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乃复
题记:雅戈尔达蓬山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徐福文化园建成开放前夕,我曾发动组织了一个近30人的“蓬山福地采风团”到该园采风,本文记录了采风之行的见闻,再现了当时的真实情况,可供后人了解徐福文化园初建时的规模和布局。
上山路径
2008年4月21日,尽管天下着蒙蒙细雨,大家还是带着相机、记录本和雨具准时出发。
汽车一从中横线转入三北镇的连接道,“蓬莱仙境”的牌坊就巍然屹立在面前。这个牌坊建成于1997年4月,高17.55米,宽25.6米,总投资41万元,用料重达192吨。牌坊前后各有一副对联,北面是“山水奇绝处,徐福东渡地”;南面是“昔日秦皇迷香山还得沧海访蓬莱,飘渺东瀛咫尺间故乡千里水相连”。尽管字对不协,但那意思还是表达出来了。它告诉我们,达蓬仙境就在前面。
由于从三北镇上山的公路正在整修,大型客车无法通过,我们只能绕道从范市镇上山。不过这样一来,反倒给我们创造了一个观赏窖湖水景和远眺达蓬山景,了解徐福文化园的地理背景的机会。
达蓬山,得名于秦始皇“欲自此航海达蓬莱”的传说,东起凤浦岭,西抵黄杨岙,南临九龙湖,处于慈溪市三北镇、龙山镇和镇海区河头乡交界处。区内山峦起伏,多奇洞怪石,是一个自然景观密集、人文内涵丰富、地理特色鲜明的风景区。在其周围,自古就有大量关于徐福受秦始皇派遣出海、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的民间传说。徐福文化园就是达蓬山风景区的一个组成部分。
车沿窖湖西行进。窖湖,又名沈窖湖,原系通海泻湖,明嘉靖间筑塘修整,经20世纪70年代扩建,现有库容量519万立方米,集雨面积6.4平方公里,是三北临近地区生活、生产及下游2.27万亩农田灌溉用水的主要水源。达蓬山旅游度假区规划在窖湖东岸达蓬山麓兴建一个“欢乐水岸区”,含一条商业步行街,另建有高尔夫球场、卡丁车赛场、四D影院以及演艺广场、音乐喷泉、观光栈道等设施。我们的车拐入上山道的转角时,可以看到它的施工现场,一些设施正在逐渐显露。
上山公路叫达蓬公路,建成于2000年初,全长10.76公里,其中盘山道7.26公里。该公路,市镇两级投资720万元,征地140亩。盘山公路按山势盘旋而上,一边是树木葱茏的山壁,一边是深深的崖岸。在车上看那刚被雨水冲刷过的草木,分外水灵娇嫩。从崖畔瞭望山下,农田村庄星罗棋布,如在画中。汽车时不时地穿进浮云,使山、水、田园蒙上了层层纱幔,一切都变得飘渺梦幻起来。
汽车停在达蓬山庄前的广场上,天公作美,雨已经停了。只见那一个月前还是尘土飞扬的沙土坪,已铺上了地砖、水泥板,好像广阔了许多。向山坡上看,一条石阶蜿蜒而上,小木屋、聚餐厅、露天茶室、会议厅都隐在丛林中,不落痕迹。只有那两排特色别具的烤烧房,灵动地呈现在薄雾中。
我们从停车场下车,沿着宽阔舒缓的石阶进入景区,不久就看到了正在紧张施工中的佛迹寺建筑群,气势极其雄浑,可惜尚未开放。寺前广场倒是建成了,非常大,石砌地面石栏杆,依栏远望,层层山峦尽在足下。佛迹寺原建于唐天宝年间,前后三进。传说天宝间达慧和尚在附近山洞中发现一天然脚底状印迹,认为乃佛迹,遂化缘建佛迹寺。后又有僧人在山南麓建起了中、下佛迹寺,此处就被称为上佛迹寺,一时遐迩闻名。后在千余年中屡毁屡建,多有变迁,到近年仅剩后殿一座,被改为林场用房。在达蓬山旅游风景区的开发中,经批准重建佛迹寺。对于佛迹寺,就只能通过设计效果图,对照着在建的工地来想象了。
徐福文化园
文化园入口我们从佛迹寺旁的登山石梯上山,匆匆绕过佛迹寺建筑群,向东转过一个山角,即见一座仿古城门屹立眼前,这就是徐福文化园的入口。采风活动的目的地到了。
入口是一座关隘式的城楼,分两层,公园的管理机构就在楼上。高大的正门和左右稍小的侧门都是园拱门,门洞的深度显示了城墙的厚度,确是固若金汤。在城楼两侧还有两个角楼,分别由城墙相连,上设雉堞。站在城头远望,层峦叠嶂,气壮山河,“雄关漫道真如铁”!
门内是一个相当宽阔的平台,北凭山坡,南临空谷,视野宽广,河头乡一带的山山水水可尽收眼底。平台北端有白色石质徐福全身雕像,只见他依山挺立,昂首南望,手执书卷,面容端详,显示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大家一进门,自然被雕像所吸引,纷纷在雕像前拍照留念。
从平台进发,有两条通路,一是从雕像左侧山梯攀援登山,一是由平台东端沿山谷东进。至于各通到什么地方,看指示牌才能知道。放眼望去,却只是一片葱茏,文化园规模之宏大,可以想见。
导游引导我们从石梯进发。我见山道陡峭,爬梯登山很危险,就急忙找寻86岁高龄的丁允文老先生。身边有人笑着用手指指山上,原来他已爬到远远的半山上了,几位70多岁的“小”弟弟正万无一失地护卫在左右。
童男童女雕像石级顶端已能看到一巨大建筑的高大护坡墙,是什么建筑却一点都看不出。接近梯顶,人们被路旁的一个雕塑小品所吸引。那是一对童男童女的雕像。孩子们坐在石条上正在那里怄气,一个用衣袖拭着眼泪,一个背身托着下巴坐在旁边,天真稚气,童趣盎然。待我参观完全园,看了散布各处的众多小品,仍觉得这是最让人赏心悦目的作品,它把我们带进了两千多年前的东渡队伍中,感受到了当时的生活气息。
求仙亭护坡墙已触手可及,上面的景色却仍看不到。我们只能绕着护坡墙循路前行。但一拐弯,眼前又出现了一个色彩鲜明的亭子,是原来叫做达蓬亭的求仙亭。这个漂亮的翘角亭是“徐福热”中最早在达蓬山上建成的建筑,现在文化园设计者把它有机地融入了新景点中。大家停下脚步,有的抄对联,有的俯瞰山下凤浦湖的美景。
走下求仙亭,跨上一小段石阶,眼前豁然开朗。只数步之遥,原来隐在护墙后不得一见的建筑,突然尽显眼前。
中国园林景物布局中这种步移景迁、迂回曲折的传统设计理念,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巧妙的设计,使被护坡墙遮挡着的景物,在游客心中有了巨大的悬念,又使这个求仙亭,也因着周围景物的配置,而给人们一个新的看点。
祈求坛现在,我们已高踞达蓬山巅,平展在眼前的则是一个巨大的名为祈求坛的石砌祭坛,与它紧密相连的是高大的祈福阁。
在徐福传说中,曾有一个千人坛,据地方志记载,它应在慈城以西15里处。达蓬山地区也有徐福在此祭天祈福的故事。现在,建设者们不用千人坛之名,而在山巅建祈求坛,实在是一种既尊重传说的原生态,又深具创新意识的做法,比简单地将千人坛搬上达蓬山的做法要科学得多。
祈求坛中心放置着一个大型青铜鼎,坛的北端两侧是两组武士与童男童女石雕群像。青铜鼎的东南方,还有一块天然乌龟石。祈求坛巨大的地坪上,错落地树立着多根文字柱,上面满布各种书体的文字浮雕。祈求坛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庄严肃穆,而又带点神秘色彩,较好地体现了秦汉间神仙家神秘莫测的文化特点。
祈福阁祈求坛北接祈福阁,从布局上看,祈求坛虽有独立性,同时也可看成为阁前广场。我们到达时,祈福阁还在加紧装修中。据介绍,阁顶翘檐本已完工,但在检验中发觉状貌不够完美,正要求施工单位重新修正,可见建设者的谨慎负责。祈福阁,高三层,处文化园最高处,是鸟瞰文化园全景的最佳点。建成后,一楼将作为多媒体演示区,利用现代科技,形象地重现徐福东渡场景;二楼是徐福东渡历史资料展示区,陈列相关图文资料;三楼为观景台,供游客鸟瞰文化园全景及周围湖光山色。
牡蛎壳化石求仙亭左侧辟有一条又陡又窄的下山道,前往秦渡庵遗址。这山道中,有一段需贴着岩壁前进,就在这岩壁上,我们惊奇地发现了一处牡蛎壳遗存,紧紧地附着在岩石上。它告诉我们,在多少万年以前,这里曾经是波浪滔天的大海。现在,文化园的建设者把它作为一个景点,设标记牌标明,使文化园平添了历史地理知识的内涵,让人体会到造化的神奇力量。
走出险道,是一个不大的山湾,这里分布着三个小的景点。
炼丹洞反映的是徐福准备东渡期间仍举火炼丹的传说,洞内是炼丹用具、设施,反映秦汉时期的方士文化。
诗壁炼丹洞东面的山壁上,摩刻有黄宗羲诗一首:“东尽观沧海,往事一慨然。浪中鼓万叠,鲸背血千年。何物秦始皇,于此求神仙。”
磨盘石达蓬山上有磨盘石,传说为徐福率童男女及百作工匠驻留达蓬山时加工粮食所用。景点按此传说设计了两个场景,一是石磨加工粮食,旁立一水牛;一是用铡刀加工草料,为马匹准备饲料。两个雕塑小品,反映徐福带领的百作工匠的日常生活。
达蓬山又名香山,因山间多芝兰而得。为反映此历史沿革,计划在上述两组雕塑的后方,培植一个兰花园,供游人观赏。
秦渡庵离开山坳,我们继续前行,穿过竹林,来到一个绿树成荫、视野宽阔的平坡。这个山坳北靠山、南临崖,中建有一座坐北朝南的优雅院落,是为秦渡庵。院前有樱花园,其中一棵立有标志,是日本前首相羽田孜造访时与慈溪党政领导共同栽种的,今已繁花似锦。院内竖有羽田孜书写的“秦渡庵”三字的石碑。庵院正堂供徐福彩塑坐像,两侧立伺童男、童女;东西两壁,悬挂中日韩各地徐福像的照片。两侧厢房,陈列着相关资料,集中反映东亚各国纪念、研究徐福的情况。大家在这里细细阅览,认真摘抄,停留时间较长。
庵前园林的南沿是东西向石砌大道,道南为陡坡,沿坡有石护栏,间设灯柱。俯瞰坡下,大片林木郁郁葱葱。据公园景点分布图的介绍,在林丛中有福谷,稍远处,还有五指树、仙谷等,自然风光极美。
我们继续沿着石砌路面东行,远远就看见一座高大的石牌坊耸立着,导游说这是“秦皇别苑”的进口。
这是一个石砌牌坊,高大巍峨,是别苑的大门。走近细看,碑额上书有“秦皇别苑”四个金色大字,碑柱间相当宽阔,可容车辆进出,让人未进门就感受到了威严的皇家气派。
进得门去,是一个南北向的峡谷。别苑居于北端,苑前是一方水面辽阔的人工湖泊,南沿湖堤与大道相连,上设汉白玉栏杆,在堤坝上南望,是林木繁茂的深谷,气势恢弘。
蟠龙湖这是一个水面相当宽阔的人工湖,据介绍水深8米,湖北岸是别苑前的一个平台,石岸垂直壁立,上有巨幅浮雕,以徐福东渡为内容。湖东浅滩上建有数栋仿古竹亭,称琴台。湖西是别苑的出入通道,道旁间断布置着船工、伐木工等雕塑小品。
据有关史料记载,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巡视会稽,曾在县滞留三月。达蓬山上与此相关的传说,有埋葬秦皇坐骑的埋马山、有秦皇休息的小休洞、有秦皇命名的石汤罐等。始皇帝滞留三个月,还要处理繁忙的政务,有个临时的办公场所是必然的,把这个场所置于有许多徐福传说的达蓬山上,当然是顺理成章的。
秦皇别苑坐北朝南的秦皇别苑,正殿内放置着青铜器、编钟等等皇家用品,金碧辉煌。置于高台上披着黄色绸缎的座椅,那就是始皇帝的龙座。听说景点开放后可供游客上座照相,同行的老人们,抢着坐上去拍照,嬉戏着当了一回皇帝。尽管是巡游中的临时宫室,仍处处显出皇家威严。
始皇帝与徐福雕像苑前平台的右侧,有个不高的土台,上面是一组秦皇召见徐福的群雕像。是商议东渡?是遥看蓬莱仙境?还是在说“由此可达蓬莱”?你听得到这两千多年前的声音吗?
百草园与寿谷秦皇别苑向东,还有两处景点,一是百草园,一是寿谷。但时间已过中午,而摩崖石刻是必须去看的,那是园中最重要的文物。那寿谷和百草园就只能用欣赏设计图来代替了。据介绍,这两处景观,以自然风光见长,处于两条溪流为依托的山坳中,分布着削壁、危岩、幽林、山溪、瀑布和自然植被,别有洞天。
摩崖石刻我们参观完秦皇别苑,从原路回转,自秦渡庵经另一山路前去参观摩崖石刻。这是大家熟悉的景点,但已有了更好的保护措施:石刻前建平台筑护栏,平台前有上下石阶,上阶处两旁竖立精美雕饰的石柱,在摩崖上方盖筑覆檐,既遮阳又挡雨。而且在石壁上复刻画像,让游客看得更清楚真切。这既充分利用又严格保护的做法,很值得提倡。可惜,原石刻经长期风吹日晒,破败了许多。
小休洞内有佛迹(天然足迹)和历代石刻,因我们都较熟悉,也割爱了,但远地来客是不可不看的。
徐福文化园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公园规模宏大,主题突出;各景点分布合理,风格易趣;人工建筑与自然风光配置协调,相得益彰;多数建筑设计精美,注意发扬中国园林建筑传统。但内部表达不够妥当之处也不在少数,但这只是白璧微瑕,想定能逐步完善。
大家回到达蓬山庄,吃完中饭即下山,天竟又下起雨来,而且越下越大。原来想参观的徐福村、徐福纪念馆、达蓬桥等,只能遗憾地放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