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692400000021

第21章 千古奇书——《易经》

人们把《易经》誉为流行世界的“奇书”,儒家尊其为“五经之首”,道家崇它为“三玄之一”,它还与《圣经》、《吠陀经》、《可兰经》并称为世界文化的“四大元典”。《易经》涵盖了卜筮、哲学、科学、史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内蕴着博大精深的科学智慧,深涵着“含弘光大”的人文意识。它的取象比类、阴阳对称、刚柔调和等象数思维模式,成为科学家打开宇宙之谜的钥匙。它的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宇宙发展观,万物变化日新、物极必反的矛盾转化思想,仰观俯察、穷理尽性的认识原则,则为科学家提供了先进的哲学世界观……

《周易》的作者和成书过程

《易经》又称《易》或《周易》,共12篇,主要分为“经”和“传”两部分。经的部分包括卦、爻两种符号和卦辞、爻辞两种说明性文字,相传为文王所作。经分上下两篇,上经30卦,下经34卦,共计64卦。每卦6爻,共计384爻。卦辞和爻辞中记录了对古代自然现象、社会历史、人事行为等占筮得失、吉凶的断语,所以有人认为《易经》是卜筮之书。传的部分由《彖辞》上下、《象辞》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等7部分10篇组成,就是所说的《十翼》。“传”是对“经”的注释和引申,据说是孔子所作。传使《易经》从占筮之书变成哲学之书。

《易经》中经的部分,大概成书于商周之际,所以也称为《周易》。《周易·系辞下》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史记·周本纪》记载西伯文王被商纣王“囚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日者列传》也说:“自伏羲氏作八卦,周文王演为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汉书·艺文志》记载:“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根据史书记载,皆认为《易经》为文王在伏羲所创八卦的基础上所作。同时在周原的甲骨卜辞中有一些异形符号,常见于卜辞或铜器、陶器上。根据史学家判断,这些符号很可能就是用来记录卦象的筮卦数字,足可证明在文王所处的西周早期,筮占的方法已相当成熟。故《易经》中经的部分始著于殷周之际,成书于西周的早、中时期的说法可以采信。

《易经》中的经可以说是周代时人筮占经验的集成—由文化水准较高的人收集周人的占筮记录加以订补,并将涉世经验、哲理思辨、史事休咎等内容列在卦爻之下,集合成书。至于这个“文化水准较高的人”就自然归于贤能圣德的文王名下。

筮法起源很早,据考古研究,在新石器时代的一些彩陶鬲、罐上就有八卦符号。汉代经学家认为,《连山》就是夏朝总结筮法的筮书;到了商朝,筮法与占卜并用,在殷墟和安阳四盘磨发现的甲骨以及周原的卜甲上,都发现了由数字组成的八卦符号,可知筮法是当时人们沟通神人之间的重要方法之一,《归藏》即为商朝总结筮法的筮书。“周承殷礼而损益之”,周人虽然继承了殷人筮卜两种方法,但更注重于筮法,所以筮法在西周一世逐渐完备和系统化。《汉书·艺文志》说:“及秦燔书,而《易》为卜筮之事,传者不绝。”正因为《易经》为卜筮所用的书,所以才与医药之书同列而未被焚毁,流传至今。

至于《易经》中传的部分为孔子所著的传统说法殆难成立。因为孔子几乎没有自己的著作,传也不是出自一时一人之手,应是从战国到汉初有关解释《易经》的著作选辑。在战国魏王墓里发现的“竹书”中,有一部《周易》。据杜预说,这部《周易》分上下篇,没有《彖》、《象》、《系辞》和《文言》。可见,战国时的《易经》本身只有上下篇。早期的《易经》,其经和《十翼》是分开的,直到东汉末年,郑玄才把《彖》、《象》纂入经中。

象数与义理

《易经》内容有象数和义理之分。象数就是《易经》里的卦象、爻象及阴阳奇偶之数,即经的部分;义理就是64卦、384爻所蕴含的哲学理致,即传的部分。后来易学也分为象数和义理两派,前者强调《易》的符号或符号系统,后者侧重《易》的哲学内涵。其实,二者不能割裂开来分说。《易经》里的哲学原本为象数,然后从象数中阐发出义理,二者犹如树木的根干和枝叶,密切关联,不可分割。

虽然象和数经常连称,但二者还有区别。《系辞传》说:“《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八卦成列,象在其中”。即是说《易》的符号和符号系统是世界万物的象征,也就是伏羲氏“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取象代表。在《易经》里,最初的是阴阳二画之象,伏羲画为八卦之象,文王演成64卦之象,在64卦中又各有6爻,共384爻之象;而“数”是指《易》中阴阳、奇偶之数及其交错变化之运的综合之数。

《易传》解释《易经》的64卦的结构为:“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具体而言,64卦由八卦演变而来,八卦源于阴阳两画,其中用“——”来表示阴,用“—”来表示阳,就像用“ ”和“-”符号代表正负和阴阳电荷一样,代表阴阳的符号不在于符号本身而在于所代表的事物。

而阴阳二物又是源于“太极”。“太极”就是“大一”,这个“一”就是《老子》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一”,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表示世界宇宙的原始。“太极”就是这个抽象而绝对的原始“一”,“两仪”就是太极派生出来的与“一”相匹配的两个对立体,即矛盾的对立面。“太极生两仪”可以说就是现今哲学辩证法中一分为二的观点,这里的“两仪”就是指阴阳两仪。“两仪生四象”中的“四象”就是阴阳两仪两两相叠而成的四个卦象:由两个阴叠起来的太阴,由上阳下阴叠起来的少阳,由下阳上阴叠起来的少阴和由双阳叠起来的太阳。“四象生八卦”,就是在“四象”的符号上再叠阴仪或阳仪,形成乾、坤、艮、坎、震、巽、离、兑8个卦象。“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这八个卦象的名称是人为编订的,分别代表八种不同的性质,如《说卦》所说:

“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悦也。”

《易经》称八卦为“小成”,大概八卦有了名称之后,就成为一个公式,无论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皆可套用。例如《说卦》列举道:“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这样的例子不一而足。“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说的是64卦的形成:以八卦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再重以8卦,遂变成64卦,而在这64卦象之中,又包含有6爻的爻象。

根据《易经·系辞》的记载,当时的占筮方法是用50根耆草来排列组合进行演算,先拣出一根另放,其余的任意分成两份,再以4根为一组计数并排除其余额。这样3次演变后,所剩的耆草必定为36、32、28、24四个数之一,然后除以4的结果为9、8、7、6,按照奇数象阳、偶数象阴的原则得出一个阴爻或阳爻。单卦由3爻组成,只要演算3次即可;重卦由6爻组成,需要演算6次。得出的卦象再按照卦辞来解释。《易经》经的部分为六十四卦,每卦先列卦象,次列卦名,再列卦辞。每一爻先列爻题,次列爻辞。每一爻均由两个字组成,前一个字为初、二、三、四、五、上,表示爻的次序;后一个字为九或六,表示爻的性质为阴爻还是阳爻。所以每卦六爻的爻题依次为初六、六二、六三、九四、九五、上九。《周易》的卦辞和爻辞共450条,4900多字,此外还有对《易经》进行阐释的10篇传。

义理就是《易经》中所包含的哲学道理。《系辞传》说:“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辩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易》之为书也,广大备悉。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可见《易》道广泛,无所不包,蕴含着宇宙人生的诸多道理。《易经》的核心思想即为“易”。郑玄在《易赞》和《易论》中说《易》含有3个基本的含义:一是使用简单,简而易懂;二是《易》就是通过不同的卦象分析推测事物的变化;三是宇宙万物永远有它自己不会变易的自然法则—规律。其实变易和不变都是《易》的真髓,通过变易来窥探不易,就是《易》的主旨,因此在《易经》中,基本是根据阴阳两事物的转变来考察事物的变化规律的。

《系辞》说:“在天成相,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在八卦的卦象之中,以“——”和“—”代表阴阳二性。之所以以“——”和“—”作为阴阳的基本符号,郭沫若认为“—”为男根之象,“——”为女阴之象,即“画一以象男根,分而为二以象女阴”。这与《系辞传》“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的说法基本吻合。

在上古时代,初民们最困惑的是天地间的无中生有现象,在他们的思维里,天地万物是相互交感而生的,而人类男女结合就是阴阳二性相互交感的典型代表。所以在先民社会的自然崇拜里,有很多崇拜物与生殖相关。当人们确信生生不息在于阴阳二性的交感之后,遂把男女生殖推广到天地万物,生殖崇拜也进而演化为宇宙的形成模式。源于男女两性器官形状的阴阳符号遂变成世间所有两两相对事物的代表,其阴阳的思想也就贯穿于《易经》之中。所以《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系辞下》也说:“一阴一阳谓之道”。在《易经》中,也直接出现了4个“道”:“小蓄”初九的爻辞说:“复自道,何其咎”;“复”卦九四爻说:“反复其道,七日来复”,这两个“道”是道路的道;“随”卦九四爻辞说:“随有获,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象传》说:“随有获,其义凶也。有孚在道,明功也。”这里的“道”指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意思是说跟随事情而有收获,结果是凶兆;如果有诚信,依道行事,哪里会有咎呢?《易经》首次把作为事物发展变化的“道”提出来,对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发挥起了重要作用。

另外,《易经》还主张采取“中行”。“泰”卦九二爻辞说:“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包荒”就是大度包容,“冯河”就是勇敢地涉水过河,远处不遗漏;不结朋党,得当而“中行”,就能发扬光大。“复”卦六四爻辞也说:“中行独复”,即是说采取中行的手段,就能独自回复到正道上来,另外“益”卦的几处爻辞也提到中行,可见中行之道在《周易》中非常重要。

《周易》背后的周代社会

《易》道广泛,天道、地道和人道无所不包,所以除了探究变易的旨趣和无处不在的阴阳思想外,《易经》还保存了商周时期的大量史料,涵盖了当时社会农业、畜牧、渔猎以及祭祀、征伐、诉讼等诸多内容。

《易经》中经常反映西周的军国大事以及适应周统治者的行事决策。“既济”的九三爻辞说:“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未济”九四爻辞也说:“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诗经·鲁颂·宫》说:“不亏不崩,不震不腾。”郑笺:“震、腾皆谓僭逾相侵犯。”所以爻辞里的“震”是指鬼方入侵。这两条爻辞反映了周人在季历时期征讨鬼方而得到商王大量赏赐的事迹。鬼方是殷周之际居于中国西北方的一个方国部落,经常骚扰中原,对商王朝边疆形成威胁。商王武乙时,季历奉商王命令讨伐鬼方,力战3年,俘虏了鬼方20多个部落首领。商王武乙在周人对鬼方用兵取得初步胜利后,赐给季历土地、玉器以及马匹。又如“屯”卦初九的爻辞说:“磐桓,利贞居,利建侯”;“豫”卦的卦辞也说:“豫,利建侯,行师。”这里的“建侯”就是建置诸候;“行师”就是出师征伐,反映了西周初年周公东征和分封诸侯的事情。“离”卦上九爻辞说:“王用出征,有嘉折首,获匪其丑,无咎。”“丑”就是俘虏,说的是周王出征,嘉奖斩获敌人首级和擒获敌人的战士。

《易经》的“师”卦可以说是对用兵战术的一个总结:“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就是说师出必须要有纪律,否则就是凶兆;“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即指挥得当,就能取得胜利,获得周王的多次赏赐;“六三,师或舆尸,凶。”这里的“舆”解释为“众”,在周人的祭祀制度里,经常由一个活人扮尸代表被祭祀的祖先,称为“尸”,后来演化成祖先的牌位,所以“尸”解释为“主”,“舆尸”就是众人做主的意思。这段爻辞的意思是说,如果军队由多人指挥,就是凶兆;“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即是说在以田猎演练战事时,擒住野兽是有利而没有危害的。如果长子率领军队,众弟子主管,则是凶兆;“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大君”是指周王,“开国”是指建置诸候,分封建国,“承家”就是分赏卿大夫的官爵,“小人勿用”就是不任用小人,以免发生叛乱。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除了军国大事之外,《周易》还反映了周代祭祀的情况。“益”卦的“六二”爻辞说:“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王用享于帝”,反映了周王祭祀上帝的情况。“随”卦的“上六”爻辞说:“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享于西山”,说的是周王驾车前往西山,到达后,先把马系好,然后举行祭享。“萃”卦的卦辞也说:“王假(格)有庙,利见大人,亨,利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指的是周王来到宗庙,接见许多“大人”,祭祀用“大牲”。《周易》的爻辞和卦辞中经常见到“亨”、“利贞”、“无咎”等专用词汇以及“大人”、“小人”等指代名词,皆有其固定含义。

此外,《周易》还反映了西周与方国之间的关系。“比”卦的卦辞说:“不宁方来,后夫凶。”“不宁方”就是“不宁侯”或“不廷方”,指的是不来朝觐的方国。在西周举行射礼的时候,往往用兽皮或画布做成射箭的靶子,称为“侯”,其中就有射不来侯的习惯。《大戴礼记·投壶》记载道:“嗟尔不宁侯,为尔不朝于王所,故抗而射女。”《白虎通义》也说:“名为侯何?明诸侯有不来朝者,则当射之。”西周十分重视与方国的关系问题,经常要征伐不来朝王的诸侯方国,所以当不宁侯来朝见周王时,《周易》认为是吉利的大事。

同类推荐
  • 印第安新史

    印第安新史

    印第安是个悲情民族,他们有自己曾经辉煌的文化和经济,不过一切都止步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这部小说试图颠覆历史,让印第安人主宰自己的命运,何去何从,且看我慢慢写来......
  • 苍狼战旗

    苍狼战旗

    因为祖上的叛乱,他的家族不容于皇室和元老会。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推到时代前沿。凭靠着出色的演说才能和军事天分,他在战场上无往不利。然而,风起云涌的社会变革,从来都是伴随着颠覆与权衡。志士未必受推崇,保守者未必被厌恶。他能否像治军打仗那样,在政治舞台上实现自己热血的追求?
  • 冲出亚洲

    冲出亚洲

    雇佣兵穿越至80年后,光有满脑子的装钱方法,无法创造出财富。一个没有身份的人怎么能在短时间创造出自己的财富。仔细想了下,只能借用悍匪的做法,打劫金店想以此偷渡出去,为了一个合法的绿卡,一路的颠沛流离..
  • 那时汉朝3

    那时汉朝3

    第三部从汉武大帝刘彻登基写起,到张骞第二次通西域回国为止。有人说刘彻是一个“用剑犹如用情,用情犹如用兵”的皇帝,这位乳名“小猪”,靠联姻登基的皇帝,为我们树立了强汉风骨,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
  • 明末大革命

    明末大革命

    那一年,年幼的天启帝刚即位,便被“移宫案”砸晕了头;那一年,魏忠贤还不叫“魏忠贤”,李自成也不叫“李自成”;那一年,东林党仍在党争,后金蒸蒸日上;那一年,奢崇明反明,西南大乱;那一年,我们的主人公来到了明朝…
热门推荐
  • 超级军神

    超级军神

    当军神重生异界,一场场战争是否可以满足他的孤寂。当异界出现空洞,军神是否可以扭转乾坤……一场场战争后面是怎样的阴谋,那条神秘的大道为何如此血腥……
  • 灵魂指路人

    灵魂指路人

    厉鬼?凶神?术数大师?能人异士?转世之身?包括,但不仅限于这些,统统都会和主角交手!主角是谁?他是一个可以拯救所有人、鬼、神!却唯独救不了自己的——灵魂指路人!掌声欢迎!好!让我们先来听听主角有什么话讲!主角:“千古迷局,吾困吾心;落错一子,不复吾魂!”虽然你是主角,但是你能不能讲的通俗易懂一点呢?主角:“生即死,死即生,莫道天机难测;挥慧剑,斩心魔,始知人心险恶!”好了好了!虽然我没听懂!但是讲得好!接下来,让我们掌声欢迎大反派!大反派:“Iwillbeback!”真的是一针见血!讲出了大反派一惯的风格!好!新书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 乡村少年玩转都市

    乡村少年玩转都市

    作夜晚的京都,这个Z国的首都,人来人往。京都火车北站没有人注意的一个少年正在打电话:“喂!叶老头,说好的人呢?等了半天都没来!老子都快饿死了!你耍我呢?!”
  • 师兄你坏

    师兄你坏

    勤勤恳恳修炼,终于学有所成,可以下山了!师父告诉她,以她的实力,加上师门背景,行走江湖绰绰有余了。于是乎,欢欢喜喜下山的路上……她被抓了!坏人要她做女奴!幸好老前辈师父搭救,但是现在,老前辈师父不在了!变态师兄时刻没放弃要她做女奴的想念,怎么办?为了摆脱困境,开始不懈的抗争奋斗。近期目标,做一个好师妹,让‘坏人’师兄无话可说……非穿越无计谋,迷糊单纯姑娘无奈奋斗史!“师兄说,外面的世界很危险,怎么我觉得师兄更危险?”“噗!”某人吐血,“拜托,你才危险好不?不,你不是危险,你是恐怖!”
  • 唯尊仙魔道

    唯尊仙魔道

    自天地初成,盘古垂死化身,血成江河,气成风云,身体化为三山五岳,用生命孕育了整个神州大地。自有天地,三皇数起于一,神州大地逐渐衍生了人类精灵妖以及魔。人族‘剑圣’‘戟神’‘刀君’‘明王’‘天师’‘神算’在神州各据一方互领风骚。魔族‘地藏’‘飞羽’‘玄冥’‘帝江’也堪称神州之最。两者之间谁更强,随着一名流落到人间的魔族男童,兼修人魔两大种族绝技,从人魔之间的猜忌到人魔联盟共同抵抗修罗族的入侵,与此由’他‘拉开序幕
  • 炽阳

    炽阳

    性格各异的三位青年如何走到一起如何生死与共如何傲视群雄如何震古烁今。。
  • 第九篇章

    第九篇章

    看着来回巡视的修士,他双眼血红心底咆哮道:“我若出去,天地将为我颤抖……”
  • Another:命运的变迁

    Another:命运的变迁

    宿命于何时轮转?苍蓝之歌为谁而鸣?那灵柩之中,封禁着谁的魂灵?这到底,是肉体还是人形?天青色的咏叹,点缀了谁的晶莹?——十二宫明义
  • TFBOYS我陪你走十年

    TFBOYS我陪你走十年

    在机场,三只遇到了三个活泼,高冷,萌萌的女孩,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火花呢
  • 梦之彼端I北夷之旅

    梦之彼端I北夷之旅

    传说,有一家店,只在月蚀之夜营业,为人类和亡魂实现愿望,但是得付出难以预料的代价这家店,来无影,去无踪,只有有缘者才能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