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厘岛,是印度尼西亚33个一级行政区之一,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巴厘岛距该国首都雅加达1000多公里,与爪哇岛之间仅有3.2公里宽海峡相隔,面积约5630多平方公里,人口约315万。巴厘省省会设于岛上南部的丹帕沙。巴厘岛是印度尼西亚唯一信奉印度教的地区。80%的人信奉印度教。通行印尼语和英语,普通话在景点及购物点一般也通行。
风光揽胜
海神庙(Tanah Lot)是巴厘岛最重要的海边庙宇之一,始建于16世纪,祭祀海神。该庙坐落在海边一块巨大的岩石上,每逢潮涨之时,岩石被海水包围,整座寺庙与陆地隔绝,孤零零地矗立在海水中;只在落潮时才与陆地相连。[1]据说在建造海神庙之前,有位高僧来到这里看见了巨石里的洞,到了洞里以后却发现里面的海水不是咸的而是淡的,原来经过岩石的过滤后海水就变淡了,从此就建造了海神庙来保护里面的“圣水”。巨岩下方对岸岩壁,有一小穴发现几条有毒的海蛇,传说是此寺庙守护神,防止恶魔和其他的入侵者。据说寺庙建成时忽逢巨浪,寺庙岌岌可危,于是寺内和尚解下身上腰带抛入海中,腰带化为两条海蛇,终于镇住风浪。从此海蛇也成为寺庙的守护神。对岸有小亭可以眺望日落景色,成为巴厘岛的一大圣景。巴厘岛不但天然景色优美迷人,其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的丰富多彩也驰名于世。巴厘岛人的古典舞蹈典雅多姿,在世界舞蹈艺术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亦是印尼民族舞蹈中一枝鲜艳的奇葩。其中,狮子与剑舞最具代表性。巴厘的雕刻(木雕、石雕)、绘画和手工业品也以其精湛的技艺。
逸闻趣事
1588年西方人第一次来到岛上,据说3个荷兰航海家船只失事后到达岛上,后来能够搭船回国时却只有1人愿意回去,由此也可见巴厘岛的魅力。其后进入荷兰殖民时期。在很长一个时期,殖民者只专注于爪哇岛和苏门达腊的资源掠夺(香料、木材等)和海上贸易,并未将巴厘岛纳入进来。一直到20世纪初,荷兰人决定征服该岛,巴厘岛土著在抗争无效之后,选择大规模集体自杀,1906年登巴萨王室贵族几乎全部自杀于荷兰军队面前(登巴萨市政广场的纪念碑即是纪念此事件)。自杀事件经新闻传到欧洲后引发震动,迫使殖民者实行较人道的统治,巴厘岛的传统文化特色也由此能够保持下来。
历史渊源
巴厘人是由多种南岛移民,于约公元前2500年的史前时代混血所组成。一般相信,大约在公元前300年时的青铜器时代,巴厘岛已有非常进步的文化;仍在使用的农田灌溉组织(Subak),和灌溉系统就是沿袭自当时。大约公元十世纪时,印度文明影响全东南亚,经过爪哇岛传入巴厘岛,提供后来巴厘文学、艺术、社会组织和政治的雏形。十三世纪时,信奉印度教的爪哇人开始统治巴厘;公元1515年伊斯兰教(Islam)入侵爪哇,促使了大批印度教的僧侣、贵族、军人、工匠和艺术家逃亡巴厘,造成十六世纪巴厘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