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是个宿命,扯起改革的大旗越早,所处的地区越落后,改革者越具悲剧性。在河北无极县掀起改革大浪的刘日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苦干实干的八年
这个已消失在大众视野之外的刘日,1985年担任无极县委书记的时候年仅三十七岁,是河北省最年轻的县委书记之一。因为真抓实干,工作出色,赢得了全县广大群众的热烈称赞。1990年,著名作家王宏甲的长篇报告文学《无极之路》使刘日成为家喻户晓的中国明星官员。1991年,中 共河北省委发出文件,称刘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赞扬和爱戴,群众称他是焦裕禄式的干部,这不仅是他的光荣,也是河北人民的光荣”。同年,中 共中央组织部授予他“全国优秀领导干部”称号。1992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他全国优秀政治工作者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他被评为全球十七名新闻人物之一。
在无极工作的八年,是刘日至今仍然引以为自豪的八年。如今的刘日仍然清晰记得,当年在无极时发生的一件事。
“有一个星期天,我正在办公室办公,忽听外面有吵嚷声,我向窗外一看,大约几百人围在县委门前,门卫把铁门锁住不让他们进。我立即告诉办公室值班人员:‘县委是老百姓的,为什么不让他们进来,赶快把门开开。’我随即下楼,问大家有什么事。有人说是果园承包纠纷。我说请大家推选十个代表来会议室先谈谈好不好?大家说好!十个农民代表坐在县委常委会议室,值班人员给他们倒上茶水。我听了他们讲的简要情况和要求之后告诉他们,请你们做好大家的工作,马上回家,三天之内给你们解决问题。代表们立即鼓掌致谢,院内等待的群众得知后,高兴地欢呼着离去。第二天下午我就和县乡有关干部到了那个村子,看了现场,听了乡村干部汇报和纠纷双方的意见,还听了部分老干部和群众的意见,之后讨论了解决方案,进行了反复协商、修改。由于矛盾复杂,分歧较大,一直到次日凌晨四点多,各方才最终达成一致,大家热烈鼓掌,纠纷解决了。”
刘日感慨地说,老百姓是通情达理的。只要诚恳地对待他们,方法得当,处事一碗水端平,尽可能公正,没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
被联名状告的悲哀
其实,这只是刘日工作中一个小细节,在无极的日子,刘日做了一系列惊动上下左右的事情,如制止了当时层层布置推广,使老百姓却怨声载道的大拆大盖的“村镇规划”,刘日要求当地把主要的人力、物力首先用于发展生产,为了此事,刘日甚至惊动国家城建部。又如刘日利用农村承包制,率众开发近十万亩荒滩种果树。当地民谣称:“三省三高六配套,六纵六横修大道。开荒种果十万亩,日光温室老鼠药。”所传颂的都是刘日率领百姓干的一桩桩实事。
据当地人介绍,为发展本县经济,刘日甚至到过监狱去物色具有“一技之长”者,在他们刑满获释成为公民之时,即聘来无极使用,此举在刘日致力于大力解放生产力的业绩中成为又一个令人惊叹之事。
与此同时,刘日还同干部队伍中的腐败现象作了不肯同流合污的斗争,也正因为反腐败,刘日而触怒了“关系网”,虽深受百姓拥护,却遭来一群干部联名告状。
1988年7月11日,河北省发生了本省无极县十三名科局级干部集体上省纪委联名状告县委书记刘日“收受贿赂,贪赃枉法”的事件。全省愕然。省委立即派联合调查组赴无极县调查,内查外调数月后,调查组向省委报告:“我们终于查获了一个廉洁的好书记。”
“告状事件”最终算了有了公正的结果。“十三名科局级干部”也只是活动于前台者,另有幕后操纵者受到了党纪处分。但作为一个反腐者,刘日日后会不会遭到腐败现象围剿而消亡,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而耐人寻味的是,和无极老百姓期望相反的是,荣耀和支持虽然为刘日赢得了巨大声誉,却没有为他带来坦荡的仕途。当荣耀降临刘日身上,他也被迫站在了很多人的对立面。
1993年刘日离开无极,调任石家庄地区行署副专员。
同年,在地市合并中,具有年龄优势的刘日成为八个正副专员中唯一未进入石家庄市新班子的人。之后,刘日被调剂到省农业开发办公室任副主任。期间,中央一度建议河北重用刘日,但刘日未改变其旁观者的寂寞身份。
“坐而写”的结局
2003年起,刘日调任河北行政学院任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正式进入教育战线。刘日从1993年的副地厅级到2003年任正厅级干部,整整十年。
有人去过刘日在河北行政学院的办公室,办公室很简陋,地面是陈旧的水磨石,沙发是用过多年的旧沙发。办公室茶几上堆满了书籍,地上是一堆堆的建议稿印刷品,有的稿子上都写着“供领导参考,请勿外传”。
原来,刘日在处理河北行政学院日常行政工作之余,还潜心研究公共管理改革,撰写了大量建议,寄给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包括县委书记县长、市委书记市长、省委书记省长和中央部长,甚至更高层的领导。其中有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建议,进行直接选举县长试点工作的建议,我国死刑的适用仍应坚持“少杀慎杀”原则的建议,以“少杀慎杀”为突破口解决死刑核准权收回中的问题的建议,修改我国刑法的建议,平反冤假错案的建议,河北省水资源状况分析及节水的建议,节约资源的建议,实行“奖一、放二、禁三”的生育政策的建议等,最多的是法律方面的。
和一些人的建议动辄引用领导人的言论不同,刘日关于法律的每一份建议都像是一篇学术文章,其中引用的孟德斯鸠、格劳秀斯、培根、贝卡利亚、博登海默、高铭暄、马克昌、赵秉志、陈兴良等法学家的论述非常贴切。他的一些建议不乏创新。例如,在修改刑法的建议中,他建议将刑法第395条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改为“巨额财产折半后参照贪污贿赂罪量刑”。
失去舞台的刘日“位卑不敢忘忧国”,他说:“我虽然没有了舞台,但还应尽匹夫之责。我能做的就是把自己从政的体会和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写出来,送给各级领导干部参考,希望他们把事情做得更好,让老百姓多多受益。”
许多建议泥牛入海。但也有让刘日感到欣慰的,他的有些建议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些部门给他来信表示感谢,包括一些高层领导对他的建议也有批示。《南方周末》对他的一篇采访,曾引起轰动效应。在采访中,刘日呼吁,为了解决人才浪费、人口老龄化和养老金严重不足等问题,建议将干部退休年龄由六十岁推迟到六十五岁至六十七岁,担任省部级及以上领导职务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特殊人才,年龄还可以适当放宽一些。
而刘日在2009年撰写的《“新后备干部”、“新提拔干部”应率先公示财产》一文再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文章甫一刊登,立即被各大媒体和网站转载,围绕着官员财产公示的争论也随之展开,迄今没有止息的迹象,刘日也因此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但这仍然没有改变他被废黜的命运。如今的刘日,因为“年龄原因”,已被免去河北行政学院(河北管理干部学院)党委委员、书记、常务副院长职务,现任河北省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河北行政学院教授。
改革无疑是成功的,但“坐而写”却是改革者刘日得到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