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尝君说:参加不参加联合国军去打秦国,这个问题很敏感。打秦国则结秦之仇,不打吧则触五国之怒。我们齐国现在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啊……那有同志要问了,夹缝中到底能不能求生存呢?能不能呢?
孟尝君说到这里故意停顿了一下,然后看一眼齐泯王。
齐泯王是一脸的聚精会神。
他甚至张大了嘴巴在等孟尝君的答案。
孟尝君又看一眼苏秦。
苏秦在闭目养神。
孟尝君决定挑逗一下苏秦:苏大人,你说我们能不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呢?
苏秦缓慢地睁开眼睛,轻笑一声:我们齐国也是大国了,干吗老想夹缝中求生存之道呢?我的态度已经表明了:打秦国势在必行。说什么打秦国则结秦之仇,结秦之仇又怎么样?只要六国同仇敌忾,秦国就不在话下。
孟尝君:六国同仇敌忾?六国要真能同仇敌忾,苏大人怕也不会在我们齐国屈就吧……
苏秦不说话了。
因为他无话可说。
的确,六国要能同仇敌忾,他也不会从赵奔燕,再从燕奔齐了。
人心多诈。苏秦在多诈的人心中惶惶然如丧家之犬,只留下一路的惊慌。
当然还有些许难与人言的艳遇。
齐泯王开始催促孟尝君往下说。他现在只关心这个人的意见。
孟尝君也不再与苏秦口舌争锋。
因为胜负已定。
而他从来不打落水狗。
这叫留有余地。
这也是“三千门客”的智慧在他身上的体现。
现在,他之所以能够游刃有余地回答齐泯王的问题,也是因为他站在“三千门客”的脑袋上。
不错,是站在他们的脑袋上。这些外脑所产生的合力可以解决世上任何一个疑难问题。
孟尝君建议齐泯王,在当前形势下,应该出兵,但是要“缓其行”。齐军要做到不出头,跟在其他五国的屁股后面,随时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决定进退。这样做,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既不结秦之仇,也不触五国之怒。
齐泯王采纳了孟尝君的建议。
齐泯王觉得,这是全世界最好的建议了。不偏不倚。游刃有余。
孟尝君带着两万人马出发了。
这是一次游移不定的出发。
还没有走出齐国的国境线,孟尝君同志就悍然“病”倒了。从此以后,他开始到处求医问药,与自己身上的“病魔”作坚决的斗争。
与此同时,函谷关外,韩赵魏燕四国在联合国秘书长兼联合国军总司令楚怀王的领导下,准备与秦军决一死战。
原本,他们还耐心等待齐军的到来。但孟尝君久病不愈,楚怀王也就不耐烦了——他奶奶的,少了张屠户,老子就不吃肉了不成?
他下令,五国联军向秦军发起攻击。
但是,联合国军里一片静悄悄。
人人都在观望。
人人都在鼓励他人率先出击。
人心如水。
还是人心如水啊。
名义上楚怀王是联合国军总司令,但是各参战部队并不听他的。
他们听自己指挥官的。
楚怀王那叫一个无可奈何。
他也消极怠工了。
他奶奶的,楚军也不是后娘养的,凭什么冲锋在前,享受在后?!
于是一道人间奇观横空出世。
秦军大开关门,热烈欢迎联合国军进驻,五国联军却你推我让,人人都不敢做领头羊。
因为一个道理不言自明。
做领头羊者,决没有好下场。
樗里疾感觉他的人生很无趣。
没有对手。
在他看来,人生存在的唯一乐趣就是找到对手,然后和他过招。
可现如今,樗里疾孤独地倚靠在函谷关的关门前,看风起云卷,看日出日落,看五国联军就是不敢冲过来。
作为函谷关的秦守将,樗里疾能言善辩,足智多谋,被秦人称为智囊。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智囊的孤独。
这是他难与人言的落寞。
几天之后,樗里疾终于发力。
他把楚怀王给打了。
准确地说,他把楚怀王的部队给打了。
樗里疾先出奇兵,截断楚军的粮道,然后趁楚军一片军心浮躁之际,狠狠地偷袭了他们。
楚怀王只得跑了。
带着残兵败将快马加鞭地跑了。
这是带有示范意义的逃跑,因为其他四国参战部队模仿楚军的逃跑方式,争先恐后地离开了函谷关,只留下樗里疾继续孤独地倚靠在函谷关的关门前,看风起云卷,看日出日落。
叹人世间对手难觅。
五国联合作战的失败成就了一个人的胜利。
孟尝君。
当多国部队排山倒海般地逃出函谷关时,孟尝君的病奇迹般地痊愈了。
他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在齐泯王面前。
齐泯王恶狠狠地将一百斤黄金赏给他。
很多人都被齐泯王的重赏惊呆了,但是孟尝君却觉得,一点不多。
因为在这场联合军事行动中,齐军的似战非战状态为齐国赢得了极大的战略空间。秦王一定会对齐国的举动印象深刻——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齐国将不是秦国的重点打击对象。而其他参战五国毫无疑问会受到秦国的一一报复。
这,就是齐国的胜利。
更是孟尝君的胜利。
但孟尝君没有私吞他的胜利成果——他把百斤黄金分发给了他的三千门客。
这是一种投资,而投资是有回报的。孟尝君相信,他今后的回报将源源不断。
楚怀王害怕了。
他没有怕秦王,是怕孟尝君。
一个人,养着三千食客,如此懂得进退之道,这是怎样的一个人?
更可怕的一点是,如果齐秦两国结盟,六国联盟将很快瓦解。
人心不稳。
人心似水。
函谷关之战已是昭然若揭。
当多国部队排山倒海般逃出函谷关时,楚怀王觉得,修复人心的工作应从自身做起。
也应从孟尝君身上入手。
他决定以国家的名义,重重地贿赂这个有极大能量的人。
孟尝君接受了他的贿赂。
因为他的门客告诉他,接受一个人的贿赂有时候仅仅是姿态问题,并不一定要作出实质性的回报。
再者说了,齐国作为其他六国舍命争夺的对象,是齐国的荣光,也是齐国可以游刃有余、借机制衡六国的一个战略机会。
战略机会总是稍纵即逝,不好好把握简直对不起那些自以为聪明的做局者。
孟尝君很快就明白了这个道理。
从此以后,孟尝君成了战国江湖上最大的受贿者。但他受贿有个特点,那就是只受贿,不表态。
漂泊者之死
当那把致命的刀捅进肚子里的时候,苏秦在一瞬间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作为一个浪迹江湖多年,有着重大国际影响的人物,苏秦经常会幻想自己的死法。
那一定是不得好死。
因为仇敌太多。
因为人生太过传奇。
而一个传奇者之死决不可能是平淡无奇的。
现如今,那把宿命之刀终于捅进来了,就在孟尝君如日中天之际。
当然,苏秦明白,行刺者的主谋绝对不是孟尝君。
因为他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是孟尝君的时代。换言之,他不是孟尝君的绊脚石,所以,杀他者另有其人。
这个人为什么要杀他,为什么对他这个战国时代最著名的多余者如此耿耿于怀?这样的疑问是苏秦要搞清楚的。
只是血在流,天边的夕阳在慢慢下沉。苏秦明白,他不可能活着看到这个行凶者,更不可能活着为自己报仇了。
苏秦死了。
这是一个漂泊者之死。
他死于非命。
很多人在叫好。
齐泯王发布告示,说苏秦是燕国打入秦国内部的间谍,死有余辜。希望刺客勇敢地站出来,接受他给予的国家奖赏。
刺客果然站出来了。因为齐泯王的布告写得那叫一个真诚。
和充满诱惑。
齐泯王的布告上说,对待为国除奸的壮士,他要“赏以千金”。
但是刺客没有得到千金。
而是得到一根绳子。
他被齐泯王给绞死了。
刺客到死都不明白这是个无间。
苏秦使的无间。
苏秦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附在齐泯王的耳朵旁如此这般了一番,这才在死后为自己报了仇。
齐泯王之所以会依计而行,那是因为他发自肺腑地相信——苏秦是有功于齐国的,尽管苏秦的国际影响力日渐衰微,但他在齐国这么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齐国不能亏待了他。
他齐王不能亏待了他。
齐泯王为苏秦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齐国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各有关方面负责人都出席了这个追悼会,齐泯王亲致悼词。他先是深情地追忆了苏秦同志自学成才的青春岁月,高度赞扬他致力于世界和平特别是促成六国之盟所作的努力,在悼词的最后部分,齐泯王对苏秦用上了呕心沥血、任劳任怨、鞠躬尽瘁、克己奉公、公而忘私、日理万机等形容词,借以表彰他对齐国走向新时代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追悼会开得很成功,很多人泪如雨下,不能自已。
齐泯王也眼圈红红的,难受得几天吃不下饭。
但是,更令他难受的一件事发生了。
有传言说苏秦不是假无间而是真无间。
他真是燕国打入齐国内部的间谍,主要目的就是坏齐之政。
传言很快得到了证实,因为燕国也开追悼会了,深切缅怀这位举世罕见的国家间谍。
齐泯王抓狂了。
他奶奶的这是嘲笑他的智商啊。
齐国的追悼会是他主持召开的,那些令人不忍卒读的形容词是从他嘴里读出来的——苏秦这是在玩他!
一个死人玩一个活人。
更难堪的事情还在于,他轻信苏秦的临终遗言,设计捉拿并绞死了刺客——他就是这样被苏秦玩得团团转啊?!
齐泯王决定报复。
他丢不起这个人。
齐国丢不起这个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