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步青(1902-2003),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杰出的数学家,被誉为“数学之王”,与谢侠逊、马星野并称“平阳三王”。主要从事微分几何学和计算几何学等方面的研究。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多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第五、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和民盟中央副主席,复旦大学校长等职。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苏步青,原名苏尚龙,著名数学家,共产党员,浙江省平阳县人。
1919年6月,他以优异的成绩从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今温州中学)毕业后,赴日本留学。1927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后入该校研究生院;1931年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3月应著名数学家陈建功之邀回国,受聘于国立浙江大学,先后任数学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训导长和教务长。其间,他与陈建功一起创立了“微分几何学派”。
这位被业界誉为“数学之王”的杰出数学家,曾经还亲自接待了宁海中学的杨象富老师。
杨象富先生的这次拜访过程,后被刊登于1987年12月7日《宁波日报》头版:“著名数学家、复旦大学名誉校长苏步青教授最近接待了宁海中学数学特级教师杨象富的拜访。”
文章介绍:
“去年,杨象富将他与过伯祥老师合编的《中学数学综合题的解法发现》呈送苏老审阅,苏老看后,欣然题写了书名。这次杨老师是应复旦数学系之邀去该系讲学的。在沪期间,他特地拜访了苏老,对苏老关心中学教育表示衷心感谢。苏老刚从北京参加会议回沪,就安排了这次见面。在将近2小时的谈话中,苏老强调中学教育要提高中学生的素质,要加强基础教育。临别时,苏老还题签向杨老师赠送了他的新作《理想·学习·生活》。”
杨象富先生后来在“我的教育故事”一稿中描述了整个拜访的经过:
1987年,杨象富应邀到上海南洋模范中学讲课。在那之前,他曾把书稿《数学综合题解法的发现与研究》寄给复旦大学教授苏步青,并请其过目。苏老看后,将书名改为《中学数学综合题的解法发现》,还为这本书题写了书名。该书出版后对教学界影响很大。
因而,在得知这次杨象富到上海讲课后,苏老就提出会一会这位“小同乡”。临赴约前,复旦大学对杨象富约法三章:一是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二是因苏老感情笃深的夫人过世,所以不要提苏老家人,三是不要涉及政治。接见的时间定在11月29日上午9时,地点为苏老住所复旦黄楼。杨象富的姐夫(上海医师)嘱咐说,苏老拨冗面教极难得,你得7时就出发。结果,路途中果然多次堵车,抵达黄楼时距离约定的时间尚不足5分钟。而此时,苏老早已在紫藤缠绕的客厅后门等待。
苏老把杨象富迎入客厅,自己倒茶。杨象富忙说:我来,我来!苏老阻止道:“我夫人在,茶水由夫人倒!现在夫人不在了,本来保姆会倒,但你是我请来的客人,我理当自己倒!”并拿了一本照片册,让杨象富坐下翻看。
两人促膝畅谈,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早已超出了原定的约见时间。由于苏老和杨象富都对中学教育有着极大的热情,因此双方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语言,使得此次拜访最后持续了105分钟之久。
最后,苏老说了两点,一是教师千万不能挫伤学生灵魂深处最敏感的东西——自尊心;二是教师要不断学习,勤于耕耘!这两句话让杨象富铭记终生。
同时,85岁的国际数学大师立门迎候,亲自倒茶,不倦诲人,给杨象富留下了深刻的感触。当夜他便做了记载:“拜见苏老,是此次上海之行的最大收获,也是我几十年的最大荣幸。”
提及杨象富与苏老的渊源,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复旦大学数学系教授华宣积。他是苏老的“入室弟子”和长达几十年的助手。也正是他向苏步青推荐了杨象富和过老师的书稿。他还在相关的书稿中写过对杨象富书籍的相关记录:“这是一本独特的综合题集,侧重点在解法发现,旨在开拓读者的思维”,“苏老对两位作者的探索精神表示赞赏,对该书让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的尝试非常欣赏,立刻为他们题写了书名。”
还有一件事,杨象富老师也铭记于心。苏步青先生在应邀为浙江省的《数学学习》题写了刊名之后,还加写了一段颇具涵义的题词:
“学习数学,要多做习题,边做边思索,先知其然,而后弄清其所以然。实事求是,循序前进,不怕困难,持之以恒。切实的指导,科学的学法,辩证的思维,丰富的内涵,殷切的期待,尽在其中,愿大家用心领会,逐步实行。”
苏老在赠给杨象富书的内封还亲笔写了“杨象富同志指正苏步青1987.11.30”。此后,他的弟子华宣积教授也不断向杨象富老师赠书,包括《应用几何教程》、《数与诗的交融》、《苏步青传》和三大卷《苏步青数学论文全集》(华宣积教授为特聘编辑)。
据杨象富老师的原文记载:“这十余本珍贵的赠书,这厚重的‘指正’、‘春华秋实’手书,以及立门迎候、亲自倒茶,谆谆面教,激励我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在退休后的15年里,杨象富与陈振宣先生合作出版了近20本优秀的著述。著名数学教育家张奠宙教授亦对此评价道:“他们强调数学思维的教学,善于解题,可说是我国解题研究中的黄金搭档。”张教授在给杨象富的信笺中还写了:“中国的数学教育,世界闻名,它的最高水平在哪里,你和振宣先生的作品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此外,杨象富老师还写作、发表了几篇教育类文章,其中《如果我能再教50年》、《诗人是我师》、《教育的智慧与良心》、《美哉对称,妙哉对称》、《文理交融,气势磅礴,培养精英》,颇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