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67600000096

第96章 化作一片光辉——读田禾的诗

我曾经为一首民歌

而深深感动过

那些带野柿子味的民歌

和家园大片大片的阳光

如今离我渐行渐远了

使我既听不到歌声

又望不见花朵

(见田禾《感觉家园》)

一个被乡村忘记,而没有忘记乡村的诗人,一个被乡音遗弃,而没有遗弃乡音的游子,这就是田禾。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固执依着故土的墙根,在月光下吟唱的蟋蟀,听到了那在微凉的夜露中漫漶开来的歌声,带着潮润、乡愁、忧伤和内心的温情,诉说着对土地岁月的虔敬,对季节的敏感,对生生死死中生命的怀念。当然,还有些许呓语般的喃喃的孤寂。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了他为什么“总是在月亮升起的时候”想起他的父亲和乡村了。想一想吧,离开了那野柿子味的民歌,和家乡大片大片的阳光,还有花朵,都看不见了,你曾经深深为之感动过的,现在,你又能为哪些人与事再一次深深地感动呢?

一个执拗地将他的灵魂和歌喉栽在乡土之上的诗人,我不以为这是一种矫情。除非他的人格已经裂变,品德已经变质。只要你读一读他连篇累牍地怀念父亲的诗,你就会找到他的目光为什么总萦绕在僻远的山乡,江南之南,就像一片挥之不去的云彩。《父亲的手》、《年年思念父亲》、《想念父亲》、《月亮下的哀思》、《多年前的那个夜晚》以及组诗《二十四节气》中反复出现的辛劳耕作的牛马一样的父亲,山一样无言、高大的父亲,骨瘦如柴的父亲,爱子如命的父亲。

“总是在月亮升起的时候/想起父亲/总见他在月亮西沉时/糊一个泥人儿回家/母亲为他打来热水/父亲伸出那骨瘦如柴的手臂/擦洗过去/把我拉到他的身边/粗糙的喉咙突然嘶哑了:/孩子/农村人苦/日后好好读书/跳出这个家!(《月亮下的哀思》)”父亲突然嘶哑的喉咙一定是祖祖辈辈农民对自己的生存困境久久的积郁,而无法一下子倾吐的伤心。我们同时看到了一个农民父亲肩上无法承受的重担,读之感到欲哭无泪,寒意袭人。在《父亲的手》这首诗里,我们读到了诗人对一双浓缩了半个世纪阳光的、结满老茧的双手的讴歌。那双手既爱抚过“我”,也打过“我”,但这样的巴掌“是照我如何做人的一面镜子”;这双手亲手抚摸过他种下和收割并养活我们的每一粒粮食,因此,“每一粒都浸透了父亲的汗水”。就是这样一双“打磨泥土抚弄庄稼的手”,诗人抓着,走人生路,“心里最踏实”。诗人对农民父亲双手的崇拜,已经到了神化的地步。这样的伦理心态非常适合诗歌所要求的纯粹。父亲的手已经超越一般意义上的肢体,它还是父爱、民族坚韧精神的象征,土地和岁月意义的象征。这在诗人另一首《年年思念父亲》的诗句中可以得到佐证:“父亲/是勤劳善良的农民/他的可贵品质/注满了我成长的童年/也注满了我后来/成长的诗歌”。诗人害怕失去许多宝贵的东西,逝去的父亲可能会带走那一切,因此他在期待着父亲归来:“年年思念父亲/年年艾叶插到门楣上/父亲没有回来/梅开了/雪落了/新年的饺子在风中凉了/父亲还是没有回来”。我们知道这种期盼只是幻觉,就像期盼流水回头一样。但是我们谁也无法阻挡诗人在内心默默的呼唤,这也许是防止自己的人生摇晃的一种咒语,让自己入定,坚守着从父辈手上传下的德行,也许这才是此类怀念诗篇的真义。

他的长诗《想念父亲》和组诗《父亲》依然重复着这样令人酸心的主题,依然是持久的呼唤,如召魂一样。

“父亲是一架固执的犁/岁月被耕耘了半个世纪/还没有耕酥/生活的树梢/被犁发了一朵朵二月的山花/板结的日子/被犁得像棉絮一样松软”(《耕耘》)。这是温暖的回忆,烘燃了自己的心灵的冬天。

“母亲把寒冬煮得烫烫的/把酒烫得热热的/父亲不需要烤天鹅/我也不需要红烧鸡/有两碗红薯干/也能饮上个痛快/打着饱嗝”(《寒冬》)。这是知足的回忆,它告诉和叮嘱我们:简朴的生活可能更让人得到幸福。

“今夜/月饼再不是笔画的了/……父亲/我的父亲/少个白天拧太阳的汗水/多少个夜晚补月亮的残缺/总也是为了把这一天/盼到”(《中秋节》)。这是甜蜜的回忆,它表现的是劳动和创造的圆满,辛勤的劳作是享受的源泉。

父亲就像一本大书,在诗人田禾的笔下慢慢地呈现出它的深奥的意义,如层层剥笋,使我们渐渐品味到这本大书用泥土和血肉书写的魅力,并看到了这样一个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劳动者的形象,亲切、高大,让人高山仰止。

其实,生活中的他的真实的父亲,可能比这更要让人震撼,也更心酸。我曾听讲过,田禾的父亲是在年关将尽时,去湖里挖藕(或者采集其它的食物),冻饿而死的。如今锦衣玉食,名牌在身,香车宝马的田禾,不能不怀念那个实实在在饿毙荒野的父亲。这种深深的怀念慢慢在心中酿成了一种浓浓的诗情,使之无法释怀,苦苦呼唤,以至于此类诗成了他整个乡土诗中的一个重大主题,由不幸和痛苦而使诗坛多了一系列颇佳的恋父诗,也算不幸中的万幸了。

爱屋及乌。田禾由对父亲的讴歌,再到土地,再到土地上生活的所有人:母亲、祖父祖母、麻子二伯、山村少女,以及所有的女人,以及亲戚,以及美妙的小名,以及风、雨,以及民歌和泥巴……

故乡其实是一个非常实在的概念,山水的细节和人物的表情构成了诗人反刍的梦境,没有细节我们很难想象一首诗是如何能够打动人的。在这方面,我省乡村诗人饶庆年和刘益善都进行过卓有成效的探索(此文不赘述),田禾的诗中也到处遍布着这些熟悉而亲切的乡村生活的珠玑:

“伯父出门的时候/顺手扶起/倒在门角的农具”

“你在山上砍柴种荞打山鸡/每到黄昏时候/柴门旁边静卧一双/疲劳的草鞋”(《山洼里的人家》)

“祖母人老了喜欢安静/不愿围到人多的地方烤火/独自提着火笼/坐进自己的卧房里”

伯父的形象是从他出门时顺手扶起一件农具开始的,我不知道是否还有比这更好的写法来写一个人。如果伯父不是十分勤劳,精于农事,如果他在村里是个懒鬼,二混子,如果他没有对家庭生活的热爱,对土地耕耘的深情,他会有这种下意识的举动?确实太精彩了!而那双静卧在柴门旁边的疲劳的草鞋,则像一幅油画那样,凝重、温暖地成为了一个巨大的亮点,成为一种劳动的美德。我想如果据此诗句画出一幅油画,它绝对可以长久地打动我们,让我们对乡村贫困的生活肃然起敬。“疲劳”二字可以说是全诗的诗眼,没有古典诗歌的功底,诗人是写不出这样的诗句来的,也表现出了诗人的观察之细,诗心之细,炼字之细,达到了很高的造诣。

《出嫁》写的是一个农家少女出嫁时的神情与心事。可是,诗人的写法显然不同一般人的想象,这个新嫁娘为什么在所有客人面前将离开娘的痛苦燃化成笑?而她的哭却是因为想起了爷爷的旱烟袋里流出的日子。这何其怪也,这耐人寻味的地方,恰恰是诗人对乡村生活,乡村少女心态的熟悉。为了不人云亦云,在田禾的所有诗中,几乎都能看到他的力求准确、精到、细腻的工笔式的写法,并力求出新——诗句和意象。

田禾所写的故乡的人当然还有很多,有扶犁的农夫,有放牛娃,有水手、纤夫,有洗衣女、卜卦先生、木工、教师、轿夫,等等,这些人,无论好的差的,为什么都给人以热气腾腾的亲切感呢?让我们看看《小村》的回忆给他的记忆镀上的一层阳光暖色就明白了。这个小村只有六户人家,挤在山坳里,六户六个姓,共一口塘共一口井,共一条路共一座山,“他们的目光/总是纠缠在一起/纠缠在庄稼地里”。这六户人家比同姓同宗的都好,他们称兄道弟,守着村庄与庄稼。这些人简直过着原始共产主义式的生活,到了黄昏,女人们热好的酒端上桌,男人们便一哄地围过来,吃着,喝着,醉后就放肆地谈自己的和别人的女人。别看他们没大没小,口无遮拦,这些粗放的人们却有着极细极善的心地:

“一个人出远门/全村人都来送行/他们站在土坡上/为出门人默默地祝福/出门人半月无消息/全村人的心/都结成了一把豆荚/他们知道下雪的日子不远了/他们盼望出门人/快快走进/有头有尾的家谱”

这样的一个人情淳厚的“乌托邦”村庄,真是让人羡慕,不过我相信,诗人的确曾生活在这样一个村庄里,如果他生活的村庄是一个你奸我毒,互相敌视,尔虞我诈的环境,他的诗会是这等模样吗?很可能多了几分寒意。

田禾还有一首极口语的、明白如话的诗叫《亲戚》。一个人除了与土地和邻里之间的亲密关系,与父母兄弟的关系外,还有另一种重要的亲戚关系,在乡村里显得是如此重要。诗人在开篇写道:“是亲戚/至少在上辈/或在上辈的上辈/是同一口锅里吃饭的/一家人”。这种亲戚是一根藤上结的瓜,瓜熟蒂落,然后兄弟们各立门户,就成了亲戚。“好亲戚/上一辈子走到白头/下一代又接上/不管隔着几座山/几条河/也不管你穷我富/好日子坏日子/彼此关照着/都过得舒舒适适”。割不断的血缘,哪怕越来越淡,感情却不会淡,它还会变成乡情与山情,不信,读这几句:“对着大山/喊声姑/喊声舅/山谷那边总有回音”。这诗的结尾就有些诗化的浪漫了,遍山都是我们的亲戚。这山里的日子委实太令人陶醉了,它的原因竟然是那些七大姑七大姨的亲戚。回声究竟是山的回声还是人的回声都不重要了,人已与整个大山产生了一种融洽的关系,真正是“舒舒适适”的和谐。

田禾有一首我很喜欢的叫《小名》的诗,这首诗也是明白晓畅而又深情地为小名的内涵倾注了许多好的句子。“……父母亲用小名/一口口一声声/喂养我长大……离家那年/母亲喊着小名/送我上路/喊一声‘牛儿’/母亲就转过身去/扯起手边的围裙/擦着眼泪……/小名/如同母亲坛里/腌渍的泡菜/飘散着南方家乡/很浓重的口味”。这一首短诗,我以为比较典型地体现了田禾的创作风格,这就是深情,质朴,像春阳照在群山之上的清丽明朗的意境,非常醇浓的诗意,优雅的句式;于简洁处寻找丰厚,运用现代和传统相糅的诸多手法(如通感、比兴、口语化、时空转换、意象),来达到那种接近于纯粹的感情——在大部分的时候,他都是含情脉脉的。当然,他的诗还是传统古典美学意味的乡村诗,只不过现代的写法给他注入了一些新的活力,从本质上讲,他的诗是中国心态的,具有强烈农民气质的倾诉。他的诗显然不同于铙庆年和刘益善等人的乡土诗。饶庆年偏重于江南浪漫的意蕴,刘益善则更趋向于现实主义。而田禾的诗(主要作品)更沉醉于他青少年时代乡村生活的经验与印象,并力图将它们捕捉到,尽量写得意味深长,情意绵绵。

田禾是煽情的高手,这是毫无疑问的。

下面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把庸常、繁重的乡村生活化为缠绵缱绻的诗情的。我们先看一看《打谷场》。打谷场当然与丰收和丰收喜悦的心境有关,打谷、扬谷、垛草人的姿势当然也是优美的,这不用引用了。深情的是以下的几句:“刚刚放下牛鞭的男人/个子并不很高/而他们高高叠起的垛/只有女人仰起的目光/才能攀登上去/当然还有飞鸟的翅膀/和孩子的童谣/不用搭梯”。如此写打谷场和那个谷垛蕴含的诗情,的确别开生面。女人的目光、孩子的童谣、飞鸟的翅膀,才能企及男人的垛尖,朴实的生活因此而生动和浪漫起来。记得写大跃进的《红旗歌谣》中也有形容垛高的丰收诗,有一句似乎是“对着太阳吸袋烟”。不过那是胡吹,而田禾的“垛”却是男人创造的深情。

《麦地》是另一首美丽的诗篇。田禾写了一系列的关于麦子的诗,比如《麦笛》、《割麦》等,但独有《麦地》让人眼睛一亮,因为它里面许多新奇的句子把人与一块麦地的枯荣紧连在一起了,少女的成长就是麦子的成熟,田野的麦捆就是女人的心。“一根麦穗/就像一个成熟的男人/长有很扎人很扎人的胡子”“男人们担起麦挑子/穿过草地/心/早被女人们/捆进麦捆里了/少女们/望着手中发亮的镰刀/自己仿佛一下子/变得成熟了”。麦子是雄性的麦子,可它们又柔情似水。一个少女手拿镰刀征服一个五月,就像征服了一个男人。这五月荡漾的醉意究竟是人带来的还是季节带来的呢?

田禾写自然景色的诗不少,但也暗含着回忆的情韵,将种种印象幻写成意象,从而使自然景观变成为另一种人文景观。“民间的风,从来都是/没头没尾地吹/年头吹来/年尾吹去/住在山里/谁都知道每道山川/都是清风自由往来的航道/人一辈子/没有去过的地方/风都去过了”(《风》)。风的自由自在,就是乡村生活的精神的写照,人在这里,就像风一样,无拘无束,风就是我们的心事,我们的梦境,我们引以为豪的寓居方式。

《雪落下来》是一种隐隐的牵挂。雪落在猎人瞄准火狐的冬天,那个诱人而惨烈的枪口,雪落在庭院村落,落在母亲的身上,“雪落下来/我长年住在农谚里的/乡下兄弟/开始铲雪/雪下面/那条古老的村路/弯弯曲曲地开始延伸/……雪落下来/落在我乡土的南方/——竹林中的家园/疼痛的深处”。这疼痛的深处是什么东西在煎熬呢?它使我想起俄罗斯画家康斯坦丁的油画,也想到了艾青的描写雪落在北方土地的诗。

而《一场雨》就没有这般的凝重与揪心了。江南的雨是那种及时雨,虽然干渴,但一旦雨下下来,剩下的只有喜悦了。田禾的诗总是有许多喜悦与欢欣,在艰苦的劳作里寻找人生欢乐的理由,始终是田禾的诗歌追求的一种圆满境界,是他相信劳动对生命的酬劳的坚定信念。“他们看到天下了雨/就仿佛看到/土地长出了收成/长出了孩子的学费/和过年孩子身上的新衣”。田禾就像一个老农,惦记土地的水份,孩子的学费和过年的新衣。土地喝足了,他的诗也饱满了。

另外,在《我的家乡在江南以南》、《民歌》、《黄土》等一系列诗里,都表现了田禾对土地的深情。“细细听来,民歌里/有一种作物的声音/使人感到十分动听/这声音/深入土地的深处/将萌发出一种/粮食的精神”。故乡的黄土既是活人的黄土,也是埋人的黄土,“随手抓一把黄土/再浇上水/祖先的名字/就会在上面/发芽”。这样的诗,把农民与土地的关系,甚至艺术与土地的关系都表现得相当动人,贴切。

在诗歌中,真正的纯诗是不存在的,这是本人一贯的观点,诗歌应当介入当下的生活,介入现实,关注现代人的命运。诗人是这个社会最清醒的监视者,诗人的笔不只展示他心灵的隐秘,他的灵魂应是真理的刻度。乔伊斯说:“诗人是他的时代生活的激烈中心。”

田禾虽然说是深情的土地歌手,除了对他钟爱的父老乡亲,山川风物歌唱外,也有一些诗表现了很强的正义感,使人看到了现实主义进入诗歌后所产生的力量。这其实是一种必然的结局: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请看《村》吧。《村》是一首不长的诗,可它的语言风格突然异于那些以情造意的诗篇,变得短促、紧迫、冷隽。这个村四座荒山,两口老井,五百多亩坡地,三百多个苦里巴巴的村民。真是一个贫穷荒远的小山村,可就一个村民组长,一个妇女主任,也被上面刮来的吃喝风给教会了,“两张嘴巴/吃遍了全村九十多张酒桌”。辛勤收获的粮食卖出后,换来的却是一张白条,那些百十里外的“公仆”们,根本没想到要为他们做点什么,反而大肆搜刮他们——这些住旧平房,吃干薯饭的农民。

另外一首同样是用干脆的、激愤的语言写的《乡长》,也活画出一个败家子乡长,小腐败分子的嘴脸:

“坐小车像乡长/作报告像乡长/说话像乡长/喝酒吃肉像乡长/真正办起事来/就不那么乡长了”

这个乡长,不管百姓地里有收无收,该提留的提留,不该提留的也提留,而且还是个乱摊派大王。身为农民的儿子,却跟农民坐不到一个炕上。这乡长把全乡百姓的性命作赌注,“坐在豪华小轿车里赌/走进卡拉OK舞厅里赌/搂着小姐赌/捏着大哥大赌/不到三年便把咱乡/输了个精光”。这实在是解气的好诗,它用诗的讽刺特性揭开了某些地区的现状,让我们看到那烟雨与阳光笼罩的江南美景里,还有严峻的、严酷的现实,我们必须面对,挺身而出,替农民鼓与呼。

田禾还有一首很有讽刺味的从侧面写那种败家子乡长的诗,叫《吠》,全诗如下:

“乡长来到乡下/百姓把门/都关得紧紧的/只有门口那条狗/跟他打招呼/狗的话/乡长听不懂/也更不敢接近”

看看吧,看看这山村的现状吧,寥寥几句,就把如今农民与某些基层干部的情绪对立给端出来了。这种对立是如此严重,乡长下乡,农民如跑匪过兵,家家关门闭户,只有一条不谙世事的狗与之招呼。这狗其实是农民放出来的,乡长知道,虽不懂狗语,却能体察到农民对他的情绪。对此,我们是不是应该深思,农村不容乐观的现状,农民在这个时代不太走运的境遇。作家和诗人都应该对社会的不平发言,虽然不能做“激烈的中心”,也应该有爱憎分明的书面话语,否则,他的作品就是脱离时代的假话。

新生代散文家苇岸发誓要写出二十四节气的文字来,可惜他未能完成就逝去了。早在这之前,诗人田禾就写完了诗歌的二十四节气。这是一组比较优美和奇特的诗歌,是一个诗歌的工程,它依然是田禾对大地与季节的固执吟唱,氲氤着传统农历的气息。土地对季节的嬗递肯定是敏感的,诗人只有潜入到土地深处,与土地同呼吸、共命运,才能触摸到土地的脉搏,触摸到土地滚烫的心。

“苏醒的阳光/滋生了池塘春草/春风爬上草尖/牛羊的原野草叶浓密/最轻的触动/是草叶上的露珠”

由“立春”的颤栗开始,诗人较准确地抓到了节气的特征,并且找到了美妙的诗意,感受季节,也感受古代诗人(如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句)的神经。而《雨水》想到了母亲的心痛:父亲的关节炎。这绵绵的雨水虽然润绿了我的心,可一年年的这个时刻,诗人总在喃喃发问:“父亲/你的关节炎还疼吗?”

惊蛰踩响雷声,人们的问候在雷声里模模糊糊;春分要用荠菜煮鸡蛋,重要的是,山村开始浸谷种了。接着是《清明》。《清明》这首诗写到节气的特征:“谷种咬着芽儿”,“菜花开得像香火”。但雨一直在下着。诗人伫立祖先的坟前,他想到的是什么呢?“亲人啦在另外一个/世界里还如意么/再不能像健在时那样/那么刻薄自己了/一个铜钱再不能/掂量了又掂量/再去花”“清明”这首诗的出新之处正在这里。农民生前的贫寒,使他们节俭又吝啬,即便这样,也还是死了,什么都没有享受到。在这个“美得让人心痛的日子”,“心痛地想起从前”,诗人其实是在对死亡意义的思考,对农民命运的同情。

《立夏》跟《清明》一样,都是田禾这组诗中的精品,它秉承了诗人爱寻找新鲜、典型的乡村生活细节的写作风格,将诗句像电影特写镜头一样聚光于那些生活的细部,乃至表情、心思,使诗歌充满着浓郁的、逼真的生活气息,以此作为诗人的独特标记。看——

羊在山坡吃草。阳光立在草尖上。牧羊女温柔的目光。姐姐插完最后一棵秧,上了田塍。蛙声突然响起。天空的云块很低。遥远的“我”捏着雪白的面馍,想到家乡正是青黄不接的季节。父亲在故乡一定倚在门框上,扳着指头,算小麦成熟的日期。最后一段的原文是这样的:“四婶的盐缸里没有盐了/捉来老母鸡摸了摸鸡屁股/有没有鸡蛋/看看四婶的脸色就能知道/四叔的烟袋窝子/点了半天总也点不燃/是天气又开始返潮了/明天将会有一场大雨来临”。这样的诗具有永久的新鲜感,什么时间读它都不会过时,确如巴尔扎克所说:“生活是最过硬的。”没有那样的乡村生活的经验,没有提炼这种生活的诗情,没有描写能力,你如何又能把这些司空见惯的场景纳入诗行中?看来,除了有发现能力,还要有热爱的冲动,当然,灵气也是不可忽视的。

二十四节气,说到底就是农民播种与收获的气象,物候的表征,是生产的日程表:种小麦,收小麦;种谷子,收谷子;种棉花,收棉花;种玉米,收玉米,等等。从种到收的过程,就是春去秋来的过程,丝毫没有什么诗意可言,农民也无法咀嚼回味如散文家芦苇先生所说的“一个个东方田园风景与中国古典诗歌般的名称”,以及“二十四节气的神气、信誉与不朽的经典性质”。在乡村诗人田禾的眼里,二十四节气就是种下能填饱肚子的作物,让一家人吃个饱饭,每一个节气都能带给乡人一点欢乐,这就是老天爷的最大恩赐。如果说它们有什么诗意,那也不过是一首首农事诗罢了。如《小满》这首诗,我们看到了什么呢?看到用新麦做成的面馍,母亲做的面馍,“父亲吃了一个/又吃了一个/隔着土墙我听见/父亲粗粗喘了一口气”。原来如此。父亲的吃相固然可笑,可他喘的那口气就是诗的深意:麦子丰收了,而从种下麦子的那个季节起,一个农民的心始终都是悬着的,现在,麦子从地里变成了手中的馍馍,他大口饕餮着,终于,一块石头落地了,这口气是舒心的气。这口气诠释了二十四节气的全部意义。

春去秋来,寒暑易节,人们没有清闲,只有牵挂。祈雨的婶娘们跟男人们一样牵挂着天气,连膝盖都跪破了,雨却没下下来(《大暑》);母亲牵挂着在湖上作业的孩子(《霜降》);父亲操心儿子的学费(《白露》),等等。每一个节气都充斥着焦虑,不安。但是,诗毕竟是诗,诗人善于发现和挖掘那节气深处潜藏的美好记忆。我们看到在小暑里送水的弟弟,打破了几代人用过的老水罐,见了父亲就躲,看见树上掉下一片落叶,就害怕得不行,以为那是父亲扇来的巴掌。这真是一件趣事。当“白露”来临,红叶飘零,诗人听到了风“在我书桌的玻璃板上/打滑的声音”。霜降喝母亲煮的茅根水以防感冒,立冬处处闻到了母亲泡的泡菜的香味;小雪围在火炉上,冬至有一只野猫踩得瓦顶上的冰凌噼啪作响,让人无法入眠;小寒的深夜,父亲要去牛栏数遍,防止偷牛贼偷去了这庄稼人的命根;大寒是四狗子成亲的日子,唢呐声声给村里带来了暖意……

总之,二十四节气骚动着种种乡村的不安、惊奇与惊喜,组成了农民的生活,因而,这是生活的诗,劳动的诗,充满了乡情的诗。二十四节气的二十四首诗,是田禾比较完整的一次呈现与显示,也是表现他的诗风的形成,技巧的成熟的一组作品。是一次自觉的写作行动。我们可以在诗中看到诗人的努力,那种心无旁鹜的追求,那种精心的书写自己感觉的执著。

田禾在一首题为《母乳》的诗里这么写道:“母亲吃红薯饭/挤出最富营养的/奶/养育我/我长大了/只是还记得母乳的滋味/我同样吃红薯米饭/却什么也挤不出”

其实田禾不必这么悲观。他写了这么多的乡村诗,就是他挤出的东西,就是一种反哺。“踩着清幽的山径/在乡间走动/有许许多多的灵感/在灵魂深处躁动”(《立冬》)。如今的田禾已不吃红薯饭和在乡间的山径上走动了,可是,他以诗的形式作为这种饮食和行走,在记忆中不停地啜取土地的营养,不停地逡游在故乡的小路上,也不失为一种与大地对话和寒暄的方式,对于田禾来说,可能是一种最适合,最舒心,最安静的方式。

夸西莫多有两句诗曰:“你从未在我心中沉睡,有一天你化作一片光辉……”田禾的故乡在他的心中便是如此。故乡的一切突然在有一天醒过来了,鲜活了,终于在他的诗中化作了一片光辉!

同类推荐
  • 河流穿过针眼:音乐卷

    河流穿过针眼:音乐卷

    本书分为六卷,均为作者多年写作精华,其中音乐卷《河流穿过针眼》为作者的音乐随笔,共计73篇文章,皆与音乐,乐器,歌曲相关,语言流畅,写作手法独特,篇篇角度不同,独树一帜,优美感人,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与音乐有关的散文集。
  • 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

    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

    本套书系共计24册,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学大师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亚非现代著名作家、美洲现代著名作家、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中欧现代著名作家、西欧现代著名作家、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等内容;第二部分“文学作品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亚非现代著名作品、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俄苏现代著名作品、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等内容;第三部分“文学简史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现代文学简史等内容。
  • 文人·炼狱——小女子品读向阳湖

    文人·炼狱——小女子品读向阳湖

    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不是随意落笔,而是尽可能地广泛阅读和查找,然后用心思考,倾情写作,花费了大量心血,并不时进射出思想的火花。当然,由于经历、阅历和知识面的局限,她对中国现当代史尚未来得及系统研究,对文化名人的经历了解得还不够全面,无疑影响了某些文章的深度和厚度。但是,能够利用业余时间,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里,在一个基本为零的起点上取得这样的成果,是十分难得与可贵的,没有一份对文化的热爱与献身精神,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从《文人·炼狱——小女子品读向阳湖》的压卷之作——《论大变局时代与向阳湖文化的内在联系》,也足可以看出小女子独立的研究已渐人佳境。
  • 人畜之间

    人畜之间

    动物为了繁殖后代,只对同类有性要求。让它们对人类的“性趣”,是人类培养出来的。不知这是文明的进步,还是文明的倒退?许多人一一中国人外国人都有,总觉得人民币的坚挺“挺”得有点悬乎。议论最多的是中国产品的出口受到遏制,数额急剧减少。我亲眼见到的是,因为人民币的坚挺,把大量中国人“挺”出了国门,坚挺着下巴和肚子到东南亚去旅游。
  • 培根随笔

    培根随笔

    《培根随笔》可说是少数的“世界著作”之一,这本书不是为一国而作,而是为全世界而作的;不是为一个时代而作,而是为一切时代。在这本书里,极高的智力与多样的兴趣和同情心自然而然地结合为一体,所以世人之中,不管什么样的类型或脾气,都能在这部书里找到一点与自己有联系的东西。虽然这只是一本随笔集,但《培根随笔》能同时让你产生读史书、读诗集、读教科书的感觉。培根的话语不仅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而且还能使人们顿悟。
热门推荐
  • 影殇

    影殇

    幻影之殇,星翼之光。如影随形,云辰之曜。地动山摇,荧光暗夜,星耀炎黄。一人一兽,统领乾坤。诛尽妖邪,终塑身躯。该书讲述了一名坚毅少年与他的本命幻兽一路艰辛奋斗,终成一代宗师的传奇故事。其中主人公有着异于常人的奇妙经历,也有扑朔迷离的身世之谜。更在情节发展间穿插了那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和惊险刺激的丛林历险,寻宝之旅。同时还有酣畅淋漓的打斗场面以及惊天动地的人魔大战。敬请期待!
  • 快穿之逆袭无下限

    快穿之逆袭无下限

    自从隔壁星空科技研发了一个什么“炮灰逆袭”的系统之后,她辖下的位面世界就开始大乱,女配炮灰纷纷翻身做女主,而原女主们不但没了男主事业,甚至身败名裂横死街头。原女主们顿时就不干了,纷纷罢职。最可恨的是,隔壁的生意太火爆,她手下的员工纷纷跳槽,以至于她这个堂堂位面公会会长不得不亲自出马,拨乱反正,让被捣乱的剧情重新回归正轨。
  • 执剑几千年

    执剑几千年

    世人皆说兵器是冷的,可我却觉得人心才是最冷的。当天地对你不公时,可曾有人帮过你。没有。那我只有用手中之剑夺回一切。
  • 霸道恶魔的超拽小公主

    霸道恶魔的超拽小公主

    回国第一天就惹上了腹黑恶魔,从此这个恶魔以逗她耍她为乐,更让她意想不到的是这个恶魔竟然是她的未婚夫“唔,你又亲我,流氓”“这样就流氓了,我还有更流氓的你想不想试试恩?”“天哪,谁来救救我啊,快把这个恶魔收走。”“丫头,谁也受不走我,你就受着吧,别人想要我还不给呢,你就知足吧。”
  • 落魄千金:二爷你别逃

    落魄千金:二爷你别逃

    她说她要成为这上海滩的女枭雄,要让那些害死她挚爱亲人的人下地狱。他便给她地盘,给她武器,给了她一切自己所能给的东西。然而,他却唯独给不了她最想要的!凤冠霞帔下,龙凤红烛前,笑颜如花的却是另一张脸。“菱儿,除了婚约,你要什么我都可以给你。”他拿枪抵着她的胸口,一双杀人无数的双手却在不停的颤抖。她嫣然一笑,悲怆流泪:“可我只想要它,别的我什么都不要。”“对不起,唯有爱我给不起!”枪声响起,她的身影淹没在那滚滚的黄浦江水里,烟消云散!
  • 古穿今之娇娇女

    古穿今之娇娇女

    顾明达:“爸爸,我满20周岁了,可以嫁人了吗?”顾炎﹕“小宝贝,你得过了30岁生日,才能嫁人。”顾明达哭﹕“爸爸,我不想变成老姑娘!”顾炎:“小宝贝,国家实行晚婚晚育哪!”唐朝早夭小公主李明达穿越到顾家小公主身上,从小在女儿奴爸爸和妹控哥哥们的关爱下,顺便拐个男神做老公。
  • 甜心公主起司派

    甜心公主起司派

    我凌星星因为一句”美男神马的都是坏人“而在灵空学院一夜爆红。而被我骂的是灵空学院的三个顶级校草!啊!说完这句话的第二天,走在学校中仿佛能听见别人在说”就是她吧!真是不自量力!还敢说我们的三大校草!“后来我的学习生涯完全的混乱了。。
  • 重生之两世修缘

    重生之两世修缘

    十八年,他在桥上走,衣衫尽风流;十八年,她静看河边柳,雾里梦轻忧。无迫害,无复仇,无金手指,就是一场遗憾与错过,女主和男主都互相有着朦胧的好感,但都没有说出口,他们彼此观望着,没有踏出一步,女主身患绝症,死在了十八岁那年。爱如死之坚强,沉默中有超越一切的持守。女主重生后和男主萌哒哒甜腻腻爱得死去活来的爱情。
  • 只应有你

    只应有你

    她是一个从小就与众不同的孩子,她有着超强的天赋,有着超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他人的生死,但是她却为了得到人世间从未得到过的爱,为了证明自己从来没有错,自己只是为了在人世间找寻遗失的“美好”展开的一场的血雨腥风。
  • 重生古剑之天外有天

    重生古剑之天外有天

    史上最年轻的国术大师林夏重生古剑奇谭,可惜遇人不淑,他只剩下一年寿命,且看他如何逆天夺命。现代国术与虚幻仙法的碰撞,孰强孰弱?百里屠苏与欧阳少恭的宿命之战,究竟是天意还是人为?当林夏屹立古剑巅峰之时,却是突然发现,他以为自己是一条跳出命运长河的鱼,其实这条河只是命运的一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