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字则诚,号菜根道人,今浙江瑞安人。他的生年约在1305年前后。他的卒年有元末说和明初说两种说法。持元末说者,认为卒于1359年。持明初说者,认为卒于朱元璋开国以后。高明四十岁左右中了进士,在杭州等地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宁波城南的栎社镇。
《琵琶记》,全名《蔡伯喈琵琶记》,为元末南戏,位居元曲之首。据考,作者高则诚在创作期间于宁海、鄞县一带活动,一些情节还于宁海就地取材。
据永乐《瑞安县志》与嘉靖《宁波府志》记载,高则诚是在鄞县栎社沈氏楼写作此剧。作者常在夜间燃双烛写作此剧,当写到马踏五娘时,桌上的两支蜡烛晃得很急,恍惚中见烛光里闪出一个披着轻纱的女子,用手指轻弹两支蜡烛的灯花,两支蜡烛的烛光慢慢地交织在一起。高则诚猛地一抬头,那女子不见了,只见两支蜡烛的烛光仍然交叉着,出现了“双烛交辉”的异事。后来人们就把这座楼取名为“瑞光楼”。
在《浙江通志》里记载的东阳古迹“三杯亭”有这样的记录:高则诚年轻时离家外出求学,师从义乌黄溍。在他离别回乡的那天,黄溍偶然发现高则诚写的戏曲残稿,边看边赞赏,想不到高则诚竟有如此才华。于是黄溍冒雨赶了十多里路将手稿还给高则诚,并为之饯行。长亭送别,两人互敬了三杯酒,是为三杯亭。
黄溍,文章布置谨严,援据精切,多先儒未发。其著作有《黄金华集》等。元代至治元年(1321)任宁海县丞,对宁海地方教化是尽其所能。
黄溍师从宁海的李洧孙。李洧孙,字山甫,竹口人。年仅22岁便以辞赋称冠漕司。
由此可推,黄溍卸任宁海县丞归来时,高则诚刚满19岁,堪堪到加冠之龄。因而,高则诚是否在黄溍卸任之后才拜其为师,进而在他的影响下对宁海县产生了诸多美好的憧憬。
这位南戏鼻祖随着其名著《琵琶记》的传播,蜚声世界,誉满中华。但是在高则诚的故乡阁巷柏树村,如今却连一户高姓人家都没有了。那么高则诚的后裔究竟去了何处?
在西店的樟树村现今有三大姓氏,其中之一就是高姓。而且,巧合的是,早年高则诚在创作《琵琶记》时,曾活动于鄞县与宁海之间。更有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记载,高则诚卒于宁海西店樟树村。
为什么高则诚未能在自己的家乡安享晚年,而是选择留在了樟树村?
据樟树村代代流传下来的传说描述,高则诚的归隐地就在位于慢步岭与合石门之间的樟树村的东山,而且其真实墓地极有可能就在那里。
还有一个版本,传说高则诚的归隐地在樟树村里古大樟树下的琴童池一带(现樟树小学附近,曾为保宁寺)。
这位元代第一戏曲家与樟树村的高姓到底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关系呢?又是什么原因让高则诚在樟树村停下了他的脚步?
《琵琶记》故事大致如下:
蔡邕,字伯喈,与妻赵五娘新婚才两月,迫于父母之命进京赴考,得中状元。当朝牛丞相强欲招赘为婿,蔡苦辞不从。时家乡遭饥荒,赵五娘卖发侍奉公婆,自己咽糠,公婆发现后抢糠而食噎死,赵五娘罗裙刨土筑坟,画出公婆图像,身背琵琶上京寻夫,在廊庙与牛丞相之女相会,最后一夫二妻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