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法
操作方法
用拇指、掌根、肘尖或者食、中、无名指重叠,压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
按法又分为以下几种:
◎指按法:拇指伸直,其余四指握拳护住拇指指间关节处,用拇指指峰或罗纹面按压。其特点是接触面积较小,刺激的力量可轻可重。多用于穴位的按摩。按压的力量以有发胀、发酸的感觉为宜。
◎掌按法:用掌根或全掌按压身体某一部位。其特点是接触面较大,刺激缓和。
◎肘按法:屈曲肘关节,用肘尖部进行按压。多用于软组织丰富的深在部位或穴位,如腰臀部、大腿部。
注意事项
◎操作时用力方向要垂直,用力要由轻渐重,稳而持续,按时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能移动。
◎轻按为补,重按为泻。
作用
放松肌肉,开通闭塞,通经活络,活血止痛。
适应证
按法在临床上常与揉法结合应用,组成“按揉”复合手法。指按法适用于头痛、胃脘痛、腹痛、四肢痛、晕厥;掌按法适用于急慢性腰痛、腰背肌肉痉挛、脘腹胀痛、消化不良;
肘按法适
用于腰肌强硬、顽固性腰腿痛、急性腰扭伤等症。
摩法
操作方法
◎掌摩法:是用掌面附着于一定部位上,以腕关节为中心,连同前臂做节律性的环旋运动。
◎指摩法:是用食、中、无名指指面附着于一定的部位上,以腕关节为中心,连同掌、指做节律性的环旋运动。
注意事项
◎操作时肘关节自然微屈曲(120°~145°),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动作要缓和而协调。
◎用力要均匀、平稳,不可按压,不带动皮下组织。
◎频率每分钟120次左右。
和中理气,消积导滞,活血祛瘀,调节肠胃蠕动。
适应证
作用
本法刺激轻柔缓和,是胸腹、胁肋腰背用手法。掌摩适用于胸腹、胁肋腰背部;指摩适用于头面、腹部。适用于消化不良、脘腹胀痛、泄泻、便秘、月经不调、闭经、盆腔炎、失眠等症。
一指禅推法
操作方法
用大拇指指端、罗纹面或偏峰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挺胸收腹,呼吸自然,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悬腕,肘关节略低于手腕,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关节做屈伸活动。腕部摆动时,尺侧要低于桡侧,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于治疗部位上。
注意事项
◎上肢肌肉放松,拇指指端自然着力,不可用蛮力下压,拇指要盖住拳眼。
◎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
◎本法刺激量中等,接触面积小,作用深透,频率掌握在每分钟120~160次。
作用
舒筋活络,调和营卫,祛瘀消积,健脾和胃。
适应证
适用于内、外、妇、儿、伤各科多种疾患,尤以治疗头痛、失眠、高血压、关节疾患、消化道疾病等病见长。
一指禅偏峰推法
操作方法
医者掌指部自然伸直,拇指内收,以拇指桡侧偏峰着力于治疗部位,腕关节放松,然后沉肩、垂肘,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摆动,带动拇指的掌指关节或拇指的指骨关节的屈伸活动,使所产生的功力作用于治疗部位。
注意事项
◎腕关节要放松。
◎动作要轻快。
◎着力点要吸定。
◎频率为每分钟160次。
作用
舒筋活络,调和营卫,清脑明目,镇静安神。
适应证
失眠,头痛,头晕,近视眼,或视物酸胀,干涩,两眼视物模糊,牙痛,面瘫。
掌推法
操作方法
用全掌或掌根接触皮肤,着力向同一方向推动。
注意事项
◎操作时掌要紧贴体表,用力要稳,速度要缓慢而均匀。
◎由于施行掌推法时皮肤间摩擦力较大,为避免损伤,可适当地使用按摩介质凡士林、滑石粉等。
作用
舒筋活络,疏泄积滞,宣化壅塞,增强肌肉的兴奋性,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疲劳。
适应证
本法多用于胸腹、腰背、四肢部,适用于胸腹胀痛、腰背、四肢酸痛等症。
拿法
操作方法
用大拇指和食、中两指,或用大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对用力,在一定部位和穴位上进行节律性的提捏。
注意事项
◎操作时,用力要由轻而重,再由重到轻,不可突然用力,动作要缓和而有连贯性。
◎本法的强度比较大。一般以施术时感觉酸胀、微痛,放松后感觉舒展为宜。如拿后疼痛不消失,说明用力太大,可施以揉摩法,以缓解不适感。
作用
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开窍醒神,镇静止痛,消除肌肉疲劳。
适应证
多用于四肢、颈背部斜方肌及肩部三角肌等部位,适用于头痛、项强、四肢关节及肌肉酸痛等症。
揉法
操作方法
用手掌或手指着力吸定皮肤表面做轻柔和缓的转动,并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的手法。
注意事项
◎操作时腕部放松,动作灵活,前臂发力,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一起带动吸附的位置做回旋动作,整个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性。
◎揉动手掌或手指不能离开接触的皮肤。
◎用力应轻缓而均匀,一般先轻后重再轻。
◎频率为每分钟50~100次。
宽胸理气,活血散瘀,消肿止痛,健脾和胃。
适应证
作用
多用于头面及胸腹部,适用于治疗头痛、头晕、失眠、咳嗽、胸闷、胃肠道疾患、软组织损伤肿痛等。
擦法
操作方法
用指面或掌面着力于身体某一部分,进行直线往返摩擦。
注意事项
◎紧贴皮肤,直线往返。
◎往返距离要长。
◎压力均匀适中,不使皮肤折叠。
◎节奏感强。
◎加适当介质。
◎频率以每分钟120次左右为宜。
作用
益气养血,活血通络,祛风散寒,健脾和胃。
适应证
本法作用力浅表,适用于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良、腰背酸痛、肢体麻木及软组织损伤等。
搓法
操作方法
用双手掌面夹住一定的部位,相对用力做快速搓揉,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
注意事项
◎操作时双手用力要对称,要求柔和、轻快、均匀、不间断,搓动要快,移动要慢。
◎本法作用力可达筋腱、骨骼,强度小时感到筋肉松展,强度大时则有明显的酸胀感。
◎频率一般为每分钟30~50次。
作用
调和气血,舒筋通络,放松肌肉,祛风散寒。
适应证
适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部,以上肢部最为常用,适用于四肢麻木不仁、软组织损伤、胁肋部闷胀疼痛等症,一般作为推拿治疗的结束手法。
捏法
操作方法
◎三指捏:是用大拇指与食、中两指夹住肢体,相对用力做一紧一松挤压。
◎五指捏:是用大拇指与其余四指夹住肢体,相对用力做一紧一松挤压。
注意事项
◎用力应均匀、柔和,切忌突然用力或用劲进行挤捏,移动要连续。
◎手法强度可轻可重,轻者病人感到温和舒展,重者病人则有酸胀感。
◎速度快者每分钟100~120次,慢者每分钟30~60次。
作用
行气活血,舒筋通络,缓解痉挛,强身健体。
适应证
本法多用于头部、颈项部、四肢及背脊,适用于肌腱和关节囊内部及周围因风寒引起的肌肉关节疼痛。
指骨间关节滚法
操作方法
用大拇指指端、罗纹面或偏峰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挺胸收腹,呼吸自然,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悬腕,肘关节略低于手腕,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要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关节做屈伸活动。
注意事项
◎操作时要注意肩、臂、腕尽可能放松,肘关节微屈(约120°)。
◎腕部摆动时,尺侧要低于桡侧,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于治疗部位上。
◎手法吸定的部位要紧贴体表,不能拖动、碾动或跳动。
◎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
◎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
作用
舒筋活血,疏松脉络,滑利关节,缓解肌肉、韧带痉挛,增强肌肉、韧带活动能力,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肌肉疲劳。
适应证
滚法压力大,接触面也较大,虚弱者用尺侧滚,强壮者用第5掌指关节滚,适用于肩背、腰臀及四肢等肌肉较丰厚的部位,适用于头痛、项背痛、偏瘫、运动功能障碍(外伤、紧张、痉挛)、关节筋骨酸痛、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梨状肌综合征等。
掐法
操作方法
将拇指的末节呈屈曲状,以屈曲指端的指甲在肢体的某部或穴位处用力向内斜下方掐陷。
注意事项
◎操作时要用手帕之类覆遮指甲,防止掐伤皮肤。
◎用力要逐渐加重,待得气后须持续1分钟左右。
◎操作后要继续施以揉法,以缓和刺激,减轻局部的疼痛反应。
作用
开窍醒神,回阳救逆,祛风散寒,兴奋神经。
适应证
多用于面部及上肢部,适用于晕厥、休克、中暑、高热惊风等症,轻掐也可治疗感冒、头痛等症。
抖法
操作方法
用单手或双手握住患肢远端,做连续的、小幅度的、频率较高的上下抖动。
◎抖上肢法:医者用双手或单手握住患者的手腕部或手掌部,将其上肢慢慢地向前外侧抬起60°左右,然后稍用力做连续的、小幅度的、频率较高的上下抖动,并使抖动的幅度由腕关节逐渐传递到肩部,使肩关节和上肢产生舒适的感觉。
◎抖下肢法:患者取仰卧位,下肢放松伸直。医者站于其脚后方,用单手或双手分别握住患者的两踝部,使下肢呈内旋状,并提起离开床面,然后做连续的、小幅度的、频率较高的上下抖动,使髋部和大腿部有舒适放松的感觉。
◎抖腕部法:患者取坐位,腕关节放松。医者用双手拇指按放于腕背部,两食指相对,横置于患者腕关节掌侧横纹,将功能手拇指和食指相对用力捏住患者腕关节上下横纹并做相反方向的快速搓动,带动腕关节做频率较快的、连续的、小幅度的上下抖动;或者医者用食指桡侧抵住患者腕关节掌侧,大拇指按住前臂近腕关节处将其前臂上下快速运动,使腕关节产生小幅度的、连续的、频率较快的上下抖动。
注意事项
◎操作时振动的幅度要小,频率要快,抖上肢每分钟200次左右,抖下肢每分钟100次左右。
◎抖动的力量要均匀,使力量持续不断地传递到近端。
◎常与搓、捻法配合,作为治疗的结束手法。
作用
疏松经脉,通利关节,松解粘连,松弛肌肉,消除疲劳。
适应证
应用于上肢时常配合搓法,作为上肢或者肩部治疗的结束手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肩部伤筋以及肩、肘关节酸痛、活动不利等。应用于下肢时常配合搓法、叩法以及牵引等方法,用于治疗腰部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退行性病变。
拍法
操作方法
用虚掌、手指有节奏地平稳拍打体表的一定部位。
注意事项
◎操作时手指自然并拢,掌指关节微屈,指间关节伸直,平稳而有节奏地拍打患部。
◎拍打后迅速提起,不要在拍打部位停顿,用力宜先轻后重。
◎在按摩快结束时应用,故勿使用暴力,但在治疗肌肉萎缩麻木、神经麻痹等病时,在病区或穴位上使用揪法以后则需用重力拍打。
◎频率要均匀,一般以每分钟80~160次为宜。
作用
轻力行气止痛,疏松肌肉,抑制神经;重力则活血通络,祛风散寒,兴奋神经。
适应证
适用于肩背、腰臀及下肢部。对风湿酸痛、局部感觉迟钝或肌肉痉挛等症常用本法配合其他手法治疗。
点法
操作方法
用拇指指端或中指近端关节屈曲突起部位着力于一定部位或穴位,用力深压揉动。
注意事项
◎操作时腕部平伸,前臂静止发力,逐渐用力点压,不要移动,或加以轻微震颤则收效更显著。
◎操作时间不宜过长,并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术后加以揉按,以缓解不适之感。
作用
畅行经脉,行气镇痛,解除痉挛,调和脏腑。
适应证
多用于背臀部腧穴及肌肉较薄的骨缝处,适用于头痛、失眠、神经衰弱、偏瘫、腰痛、坐骨神经痛、关节痛等症。
叩法
操作方法
两手五指屈曲成空心拳,以小鱼际或拳心着于皮肤,上下交替而有节奏地叩打需按摩的部位。
注意事项
◎操作时用力要稳,由轻到重,切忌实拳叩打。
◎叩击的速度宜连续而均匀,速度以每分钟50~100次为宜。
作用
行气通络,疏松肌肉,滑利关节,兴奋神经,消除疲劳。
适应证
多用于肩部、腰背及四肢,适用于头痛、头晕、耳鸣、关节扭挫伤疼痛、偏瘫、肌肉萎缩、四肢麻木疼痛、阳痿、遗精。
拨法
操作方法
用拇指或食、中、无名指的指端来回拨动肌肉或肌腱。
注意事项
◎操作时要由轻到重,以病人能忍受为度,勿用暴力。
◎手指拨动的方向与肌纤维走行方向相垂直。
◎频率以每分钟60次左右为宜。
作用
缓解肌肉痉挛,松解组织粘连,舒筋通络,滑利关节,消肿止痛。
适应证
多用于颈、肩、背、腰、臀、四肢部肌肉、肌腱、筋膜等部位,适用于落枕、肩周炎、颈椎病、偏瘫、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病。
抹法
操作方法
用单手或双手拇指罗纹面紧贴皮肤,做上下交替或左右往返移动。
注意事项
◎操作时用力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要自上而下,自左而右,自中间向两侧或自两侧向中间顺序操作,每次往返都要按此顺序。
◎可涂些润滑剂,以免推破皮肤。
作用
开窍镇静,清醒头目,行气散血,扩张血管,增强皮肤弹性。
适应证
本法常用于头面及颈项部,适用于头晕、头痛、失眠、颈项强痛、腰背酸痛、脘腹胀痛、呕吐等症。
捻法
操作方法
用拇指的罗纹面和食指的罗纹面夹住治疗部位,稍稍用力,做对称的捻线状的快速来回捻动。
注意事项
操作时肩肘关节要放松,捻搓动作要灵活,移动要快,要有连贯性。
作用
疏通关节,理筋通络,缓解痉挛,消肿止痛。
适应证
多用于手指、脚趾小关节或浅表肌肤部位,适用于四肢末梢麻木、四肢小关节扭挫伤、小儿科疾病等。
振法
操作方法
以指和掌吸附于治疗部位,做频率密集的快速震颤动作。以手指端着力震颤者称为指振法,以手掌着力者称为掌振法。
注意事项
◎操作时前臂和手部的肌肉要强力地做静止性用力,使功力集中指端或手掌上,这样手掌上就会发生快速而强烈的颤动。
◎在每一部位的治疗时间不少于2分钟,使治疗部位感到温暖舒适。
◎振动频率要快,每分钟可达600次左右。
作用
放松肌肉,调节神经,消除疲劳,解痉止痛,调节胃肠功能。
适应证
振法刺激柔和舒适,指振法常用于胸腹部及头面部,掌振法则主要用于胸腹部和肩背部。
◎在胸腹部应用,具有温中理气、消食导滞、调节胃肠功能的功效。
◎在头面部应用,具有疏经通络、镇静安神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失眠和脑震荡后遗症、头痛等。
◎在背部应用,具有活血止痛、疏经通络的功效。常与揉法、擦法配合运用,治疗肩背部肌肉酸痛、肿胀等症。
击法
操作方法
◎拳背击法:手握空拳,腕关节伸直,然后做屈伸肘关节运用拳背平击治疗部位。
◎拳心击法:手握空拳,拇指放于食、中指中节之间,然后用拳心平稳而有节奏地叩击体表治疗部位。
◎拳眼击法:双手或单手握空拳,用下拳眼(尺侧小鱼际及掌指部)连续捶击治疗部位。
注意事项
◎用力要由轻到重,快速、短暂、垂直叩击体表。
◎击打时速度要均匀,并且有节奏感。
◎频率以每分钟120次左右为宜。
作用
疏通经络,宣通气血,通透毛孔,祛邪达表,祛风散寒。
适应证
◎在颈项部应用,常配合滚法、拿法等治疗颈项部肌肉酸痛、板滞、左右活动不利以及上肢麻木等症。
◎在腰背部应用,常配合按法、揉法、滚法等方法,用于治疗腰背部肌肉酸痛、活动受限等症。
◎用于指缝处,称为披指缝。让患者叉开五指,医者用侧掌击法逐个劈击指缝。这是内功推拿中的一种手法,常用于治疗手指麻木、不舒等症。
此外,用双手交替轻击患处,还有消除疲劳、放松肌肉等作用。对因劳累或运动过度而致的肌肉酸痛,亦常用于本法治疗,故是运动按摩、休闲按摩的主要手法之一。
滚法
操作方法
手指自然弯曲,用手背第5掌指关节背侧吸定治疗部位或穴位,肩关节放松,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做摆动,带动腕关节的屈伸以及前臂的转动,使手掌背部在治疗部位上做来回滚动。
注意事项
◎手掌背部要紧贴于体表,不可跳动或摩擦。
◎力量要均匀,动作协调而有节律。
作用
活血祛瘀,舒筋通络,解痉止痛,滑利关节。
适应证
头痛,关节酸痛,麻木不仁,活动障碍,肩背疼痛。
扳法
操作方法
◎颈项部扳法:
⊙颈项部斜扳法:患者头部略向前屈。医者一手抵住患者头侧后部,另一手抵住对侧下颏部,使头向一侧旋转至最大限度时,两手同时用力做相反方向的扳动。
⊙旋转定位扳法:患者坐位,颈前屈到某一需要的角度后,医者在其背后,用一肘部托住其下颏部,手则扶住其枕部(向右扳则用右手,向左扳则用左手),另一手扶住患者肩部。托扶其头部的手用力,先做颈项部向上牵引,同时把患者头部做被动向患侧旋转至最大限度后,再做扳法。
◎胸背部扳法:
⊙扩胸牵引扳法:患者坐位,令其两手交叉扣住,置于项部。医者两手托住患者两肘部,并用一侧膝部顶住患者背部,嘱患者自行俯仰,并配合深呼吸,做扩胸牵引扳动。
⊙胸椎对抗复位法:患者坐位,令其两手交叉扣住,置于项部。医者在其后面,用两手从患者腋部伸入其上臂之前,前臂之后,并握住其前臂下段,同时医者用一侧膝部顶住患部脊柱。嘱患者身体略向前倾,医者两手同时做向后上方用力扳动。
◎腰部扳法:
⊙腰部斜扳法:患者侧卧位,医者用一手抵住患者肩前部,另一手抵住臀部,或一手抵住患者肩后部,另一手抵住髂前上棘部。把腰被动旋转至最大限度后,两手同时用力做相反方向扳动。
⊙腰部旋转扳法:
直腰旋转扳法:患者坐位,医者用腿夹住患者下肢,一手抵住患者近医者侧的肩后部,另一手以患者另一侧腋下伸入抵住肩前部,两手同时用力做相反方向扳动。
弯腰旋转扳法:患者坐位,腰前屈到某一需要角度后,一助手帮助固定患者下肢及骨盆。医者用一手拇指按住需扳动的脊椎的棘突(向左旋转时用右手),另一手勾扶住患者项背部(向左旋转时用左手),使其腰部在前屈位时再向患侧旋转。旋转至最大限度时,再使其腰部向健侧侧弯方向扳动。
◎腰部后伸扳法:患者俯卧位。医者一手托住患者两膝部,缓缓向上提起,另一手紧压在腰部患处,当腰后伸到最大限度时,两手同时用力做相反方向扳动。
注意事项
◎动作必须果断而快速,用力要缓慢、均匀、稳实,两手动作配合要协调。
◎扳动的幅度及方向,不能超过各关节的生理活动范围,以避免引起不良反应。
作用
舒筋通络,滑利关节,纠正解剖位置的失常。
适应证
本法临床常和其他手法配合使用,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常用于脊柱及四肢关节,治疗关节错位或关节功能障碍等病症。
摇法
操作方法
◎颈项部摇法:用一手扶住患者头顶后部,另一手托住下颏,做左右环转摇动。
◎肩关节摇法:用一手扶住患者肩部,另一手握住腕部或托住肘部,做左右环转摇动。
◎髋关节摇法:患者仰卧位,髋膝屈曲,医者一手托住患者足跟,另一手扶住膝部,做髋关节环转摇动。
◎踝关节摇法:一手托住患者足跟,另一手握住足趾部,做踝关节环转摇动。
注意事项
◎动作要协调、缓和,用力对称、稳实。
◎摇动方向及幅度须在患者生理许可范围内进行,由小到大,由慢到快。
作用
通利关节,调整间隙,整复紊乱,缓解痉挛,松解粘连。
适应证
椎体病变,关节紊乱,骨质增生,关节劳损,韧带损伤。
上述按摩手法对人体的刺激程度不同,有轻刺激,如摩、揉、推等;有重刺激,如按、拿、掐、擦等。另外,虽是同一种手法,由于用力不同,也有轻重刺激之分。轻刺激能起兴奋作用,多用于气血不足、身体虚弱的虚寒病人或慢性病;重刺激能起抑制作用,多用于身体强壮的病人或急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