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902400000120

第120章 新青年

所谓新青年,是伴随新文化运动而成长的。在帝制被推翻之后的春天,身穿灰布长裳、系白围脖的一代新青年,与长袍马褂、墨守成规的遗老遗少相对立俨然两大阵营。新青年的源头,可追溯到谭嗣同、陈天华、邹容(革命军中马前卒)、徐锡麟、秋瑾等一系列以死相争的先驱,他们用血肉之躯为后继者开辟了道路。于是,追随烈士的血泊与足迹,走来一代新人。而这一代新人则以笔、以游行的标语和呐喊的口号为投枪与匕首,对残留的旧制度、旧事物施以致命一击。因此,五四运动堪称是一次大决战。陈独秀无疑是其中的一员急先锋。甚至他创办的刊物,都最先命名了“新青年”这一概念。1915年9月,他在上海筹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发表《敬告青年》的寄语,向青年提出“自主的而非奴隶的”、“科学的而非想像的”等六项建议。一年后,刊物正式改名为《新青年》。在读者中,有个叫蔡元培(新任北京大学校长)的人,萌发了特邀陈独秀担任北大教授的愿望。陈独秀来北京出差,蔡元培三顾茅庐,都因陈在睡觉而未见成,最后索性搬一只小板凳坐守于门口一一此求贤若渴之举,终于使陈独秀应诺列席北大。《新青年》也就随之迁至北京。1917年2月号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即主张文学变革的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他随即又打造了《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复辟与尊孔》等一系列檄文。尤其是他在1919年1月为《新青年》撰写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指出:“拥护那德莫克拉和赛因斯(5116)两位先生……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喑。”公开张扬起民主、科学两面真理的旗帜。

那一代新青年,几乎都是“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学生,臣服于民主与科学的光辉。而摇旗呐喊的陈独秀,怎么也相当于这一支面貌一新的“学生军”的班长,率领大家苦读、操练、实践。那一时期的陈独秀,真正是羽扇纶巾、雄姿英发。

《新青年》立足北大,左右着思想界的风云变幻,也为1919年5月4日爆发的学生运动提供了精神燃料。天安门前的三千人集会、示威游行,以及火烧赵家楼,堪称是一代新青年的集体亮相:一张张稚嫩而愤怒的脸,被标语与火炬所掩映着,仿佛一夜间就长大了。同年6月,和李大钊共同领导学生运动的陈独秀被捕,《新青年》暂时停刊。第二年5月,被释放的陈独秀赶赴上海发起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新青年》也随即转战上海。一本杂志,与一个时代共命运;一个人(譬如陈独秀)身上,也倒映着一个时代的影子。陈独秀曾经选择北京为战场,而北京也确实为之提供了可发挥其能量、烘托其形象的绝妙舞台。

北大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李大钊,是1918年春天加盟《新青年》的。五四运动前夕,他还在《新青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当迁回上海的《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小组的机关刊物,李大钊留在北京也发起组织了共产主义组织。与其是北大同事、《新青年》同仁的周作人,在北大红楼授课之余,经常去图书馆主任室与李大钊聊天(因《新青年》同仁中别人不容易碰见):“在第一院的只有图书馆主任,而且他又勤快,在办公时间必定在那里,所以找他最适宜,还有一层,他顶没有架子,觉得很可亲近……”李大钊参与《新青年》编辑工作时,尚不满30岁,是个很谦和的年轻知识分子。然而1927年,这位昔日的“新青年”倒在了张作霖大帅的屠刀之下。周作人掩护李大钊的儿子在自己家里住了一个多月,并与沈尹默一起送烈士遗孤去日本学习。

新青年的革命意识,与遗老遗少们的守旧观念针锋相对。作为主战场的北大,弥漫着这两军对垒的硝烟。校长蔡元培善于兼容并蓄,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又有点像是和稀泥的,既吸纳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新鲜血液,又舍不得放弃辜鸿铭、梁漱溟、林纾等保守派。胡适却是个特例。胡适属于“改良派”的新青年,他接触《新青年》甚早。1916年10月,尚是留美哲学博士生的胡适(时年25岁),即在《新青年》第2卷第2期发表著名的《文学改良刍议一与陈独秀书》,提出文学改良的八项主张,数月后又发表了几首白话诗(后收入《尝试集》中)。1917年底,镀金归来的胡适出任北大哲学教授。不久即与李大钊、鲁迅周作人、刘半农、钱玄同、沈尹默等加入陈独秀的《新青年》编辑部,共同策划、轮流值班。胡适在担任主要编委期间,还发表过《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文章。总体上而言,胡适“虽然也有一些激烈攻击旧传统的言论,而且也不无偏激,但认为这种做法有失儒雅,不主张挑起文学革命论战”。这造成了他与陈独秀在思想观念乃至办刊方针方面的分歧,也导致他最终与《新青年》分道扬镳。若按年龄来说,胡适比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都要年轻。可惜,其思想的锋芒反而有所减弱。后来,他甚至希望把《新青年》定位为远离政治、莫谈国事的学术刊物,简直与风起云涌的时代潮流背道而驰。胡适,就这样由开阔的广场退缩回狭隘的书房。从此时起,胡适的身份已非新青年,而是新青年的一种蜕变。可以说,《新青年》促成了鲁迅的诞生。周树人是在参与这本杂志的编务之后,才开始写小说的。《狂人日记》1918年5月发表于《新青年》,首次署笔名鲁迅。1919年4月和5月,《新青年》又先后刊登了鲁迅的小说《孔乙己》、《药》,等等。当时的读者,是通过《新青年》而认识小说家鲁迅的。鲁迅后来写的杂文,同样带有“新青年”的影子:热血沸腾,锋芒毕露、摧枯拉朽。鲁迅到老、到死,都是爱憎分明的热血青年,保持着“新青年”的激情与锐气。难怪他会成为青年的导师。

鲁迅与胡适,恰恰是那一代新青年的两大趋向。是做书生,还是做斗士?是做改良派,还是做革命家?是在沉默中爆发,还是在沉默中夭亡?是以笔为剑,还是解甲归田?

真正的新青年,是不会老的,更不会退却。用陈独秀的话来说,“就是头断血流,都不推辞”;用鲁迅的话即是:“踏了这些铁蒺藜向前进”,属于“人的萌芽”、“个人的自大”、“超过祖先的新人”。

真正的新青年,必将是永远的呐喊者,即使在彷徨的过程中,也不会闭目塞听、装聋作哑。他们以呐喊、以控诉,为呼吸的方式。

真正的新青年,不是阿Q、孔乙己、闰土、祥林嫂,而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狂人僧恶并且弃绝种种国民劣根性。是在沸水里烫过、血水里泡过、碱水里煮过的,是剥皮削肉、脱胎换骨的。他们是《早春二月》里的萧涧秋,《青春之歌》里的林道静,是柔石、胡也频、萧红、郭沫若、巴金……

在那一代新青年中,还出过一位伟大的人物:毛泽东。

蔡元培广招天下名士,原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伦理学教师杨昌济,也举家北迁,出任北大教授。不久,他的得意门生毛泽东、蔡和森也自湖南赶来,了解赴法勤工俭学事宜,暂时落脚在鼓楼东豆腐池胡同九号(今十五号)恩师的寓所。青年毛泽东,首次出现在北京的胡同里是否也穿一袭蓝布长袍、挟一柄油纸伞,大步流星?

杨昌济是《新青年》的支持者,也是他最早将《新青年》介绍给毛泽东等进步学生阅读。在其眼中,毛泽东、蔡和森正属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新青年”,前途无量。他预言“毛、蔡将来必是中国的栋梁”。他1920年病逝前给章士钊写信,还举荐毛、蔡二人:“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重二子。”

青年毛泽东在北京,不仅有理想,也有爱情。他借宿于杨宅南房靠院门的单间,每天都能看见恩师的女儿杨开慧的倩影。这一对志同道合的青年男女,经常在胡同里散步、在四合院里聊天,并且给庭院内新植的枣树培土、浇水,这棵枣树是二人真情萌动的见证。据说建国后,本院的住户特意给中南海毛主席的居所送过新采摘的鲜枣。不知毛主席是否品尝了?他目睹数十年前邂逅的一棵老树结出的新果,肯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青年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做助理员,也是因杨昌济的介绍。他与蔡和森搬到北大附近的景山东街三眼井吉安东夹道7号(今为吉安左巷8号),与另外六位年轻人(皆是来京的新民学会会员)合租了三间北房,共挤一张大炕火烧得很旺吧?毛泽东曾写道:“八个人居三间很小的房子里,隆然高炕,大被同眠。”这恐怕已构成他青年时代难以磨灭的记忆。谭伊孝对此曾有点评:“当年寓此的年轻人,大概谁也没想到他们之中能有一位在三十年后会掌握全中国的命运,主宰中华大地的沉浮。”

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打工”期间,常与李大钊、邓中夏等人畅谈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寒地冻的北京,曾燃烧过他们火热的青春。毛泽东还去过八道湾造访鲁迅,可惜失之交臂,只遇见留在家中的周作人。

毛泽东在1949年登上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曾两度踏上北京的土地:1918年8月19日是其首次抵京的日子,住了半年多;第二次则是1919年12月,他率领湖南各界“驱张”(驱逐湖南督军张敬尧)请愿团,顶着严寒北上,投宿在北长街99号(今为20号)福佑寺后殿。次年4月,他南下去上海。他与北京再见面,要等到29年之后了。

29年之后,昔日的热血青年,已是这泱泱大国之领袖。他在天安门城楼上挥手致意一既是面对操练的士兵(阅兵式)以及欢呼的群众,也是面对昨天的自己。弹指一挥间,他由客人变成了主人。

同类推荐
  • 盂县宗教文化遗存

    盂县宗教文化遗存

    盂县现有不可移动的文物古迹360余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50余处。其中,古建筑占了很大的比例。纵观盂县现存的古建筑,主要有这么几大类型:一是庙宇建筑,二是民居建筑,三是陵墓建筑,四是古城遗址,五是桥梁及水利建筑……
  • 中华典故(中)

    中华典故(中)

    典故,就是古书中的经典故事。每一个典故大致由出处、故事、含义三部分组成。中华文化渊源流传,每一个典故的背后,都有一个激动人心引人思索的历史故事。
  • 拉·封丹寓言

    拉·封丹寓言

    《拉·封丹寓言》是世界上最早的诗体寓言集,是继《伊索寓言》之后,又一部经典寓言名著。拉·封丹的寓言大多取材于古希腊、罗马和古印度的寓言,以及中世纪和17世纪的民间故事,成功地塑造了贵族、教士、法官、商人、医生和农民等典型形象,涉及各个阶层和行业,深刻描绘了人间百态,因此是一面生动反映17世纪法国社会生活的镜子。一位法国作家曾打过这样一个美丽的比喻:“拉·封丹的寓言像一篮樱桃,如果我们要最美的,篮子就空了。”
  • 三国演义语典

    三国演义语典

    对于中国人来说,自明清以来民间文人陆续创作传世的《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红楼梦》五部古典通俗章回小说,已经成为家喻户晓、人所皆知的经典著作。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刻画、故事情节叙述、精彩场景描写,无不借助语言手段的写景、写意、写真、写实、写照,描摹人物性格鲜明,描摹故事生动传神,描摹情节精彩纷呈。尤其是那些表现典型人物的典型语言,以及对典型环境的典型描述,总是令人心生感慨,口耳相传,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 茶与马

    茶与马

    本书为“华夏文明之源丛书”之一。“茶马互市”起源于唐、宋时期,是中国西部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中心内容的贸易往来。茶马互市是古代中原地区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商业贸易的主要形式,本书就甘肃茶马互市的产生、发展及其对文明发展史产生的重要意义做了生动的介绍。
热门推荐
  • 《贵族学校的那些时光》

    《贵族学校的那些时光》

    曾经我们差点错过彼此,如果可以永远陪着我好不好。
  • 妙手符师

    妙手符师

    龙虎山的秘传符箓小天师,初次下山,妙手拈符箓,恶灵皆退散,万般邪祟,皆以符箓破之。
  • 光之美少女无尽位面

    光之美少女无尽位面

    光,一直以来不断的守护着。我只是无尽世界的起源之光,只需要为此力挽狂澜
  • 末世之梦先知

    末世之梦先知

    科技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的便利。同时也带来了不可逆转的伤害。终有一天,世界到了容纳的顶峰,世界末日降临了,这是一个灾难还是一个机会?主角原本只是一个平凡人,因为末日降临,获得一个能够通过梦来预知未来的异能。开始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ps:第一次写书,希望见谅,大家可以先收藏,养肥了再看)
  • 最美的季节

    最美的季节

    这场爱情是单纯的浪漫,却不是永恒。这份友谊是真挚,却终要离别。我们有过同样的青春,不一样的故事。满地的梧桐树叶承载了多少欢喜哀愁。用一首关于爱情和友情的青春赞歌,祭奠我们那逝去的美好年华……
  • 重生再为家姬

    重生再为家姬

    梅怜宝是家姬,长得很狐狸精的那种。上辈子十六岁那年入太子府,脑子不清楚被人坑了,背了一辈子的黑锅,最终挨了千刀万剐而亡。好在这辈子……她又回来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神奇宝贝之空冥之人

    神奇宝贝之空冥之人

    稀里糊涂的被弄到神奇宝贝世界,她很喜欢神奇宝贝的世界,但是,当她到了那里以后,却发现,一切都变了味,神奇宝贝世界不在和平了。冥qq:794936178。。。纯属原创,请勿盗窃,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爱情无悔

    爱情无悔

    他是韩氏集团的继承人,她是一个人平常百姓。他和她两人经过机缘巧合相爱了。可他的母亲不同意他们在一起。导致她失踪。一年后,她以方氏集团千金的身份回来复仇。
  • 求道诸天

    求道诸天

    朝游北海暮苍梧,食朝露餐云霞兮,静观庭前花开落,求道诸天始证心。鸿钧:“何为道?”吴申:“众生为道,万物为道,道为道,心为道”鸿钧:“道变否?”吴申:“心不变,道亦不变”从红尘中来,是机缘巧合,还是早有阴谋?穿越大千世界,寻找道之所在。僵尸、寻龙、笑傲、大唐、风云、聊斋、神话、白蛇、诛仙、蜀山、西游、封神、洪荒……纪元之子、三界迷踪、狐族圣女、前世宿敌、魔界阴云、诸天之劫……不一样的故事,全新的演绎。
  • 傲天之翼

    傲天之翼

    上古洪荒时期,混沌分明、天地初开,生灵万物也因此应运而生。只是那时,在这片荒遗亘古大地之上,蛮兽横行、凶禽遍布,它们天生所拥有的移山倒海、毁天灭地的力量令所有种族望而却步,包括人族在内的百族只能如同蝼蚁一般在艰难中求存。而在这诸多的种族之中,只有一个种族可以轻松远避这些蛮古凶兽的威胁,他们天生便拥有一双翱翔于九天的神翼而被称为“羽族”。沧海桑田、时过境迁,万年的流逝之下,聪慧的人族终于发现了潜藏于这片天地之间的终极玄妙,他们以天地之间无处不在的灵气淬炼自身,终于登上了这片大陆的舞台成为了这片大地绝对的霸主,而被百族奉为“神”的羽族却渐渐的脱离了人们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