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提笔写文章的时候总会想起“万事开头难”这句话。对于写文章来说,有一个好的开头,文章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很多人在提起笔来写之前,总会先绞尽脑汁去设计一个好的开头。讲话的时候,如何把话题顺利起头并展开,也同样是决定这段讲话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在开头的位置下功夫是非常值得的。
用提问题来展开话题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方法。动笔写文章或是和人讲话的时候,用提问的方式展开话题可以带着读者、听者很自然地进入内容之中。用问题开头、用问题展开话题的方法,不但效果比平铺直叙要好,使用起来也并不困难。这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设置悬疑,引人猜测。
一群人参加旅游团来北京旅游。旅游大巴行驶在路上遇到了堵车,导游见大家的情绪越来越烦躁,就站起来拿着扩音器与大家聊天。
“各位以前到过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么?各位知道珍宝馆内有一根两米多长的象牙么?你想知道这根象牙的背后藏着什么样惊人的秘密吗?”
刚才还烦躁无聊的团员们立即提起了兴趣,喊着:“到底有什么秘密啊?”
导游看大家都有反应了,就继续说:“这巨大的象牙啊,一定是来自于一头巨大的象。大家都来猜一猜这个象牙是什么象的牙呢?而且这么大的一块象牙是怎么完整地安置到故宫珍宝馆里的呢?还有,这么大一块好材料,为什么不做雕刻,只做摆设呢?”
大家纷纷讨论起来,都对故宫中这块神秘的象牙非常好奇。
有人说:“那么大的象牙,一定不是亚洲象,肯定是非洲或者其他地方进贡的贡品!”
有人说:“这一定是极难得的宝物,所以皇帝也舍不得动刀雕刻,免得毁坏了它。”
甚至有人喊道:“导游啊,咱们哪天去故宫看看这个宝贝啊?”
导游笑着说:“大家看,车已经能动起来了,今天到北京以后大家休息一下,明天上午就去故宫看宝贝!”
大巴上顿时一片欢呼声,人人都为要看到那神秘的象牙而兴奋不已。
为什么要这样说?
听了导游的前三个问题,你一定会说“很想知道”。你一定想听这个关于象牙背后的秘密,因为你的胃口已经被这些问题吊了起来。现在如果告诉你后面并没有故事,你一定会很失望,而如果继续给你讲象牙的事,你一定会很认真地听下去。后面的问题更是让人更加关注象牙的出处,开始了不断的猜测。想要亲眼看到象牙的想法也就被加强了。
把陈述句变成疑问句,更有助于提起别人的兴趣,更能激发听者的好奇心。提问、再提问,通过问题来引起话题,通过问题来勾起听者的兴趣,这就是在设置悬疑。说话的高手,往往都很善于用问题套着问题、问题继续引出问题的方式来设置一步步悬疑,最后揭开谜底,引出主题,从而达到皆大欢喜的效果。
拆分问题,引人入胜。
现在很红的“最牛历史老师”袁腾飞原本是个很“草根”的历史老师,但他却用非常有特色的讲课方式引起了一场趣味讲历史的“袁式风暴”,一路讲到了《百家讲坛》,与诸多名家教授站在了同一个讲台。
袁腾飞的讲课魅力体现在很多不同的方面,会通过拆分提问来引导学生跟着他的讲述思考,就是他的特色之一。
有一次袁老师讲到晚清时期宫廷的腐败,就举了一个“光绪吃鸡蛋”的例子,他是这样讲的:
“一个鸡蛋的价格是3文钱到5文钱之间,结果内务府给光绪皇帝报账的时候却说一个鸡蛋要26两银子。26两银子是多少个铜钱啊?2000多个铜钱是一两银子,那26两你们算算是多少铜钱?皇上要是一天吃6个鸡蛋得花多少个铜钱?你就26乘以6再乘以2000,然后你再除以3或者除以5,你算算这能买多少个鸡蛋了?这么多鸡蛋都打出来皇上都能游泳了……”
为什么要这样说?
这样的一串问题下来,你一定也会一步一步地跟着他算,一步一步地思索着他到底要说什么,直到他抖出最后的包袱,才欣然一笑。要是用一个问题来问“26两银子可以买多少个鸡蛋”那显然不会产生这样层层叠加的效果,而袁老师把问题拆分后再问,就达到了引人入胜的目的。
人走台阶上楼,走一步就高一步,高一步就更接近目标一步,这就是台阶效应。提问题的时候也会产生台阶效应。问题的台阶可以是自下而上,也可以是由浅入深,但不要让台阶忽高忽低,要尽量让每个问题的程度相近,给人平稳上升的舒适感。“天上一脚、地下一脚”的提问方式只会让人晕头转向抓不住重点。
要注意,在拆分问题的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每一个问题的长度,不要把本来并不负责的问题拆分成“碎片”问题,那样只会令人觉得乏味而繁琐。如果过于细致的拆分用在自问自答的情况下,还会造成讲话人自言自语、喋喋不休的尴尬场面。
你可能已经离开学校很多年,你可能已经不记得中学阶段读过的书,但一提到魏巍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你也许还有点印象。
说起这篇给国人诸多影响并收录于多个版本中学教材的报告文学,很多人会这样回忆:打开教材的时候,看着目录,在众多篇课文中,只有它的题目带着问号,让人一眼就能发现它的与众不同。“谁是最可爱的人?”只是读了题目就很想知道内容,很想去看看这个最可爱的人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这就是用问题统领全篇的写作手法,其效果是显著的。这不但可以引起关注,更能引起思考;不但能让人好奇,更能促使人去进行深度探索。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这是开篇时的设问与回答,点明了主题后,再继续讲述志愿军战士的故事。
讲完一段事迹后,作者继续发问:“朋友,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
再讲完一段事迹,又发问:“朋友,当你听到这段事迹的时候,你的感觉又是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吗?”
原本稍显松散的实际内容中间,加入这样两段问题,用一种征求意见的口吻去与读者沟通,不断修饰了整体结构上的不足,更让读者有了一次次回顾主题的机会。
这样的问句,通篇皆是。这样的问句,像统帅一样统领着全篇,反映出了作者在设置上和安排上的独具匠心,使读者的所有注意力都被这些问句统领了。
问号是舞台:用问题搭建起沟通的平台。
“你能给我们讲讲你的经历么?”
“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
“你能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具体细节么?”
“你喜欢这种方式么?为什么?”
这些句子有何相似之处?对,它们都是开放性的问题,它们都是在引导人说话,它们都给回答者留下了非常大的讲述空间,都是在帮助后面的回答搭台的问题。
精彩纷呈的好戏,都需要一个好的舞台背景,沟通时也是如此,“搭好台子才好唱戏”。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就像是在为沟通搭建起了一个好的平台。把平台搭好了,那么下面的话就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展示出更多的内容。
一个问题的提出,就是为交流迈出了第一步;而一个问题的回答,就是达成沟通的完美句号。问与答之间的内涵就是探讨与商榷,要让沟通更顺畅、更有效,就要动用你的思想把问题问到完美,把条件设置周到。更重要的是要做出持续问答、持续沟通的道路型平台,让你与对方一起驰骋在通畅无阻的沟通之路上。
记住:把问题提出来以后,就要把舞台留给对方了,如果一直占着平台自问自答或凭着猜测把平台限定得很小,那么再好的问题也不会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问号是武器:以反问回敬。
法拉第研究电磁现象的时候很多人并不理解,甚至对他的研究方向有些轻视。
一天,有个人问法拉第:“研究电磁现象有什么用?”
法拉第反问:“那新生婴儿有什么用?”
法拉第并没有正面回答问题,而是用反问句“回答”了这个问题。他的反问在表达这样的意思“电磁现象就像初生的婴儿一样,一旦发展起来,潜力不可估量。”
“既然你的问题提的唐突,那我回答的方式也可以不直接”这就是使用反问回答问题的原则。
用反问来回答问题,用的是借力打力的方式,把对方抛出的“烫手山芋”换个方式扔回去,让对方自己去思考、去处理。
但要注意的是,反问本身就会带给对方一个回力,所以在使用反问来回答问题时一定不能带有质问、挑衅、轻蔑等负面的态度和语气,以免激怒对方,或者把场面变得尴尬。
在遇到不好回答或不便回答的问题时,你可以参考最简单的反问句:
“那你说呢?”
“你觉得呢?”
“那你是怎么考虑的呢?”
“如果是你遇到这件事,你又会怎么办呢?”
用问号要注意:别把根刨烂了!
雅宁和小娟在同一家公司上班,平时相处的不错,她们常常会在午休时聊天,慢慢地算是成为了朋友。
有一次,小娟突然请了两天假。刚一回来上班,雅宁就跑过去关心。
雅宁问:“小娟,你这两天怎么了?是不是不舒服?”
小娟见上班时间不是说话的时候,就小声回答:“中午再和你说。”
雅宁听了,有些不高兴,但到了中午还是又过来关心小娟了。
雅宁问:“我早上问你,你怎么不说啊?是不是不方便被别人听到?”
小娟解释:“不是,当时是上班时间,咱们在工作时候聊天影响不好。”
雅宁问:“那你究竟是怎么了?”
小娟说:“我就是有些不舒服,就去检查了一下。”
雅宁问:“查哪科?”
小娟说:“查妇科。”
雅宁瞪大了眼睛,问:“妇科?你什么病去查妇科啊?不会是什么传染来的那种吧?”
小娟已经有了不悦的神色,正色说:“别乱说,我是月经不调去看看。”
雅宁听了还是不甘心,问:“你也没有很瘦,怎么造成的月经不调呢?是不是因为刚换男友的原因?或者因为你生活不规律?……”
雅宁越说越离谱,小娟越听越不耐烦。从此以后,小娟开始故意躲着雅宁,再也不愿意和她多说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