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呈献给大家的是一本综合性的文史资料集。
慈溪文史资料至今已编辑、出版27辑。除本辑外,综合性史料曾出版过3辑,即第一辑《慈溪文史》、第十四辑《回首五十年》、第十九辑《史林散叶》,分别于1986年、1999年、2009年出版。其余23辑均为专题辑。
本辑分“人物春秋”、“史事经纬”、“民俗遗存”三大栏目。书名《史海帆影》既有意象,又富动感,我赞赏编辑者的才智和用心。
《史海帆影》从征集的200万字文稿中精选精编,总体上具有文史资料的特色,其中还拥有地域史料的一些精品,编委会最终确定公开出版。
史料性是文史资料的前提,而好的文史资料必须具有鲜明的“三亲”性和统战性特色。
从“三亲”要求看,《史海帆影》多数篇目是作者作为历史当事人、见证者,对慈溪重要人物、重要事件、重要民俗的客观回忆和记述,是亲身经历、亲见、亲闻的第一手资料,可补史之缺,详史之略,纠史之错。如“人物春秋”中童银舫先生对与版画家余白墅、九叶诗人袁可嘉、文学教授华宇清等慈溪籍名人交往的记述,“史事经纬”中阮万国先生对筑半掘浦直塘和乡镇农产品订货会等事件的回忆,“民俗遗存”中罗映堂先生对“慈溪婚俗”等的描叙,史料鲜活、翔实,为我们读者提供了一般情况下难以知道的背景和细节,这些史料还都凝聚着作者丰富的人生体验,富有感染力。“三亲”铸就了文稿精品的价值。
《史海帆影》也具有统战性的特色。统战性一般体现在文史资料工作的参与者主要是政协委员及其所联系的社会各界人士。我曾把文史资料“统战性”的体现分为三类:(1)统一战线方面的人士回忆和记述统战方面的人和事;(2)统一战线方面的人士回忆和记述非统战方面的重要的人和事;(3)非统一战线方面的人士回忆和记述统战方面的人和事。本辑的作者或为政协委员,或为政协文史通讯员,均为统一战线方面的人士,汇集他们的“回忆和记述”,自然具有了“统战性”的特色。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号召我们“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是人民政协的“主业”,而征集、研究、出版文史资料则是各级政协的一项特色工作,也是一项为建设文化强国奉献智慧和心血的事业。我们征编文史资料,目的在于“存史、资政、团结、育人”,在于传扬慈溪优秀地域文化元素,在于为文化强市建设发挥特有的作用,《史海帆影》的编辑出版目的亦在于此。
本辑文史若能得到读者认可,除要感谢作者外,还要感谢陈墨、王孙荣等几位编辑的辛勤付出,感谢编委中的前辈周乃复先生等的悉心指点!
谨以此为序。
戴南璋
2013年5月5日
人物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