小”了。
我记得我在十三岁的时候,还是一个羸弱少年,什么都不懂,也没有任何的资源,可是我坚信我以后能赚到三五千万,并和周围的同学分享了N多个变换不定的点子,周围的几个好同学都给了我一个称号:狂人。要知道,我们当时一周六天的生活费是两块钱,外加九斤大米,真的给我那么多钱,我都不一定能数得过来。
随着自己的成长和学习进步,我的知识、技能、人脉、资源和信心都得到显著的提升,可是现在再问我的追求,我已经不再那样去想了,只希望能够实现财务自由,不再为钱工作,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心愿足矣!
你会说这些是由于心境的变化,我再举个实际的例子,我刚到北京的时候,兜里一共只有二十块钱,我想看一部电影,大片,要十八块,我还是买票看了,因为我不担心我的明天,我认为没有问题,我会挣回来的。在十五年前,我和朋友一起吃饭都是抢着付账,唯恐落后的,而现在更多的是和大家AA,或者轮流付账,因为我知道,我是不可能拥有全世界了。
原因很简单,我的心也变小了!
人的心为什么变小了?好像是一个特别不好的事情,其实我们还可以变换一个说法,叫“有了边界”了,这样大家可能更容易理解了。原本我们是懵懂的少年,整个内心就是一个地平线,能容纳所有的东西。随着对外界的了解,我们知道有一些地方我们去不了了,于是我们开始自我设限,于是我们的心灵边界就产生了。而随着实践越多,边界便愈加坚固,于是我们的心灵就处在一个围墙之中,心也就变小了!
在我们的心“小”了以后,我们关注的事物也就少了,于是在意的事情也自然少了。
我们开始逐渐地接触这个世界,我们能够感到自己的边界越来越清晰,围墙越来越牢固,与周围的通道越来越狭小,我们就像走入迷宫的孩子,进入一个又一个小巷思维,只知道进和退,不知道转弯,不知道停下,原本脆弱的心还要迎着冲突而上,受伤就在所难免了。
我们在还没有进入小巷的时候,或者已经进入,但是还没有面临冲突的时候,我们就要适当检查自己的思维世界,是否有可能已经进入了思维迷宫,影响了自己,封闭了自己而不自知。就像我们在一家公司做得久了,以为自己的世界就在这里了,一旦这里受阻,于是自己整个的世界就都暗淡了。殊不知外面还有一片世界,别人也都还有快乐,可是为什么很多人不知道这个道理呢?
对于外面的世界里,我们似乎什么都知道,有电视、电话、网络,我们整天都是关注的啊,哪儿有什么事情了,哪儿又发生了什么状况了,那我们是真的知道了吗?其实外面有很多的世界都不清楚,这些事情我们是投去了一些目光,但是它们不会进入我们的内心世界,也就是说,我们的注意力不在那里,就不会收获那些东西。
在我们生活的领域里有三个圈,最里面的一个是舒适圈,我们在这个领域里活动,感觉很惬意、很温暖,在这个领域做事情,心情也是愉悦的;第二个是熟悉圈,我们知道该怎么做,也知道可能有什么麻烦,我们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就是那么一个熟悉的地方而已;最外面一个圈是未知圈。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相隔万里,而是鱼与飞鸟的距离,轻轻一点,旋即离去!”我们眼前面对的是一个多维的世界,不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就都是朋友,大家可能都不认识。住在你隔壁的人,你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碰面,在一个空间,分割了不同的时空,彼此相依,却互相隔离。就像一个朋友说我,你永远不会和那些过夜生活的人相遇,因为你休息的时候别人在活动,而你在活动的时候别人正在休息。而如果日常一点,就像你天天要在小区进出活动,可是你总碰不到半夜来倒垃圾的清洁工。
在上面这三个圈中,我们总是希望躺在舒适圈中,也不得不去我们的熟悉圈中活动,可能是为了生活,也可能是迫于情面。而我们都会拒绝去闯入未知圈,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人类本身就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的动物。
如此往复,结果可想而知,我们必然有一天会走入小巷,走入迷宫,只是时间长短而已,即使你开始的时候把世界开拓得再宽广,因为再宽广也经不起岁月的侵蚀啊!
办法只有一个,在我们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要不断地拓展自己,拆除那些岁月强加于我们的断瓦残垣,自己去构建属于自己的领地,窗明几净,和风煦日,这样,到什么时候,我们都能独立生活,摇曳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