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11600000030

第30章 木屐、早茶及其它

现在,即使在广州,也少见木屐了。

屐在中国,却是比布鞋有着更早的历史,皮鞋则是海禁开通以后,由西方传入的事物了。南朝有位谢灵运,最后是在广州掉了脑袋的大诗人,生前是位浪荡公子,袭封康乐侯,性好游猎,他为了登山方便,还特地做了一种前低后高的木屐,等到下山时,倒过来,后高前低。据说,如履平地云云。可见中国古代,脚下之物,都登木屐,大抵是不错的。

现在日本人仍在穿着的木屐,肯定是唐代以前,由中国传到那里去的。那时候,日本入学中国的一切,和如今我们学西方的一切,那热情是很相仿佛的。不过,人家学了以后,客为主用,渐渐变成本土化的东西。但木屐在它的发源地,倒见不大到的了。和茶道的命运也差不多,在中国,除潮汕一带的功夫茶,还有一点古人饮茶的影子外,其它地方,把所有喝茶的繁文缛节都给免了,只是在一衣带水的东邻那儿,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而且变成纯粹的东洋文化了。

等到中国的木屐完全消失以后,将来,有一天,这也会成为日本的国粹。这实在很有一点嘲讽意味的。

人的记忆有一种奇怪的选择功能,常常只有最快乐和最悲伤的事情,才能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象。但那泛泛的,无关痛痒的经历闻见,时间久了,也就置之脑后了,或者竟忘得干干净净。

但是,记忆犹如一张旧照片,偶尔翻出来的话,虽然发黄了,褪色了,若能从模糊的影像中识别一些什么的话,说来也怪,那其实已经消失的部分,又能捕捉到一些,于是,陆陆续续地把那张记忆的破网,补缀起来。

我年青时,头一次到广州出差,那是五十年代,傻里巴几地被主人领着上九下九,白云越秀那么一逛。至今,只有那满城的绿,和那踢里踏拉的木屐声,仍在脑海里,其它细节,几乎全部淡忘了。

木屐声声,给城市增添了一番有时匆忙、有时悠闲的韵律。

一个陌生人,到了新的地方,总是先看到什么,接着才是听到什么,这种感觉的顺序,在当时的广州,常常是颠倒过来的,先是声音,后是画面。而且粤语的滴里嘟噜,木屐的踢里踏拉,有着一种共鸣作用,让我耳目一新。这两者,应该是杂沓的,噪乱的,但居然很合拍,很和谐,实在是奇妙的感觉。尤其,街上一些小女子穿着木屐,扭动着腰肢,边走边说,娇语屐声,花容笑面,那镜头是很让人神往的。

现在,当我努力回想起来,那时的这个城市,也许是最地道的一座原封不动的广州了,是一个没有变化的旧式广州。除了南下的干部外,这里很少有外来人口,一色的听不懂的广东话,和满街满巷的木屐声,构成了这个城市的特色。

后来再去广州,那里成了胶拖的天下,失去那聒耳的木屐声,真是情致大减。特别是小巷里的石板路上,夜深人静时,若无清脆的木屐声,的的笃笃地走过,听不到那“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一串回响,似乎缺少了一些兴味。其实,听不惯这种踢里踏拉的声音,夜里,扰人清梦,一早,搅人懒觉,是不怎么令人宁耐的。可是多呆些时日,便觉得不拖木屐而说广东话,好像不那么对劲,那话音的声势,也顿时削弱许多。

不知从何年何月起,一夜之间,木屐的踪迹全无,街巷里悄莫声儿,连买木屐的店也找不到,实在是很遗憾的。我还记得那种上了厚厚的漆,绘上好看的花纹,前低后高,讲究造型的木拖,穿在广东人所谓的靓女脚下,那娉娉婷婷的样子,绝不是穿别种鞋所能走出来的绰约姿态,很有一番别处见不到的风情。以后,多次去广州,还到珠江三角洲转了个遍,也难看到木屐和穿木屐的人。

我倒不是特别痛苦这种木屐文化的消失,只是奇怪忽而轰然而上、忽而戛然而止的国民性格。惟恐来不及地追时髦,赶浪头,又惟恐迟了半步似地扬弃决裂,广州的那些普通人,穿来潇洒方便的木屐,真像成语说的那样“弃之如敝屐”地扔掉了,总是有点可惜。

其实,无伤大雅的事情,完全用不着求其一律的。我们有些人,喜欢百分之百,喜欢一夜东风花竞放,喜欢大张旗鼓,喜欢雷厉风行,这有好的一面,但现实生活中,人和人,事和事,地方和地方,差别总是存在着的,有点参差不齐,也许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那是头一次去广州,天天被拖着木屐的主人,邀去东山那熙熙攘攘的、很负盛名的茶楼,坐在那里,消磨掉一个上午。初初不甚习惯,渐渐乐在其中,慢慢也体会到穿木屐,喝早茶,聊大天,是我们这位做东的主人,看作人生一大快事的原因了。

那时的两三块钱,总有现在的好几十或者上百吧,不大的桌面上都堆得无法再堆了。在我们这些所谓早点,不过点到为止的外地人看来,这样一种大啖而特啖之的吃法,不禁目瞪口呆。在中国,惟有广东人的早茶,绝对是真刀真枪,动真格的吃和喝,也是最能体现广东人性格的地方。

据主人说,一天睁开眼来,拖着木屐,踱出门去,没有到茶馆坐坐,这一天便不甚开心了。只要坐到桌边,至吝者,也得三盅两件,几个碟子,肠粉能少嘛,马蹄糕能不要嘛,那凤爪几乎是必点的,否则,还叫什么早茶呢?我也发现,在茶楼的食客中间,招待朋友者,联络感情者,洽谈生意者,聚会晤面者,各色不一,具有一定目的性者不少。但多数人,就是为享受这种早茶感觉而来的。这种当地人对于吃早茶的重视,如同礼拜,已经进入一种宗教感情范围,也让我们外乡人不胜讶异。

后来,总是有机会到广州来,可能由于商业社会的缘故吧,那种茶楼里的平民气氛日见其淡了。价格也不是普通老百姓的口袋所能承受得起的了。而且,随着食客的非广东人成分的比例加大,茶楼为适应这些人的胃口,那些不中不西、不南不北的面点粥菜,也和传统的早茶食品,一块登场了。

那些视早茶为礼拜,早先穿木屐的食客,肯定对这种变化的早茶,要敬而远之了。

变化,是世事之常,世界上所有好的,不好不坏的,以及坏的种种变化,无不因为政权的力量,金钱的力量,和属于老百姓自觉或不自觉的力量所促成。广州人的早茶,会不会最后像木屐的命运一样,变得不知所云,也不是不可能的。

现在的广州,穿木屐,打雨伞,于微风细雨中,踏泥泞街道,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情景,已不多见了。还记得喝罢茶出来,途经菜市,见识广州的主妇购菜,也很让我们这些外地人大开眼界。居然挑了半天,只买一条二指宽的鱼,而且还是半边;居然在肉案前站了好一会,才割一点点肉,一根草茎即可挽起,重量少有超过半斤者。这在北方,也就是猫食的水平罢了。

后来,终于明白,广州苦热,只有早晨凉快,所以,早茶是一天中吃得最大快朵颐的一顿。其它两顿,便用那两指宽的鱼,半斤重的肉,加上一碟蔬菜,随便对付了事。而木屐所以在广州有长久的生命力,就因为这地方的多雨和潮湿,和那路面总是泥泞积水的街巷使然。

生活的全部学问,就在具体实践之中。变,是一种必然。但变得罔顾现实存在,便难免荒谬悖误,这也是历来生出许多烦恼之所在。

最使我最念念不忘于那次广州之行者,就是在北方绝看不到的那满城的绿,这可真是最有魅力的特色了。

广州又名羊城,也叫花城。有一本文学杂志,很老牌的了,就叫《花城》。其实,广州更应该叫绿城才对。那小巷子里的路,好像从来不曾干过,下雨不下雨,永远是湿漉漉的,这大概也是广州人过去必须穿木屐的一个原因。由于这潮湿,巷子愈深,房子愈老,苔痕愈著,触目所及,无处不绿。那矮墙里探头的蕉叶,晒台上垂落的盆栽,庭院里摇摆的翠竹,屋顶瓦缝,山墙罅隙里自生自长的碧草野花,都是大块大块的淡青浓绿,满目翡翠。

过去,不知何以把深色的绿,称作“墨绿”,到广州,便晓得绿到极致,离黑便不远了,加这个“墨”字的来历,大概是这样的缘故。三十年代诗人徐志摩喜欢用的“浓得化不开”这形容词,第一次到广州的我,马上想起这句诗。这浓得化不开的绿,便是留在脑海里最深刻的记忆了。不过,现在的广州,高楼林立,路网密布,触目所及,只有钢铁水泥和玻璃墙幕构成的浑然大物,猛看过去,和香港铜锣湾一带几无差别,与纽约、芝加哥这些大都会相比,也快赶上去了。这当然不是坏事,否则还叫什么现代化呢?但绿城不绿,实在是给怀有那一份记忆的我,不禁黯然神伤了。

在第一次到广州以前,惭愧得很,年青而且孤陋寡闻的我,连香蕉、芭蕉也没见识过。在南京读书时,见到校园里花匠侍弄的美人蕉,便觉得其叶之肥阔,之茁壮,比北方盆栽的同类要大气得多。到了广州,那叶片比一比半层楼高的蕉棵,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站在如此庞然大物的芭蕉前,那叶之硕大无朋,真吓一跳。连叶上面爬的蜗牛,也十分雄伟,尽管广东人富态者少,女士尤娇小玲珑,但当地的蜗牛好争气,比北方蜗牛要大几十倍,有拳头那么大小。也难怪只有这样的阔大叶片,才能托得住它了。这当然是北方人的少见多怪了,当地的朋友把我笑了个够。

我还记得,只有在南国,才能懂得那支广东音乐《雨打芭蕉》,为什么旋律是热烈而又欢快的原因了。最初在异地听这支曲子时,觉得那雨也不免卖力气一点,总有不那么协和的喧闹之感,是不是太快活、太跳跃一些呢?这大概由于人们的脑海里,有着太多关于“潇湘夜雨缠绵意”,和“巴山夜雨涨秋池”的那种润物无声的预期吧?但实地一体验,那南国的豪雨,打在芭蕉叶上,夜深入静,声响确是有紧锣密鼓感,有千军万马感,很惊人的。当时,作客的我,住在东山,人烟远没有现在这样稠密。有时,大白天,偏僻的马路上,幽静得竟无一人行走,现在,这景象大概再难找到了。时值台风季节,暴雨来时,绝对是气势磅礴,声震九天的。雨过以后,到院子里一看,满园残红败绿,一地翠色狼藉。留在树上的,绿得弥加生气蓬勃。跌落在泥土上的,也同样被冲洗得干干净净,绿得照样鲜明,和透出不死的生命力,这也是别处见不大到的盛况。

也是那次台风,把东山靠铁路那边的行道树,都是巨大的白杨吧,给刮得东倒西歪,有的还断了,倒了。卧在马路上,一时来不及抢修,车子便从倒地的枝叶碾压过去。也许,五十年代,交通不像现在这样拥塞,断树残枝拦在路口,一两天不清除,似乎也无甚影响。

令我们惊骇的是,这些垂死的树木,那绿叶仍然挺括地生长着。天天路过那儿,天天如此茂蕤,直到被锯断,被拉走时,一点萎靡的样子也没有,还是那样绿盈盈地透出鲜活的生气。

从未见过如此强大生命力的绿,我们都被那不死的绿震慑住了。可现在,广州的绿,被高楼大厦挤得已经没有立足之地了,至少在城市的中心部分,已经是这样一个岌岌可危的态势。

我记得1949年进北京城的时候,站在北海的白塔上望去,除了故宫的琉璃瓦一片苍黄外,全城掩映在树荫绿海之中。那份完美,那份宁静的古都风景,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想。然而,四十多年过去,现在,北京城不知扩大了多少倍,但昔日那绿遍京城的画面,已被许多顶天兀立的、横空出世的建筑物,给切割得支离破碎,不复原样了。

我想,变化的同时,对传统,对过去,对新鲜的、外来的事物,抱一种不全是,也不全否,不百分之百的肯定,也不横扫一切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吸受应该吸受的,保留值得保留的。让这个世界多一点美好,自然,真实,善良,那该多好呀!

前不久,去了一次广州,好像听当地人说,木屐声又在街头响起,好像价格也不菲。如果真是这样,说明历史真像流水一样,大概是很难割断的。

因此,哲人言,生活之树常青,这话是一点也不错的。

同类推荐
  • 胡麻的天空

    胡麻的天空

    一个历经苦难、内心温暖的“好学婆婆”,65岁重新识字画画,一笔一画都带着生命的体温,暖暖内含光,一部化万物为萌物,融沧桑为柔软的“自然笔记”,60年乡土与社会的变迁跃然纸上,60年人生与家庭的记忆静静流淌.我们很少真正去体会母亲的独立人格和存在价值,很难真正去深入了解母亲的内心世界。秀英奶奶用自然笔记、农事笔记和社会生活笔记讲述天地万物,也讲述自己、讲述世事人生。在本书中,一位农村老人六十年的自然情怀与社会记忆静静流淌,中国农村六十年的自然生态变迁与社会变迁静静流淌,那些被忽视的人群、被闭合的天空与情感世界在静静呈现。这是一曲别样的凡人之歌,是一片湛蓝的胡麻的天空。
  • 郁达夫散文全集

    郁达夫散文全集

    郁达夫散文的思想倾向,确实是表现出了自己的独特的个性,他对于旧中国那种阴暗发霉的生活,充满着一种强烈的愤懑情绪,用一种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的心态,大声疾呼地去痛斥它,揭露它。
  • 胡适留学日记

    胡适留学日记

    《胡适留学日记》是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1910-1917)所写的日记和杂记,共分为17卷,记述了胡适早年的文学主张和其思想演变的轨迹、读书经历,他对当时社会时事的观察分析和思考,以及与朋友间的交往、书信往来存稿等,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学术、文化教育、内政外交、社会变迁等许多方面,不仅是研究胡适个人,也是研究整个近现代中国的珍贵资料。胡适留美早期的日记多是流水账,但由于具有连贯性,读来并不觉枯燥。后来的札记则真实坦白地记下一个青年人的私人生活、内心生活及思想演变的过程,有很多生活细节的描述,包括年轻人的自喜、夸大、野心、梦想,可以看作是胡适留学时的自传了。
  • 观念的嬗变与文体的演进

    观念的嬗变与文体的演进

    本书是作者奉献给广大读者的第六部文学评论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作者的一部文学评论选集。这部文学评论选集,也可以看作是半个世纪以来我从事文学评论活动的一个小结,一个小小的展示。收入这部评论集的四十三篇文章,一半选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出版的五部评论集之中,一半则选自二十一世纪以来发表的长长短短的上百篇文学评论。按文章的评论对象和性质,分为四辑:第一辑,是关于文学思潮的论文或某一专题的评论。这方面写得不多,只收入七篇,聊供参阅;第二辑,是关于文体学研究与文体批评的文字;第三辑,是关于长篇小说的评论;第四辑,是关于报告文学、中短篇小说或青年作家创作活动的评论。
  • 移民岁月

    移民岁月

    《移民岁月》是多项文学奖获得者、海外实力派作家曾晓文最新力作。是一部在东西方文化的双重背景下探讨人生与命运这一永恒主题,并突出友情、亲情和爱情的一部长篇小说。情节曲折,叙述流畅。
热门推荐
  • 亲爱的,我们说好不哭的

    亲爱的,我们说好不哭的

    她居然是她最好的姐们,这简单的情侣手机号的背后,究竟有一个怎样石破天惊的秘密?感情究竟可不可以兑换?青岛之旅,那些莫名的短信,究竟是怎样的秘密,让一个人彻夜难眠。19号楼,那些莫名的诅咒,艺术楼神秘的琴声,那个叫做苏小苏的女孩究竟是不是一个存在?恐怖,惊悚,在根本不存在的521宿舍展开……半截蓝铅笔,扯出13岁那年的浅爱流离,而,谁才是谁最后的天使?当抽丝剥茧,玄机一一浮现,我们才发现那些只是疼痛的青春里,我们一直走失的素锦十年。
  • 无限漂流瓶

    无限漂流瓶

    双11这天,古尘花一块钱抢购到了一部手机,而就在他用这部手机玩“漂流瓶”期待艳遇的时候,却——什么?进入无限漂流隧道了!!第一个瓶子:来自90年的初恋……第二个瓶子:苏小小邀你对诗……第三个瓶子:林妹妹要自杀……不是吧,连貂蝉的约会瓶子也被我捞到了?那岂不是……麻麻,我要回家!
  • 蜃城纪

    蜃城纪

    蜃城位于仙凡之间,在海市蜃楼出现时露出庐山真面目。那里有奇珍、法宝、神兽,还有神级大仙。为凡人唯一能够到达的仙境,是人人神往的地方。蜃城没有规矩、没有王法、更没有仁义道德,只有烧杀抢掠。想大发横财,算计别人,先得防着不被别人算计。一朝成名的、一夜暴富的,丢了性命的,比比皆是。进入蜃城有五个秘密通道,分别由五条蜃龙把守。为了掌握通道,自由进出蜃城,进而占有,凡夫、武者、术士、妖魔展开殊死对决……。
  • 隋唐之战神

    隋唐之战神

    天降神器雷尖峰,天齐一怒为红颜。玉帝二女连人间,爱谁恨谁天地情。
  • 天刀伏魔录

    天刀伏魔录

    何谓刀:自古兵之霸者,百兵之皇也。何谓天刀:恒古以来,剑中之王,谓之天剑,刀中之皇,谓之天刀……金芒耀,九天落,受命运召唤,苍越降临异世……且看少年江湖独行,如何破剑王,灭刀皇,笑傲寰宇,封绝命天刀……又如何伏妖魔,诛邪灵,定万载乾坤……
  • tfboys之陌染那年

    tfboys之陌染那年

    他在那年巧遇了她,从此……他决定无论如何都要守护她她在图书馆不小心撞见了他,从那以后他天天缠绵这她他恨她、爱她、欺负她、疼她……可是命运捉弄把那个深爱她自己的她从他身边带走,十年的约定她回来了……只是他们都变了,变的如此陌生……十年后,他们相遇了……她和他却回不到那无忧无虑的日子,每天要提防狗仔,记者还要瞒着公司,终于在经历了那坎坷无比的地下恋爱后收到了所有人的忠心祝福……让我们一起期待《tfboys之陌染那年》
  • 三更鬼敲门

    三更鬼敲门

    一个平凡的大学生无意中捡到一个旧钱包,里面竟然装着一团用红纸包着的长头发,当天就有朋友出车祸。第二天他又捡到钱,却被告知那是他的卖命钱。从此身边怪事不断,无论他住在哪儿,每个午夜都有人敲门.....
  • 陈二狗的妖孽人生

    陈二狗的妖孽人生

    衣衫褴褛的老人蹲坐在破败房子前的白桦木墩子上,喝一口自制的烧酒,抽一口极烈的青蛤蟆旱烟,眯起眼睛,望着即将落入长白山脉的夕阳,朝身旁一个约莫六七岁、正陪着一黑一白两头土狗玩耍的小孩子说道:“浮生,最让东北虎忌惮的畜生,不是皮糙肉厚的黑瞎子,也不是600斤的野猪王,而是上了山的守山犬。”许多年后,老人躺进了一座不起眼的坟包,那个没被大雪天刮烟炮冻死、没被张家寨村民戳脊梁骨白眼死的孩子终于走出大山,来到城市,像一条进了山的疯狗,咬过跪过低头过,所以荣耀。其爷如老龟,死于无名。其兄如饥鹰,搏击北方。其父如瘦虎,东临碣石。那绰号陈二狗的他,能否打拼出一世荣华?---------------
  • 旋风少女:情之终

    旋风少女:情之终

    三年前,百草被松柏新成员韩佳心陷害,若白因为被愤怒冲昏了头脑便和百草分手并把百草逐出松柏。百草在心如死灰的时候遇到了慕轩,并在慕轩的帮助下加入昌海道馆并有了一个新身份新一代的少女宗师——夏唯若。三年后,百草来到松柏复仇,却意外发现了当年的真相。而若白也发现了唯若就是百草但因为劳累过度心脏病突发,陷入昏迷。在百草迷茫之际,昔日的伙伴全部重新回到百草身边给她力量。在友谊的陪伴下,复仇女王夏唯若又变成了心地善良的百草。可故事的最后,百草要如何选择?而其他人又是否都会幸福吗?
  • 万能小店系统

    万能小店系统

    一朝穿越,获得逆天系统,开个小店,玩转异界,调戏美男,日子过得格外悠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