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989100000018

第18章 我与曲会

1956年4月,周有光调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我随他又一次来到北京。从此落地生根,生命中的另一半留在了这个城市。这个城市的一点一滴变化,每一次的动荡和变革,都在我的生活中留有印记。

一 我要回上海

事情又巧又不巧,我的脑子又好又不好,安顿好行李,我到沙滩的浴池洗了个痛快澡,一身清爽地回到住处。猛抬头,看到了两块并排的大牌子:“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人民教育出版社”,我心中一阵慌乱,忙四下张望。“张先生,您怎么在这儿?”正是几年前历史编辑室的工友老韩奇怪地看着我。我顾不上回答,跑回房间,早就忘掉的委屈涌上心头,大哭着对周有光说:“我要走,我要回上海!”周有光已经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是慢性子,遇到什么事都能沉住气,慢慢地劝我,让我的情绪稳定下来,接受了这种现实。我又在沙滩住了下来,抬头低头都是熟人,认识我的人比认识周有光的人多。日子不好过,但照样过去了,这一住,整整25年。

二 恩师俞平伯

北京有朋友知道我欢喜昆曲,介绍我认识了俞平伯,他是我一生中最后一位老师,是我最尊重的恩师。1956年,在俞平伯的倡导下,成立了昆曲研习社,俞平伯任社长,大家看我是从上海来的,认为上海人一般都很会交际,就推举我为联络组组长。当年的《北京晚报》上曾有这样一则消息:

北京昆曲研习社,自七月间由俞平伯等人发起组织成立。举俞平伯、项远村、袁敏宣等11人为社务委员,并成立传习、公演、研究等七组。俟后又经文化部与北京市政府大力扶助,社员由最初25人发展至70人。现已由文化部领导进行研习工作。

曲会的大文章都是俞平伯先生亲自写,小文章,如说明书、通知、请柬、电报、回信等等,俞先生总是说:“张二姐,你来。”我每次写好都请俞先生过目、修改才发出去。平日里我写的诗和散文也都请先生指教。俞先生说我的散文写得比诗好,他尤其喜欢我的散文《入场》,他说:“张允和的文章结尾悠悠不断的,很有味道。”

我的整个身心都沉浸在昆曲中,笔底自然流露出对生命、自然的热爱。1965年的10月30日,《人民日报》又发表了我的一篇文章《昆曲——江南的枫叶》,开头的一段是:

北京是“天淡云闲”的秋天,到处开遍了菊花。典型的江南城市——苏州也正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时候了。从南方寄来的信里,附了一份昆曲观摩的节目单,使我不只是怀念我的第二故乡,更怀念着昆剧的群英会。昆剧,这个承继着优良传统的剧种,它像是严霜后的枫叶一样灿烂夺目。

晓平看了我的文章说:“你的文章很有天才,可以写下去!”这好像是父亲对儿子说的话,谁知道是儿子对母亲的夸奖,好笑!

张允和演《佳期》的身段(1953)

在曲会里,大家都叫我“张二姐”,俞先生也随大家这样叫。50年代末,上面号召我们写现代戏、唱现代戏。我们就响应号召,挖空心思写,我写了一出《人民公社好》,还记得里面有一段是写公社的供销社的,有一句台词是“楼上有绸缎,楼下有葱蒜”。这出戏还演过一次。还有一出是由话剧《岗旗》改编的,俞先生和俞太太做了前半段曲,后半段要我做,我从没做过曲,就大翻曲谱,最后还是由名曲家吴梅的儿子吴南春完成的。

我一生有几次败笔,写样板戏可以算其一,现在想想也很有味道。

我和俞平伯、许宝驯夫妇的友情持续终生。我这里还有一首1974年写给莹环大姐的诗:

黄山归来寿莹环大姐

黄山青翠不老松,不畏顽云和疾风,千年挺秀奇石中。

天女花开依莲峰,婀娜清丽傲天工,一香不与凡花同。

流水高山知音有。琴和瑟调两心融。

绝世风姿神秀骨,恬淡心闲气度洪。

耐圃地窄可耐耕,姹紫嫣红碧翠笼。

无圃心田田地阔,胸怀若谷意气雄。

赤脚乡居融融乐,辛劳处处自从容。

白首商量丝与竹,清商一曲曲味浓。

老君堂,君不老,十八年前犹忆阻归雷雨隆。

永安里,里永安,八十年华酒晕荷花交映红。

人得多情人不老,多情到老情更好。

愿年年岁岁此日,人双健,曲音宏,杯不空。

寿比黄山不老松。

三 牡丹亭梦影双描画

我从小和大姐、四妹逢“场”必唱《游园惊梦》,到了曲会后,我教十一二岁的小孩子还是演这一出。把大姐(柳梦梅)、四妹(杜丽娘)的戏教完了,小丫头没有人演,我来!十一二岁的公子、小姐,却配上我这样一个快50岁的“小丫头”,不丑吗?不丑,我挺开心的。

排《西厢记》的“寄柬”一折,又因为丑角要讲苏州话,北京票友不会讲苏州话,没有人能演,我说我来。就这样索性改行专门演了“丑”。1957年在北京南池子的政协俱乐部,我们第一次演了这出戏。(我演的琴童这时正藏在桌子下面)

张生:红娘姐,请你帮我带封信。

红娘:你要把“红娘姐”三个字头尾去掉,只叫当中这个字。

张生:难道要叫你“娘”不成?

红娘:不是这么个叫法,要叫“我那嫡嫡亲亲的娘”,我才给你带了信去。

张生:(对桌下琴童)不要出来,不许出来!

——我那嫡嫡亲亲的娘——

我从桌下钻出来,钻到红娘和张生的中间,用地地道道的苏白来一句:

——还有唔笃个爷(ya)勒里来!(还有你的爸爸在这儿呢!)

在《牡丹亭》中张允和饰石道姑(1958,北京文联大楼)

演出《牡丹亭》一直是俞平伯和曲会同志们的最大心愿,但由于清朝以来的文化专制和其他因素的影响,留在舞台上的仅有《游园》、《寻梦》等十几出了。我们选了华粹琛整理编写的本子,由俞平伯亲自订正。从选剧本到演出整整经过了三年的时间,当时《牡丹亭》的改编剧本有三四个,我们选的是最完整的一个。

1980年,元和饰柳梦梅,充和饰杜丽娘(《惊梦》),俞平伯评价说这是“最蕴藉的一张”照片。

剧中小春香由13岁的小孩子许宜春扮演,我演“石道姑”。石道姑的戏不多,可要打个“引子”,虽说是“一曲二白三引子”,但因为没有伴奏,引子很不好打,稍不留意就可能荒腔走板。“引子”要女低音,而我平时唱惯了女高音,只要有伴奏,笛子多高我多高。我天生有个不怕难的脾气,反反复复地练,总算成功了。曲会的《牡丹亭》常在王府井的文联大楼演出。1959年10月国庆十周年在长安大戏院,演出两场。

我又要演戏又要当好联络组长,忙得很。周恩来总理很关心曲社,也很爱看昆曲。总理每次来,都没有前呼后拥的随从,静悄悄地当一名普通的观众。但我只要知道总理要来,一定把前几排和总理的座位四周都安排好熟识、可靠的人。

康生有时也来看我们的演出。

这是我当年的一页日记:

1957—11—03

昨晚我和耀平(有光)、晓平、诗秀(儿媳)一同步行回家,还是十二分的兴奋。大家谈得很迟才睡。坐在耀平身后的南斯拉夫领事馆的洋人,跟耀平说“守岁”的两个角色是好演员。又说我说的是南方话。

昨晚小宜春戏完,到好婆(周有光母亲)身边去,好婆坐在第三排看我们的戏,位子在周总理的前面,周总理跟小宜春握手,谈了很多。总理问她:“几岁了?”“十三岁。”又问:“小学几年级?”“中学。”周总理奇怪地问:“这样小就是中学了?”“不,刚进中学。”又问:“那里人?”“无锡,你呢?”“我是淮安。”“那做爷爷的是你的爸爸?”“不是,是我真正的爷爷,七十多岁了!”“那你爸爸呢?”“是画家。”

1962年,三岁的庆庆手托香腮,憧憬着美好未来。

1964年昆曲研习社宣布解散,15年后恢复活动,我被选为社长。我时时刻刻告诫自己,要一点一滴地向老社长俞平伯先生学习,为自己毕生热爱的昆曲再尽一分力。

四 曲终人不散

1979年我70岁生日的时候,周有光送了我一套《汤显祖全集》。他真是懂我的心思,这一年《牡丹亭》近380岁了,我从不大识字就“读”起,至今对《牡丹亭》百读不厌。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本来就家喻户晓的“莎士比亚”又从国外回来了。这当然是好事,可我的脑筋又开始乱转:我们的汤老(显祖)比莎翁还要大14岁,长幼有序,不能忘了中国戏剧的老祖宗。我的脑筋乱转一番之后就一定会有行动,动手给我的朋友、大百科的姜椿芳写信,提议纪念汤显祖,演出他的名剧《牡丹亭》。姜椿芳把信转给了文化部,文化部很快有了批示,1985年,纪念汤显祖诞辰435周年的大型昆曲演出在北京举行。全国各地和国外的许多曲友都赶来参加,最让我高兴的是远在美国的大姐和四妹都回来了。

大姐又演柳梦梅,四妹再演杜丽娘,我虽没有上场,可比粉墨登台心里还痛快,还过瘾。俞平伯说这张照片是“最蕴藉的一张”,除了大姐、四妹的表情身段外,可能还有更多的含义。这时的大姐快80岁了。

我的昆曲生涯,准确的说,是昆曲舞台生涯,也有个悠悠不断的结尾——

我演最后一场戏时,我的第三代,晓平的独生女——小庆庆出生不到一个月,当她能够这样“手托香腮想未来”的时候,一定在想:

杜丽娘复活了,未来是美好的。

同类推荐
  • 西滢闲话

    西滢闲话

    《西滢闲话》是陈源通伯先生在五四时期的主要作品结集。身为北京大学外文系教授,他的这些随笔本来确为"闲话",但他忍不住要对时事发表议论的作法,使这些文章成为与大是大非相关的论题,绝非一个"闲"字可以了得。文集中的部分篇什确为无关"大局"的"闲话"
  • 忽如远行客

    忽如远行客

    《北仑作家文丛(第二辑):忽如远行客》主要内容包括:吃水、静静的紫石河、摇到外婆桥、原乡、探秘沙溪遗址、沧桑瑞岩寺、芦江十景、吉祥灵峰、早春赏樱、枫叶的感动等。
  • 雷平阳诗选(中国21世纪诗丛)

    雷平阳诗选(中国21世纪诗丛)

    雷平阳曾说过:“我希望能看见一种以乡愁为核心的诗歌,它具有秋风与月连的品质。为了能自由地靠近这种指向尽可能简单的‘艺术’,我很乐意成为一个茧人,缩身于乡愁”的确,雷平阳诗的风格很特别,自成一家。在于坚与海子两个极端诗歌话语权的争论中,他开辟了第三条道路,并且走的很远。从早期的《亲人》、《父亲的老虎》到《澜沧江在云南兰坪县境内的三十三条支流》再到《秋风辞》,作为一个阶段的诗歌特征,都再现了高原品质的内在张力,在精炼的语言与叙事技巧背后都凸显了对云南故土的赤子之心,而且爱的那么真实,那么狭隘与偏执。本书为该“中国二十一世纪诗丛”中的一本,系统收录了雷平阳先生迄今为止的主要作品,以飨读者。
  •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收藏馆-落花生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收藏馆-落花生

    中国一世纪的经典绝唱震撼几代人心灵的不朽篇章,作者包括鲁迅、朱自清等作家,丛书包括:茶杯里的风波、沉郁的梅冷城、春风沉醉的晚上、春风回梦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三生命、丰收、光明在我们的前面、荷塘月色、红烛、狂人日记、等文章。
  • 倾听大地

    倾听大地

    一个迄今为止对极大多数哲学家、文学家仍然淡漠的命题,实际上已经困扰人类很久了。如何拯救倾听大地,这种报告性环境保护文学值得我们认真拜读思考。
热门推荐
  • 我愿对你付今生

    我愿对你付今生

    我愿对你付今生,付这短暂的一生..........致EXO十二个少年们:我放下了尊严,放下了个性,放下了固执,都只是因为放不下你。脸上的快乐,别人看得到。心里的痛又有谁能感觉到。痛过之后就不会觉得痛了,有的只会是一颗冷漠的心。我想哭,可是我已经不知道该怎么流泪了。在原谅与绝望之间游荡,唯一的感觉是伤!伤!伤!思念一个人的滋味,就象是喝了一杯冰冷的水,然后一滴一滴凝成热泪。我赢了所有人,但却输掉了你。淋过雨的空气,疲倦了的伤心,我记忆里的童话已经慢慢的融化。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失去的东西,其实从来未曾真正地属于你,也不必惋惜。
  • 君澜仪霜

    君澜仪霜

    时空的掌控者,存活千年的她。失忆堕入凡间历尽艰苦找回记忆,本体。与命中注定的他相见。她能否打动他那冷冷的心。不属于这个世界的她,与作为皇室的他,终究天各一方?
  • 多情神父

    多情神父

    一个浩瀚的神话有我男儿的梦想,一个瑰丽的天国有我梦中的女神!看屌丝如何逆袭女神,最终左拥右抱;看凡人如何战胜众神,最终成为众神之父!
  • 成功男人必须远离的10种女人

    成功男人必须远离的10种女人

    成功男人对于这样几种女人必须多加小心唠叨、贪钱、势利、纵欲、自以为是、工于心计、不懂原则等。因为这样的女人足以使男人身心疲惫,丧失斗志和颜面尽失。对于一个成功者或是正在追求成功的男人来说,这种女人留在身边是他的悲哀。若想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事业和生活都能如鱼得水,就必须远离那些可能会伤到你的女人。本书对男人必须远离的10种女人一一作了介绍。她们分别是随意批判人的女人,贪钱的女人,放纵的女人,工于心计的女人,笑傲情场、左右逢源的女人,势利眼的女人,口是心非、爱找借口的女人,不懂忍让、个性太强的女人,颐指气使、自以为是的女人,不懂原则的女人。
  • 孤寂在那一瞬了结

    孤寂在那一瞬了结

    她是高高在上的神王。与天地同生,同灭,看着身边重要的人一个接一个的死去。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找到能伴我一生的人呢?她想。
  • 三国第一校长

    三国第一校长

    谢逊穿越了,来到了熟悉又陌生的汉末时代。时值光和年间,袁隗老儿执教太学,掌士族牛佴;太监张让创鸿都门学,揽天下庶民。何进的小侯学府,庞德公的岳麓山院,荀爽的颍川书院,郑玄的彭城玄门,管宁的辽东隐门………“经史院博士班照,参见校长。”“政法院博士武曌,参见校长。”“军事院博士李秀宁,参见校长。”“歌舞院博士周宪……面对眼前莺莺燕燕的小娘子们,谢逊只想说一句话:“其实,校长才是三国最好的职业!”
  • 太上归剑录

    太上归剑录

    苍穹之下,万丈红尘,妖魔鬼怪亦沉浸在茫茫苦海之中。仙神之下,皆是蝼蚁,蝼蚁沉浸在红尘苦海中不能自拔。道要羽化,一人飞升,身上挂着鸡犬。佛要化船,接纳众生,游荡在苦海上。魔要秘形,藏在心间,求得无上自由。妖要愚昧,快活一生,等得寿命长生。……我以前是人,现在是妖,我的路又在何方……(本书慢热,第二卷才算入得正途,打算写成古龙似的仙侠,第一本书,写到故事完结吧!)
  • 恶魔校草驾到:丫头,你是我的

    恶魔校草驾到:丫头,你是我的

    欧菲娅学院的三大校草,高傲冷酷的冷墨寒,温柔阳光的安子浩,可爱呆萌的苏洛哲。有一天呆萌小白兔不小心惹怒了冷酷的冷墨寒,被迫签下了‘卖身契约’。‘’丫头,去做饭。‘’‘’丫头,去洗衣服。"然而在不知不觉中,两人都对对方产生了爱意。他的温柔只为她而舒展。
  • 史上最强融合系统

    史上最强融合系统

    什么你是绝世天才?对不起我有系统。什么你是十品炼丹师?对不起我有系统。自从赵阳有了系统就开始了一道屠杀之路
  • 真实监狱故事之相爱莫及

    真实监狱故事之相爱莫及

    超惊悚、超感动的真人真事来袭!看惯了玄幻穿越,来试试这一款屌丝在监狱中的真实逆袭和他不期而至的爱情与基情。猛一看,你会以为是官场小说;仔细看,原来是监狱故事;深入看,会发现动人的爱情;穿插着看,可以当幻想小说。但浏览到结尾时,也许见仁见智的复杂哲理会被顿悟出来。这到底是什么型的小说,由你来看。但绝对老少皆宜、男女通吃。本书由某监狱警倾情奉献,书中的绝大部分内容源自真人真事,向大家展示一个深刻立体且如假包换的现代监狱。看过之后,你才知道原来真相比你想象的要残忍。欢迎加入qq群:301816658,希望和大家一同交流。在不违反保密原则的情况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感谢腾讯文学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