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映学
四灶浦前身四灶江,自南往北,在胜山镇四灶村中穿村而过,是我市中部最重要的水利基础设施。
四灶村俗称罗家路头,地处榆柳塘(三塘)以北,利济塘(四塘)以南。据《余姚县志》记载,利济塘筑成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过胜山镇境内这一段,四灶浦以西段经四灶、五灶连接坎墩四塘头村,俗称四塘;四灶浦以东段从三灶村茅草塘叉塘角处折往东北,经三灶、二灶、一灶及胜山后、胜山东北段连接新浦高桥,俗称泥牛塘。
早在二百五十多年前,清乾隆时,四灶村已有先民定居,如《余姚埋马罗氏宗谱》记载,罗家路头始迁祖罗其贵,在四塘筑成后即从周塘罗家路“迁居礼四灶利济塘南,搭舍栖身”。
先民们努力改造生存环境,开拓家园。为生产生活需要,他们利用原始地甲沟河,逐步扩大整修,在村南村北两端挖掘直线相对的南北水道,俗称“四灶江”。先人信奉风水,村中不挖水道,连接南北两端的水路,有意绕道利用村东与三灶村相隔的小江“九甲江”。这样,流经全村的水道,呈现一个大大的“几”字。那时,四灶江虽江小底浅,却是村民农船出行的黄金水道,往南经周塘、白沙,迂回曲折接航大塘江,过横河石堰,可达姚城。而往北已是姚北水系末端,不能排水入海。于是先民们在四塘修了一个大涵洞,靠它将水往东北方排入海中,但根本无力抗御水患。
一百五十多年前,清咸丰时,四灶村逐渐形成大村落。由于地处海隅低洼之处,一到多雨季节,四塘涵洞排水不及,村落、田野成为泽国,村民深受其苦。为此,在四灶村先民罗乾洪等带头捐资发动下,决心彻底改造涵洞,在四塘后开掘了三十余米长一段横江,将四灶江之水经茅草塘叉塘角引入泥牛塘河排入海里。但当时三灶茅草塘住民怕淹了自己田地,坚决反对,由此曾引发四灶先民白天掘江、三灶先民晚上掩土的奇特现象,后在两村先民协商下才解决。
五十多年前,公社化后生产队崛起,当时农船为主要交通运输工具,四灶江水道成为全村的运输大动脉。但过村中九甲江段,地形复杂,湾头多,江面窄,仅容两条农船相对摇过。因无纤路,全靠独力摇船,每逢满载柴禾,互相勾拉纠缠,再加上河边树木斜卧江上,阻滞难前,人们叫苦不迭。且两旁住户密集,河埠林立,船橹刮起河泥,河水污浊不堪,给居民淘米洗菜带来严重影响。更有甚者,村南四灶江和九甲江入口处,还各有一个四五百米长的河槽头(河之末段),外地人不懂地形,从周塘江北上,到村南不知要往东转弯,会直达四灶河槽头,才发觉上当,赶紧调头回船,待找到往东转弯处,前行不久,又会错入九甲河槽头,因此埋怨嘟囔不已。行此段江者,百人百唸,“百唸江”由此得名。
三十多年前,慈溪县政府于1977年规划发掘了“四灶浦工程”,四灶江南北一线开通,村中段重新开掘。为了改变生活环境,追求子孙后代的幸福,也为了更多慈溪人的幸福,四灶村民积极响应了党的号召。从此,九甲江填平了,百唸江成了历史;新掘的村中段和拓宽挖深的村南、村北段直线贯通,江水也往北直接排入了杭州湾海道,四灶村结束了泽国的故事。那时四灶江水上交通便捷繁忙,南来北往的农船交叉而过,纤夫的吆喝声和船橹的吱嘎声不绝于耳,那些运输船队机器的轰鸣声和艄公骄傲的眼神,更使农民们羡慕不已。四灶江变名“四灶浦”,成为慈溪中部最重要的水上交通、行洪排涝的大通道。
三十多年来,慈溪市的社会和经济突飞猛进,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快速便捷的陆上交通网迅速铺开,四灶浦的水上交通功能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由于村中段四灶浦两岸密集的民房临江而建,沿江道路狭窄无从拓宽,如今四灶村成为胜山镇陆上交通最落后的村落。“大路大发,无路不发”,交通的不便,严重制约了四灶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还有,随着环境的污染,近几年来,四灶浦水质变绿发黑,每逢雨汛,上流大量垃圾漂流下来,雨后常滞留江面,发出阵阵恶臭,既影响村庄整洁,也严重妨碍人们身体健康,江水成了四灶村人的一块心病。昔日让人眼馋的江边村落,如今变成了交通落后、环境脏乱的地方。四灶村的人们渴望变革现状。
如今,四灶村的人民有了大福音。2010年,慈溪市人民政府规划了“四灶浦拓疏工程”,该工程是我市规划实施“三横十一纵”骨干河网之一,是中部地区乃至中心城区主要的行洪北排通道,被列为省级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从大的方面讲,这是市委、市政府为改善我市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提高抗御旱涝自然灾害能力,促进中部地区乃至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从小的方面讲,四灶村落段江面水生态环境恢复有望,从此可去掉四灶村人的一块心病。拓疏后的四灶浦,宽七八十米,村中段两岸石砌,两边岸上均建绿化带,公路宽敞,沿江发展为市休闲景观大道,这是切实改善全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千载难逢的好机遇,是顺乎民心、利家利国、惠及当代、造福后世的大好事。我们完全可以想象:江水清清鱼起波,马路平平车无尘;两岸绿荫笑语中,一股凉风浦上来。“四灶浦拓疏工程”的实施,也为周边村落乃至胜山全镇带来区域发展优势。
拆迁后的四灶村将加快融入新农村的建设,我作为一个四灶村人,为四灶浦拓疏工程的实施欢欣鼓舞。二百多年来先辈们努力改造生存环境、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愿望,在我们这一代将变成美好的现实。我们一定要继承前人辛勤开拓家园之优良传统,抓住机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