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14700000005

第5章 昆曲的角色行当

第一节 昆曲的角色行当体制

一、戏曲的角色行当

按照传统戏曲理论,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4种基本类型。每个行当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具体说来就是:

生:男性,小生、老生和武生。

旦:女性,花旦、刀马旦、老旦和青衣。

净:花脸。

末:年纪较大男性。

丑:丑角,包括文丑和武丑。

一般来说,“生”、“旦”的化妆,是略施脂粉以达到美化的效果,这种化妆称为“俊扮”,也叫“素面”或“洁面”。其特征是“千人一面”,意思是说所有“生”行角色的面部化妆都大体一样,无论多少人物,从面部化妆看都是一张脸;“旦”行角色的面部化妆,也是无论多少人物,面部化妆都差不多。“生”、“旦”人物个性主要靠表演及服装等方面表现。

脸谱化妆,是用于“净”、“丑”行当的各种人物,以夸张强烈的色彩和变幻无穷的线条来改变演员的本来面目,与“素面”的“生”、“旦”化妆形成对比。“净”、“丑”角色的勾脸是因人设谱,一人一谱,尽管它是由程式化的各种谱式组成,却是一种性格妆,直接表现人物个性,有多少“净”、“丑”角色,就有多少谱样,不相雷同。因此,脸谱化妆的特征是“千变万化”的。

“净”,俗称花脸。以各种色彩勾勒的图案化的脸谱化妆为突出标志,表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这类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宽阔洪亮,演唱粗壮浑厚,动作造型线条粗而顿挫鲜明,“色块”大,大开大合,气度恢弘。如关羽、张飞、曹操、包拯、廉颇等都是净扮。

净行人物按身份、性格及其艺术、技术特点的不同,大体上又可分为正净(俗称大花脸)、副净(俗称二花脸)、武净(俗称武二花)。副净中又有架子花脸和二花脸。丑的俗称是小花脸或三花脸。

正净(大花脸),以唱功为主。京剧中又称铜锤花脸或黑头花脸,扮演的人物大多是朝廷重臣,因而以气度恢弘取胜是其造型上的特点。

副净(也可通称二花脸),又可分架子花脸和二花脸。架子花脸,以做工为主,重身段动作,多扮演豪爽勇猛的正面人物,如鲁智深、张飞、李逵等。也有扮反面人物的,如京剧中抹白脸的曹操等一类。在其他剧种里大多不称架子花脸,有的剧种叫草鞋花脸,如川剧、湘剧等。二花脸也是架子花脸的一种,戏比较少,表演上有时近似丑,如《法门寺》中的刘彪等。

武净(武二花),分重把子工架和重跌朴摔打两类。重把子工架一类扮演的人物如《金沙滩》的杨七郎、《四平山》的李元霸等。重跌朴摔打一类,又叫摔打花脸,如《挑滑车》中牛皋为架子花脸,金兀术为武花脸,金兀术的部将黑风利为摔打花脸。

“丑”(小花脸或三花脸),是喜剧角色,在鼻梁眼窝间勾画脸谱,多扮演滑稽调笑式的人物。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功,以念白的口齿清晰流利为主,可分文丑和武丑两大分支。

戏曲中人物行当的分类,在各剧种中不太一样,以上分类主要是以京剧的分类为参照的,因为京剧融会了许多剧种的精粹,代表了大多数剧种的普遍规律,但这也只能是大体上的分类。具体到各个剧种中,名目和分法要更为复杂。

末行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在北杂剧中,末称“末泥”或“末泥色”,泛指末本正角,与宋元杂剧所称的“生”同,而与“末”的涵义不同。宋元南戏所称之“末”实即“副末”,除担任报台、介绍剧情梗概和剧目主题的开场外,还在戏中扮演社会地位低下的次要脚色。昆剧“末”行是继宋元南戏脚色制度发展而来,按照南昆的路子,包括老生、副末、老外3个家门,约在清代中叶初步定型。

二、昆曲的角色行当

因为早期昆剧属于南戏系统,所以它继承了南戏的角色行当体制,同时兼收北杂剧之长,以生、旦、净、末、丑、外、贴为基础角色,早期作品《浣纱记》反映了昆剧初创时期的角色分行法,即除遵循南戏的7行之外,还借鉴了元杂剧的小末、小旦等设置法,更增设小生、小旦、小末、小外、小净5行,共12行。

明末昆剧兴盛期,明刊本《墨憨斋定本传奇》中,将原以“贴”扮老年妇女改为“老旦”,亦系吸收了元杂剧之分行法。其他角色行当基本同于昆剧初创时期。清康熙时,昆剧角色行当还基本保持了“江湖十二角色”的体制。

乾隆年间,昆剧折子戏最盛,表演艺术有了进一步提高,为刻画人物而设的角色行当体制,也有了新的突破。《扬州画舫录》中有“江湖十二角色”之说,它们是:副末、老生、正生、老外、大面、二面、三面,谓之“男角色”;老旦、正旦、小旦、贴旦,谓之“女角色”;又有打诨一人,叫做“杂”。后来在南方昆剧中演变为以小生和旦角为主要角色,因之这两门分得更为细致。小生行下分:大官生、小官生、巾生、鞋皮生(穷生)和雉尾生5类。旦行则下分:老旦、正旦、作旦(能扮演男孩子)、四旦(刺杀旦)、五旦(闺门旦)和六旦(贴旦)6类。但各个昆剧支派有各自的门类。

昆剧的角色分工随着表演艺术的发展也越来越细致。清代嘉、道间,昆剧角色行当,将原有的“江湖十二角色”与后来出现更细的分工相结合,在“生、旦、净、末、丑”5大行当之下,又细分20小行,称作“20个家门”。在“生”这个家门中,又分为官生、巾生、鞋皮生、雉尾生,用以表演不同的角色人物。官生一行,扮演做了官的成年男子,其中由于年龄大小、身份高低不同又分大、小官生。例如《长生殿》的唐明皇、《太白醉写》中的李白都由大官生扮演;《荆钗记》中的王十朋、《金雀记》中的潘岳都由小官生扮演。官生与巾生的表演有所不同:巾生饰演风流儒雅的年轻书生,清洒飘逸,歌唱要求真假嗓结合,假嗓成分较大,清脆悦耳;官生在表演上要洒脱大方,大官生更要富于气派,在唱法上也是真假嗓结合,但真嗓落在比巾生用真嗓时更高的音域,以洪亮为美。

旦行也细分为老旦、正旦、作旦、四旦、五旦、六旦,实际中还有一个贴旦,共为7个家门。

正旦一般扮演身份比较贫寒的已婚女子,如《琵琶记》中的赵五娘,《金锁记》中的窦娥,《货郎旦》中的张三姑等。正旦在表演上侧重朴实大方,在唱法上,咬字喷口都要有较大的力度,音色明亮、宽厚,音量也要求较大。正旦剧目颇丰富,所扮演各类人物性格均具鲜明特点,为演员提供了宽广的表演空间。此外,净行分大面与白面,大面脸谱以红、黑二色为主,故有“七红、八黑、三和尚”之说;白面大多扮演反面人物,除眼纹外,全脸皆涂以白粉,通常又分成相貂白面、褶子白面、短衫白面等,白面有时也扮正面人物,或无所谓好坏的角色,有时也扮女角等。还有由白面行中析出的邋遢白面,除面涂白粉以外,在眼角、鼻窝等处,加上一些黑纹,故名。所扮者大多是下三流角色,又近于插科打诨式的人物。

末行又细分为老生、末、老外。昆曲老生不分文武,如《宝剑记》的林冲,《麒麟阁》的秦琼等。末脚所戴胡须也是从黑三到白满,与老生同。

丑行又分为副(又称“二面”)和丑两个家门。其区别是副的面部白块画过两边眼梢,而丑只画到眼的中部,副常穿褶子、宫衣、袍,而丑多穿短衣。

昆剧以前的南戏和元杂剧都没有这样的行当,由于“副”行的出现,昆剧把丑行的表演范围扩大到上层社会的衣冠缙绅之中,所扮演者大多是不正派的文人、奸臣、刁吏、恶讼师、帮闲篾片之类人物,这些角色的共同特点是奸刁刻毒,表里不一,表演上多强调其冷的一面,称之为“冷水二面”。

丑行因其面部白块较副为小,也称“小花脸”,因其排列于二面之后,也称“三花脸”,所扮大多是社会地位较低或滑稽可爱的角色,如《寻亲记》的茶博士,《渔家乐》的万家春。昆剧丑脚不分文武,有时扮演武功繁重的身段戏。

丑行和二面一样,也可扮演妇女,如《风筝误》年轻的千金詹爱娟,《荆钗记》中的张姑母。丑脚也扮演反面人物,如《十五贯》的娄阿鼠。

另有一个应各种群众角色的“杂”行,是指各种剧中没有名姓的群众角色,如车夫、船夫、伞夫、衙役、太监、宫女、龙套等,通常不计为家门。

传统昆剧职业班社,一般只需18个演员,俗称“十八顶网巾”,只有极少数大班社有27名演员。一般班社只要10个家门齐全,就可演出,其他角色可以由家门接近的演员来替代,这10个基本家门被称为“十大庭柱”,他们是:净、官生、巾生、老生、末、正旦、五旦、六旦、副、丑。其中最能决定演出质量的是净、老生、官生、正旦4个家门。昆剧的各个行当都在表演上形成自己的一套程式和技巧,这些程式化的动作语言在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人物心理状态、渲染戏剧性和增强感染力方面,形成了昆曲完整而独特的表演体系。

第二节 昆曲角色行当的特色表演

我国传统戏曲,演员分部饰演脚色的历史可谓十分久远。早在唐、五代就有所谓参军、苍鹘之说,从宋、元至明代,生、旦、净、末、丑已臻齐备。这种分类,古称“部色”、“脚色”,现今一般称“行当”;在昆剧则叫做“家门”。在全部300多个剧种中,都有生、旦、净、末、丑之分,更具体的一些行当分类,各剧种则有各自规格,大同小异。

生,为男子通称,戏曲脚色之生,即取其名义。昆曲中的生,一般是指扮演弱冠以上尚未蓄须的男子,所以又称小生,以与末行中的老生相区别。以巾生和官生为主,另有鞋皮生、雉尾生等。昆剧中原来并无所谓武生、武小生的家门。不管是哪一门的生,都要文武兼备。

巾生:未做官或未及冠的风流书生,头戴方巾,必正巾,故称巾生。因大都手持摺扇,故又称“扇子生”。作为剧中爱情故事的主角,主要的剧目如《牡丹亭·惊梦·拾画》中的柳梦梅,《西楼记·玩笺》中的于叔夜,《玉簪记》中的潘必正,《西厢记》中的张君瑞等。

为表现年龄和性格特征,在音色上较多运用假声小嗓,表演讲究潇洒儒雅,风流蕴藉,唱、做、念并重,重视体现人物温柔多情而又不失男性之阳刚和浓厚的书卷气。昆剧男角中,巾生是最为重要的行当。

官生: 官生的“官”字,一般写作“官”,也有写作“冠”的。官生,顾名思义,就是做官的小生,做官的又都戴纱帽,故官生又有“纱帽生”之称。我国古代制度,男子到了有条件成家立业或有责任齐家治国的年龄,需要举行“冠礼”,也许是这一缘故,反映到戏曲中就有“冠生”这个称呼。官生又分大官生和小官生,可以从他们扮演的人物看出其间的关系和差异。

大官生: 常演的人物有《长生殿·小宴》中的唐明皇,《铁冠图》中的崇祯帝,《惊鸿记·醉写》中的李太白,《千钟禄·八阳》中的建文帝等。表演上或风流豪放,或秉性方正,在唱念音色上多运用假声小嗓和真声本嗓相间而衔接自如的“龙凤音”。

小官生: 常演的人物有《荆钗记》中的王十朋、《白罗衫》中的徐继祖、《金雀记》中的潘岳等。在表演上着重突出一种少壮得志、风流潇洒的神情意趣,唱念多用假声小嗓和真声本嗓相间的“龙凤音”。

鞋皮生: 专门扮演典型的落魄书生。因这类人物脚下拖踏着踢后跟的鞋,江南一带称为“拖鞋皮”,所以叫鞋皮生。此外,鞋皮生的妆扮大多敷色浅淡,玄色高方巾低压,身穿“富贵衣”,以示一旦时来运转必定富贵。看家戏有《彩楼记·拾柴·泼粥》中的吕蒙正,《绣襦记·卖兴·当巾》的郑元和,《永团圆·击鼓·堂配》中的蔡文英,《渔家乐·卖书联姻》中的简人同等。在表演上,唱念用假声小嗓,动作带有一定的穷酸相,所以也称“穷生”。

雉尾生: 属小生中的一类,多为武将,因头插雉尾,故名。雉尾在江南土话中称雉鸡毛,所以在昆剧中又俗称“鸡毛生”;雉尾亦称为翎子,故也称翎子生。其表演不同于武小生,不重武功,而重在气质,于做功和身段中显出英武之气,且有“耍翎子”的特技。如《连环记》的吕布、《白兔记》的咬脐郎、《西川图》的周瑜等。

武生: 生行的一种。大都扮演擅长武艺的青壮年男子。分长靠武生和短打武生两类,表演上各有特点。长靠武生扎大靠,讲究武打,功架并重,如《界牌关》的罗通、《试马》中的吕布;短打武生着紧身短装,偏重于武打和绝技的运用,如《夜奔》中的林冲。昆剧原无武生这一行,清代中叶后,随着剧种的衰弱,各职业昆班为了生存,逐渐吸收高腔和京剧“金戈铁马”一类武戏,武生这一行当也应时而生。

旦,宋杂剧作“妲”,金元杂剧作“旦”。因歌妓古称“姐”,为戏曲重要演员,乃由“姐”字经省文而为“且”,又因字形讹变而为“旦”;又由“姐”字经字形讹变而为“妲”,再省文而为“旦”。凡戏中女性人物都属旦,各剧种都一样。细分之,昆剧有老旦、正旦、作旦、四旦、五旦、六旦、贴旦7门之说。其中以正旦、五旦、六旦为主体。

正旦: 一般扮演已婚女子。多为性格刚烈、举止端庄的正面或悲剧人物。表演风格娴静庄重,唱、念、做诸功兼重,以质朴淳厚、情深意切取胜。

五旦: 一般扮演年已及笄的淑女、或待字闺阁的千金,所以又称闺门旦,如《牡丹亭·惊梦》中的杜丽娘、《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浣纱记》中的西施等。有一些一时蒙尘流落的善良侠义少女也多由五旦扮演,如《玉簪记》中的陈妙常、《绣襦记》中的李亚仙等。

六旦: 通常比五旦的年龄稍小些,身份略低些,又称活泼旦;或者因为原称快乐旦或乐旦,转音而称为六旦。观众所熟悉的《西厢记》中的红娘、《孽海·记思凡》中的色空、《渔家乐》中的邬飞霞,《翡翠园》中的赵翠儿等皆属六旦。表演充满动感,给人一派天真烂漫和活泼天成的感受。

贴旦: 此角色名由来已久,是指在主要旦角之外再贴一个次要的旦角,故名“贴旦”。所扮演的固然多数为村姑贫女、侍妾丫环,但也不乏夫人小姐和千金淑女。她们往往有独立身份、自主的言行及鲜明的性格,在不少戏中是重要或最重要的角色。如《牡丹亭·游园》中的春香、《钗钏记》中的芸香、《彩楼记》中的刘千金、《红梨记》中的谢素秋等,原都归属贴旦。后来因贴旦和六旦在表演风格上相差不远,两个行当界线逐渐模糊。

刺杀旦: 昆剧中有一些特殊性质和表演的“刺杀戏”,扮演其中角色者称刺杀旦。演这一行当的演员,须有一定的跌扑功夫,如《渔家乐·刺梁》的邬飞霞、《一捧雪·刺汤》的雪艳、《铁冠图·刺虎》的费贞娥、《义侠记·杀嫂》的潘金莲、《水浒记·杀惜》的阎婆惜,《翠屏山·杀山》的潘巧云,称为“三刺三杀”。

老旦: 顾名思义,就是指扮演老年女性的脚色。其常演的剧目有《荆钗记》中王十朋之母,《精忠记》中的岳母,《红梨记》中的花婆,《西楼记·错梦》中的老鸨等,都是老旦的重头戏。有时老旦也反串男角色,如《铁冠图》中的王承恩,便是老旦的骨子戏。

作旦: 在昆剧里,作旦的家门虽属旦,但其扮演的人物大多是男性,又以扮演小男孩为多,如《南柯梦》中的花郎、《浣纱记·寄子》中的伍员之子、《邯郸梦》中的番儿、《寻亲记》中的周世隆等,表演风格天真稚气,偶尔也扮成年男子,如《千金记》中的汉王刘邦等。

武旦: 旦行的一种。大多扮演勇武的女性,如武将和江湖人物中的各类女侠,表演上重武打和绝技的运用,如《扈家庄》中的扈三娘。昆剧原无武旦这一行,清代中叶后,随着剧种的衰弱,各职业昆班为求生存,逐渐吸收高腔和京剧中“金戈铁马”一类武戏,武旦这一行当也应时而生。

净,为唐“参军戏”、“参军”二字之合音讹变,宋代原作“靓”,字义为粉白黛绿,象征参军之扮相;后又音同讹变而作“靖”和“净”,元代以后皆作“净”。俗称大花脸。脸上画脸谱,涂满了颜色,而且尽可能地把脸膛廓得大大的。净又细分为大面和白面。昆剧中,白面又分出邋遢白面一路。

大面:多扮演净行中的正面人物。大面的脸谱有红的(表示忠义、耿直);有黑的(表示刚正、勇敢);有紫的(表示热烈、忠谨);有蓝的(表示妖邪、盗寇);也有的粉色(表示老臣、宿将)等。而以红、黑两色为主。昆剧里有“七红、八黑、三和尚”之说。七红,是指7个红脸人物,如:《风云会》的赵匡胤、《三国志·刀会》的关羽、《八义记》的屠岸贾、《慈悲愿》的回回、《双红记》的昆仑奴、《一钟情》的弼灵公、《九莲灯》的火德星君。八黑是指8个黑脸人物,如《千金记》的项羽、《三国志》的张飞、《水浒记》的李逵、《慈悲愿》的尉迟恭、《霄光剑》的铁勒奴、《三国志》的周仓、《人兽关》的包公、《天下乐》的钟馗。三和尚是指净角的三折重头戏,如《祝发记·渡江》的达摩和尚、《西厢记·寺警》的惠明和尚、《昊天塔·五台》的杨五郎和尚。大面所扮演的多为净行中地位较高、性格勇武、暴烈的一类人物。表演技艺要求声音洪亮,或气势雄稳,或有叫、跳之技,具有鲜明人物个性。

白面: 因在面部涂白粉而得名。白脸在戏曲脸谱中表示阴险、奸诈,所以多扮演净行中的奸臣一类人物。如《连环记》的董卓、《鸣凤记》的严嵩、《精忠记》的秦桧等。唱念音色洪亮宽阔,表演讲究沉雄威杀,富有气势。

邋遢白面: 因脸谱接近于白面而较脏,脏在江南方言中叫邋遢而得名。多扮演旧时身份较低下但并不插科打诨的人物。这一路戏人物不多,如《绣襦记·教歌》中的扬州阿二、《白兔记·赛愿》中的庙祝、《灯花鼓》中的龟奴等,为人古道热肠是其表演特色。

末,是戏曲中所有男性脚色的总称,宋元时期就有“末泥色”之称。近现代有些剧种已将“末”并入老生一行,但昆剧仍保有此行当,专门扮演中年以上蓄须带髯的脚色,可细分为“老生”、“副末”和“外”3个家门。其中“外”的年龄最大,带白色或花色须,其余一般为黑色或彩色。末的3个不同家门,对演员来说表演界限不甚分明,多数都能相通。

老生: 亦称正生。老生乃是与小生相区别,所扮演的大都是中年以上正面男子,如《满床笏》中的郭子仪、《千钟戮》中的程济、《长生殿·弹词》中的李龟年和郭子仪、《鸣凤记》中的杨继盛、《牧羊记》中的苏武等。表演特色上,动作造型庄重、端方,用真嗓,念韵白,以正直刚毅为主要艺术特点。

副末: 一般来说,副末所扮演的人物在戏中的地位比正生(老生)要低些,如《一捧雪》中的莫仁、《白罗衫》中的奶公、《浣纱记》中的文种等,表演特点唱做并重。然而过去演出整部戏时,开锣第一折引戏中的报台者,均由副末担任,也称“副末开场”。

外: 常戴白髯,又称老外。外在戏中的地位不定,有很次要的,如老家院之类;也有很重要的,如《十五贯》中的况钟、《满床笏》中的龚敬、《浣纱记》中的伍员等。昆剧末的重头戏有所谓“三赋”(指《辕门赋》、《黄门赋》、《荆州赋》),《西川图·三闯》中的诸葛亮、《琵琶记·辞朝》中的黄门官、《三国志·刀会》中的鲁肃,三人在戏中都各用长篇韵白吟诵一赋,是末行中衡量戴着髯口说白功夫的三折戏。“三法场”是指《鸣凤记》的《写本·斩杨》(杨继盛)、《邯郸梦》的《云阳法场》(卢生),《寻亲记》中的《出罪·府场》(周羽)。这三折法场杀头戏,是表现老外唱做功力的重头戏。所谓“三扁担”,是指《烂柯山》中的朱买臣、《千忠戮》中的程济、《水浒记》中的石秀,此3人都曾做过樵夫,用扁担挑柴,表演上文武并重。

丑,由宋金杂剧院本中杂班之“纽元子”省文而来,即由“纽”省作“丑”,“纽元子”之特质即为小戏中之“丑”脚。丑虽居生、旦、净、末、丑的最后一位,但实际上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在先秦古籍和《史记·滑稽列传》中就有动人的记载。他们不畏权势,不受诱惑,以冷讽热嘲讥刺帝王,讽谏朝政,可称是戏剧脚色之祖。所以流传到后世,丑在戏曲团体中的位置最高,昆剧丑行又分为付丑、小丑两个家门。

昆剧重丑角,这一行当所扮演的舞台人物,都有其独特的表演要求和“绝活”。如付丑擅演的《西厢记·游殿》中的法聪,重白口;《宋十回·活捉》中的张文远,重做功;《跃鲤记·芦林》中的姜诗则长于唱。而小丑的“五毒戏”更具特色,它通过人物的特殊表演,形象地摹拟了五种有毒动物的形态。如《雁翎甲·盗甲》中时迁的表演像壁虎,《连环记·问探》中探子的表演像蜈蚣,《孽海记·下山》中小和尚的表演像蛤蟆,《六月雪·羊肚》中张母的表演像游蛇,《武十回·诱叔》中武大郎的表演像蜘蛛等等。在这些戏中,丑角不仅仅是插科打诨,滑稽逗笑,而是在幽默的表演中见功力,戏曲界就有一句称赞丑行的谚语:“无丑不成戏。”

付丑: 昆剧之外的剧种没有付丑这个家门,花脸就只分大净、小丑两门。昆剧中大净称大花脸,小丑称小花脸,而另有一个家门就是付丑,俗称二花面。因其性格特征阴阳诡谲,奸诈刁钻,皮笑肉不笑,所以也称“冷二面”。多扮演奸臣、刁吏、恶讼师、沾光帮闲、白目秀才之类人物,和小丑相比,其扮演的人物社会地位一般都较高,是口中念佛、内心恶毒的角色。如《鸣凤记》中的赵文华、《大名府》里的李固、《浣纱记》里的伯嚭、《燕子笺·狗洞》中的鲜于佶、《绣襦记》里的乐道德、《水浒记·活捉》里的张文远等。

小丑: 俗称小花脸,所扮演的大都是较低层的人物。小丑和付丑的区别在昆剧中是相当明显的,付丑用“静工”,小丑多“滑稽”;付丑着重表现人物的内外不一,小丑则用外形率直地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相比之下,付丑角色多坏人,小丑角色多好人。

如《精忠记·扫秦》中的疯僧、《艳云亭·点香》中的诸葛暗、《渔家乐》中的万家春、《寻亲记·茶访》中的茶博士等。也有文武并重的戏,如《盗甲》中的时迁、《连环记》中的探子等。小丑里也有少数的坏人角色,如《十五贯》中的娄阿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老旦是年老妇人,用本嗓近似老生,和其他旦行不相通,如《荆钗记》的王母、《精忠记》的岳母、《牡丹亭》的杜母。

正旦采用本嗓,咬字吐音比较用力,有“雌大面”之称,大都是正直刚毅的妇人,如《琵琶记》的赵五娘、《窦娥冤》的窦娥、《慈悲愿》的殷氏。在正旦行当中有几个特殊的角色,违反传统、性情尖锐的妇人特别归成一类,她们在服装上有一特色,是把水袖翘起不用,故称为翘袖旦,如《烂柯山》的崔氏、《狮吼记》的柳氏、《蝴蝶梦》的田氏。

作旦是年幼的儿童,不分男女,作幼童打扮,如《浣纱记》的伍子、《邯郸梦》的番儿、《白兔记》的咬脐郎。其中咬脐郎头带插有雉尾的紫金冠,因此也可以雉尾生应工。

刺杀旦的著名戏码有所谓的“三刺、三杀”。刺杀他人的“三刺”是《铁冠图·刺虎》的费贞娥、《渔家乐·刺梁》的邬飞霞及《一捧雪·刺汤》的雪艳娘。被杀的“三杀”是《义侠记·杀嫂》的潘金莲、《水浒记·杀惜》的阎婆惜及《翠屏山·杀山》的潘巧云。刺杀旦并非武旦,除了刺杀时有些翻扑打斗外,演唱时必须要能准确地表现人物的个性。

闺门旦简称旦,嗓音讲究宽而甜、腔要柔,柔中仍需有抑扬顿挫,实腔与虚腔要分明,发挥抑扬最重要的就是橄榄腔。闺门旦大都扮演美貌、含蓄又富感情的深闺少女或年轻妇人,如《牡丹亭》的杜丽娘、《玉簪记》的陈妙常、《长生殿》的杨贵妃。唱腔、白口及身段都必须在细腻庄重中表达出内心的情感。

贴旦简称贴,穿坎肩彩裤,系腰巾,持团扇,不带水袖。嗓音细而脆,演唱节奏较轻快,需注意行腔运气、步法身段。贴旦大都扮演丫环或性格爽朗的少女,如《西厢记》的红娘、《牡丹亭》的春香、《钏钗记》的芸香,天真活泼但不逾矩,这和京剧中的花旦有很大的差别。

其他剧种的武旦只重开打,而昆曲的武旦唱念做打并重,要把动听繁重的唱段、高难度的作功配合在精彩的开打之中。如《扈家庄》的扈三娘、《西游记》的铁扇公主。

角指男性角色,昆曲的生角行当分为:老生(又称正生)、外、末、冠生、小生(又可分为巾生、雉尾生、鞋皮生)、武生。

老生是年长的男性,造形以黑三髯口为主,用本嗓,如《牧羊记》的苏武、《满床笏》的郭子仪、《渔樵记》的朱买臣。

外的年龄比老生更长,造形以白髯口为主,如《浣纱记》的伍子胥、《长生殿》的李龟年、《义妖记》的法海。

末是地位较次的老生,造形以黑满髯口为主,如《荆钗记》的李成、《一捧雪》的莫成、《牡丹亭》的陈最良、《长生殿》陈元礼。

冠生是有权位功名的男性,低音用本嗓,高音用小嗓,大小嗓的交换要不露痕迹。大冠生年龄较大,带髯口,以用嗓的方式与老生区别,如《长生殿》的唐明皇、《邯郸记》的吕洞宾、《千忠戮》的建文帝。小冠生年龄较轻,不带髯口,以用嗓的方式与小生区别,如《琵琶记》的蔡伯喈、《金雀记》的潘安、《牧羊记》的李陵小生用小嗓,又细分为巾生、雉尾生、鞋皮生等。巾生大都是风流潇洒的文士,如《牡丹亭》的柳梦梅、《西厢记》的张君瑞、《玉簪记》的潘必正。雉尾生头带插有雉尾的紫金冠,如《连环记》的吕布、《白兔记》的咬脐郎。鞋皮生是指穷困潦倒的书生,如《绣襦记》的郑元和、《彩楼记》的吕蒙正。

武生英武矫健,如《宝剑记》的林冲、《祝家庄》的石秀、《义侠记》的武松。

净丑角指以油彩勾出特定造型的角色,故统称花脸。昆曲的净有文净及武净(统称大面或大花脸)、白面。丑有付(又称二面或二花脸)、文丑及武丑(统称小面或小花脸)。

文净威武,如《莲花宝筏》的尉迟恭、《千金记》的项羽,其中有几个特殊的角色以红色为主,故又称红生,如《单刀会》的关羽、《风云会》的宋太祖赵匡胤。

武净粗犷,如《蒲葵传》的钟馗、《虎囊弹》的鲁智深、《铁冠图》的李固。

白面阴狠,全脸涂白,如《连环记》的董卓、《鸣凤记》的严嵩、《长生殿》的杨国忠。

付大都是性格与外表不一的人,如《跃鲤记》中姜诗的迂腐、《水浒记》中张文远的油滑。

文丑滑稽,如《渔家乐》的万家春、《义侠记》的武大郎、《孽海记》的本无。

武丑灵活,如《西游记》的孙悟空、《雁翎甲》的时迁、《连还计》中吕布的探子。

我们所熟悉的“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是戏曲程式化表演的突出特征之一,是有别于西方戏剧的重要特点。昆曲的行当划分,给其他戏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也充分表现了昆曲“百戏之祖”的突出贡献。

同类推荐
  • 南辛赏柴

    南辛赏柴

    本书作者研究柴窑多年,结合史料、实物,对自己和同好的一些瓷器藏品做了整理和研究,提出了对柴窑的新认识。
  • 中国艺术经典4

    中国艺术经典4

    本书从书法、绘画、建筑、服饰、民间传统工艺等多方面地展现了中国艺术的魅力,让青少年在阅读中受到传统艺术的熏陶,提高自己的人生品味。
  • 守望家园的小鸟

    守望家园的小鸟

    《守望家园的小鸟》是一本由独山子石化公司办公室编写的反映独山子地区生态美的观鸟画册,画册中还创作了大量的与大自然这一飞翔的精灵相呼应的美文。使得拍摄的画面伸展出诗意的翅膀。画册内越140余张摄影作品,精彩的反映了鸟儿的做客、筑巢、停留、驻足……
  • 课外雅致生活-魏晋,五代绘画艺术鉴

    课外雅致生活-魏晋,五代绘画艺术鉴

    我国古代绘画史上,第一批有确实的历史记载,以绘画的才能享有声誉的画家,出现在魏晋之际。他们不复是传说故事中的画家,也不再是文人而兼有画名。他们是东吴的曹不兴,西晋的张墨和卫协。这一批画家的出现标志着绘画艺术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 都市速写簿

    都市速写簿

    1975年到1988年,是台湾走向开放、社会力爆发的年代。整个社会都在急遽的变动之中,高楼盖入农田,工厂挤进民宅之间,与经济上升同时而来的,还有严重的交通堵塞与空气污染。人心因物欲而躁动,人们在放纵感官的同时,心灵的空虚也一一显现。摄影家阮义忠从小在台湾乡村长大,成年以后,进入台北工作生活。他以敏锐的摄影触感与深切的社会关怀,记录下那个风起云涌的八十年代。八十张照片及其背后文字,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开始与结束,台湾完成它的蜕变,阮义忠也在摄影中反躬自省,发现他的安身立命之所在。
热门推荐
  • 世界经典科幻故事全集——星球纵览的故事

    世界经典科幻故事全集——星球纵览的故事

    我们编辑的这套《世界经典科幻故事全集》包括《太空环游的故事》、《星球纵览的故事》、《海底探险的故事》、《岛上猎奇的故事》、《科学传奇的故事》、《奇异幻想的故事》、《神秘人类的故事》、《远古寻踪的故事》、《机器大战的故事》和《古堡秘影的故事》等10册内容,精选了包括法国著名科幻作家、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和英国著名科幻作家威尔斯等人的作品近百篇,既有一定的代表性,又有一定的普遍性,非常适合青少年阅读和学习。
  • 爱卿诗集·春来集

    爱卿诗集·春来集

    本诗集中部分诗作写作时间最近,为2015年春节前后乃至开春之后所作,故名《春来集》。不单是季节的春天到了,诗人的春天似乎也快到了,诗集中记录了诗人的《职场现形记》《神山》电影项目获批前后的心路历程,背后的资本运作十八般武艺按下不表。不过,骗子伊藤礼治和郑国华依然阴魂不散。伊藤礼治骗诗人时,诗人已经身无分文,向骗子伊藤礼治进贡的7万块钱一半是诗人透支的,一半是诗人的弟弟卖了自家的老爷车给哥哥的。郑国华骗诗人时,诗人本以为时来运转,遂厚着脸皮向远在美国颐养的老父老母开口,哪知道又遇到更恶毒的骗子。诗人的妹妹早已入籍美国,这些年来一直支持着不争气的哥哥。受姊妹之惠若此,故,诗人觉得独生子最不合情理。
  • ACROSS THE PLAINS

    ACROSS THE PLAIN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戴笠全传

    戴笠全传

    本书详实的叙述了戴笠一生的罪恶,同时我们也能从书中看到那个风云多变的年代人前人后的明争暗斗。
  • 冷眼观

    冷眼观

    《冷眼观》是晚清时期颇为著名的谴责小说之一。作者通过描写那奇奇怪怪的现状,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行将崩溃的晚清帝国的图卷。《冷眼观》在写作方面也是颇有成就的。结构比较完整,情节曲折,故事通俗生动。作者文笔老到,与内容相适应,全书呈现一种凄凉悲怆的情调。
  • 灵帝战神

    灵帝战神

    下界修士,无不盼望飞升,到达世人眼中的神界,修士心中的灵界。其实,灵界只是下界的倒影。一个普通的灵界乞儿,无意间踏入了修真之路,且看他如何在修真界中闯出自己的天地。
  • 星尘大帝

    星尘大帝

    传说之中一双眼可洞穿星河,一双手可改天换地,一声吼可震碎星尘。一介古族后裔沧天,开启最强血脉,崛起于微末,踏上弑神灭佛之路。
  • 王爷易推倒

    王爷易推倒

    叱咤风云的黑道公主吗,穿越成废柴无用的将门嫡女。曾经的欺凌虐待,欠了她的都要给她一一还回来。原本以为异界大陆可以成为她展翅高飞的舞台,却碰上了另类王爷的痴缠绑缚。他一脸稚气,单纯可爱:“姐姐,姐姐,你说过要永远陪在我身边的,说话就要算话哦!”他邪魅狂狷吊霸天:“你敢逃,我就打断你的腿脚,挑断你的经脉,把你的骨头一寸一寸都震碎了,看你还能往哪里去!”
  • 挽竹倾天下

    挽竹倾天下

    本文是女尊文,男主不止一个,也是穿越文,女子主奚挽竹。
  • 仙界供销商

    仙界供销商

    当仙界众仙都失去法力的时候,李逸沉肩负起了倒卖日用品的重担,让太上老君用上了抽油烟机,让二郎神爱上了眼药水,让面膜风靡仙女群,就连王母娘娘也偷偷抓住李逸沉的手,问道“你那个可以让人变白的面膜还有吗?给我一盒,我把牡丹仙子的微信号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