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爵科位于宁海县北20公里的强蛟半岛西北角,与海潮翻滚的象山港相邻,又与葱郁绵延的张家山紧密相依。300余户、千余名林氏在此聚居。村后有山形如爵(古代饮器),故曾名“爵山林”。
据宁海《爵山林氏宗谱》记载,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林氏祖先从杭州仁和里迁此,遇当地伐柯老人,老人指点道:“此地山名鹊窠山,可渔可柯,子孙能加官进爵。”林氏以为吉地,悠然居之,村名“加爵柯”,后来村中果然有人登科及第,于是正名为“加爵科”。
据老一辈相传,林氏之祖与著名诗人林和靖同宗。幼年林和靖曾居住在奉化黄贤村,曾到爵山上幽居,而黄贤村与加爵科村隔江相望,同为林氏宗脉。
林逋(967—1028)字君复,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人(一说杭州钱塘)。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天圣六年(1028)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加爵科林氏为了不忘祖德,更缅怀“和靖公”,在爵山建“桂林书屋”以教育子孙这一段往事,故又将书屋改为“林和靖祠”。
清代光绪五年(1879),林立言赴杭州孤山请林和靖像归,悬挂于祠内和家庙大厅。如今,加爵科村中的不少大院深宅,精雕细刻的门窗、门额和山墙,仍散发阵阵书香。
从加爵科村后的山道缓步进山,行约三刻钟,群峰环抱、翠竹夹道的幽谷豁然开朗,只见一块密布松林的平岗,海拔约130米,此中隐着一座“太极宫”。进入古朴的泥墙门之后,形如福建客家碉楼状的24间小舍,按八卦形状和方位,团团围住一块直径约50米的圆形道地,其东、西两方各凿有直径1.5米的水井,是为“太极生两仪”之象。这里古称“孤山道院”,旧称“和靖宫”,但现在已改作月峰寺,与其他佛寺不同的是寺内多了道家的吕纯阳和儒士“和靖先师”的塑像。古道院还保存有一块光绪辛巳年(1881)刻的“太极宫”匾额,另有一块石碑刻道:“林中自有林中子,梅鹤同春万八年。”可见此地更与“梅妻鹤子”的林和靖有缘。
宁海《爵山林氏宗谱》还记载了太极宫所在的山岗叫“四顾坪”,山顶圆形坪如盘,可环顾四面,所以取名为四顾坪。清诗人魏光杰有诗曰:“突兀崎岖路一条,登坪四顾任逍遥。身高自觉乾坤小,何处浮生未得消?”真实地刻画了四顾坪山形的特征。
四顾坪紧依蒋家山岗、白腊湾岗、汶湾岗和山川平岗,从西南、西北、北面和东面望去,呈扇形屏列,故又取名为泗姑屏。在当地民间则称为“小孤山”,与林和靖归隐杭州西湖孤山相对应。
据宁海《爵山林氏宗谱》载,林氏始祖自钱塘迁至加爵科村,在四顾坪创建“桂林书屋”。北宋名士林和靖先生早年曾隐此读书。林和靖少年好学,诗词书画无所不精,独不会下棋,常对人说:“逋世间事皆能之,唯不能担粪与着棋。”他性情淡泊,爱梅如痴。在故里时唯以读书种梅为乐。相传,林和靖于故居前后种梅三百六十株,将每一株梅子卖得的钱,包成一包,投于瓦罐,每天随取一包作为生活费。待瓦罐空了,刚好一年,新梅子又可兑钱了。他种梅、赏梅、卖梅,过着恬然自乐的生活,常在梅园里独自吟哦,写过许多有名的梅花诗。林和靖一生未娶妻,时人说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梅妻鹤子”的佳话是他一生的写照。林和靖到了四十多岁时,便结庐于杭州孤山,死于孤山,葬于孤山。
宋天禧五年(1021),四顾坪的桂林书屋,改为林和靖祠。历元、明、清各朝,几经兴废,至清光绪五年(1879)冬,林氏三十二世裔孙林立言,倡议赴杭州西湖孤山请林和靖像归。光绪九年(1883)元月,林氏在旧址上重建祠宇九间,中三间为和靖祠,前三间为放鹤亭,后三间为太极文昌宫。环筑八方,取八卦之象,每方建屋三间,共二十四间。各方种梅一株,以示和靖先生爱梅好鹤之风。八方中间的大广坪,面积约120平方米,左、右各一井,含阴阳两仪之象。
1991年,住持僧月峰和尚上山,百废待举,重整寺院,维修八方房舍,加浚二井。太极宫的两株老茶树,约有三百年的树龄,曲干苍劲,枝叶繁茂。按道院的规矩,原在坤方开大门,现在门外一株已枯的老梅,重抽新干,应佛殿之需,又在离坤方开大门拆去放鹤亭,改建三宫殿。古院后有龙虎二丘,中间有一株古樟,树冠四展,枝叶繁茂。这真是“名山藏胜迹,林海出明珠”。
“六十年来六十年,个个老人已朝天。林中自有林中子,梅鹤同春万八年。”一首刻在四顾坪《孤山太极宫碑》上的序言诗,道明了东海之滨这片洞天福地历史的远古沉浮和林和靖先师的遗风。
自建村以来近千年间,尽得山海之利。虽然地处山陬海角,但从甬临公路和宁海至象山公路都有车直通村内。至今,完好保存建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的“林氏家庙”。在祖堂石柱上,有一副镌刻于“道光戊戌桂月”(1838)的对联:
梅妻鹤子
风雅闲适
前朝声价开庆桂;
祖德长流,
书香继起,
奕世簪缨仰九龙。
距今已有170余年的历史,却保存得十分完好,全然没有因地处海边而受到腥风醎雨的腐蚀破坏。
打开家庙的大门,内外整洁肃然,朱漆鲜红、金彩四射,可见得到后人的精心保护。庙门口赫然立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让每一位来到家庙的宾客增添了几分崇敬感。此外,正对戏台的大堂檐廊正中,悬挂着一块宋仁宗赐的“和靖先生”的青底金字匾。
然而,这座林氏家庙又跟他有什么关系呢?
根据奉化的地方志以及《黄贤林氏宗谱》记载,林和靖之祖林登云在唐末五代时从福建莆田迁入,效“商山四皓”之举,改山和村名为“商山”,今存商山和商山桥。林登云的第三子、第四子林環、林釴居奉化黄贤,其余两位分居象山、萧王庙。林逋是林釴之子,家谱中载明成年后隐迹湖山,领养侄子林彬终老,后裔世居杭州仁和里。
再说《宁海县地名志》、宁海《爵山林氏宗谱》的记载,“始迁加爵科的始祖尧卹公为避盗,居于杭州西湖北岸仁和里。公生一子,讳札。札生二子,其中瑜又生垠公、坊公。父子同泛舟竟入宁海加爵山。”林瑜即林和靖堂弟,到加爵建村时在北宋晚期。
林氏建村后在爵山建“和靖先生祠”,又称“孤山道院”,内设书院,与道观合一。而在爵山下村北宋仁宗皇帝有敕赐建“林氏家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