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钟馗捉鬼图,最早大概是吴道子。《图画见闻志》:“吴道子画钟馗,衣蓝衫,革鞟一足,眇一目,腰笏,巾首而蓬发,以左手捉鬼,以右手抉其鬼目。笔迹遒劲,实绘事之绝格也。”
钟馗捉鬼图像在宋代用于岁末时除不祥。清末民初时期出现在五月初五端午,作为消除五毒、祓除不祥之神。己巳(1929)端午,徐悲鸿作“钟馗饮酒图”,钟馗端坐大椅,小鬼为他恭送酒果。张大千也曾作端午钟馗图,钟馗纱帽红袍,簪鲜红榴花,坐湖石蜀葵艾叶中,都别有一番风采。
传世花钱(又称厌胜钱,吉祥钱)有钟馗图多种,民间用来“驱邪降福”。笔者收藏的一枚钟馗捉鬼花钱直径53毫米(见图)钱面方孔左钟馗,纱帽袍服,持剑。右小鬼赤膊跣足。方孔上方有一蝙蝠,背“驱邪降福”四字对读。钟馗图上有蝠出现,有其来历。清初烟霞散人《斩鬼传》卷一,说钟馗在奈何桥上遇一小鬼,小鬼道:禀上尊神,俺这鬼形是适才变的,俺的原形是那田间鼹鼠,曾与鹪鹩赌赛,他欲巢遍上林,俺欲饮于奈何。不料他所巢只占一枝,俺所饮不过满腹。俺自饮此水之后,身边生了两翅、化为蝙蝠。凡有鬼的所在,唯俺能知,尊神欲斩妖邪,俺情愿做个向导。钟馗大喜,随即跟定蝙蝠前去捉鬼斩妖,又,蝠谐音为福,花钱上多见。
笔者在一收藏家那里,还见过两枚别致的钟馗图花钱:一孔右为钟馗,纱帽袍靴,已无威严之相。孔左为小鬼,双手持瓶,瓶插蒲叶三片,似为钟馗收服后作仆从,钟馗和他和睦相处,共庆端午佳节。钱背为钟馗消除五毒之图形:蝎子、壁虎、蜈蚣、蛇和蟾蜍五物。另一枚是钟馗嫁妹图:钱面孔左右两星官,孔上下鹤龟等物,背孔上一人骑马张盖,前后六小鬼各持灯仗杂物,孔下两人对弈。按清传奇《天下乐》有“钟馗嫁妹”故事:唐钟馗落第自戕后,感杜平埋骨之义。遂率众小鬼将妹送至杜家,为其完婚。
花钱上的钟馗图,生动、形象,且有人情味,对于民间各个时期的风尚作了反映,这是十分珍贵的。
《御制耕织图》
笔者在周巷古玩市场某书贩处购得一本古籍《御制耕织图》,虽经虫蛀,但图文基本完整清楚,查考有关资料,估计是清嘉道以后仿康熙《耕织图》刻本,分《耕》、《织》两部分。《耕》自浸种、耕田、耙耨至收割、登场、入仓、祭神等,有二十三图,《织》自浴蚕、大起、捉绩至上簇、练丝、剪帛、成衣,也共二十三图。从图中山水、屋宇、树木可看出画家吸收了西洋画近大远小的透视手法,考虑到刻版的特点,细至秧针、树叶、牛毛、蓑衣,笔笔交代清楚,又按不同的质感,区划分明。
图中人物,生动形象。如《浸种》中手捧谷物的老农,敛唇促颐,弯腰弓背,谨慎小心又浑身使劲。《成衣》中穿线的老裁缝,头身后仰,目向前瞪,显得老眼昏花,迫于生计,仍得苦作。另外,图画体现了生活和劳动气息,如四个儿童在拾稻穗,一老人撑着一把伞立在田畔说话,远处农舍竹篱门外一老妪携一幼童作盼顾状。图中题诗也写实:“田家刈获时,腰镰竞仓卒。霜浓手龟坼,日永身磬折。儿童行拾穗,风色凌短褐。欢呼荷担归,望望屋山月。”写出了农民的劳作辛苦,每幅题五言诗一首,都为宋人楼炤所题。
楼是浙江鄞县人,与父楼异均善画。宋高宗时,楼任於潜(今临安县)县令,绘《耕织图》进呈高宗,《耕》二十一幅,《织》二十四幅,并每幅题五言诗一首。楼《耕织图》原本早佚。嘉定三年(1210),楼孙子楼洪将家藏稿本刻版传世。
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南巡时,见到楼洪本《耕织图》,命宫廷画家焦秉贞、冷枚各摹一本,选中焦摹本。图有所改进,较楼洪本有创新。康熙下令朱圭镌刻制版,并亲自写下一篇序言:“朕早夜勤毖,研求治理。念生民之本,以衣食为天……”并在每幅画上题七绝诗一首,如《耕》图为:上膏初动正春晴,野老支筇早课耕。辛苦田家惟穑事,陇边时听叱牛声。无非是对图题诗,略有典故,没有什么出色的地方。康熙版《耕织图》,全称为《御制耕织图》,康熙以后,每个皇帝都叫人拟绘《御制耕织图》,图文虽有改动出入,但基本上都与康熙版《耕织图》同出。以后绘画、丝织、制墨、制瓷中纷纷将其中的图案加以引用。浙江博物馆一只一米多高的清代青花瓷大花瓶上绘有《耕织图》的精美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