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徽铜陵故乡一猛子就扎到了遥远的非洲,刘旱雨根本没有适应的时间,因为原来在马里施工的合作单位撤出了人马,刘旱雨必须尽快带钻机出去施工。当时经理部刚成立,设备破旧,车要修、钻机要修,还得先打试验孔。在建项目只有一个,就是给一批区镇医院打供水井。中国钻机机长只有一人,刘旱雨也。他要带着一台破旧的国产黄河300型钻机,领着7个黑人工人,沿着乡镇流动打井。吃住全在外面,走到哪住到哪儿,还得备好锅盆碗灶,自己煮饭吃。技术方面没啥难度,难的是语言。当时的刘旱雨别说法语了,英文字母表尚且背不下来哟。带队出发,就自己一个中国人,一切交流全凭手势,全凭哑语。当地人还不讲法语,使用的语言是更为古怪的“邦勃拉语”,施工初期真是难为了咱们的刘机长。刘旱雨感慨地告诉我:“黑人朴实又相当聪明,我用哑语加比划他们也能领会,不久施工就能顺利进行了。”20天后,刘旱雨就学会了工作上使用的简单语句,施工结束时他已经用邦波拉语和工人们交流了。流动打井任务执行不到一年,至1999年1月完成了任务。而一个中国机长带一台钻机和一批当地工人外出施工,从此成为几内亚、马里施工的模式,一直延续至今。无意之中,刘旱雨就带出个创举。
1999年1月,中地在几内亚中标的360供水项目开工在即,刘旱雨进入几内亚,从此13年再没有离开。初进几内亚的事印象太深,他至今不忘。那天,后为几一马经理部总经理的刘中华亲自开车到边境接刘旱雨。刘旱雨带了不少器材和物资,有潜孔锤、冲击器和一批机械配件,装满物资的汽车行驶到离芒加拉基地约20公里时,车竟然被压坏了,不得不用电台呼叫基地派人来拖车。刘旱雨回忆说:“360项目急需机长,急需设备,当时所有人都在为项目开工着急呢。”360项目是中地集团公司打进几内亚市场的第一个工程,项目内容就是沿着村、镇钻探打成360眼供水井。两台套钻机,两位中国机长,带领当地新招的工人,施工很快全面展开。在几内亚,邦勃拉语又不流行了,必须讲法语,刘旱雨唯一的办法又是哑语加比划,因为工期不等人呀。任何一家国际公司进入新国度、新市场施工的第一个项目,总是信誉和技术的标杆,总是创牌子的工程。经理部领导再三交代,刘旱雨也深深明白,施工中绝无丝毫松懈。按合同规定,每台钻机每个月必须成井13眼,刘旱雨的钻机头一个月便成井15眼,第二个月成井17眼,而且质量完全合格。360项目工期两年,刘旱雨机台打井200多眼。地层复杂、新招的工人完全不懂技术、流动打井生活条件艰苦……这些事没难倒他,反而增添了自信。最让刘旱雨高兴的事是,360项目施工尚未结束,300项目又签订合同,中地在几内亚市场打出了声誉。
3.珍惜此刻,拥有此刻,享受成功,人生所有的事都可以忘却。
从360项目结束后,中地几内亚一马里经理部总结出一种很有震撼力的“井队精神”,简言之即“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这12个字。这昭示着中地员工在市场开拓中的一种精神,也显示了中地员工在市场竞争中的强势自信。“井队精神”延续至今,尽管生活、生产条件大为改善,施工领域全方面拓展,然而依旧是精神亮点。
在随后开工300项目中,刘旱雨仍然是机长,依旧带着一批黑人工人流动施工。不同之处是,由于监理不信任、地层复杂等特殊原因,施工难度更大了。当时我们使用的是国产天探600型和300型钻机,而同区域施工的欧洲公司使用的都是全液压动力头的最新型钻机。负责监理说中国人的设备太老旧,全属于50年代技术,不可信任,甚至开工初期曾拒绝在设备验收单上签字。刘旱雨难以争辩,却不信这一套,只相信事实胜于雄辩。他的办法就是“勤维修,巧使用”。说来简单,那可必须时时刻刻尽心尽力管理,随时随地有办法应对施工意外。那段时间,刘旱雨天天早上4点多起床,5点钟准时到达工地,一直盯到晚9点多钟才收工。地下地质情况复杂也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经常遇到风化灰岩层,处置不当就会垮了井。真是天道酬勤,就凭手中这套监理认为老旧的国产设备,刘旱雨机台第一个月便成井15眼,进度竟超过了某些装备现代的大公司。负责监理最终还是服气了,在第二个旱季开工时终于在设备验收单上签了字。而在项目施工后期,刘旱雨机台最高记录是一个月成井28眼,监理反而向他请教钻井技术了。刘旱雨事后总结出这样一个规律:施工开始时监理们都看不上我们的国产设备,直到施工进行了一个阶段后又都对中地的技术水平服了气。对此种现象,我已经习惯了。
至2011年,刘旱雨在几内亚打井已超过1000眼,饮水人几多?无从统计。
4.生活总是单调的,然而绝不总是平凡,特别是你内心涌动波澜时。
从技术层面讲,刘旱雨在几内亚打过的1000多眼井,应当是类似的,打井程序肯定是单调的。然而,打井13年,走遍几内亚东南西北,阅尽异国他乡诸世相,生活又是相当丰富的。不经意间,许多往事便成了人生难忘的经历。刘旱雨对跟着他干活的几内亚黑人兄弟很有感情,也曾培养过一批又一批技术工人。有个当地工人,经他一手调教指导,从普通钻工一直当到了黑人机长,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这位黑人机长对中地事业忠心耿耿,跟随刘旱雨到处施工打井,时间超过了10年。不幸的是,2010年10月因患糖尿病,黑人机长离世而去。每每提到他,刘旱雨总会伤心好一阵,仿佛去世的是自己的亲人。在海外施工,承包商与监理之间的矛盾经常出现,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刘旱雨曾遇到过蛮不讲理的监理,无理刁难、喝酒闹事、出言不逊、打骂工人的事都有发生。那时候,在经理部领导的支持下,他就坚决展开战斗,状告监理,直到撤换监理为止。同时,出于纯朴的感情,刘旱雨又十分注意关心监理们的生活,多方予以照顾。有一次,在山区下着大暴雨的傍晚,对中方不太友好的一位监理的汽车陷在河滩里,随时可能被洪水冲走。刘旱雨闻讯后立即带人赶到现场,冒着倾盆大雨挖泥拖车,一直干到深夜才把这位监理营救了出来。监理感动得几乎落泪,握着刘旱雨的手连声说:“中国人,好!好!”
2006年,刘旱雨又参加施工了一个300眼井项目,不过这是1100眼井项目的一部分,同时施工的共有4家外国公司,势必形成了现场竞争的局面。那一年,几内亚发生了政治动乱,到处闹罢工游行,治安环境变差,施工经常被人无理阻拦。就在中方营地院内,刘旱雨就曾被人开枪威胁,阻拦出工。军方实行军管戒严后,晚8点后不准车辆通行,也影响了施工。面对险恶形势,刘旱雨设法于凌晨4点钟出工,在有效时间内紧张干活,在保障员工安全的前提下争取多完成进尺。参加这个300项目施工的中地一方只有刘旱雨一台套钻机,在与其他公司竞争中他以提前两个月完工的业绩,成为同场施工企业的第一名。刘旱雨说:“事情不大,但是我心里头特别高兴,因为我为中地集团公司争了光。”
5.心中有朵相思花,远方有个梦中人,恐怕这是多少远方游子的
理想情感世界哟!
刘旱雨1987年结婚,爱人何凤远年纪小他4岁,是321地质队幼儿园的老师,活泼漂亮,当时可是地质队的一枝花。刘旱雨在地质队当钻工那个年代,地质队员找对象可是个大难题哟!有言道:“有女不嫁地质郎,一年四季守空房”么。结婚时,刘旱雨只是11号机台上的一名钻工组长,而追求何凤远的人可有大学生、大城市来的人呢。举行婚礼那天,连铜陵电视台都派人来采访,“小钻工讨了个漂亮姑娘”成为轰动式的社会新闻。我曾当面问过刘旱雨夫人何凤远:“当年听说给你提亲的人很不算少,你怎么就打破世俗观念勇敢嫁给钻工刘旱雨了呢?”何凤远咯咯笑了一阵,才朗声回答:“他追得紧呗。”其实不然。何凤远的父亲也是位老钻工,何凤远本人参加工作后也曾在钻机上干过两年多,共同的职业情感产生的深度理解,恐怕才是坚实的爱情基础。难怪刘旱雨这样对我讲:“我们结婚20多年了,始终幸福和睦。我感谢她,因为我长年在海外工作,她一直支持着我。没有她,就没有我的今天。”
为了更好地照顾丈夫,2007年起何凤远开始较长时间待在几内亚了。特别是2008年刘旱雨担任中地几一马经理部井队经理后,何凤远几乎成了井队“编外职工”了。她一天也闲不住,给井队职工炒菜煮饭、打扫卫生、管理营地,甚至干过不少黑人杂工才做的杂活。那时井队已经拥有7台钻机和10多位中方员工,看着丈夫整天忙忙碌碌地工作,并且得到中外员工们的信任,何凤远心里就舒坦。海外生活毕竟比国内要艰苦许多,而她无怨无悔。爱人在哪儿,哪儿就是家。2011年,他们的儿子刘焱冰大学毕业,并且考取了国外大学硕士研究生,更幸福的未来正等着这对钻工夫妻呢。
6.所谓事业,或许就是平凡的劳动,或许就是忠诚的奉献,许多
人如此。
在几内亚打过1000多眼井之后,刘旱雨的钻探技术已经炉火纯青了。在生产实践中,他喜欢琢磨,喜欢弄些小改造、小发明,而许多这类小成果在生产中是否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这就没有统计过了。比如平头的管鞋,他研究后改造成“炸弹型”尖头管鞋,这就大大地提高了下管子的速度。比如凭“手感”来判定机械磨损程度,凭“听觉”预知轴承的磨损程度等等技巧,是否延长了机械部件使用时间,也难以估算。但是,可以断定的是:摸索出这么一套规律,需要长期经验积累,更需要忠诚敬业的精神。而及时准确更换钻机各种配件,肯定能提高工效、节约成本,是有经济价值的。几内亚13年,打井1000多眼,无法估量的正是这位中国工人平凡劳动中的巨大奉献。
刘旱雨坦率地对我说:“我的经历简单,人也直,但有良心。确实曾有人动员我跳槽,我绝不动摇。人各有志,可是做人要讲人格,在中地几一马经理部里,从总经理刘中华到普通工人,我们有着亲人般的感觉,有着兄弟般的感情。只要中地集团公司还需要,我就在几内亚继续打井,一直干下去,直到干不动时为止!”
这难道不是一种令人敬佩的事业心么?刘旱雨也有理想,那理想特别纯朴、特别可爱,就是“保持井队创业时的精神,井队一直有活儿干。”他表示:“干好本职工作,打好每一眼井,是我生活的必须,是我生活的第一需要。”刘旱雨也有事业展望,2002年他曾短期参与过房建项目施工,他希望能在新领域有所尝试,让自己接受新挑战。他说:“必须做到一人多能、一人多用,经理部才能更快地发展。”
面对如此单纯、如此中肯、如此多情的中国机长,我的感动难以言表。
流年似水,磨掉了人生中许多杂质,磨平了生活中的许多坎坷,留下了的应当是纯真。处于社会大变革的今日,泥沙俱下、鱼目混珠的现象太多太多,而纯真却太少太少了。
我仍说:中国工人,你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