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61300000008

第8章 口齿伶俐

会说话才能办好事

有位西方哲人说过:“世间有一种成就可以使人很快完成伟业,并获得世人的认识,那就是讲话令人喜悦的能力”。让我们记住他的话吧!

有家父子冬日在镇上卖便壶(俗称“夜壶”,旧时男人夜间或病中卧床小便的用具)。父亲在南街卖,儿子在北街卖。不多久,儿子的地摊前有了看货的人,其中一个看了一会儿,说道:“这便壶大了些。”那儿子马上接过话茬:“大了好哇!装的尿多。”人们听了,觉得很不顺耳,便扭头离去。在南街的父亲也遇到了顾客说便壶太大的情况。当听到一个老人自言自语说“这便壶大了些”后,马上笑着轻声接了一句:“大是大了些,可您想想,冬天夜长啊!”好几个顾客听罢,都会意地点了点头,继而掏钱买走了便壶。

父子两人在一个镇上做同一种生意,结果迥异,原因就在会不会说话上。我们不能说当儿子的话说得不对,确实,便壶大装的尿多,他是实话实说。但不可否认,他的话说得欠水平,粗俗的语言难以入耳,令人听了很不舒服。本来,买便壶不俗不丑,但毕竟还有些私密的因素在内。人们可以拿着脸盆、扁担等大大方方地在街上走,但若拎着个便壶走在街上,就多少有些不自在了。此时,儿子直通通的大实话怎么能不让买者感到别扭呢?而那个父亲则算得上是一个高明的推销商。他先赞同顾客的话(“大是大了些”),以认同的态度拉近与顾客的距离,然后又以委婉的话语说“冬天夜长啊”,这句看似离题的话说得实在是好,无丝毫强卖之嫌,却又富于启示性。其潜台词是:冬天天冷夜长,夜解次数多且又怕冷不愿意下床是自然的,大便壶正好派上用场。这设身处地的善意提醒,顾客不难明白。卖者说得在理,顾客买下来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有过一段评论说:“语言者,君子之枢机,‘谈’何容易!”

确实,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更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有的人缺少“嘴”上的功夫,说话乏“术”,因此,言谈表达往往“话不投机”,以致很难把事情办好,有时甚至还会将好事办砸。而有的人则能得体地运用语言准确地传递信息、表情达意,有的人甚至能点“语”成金,使所言收到奇佳的表达效果。

解缙陪伴明太祖朱元璋在金水河钓鱼,不料一上午一无所获,朱元璋深感失望,即命解缙“以诗记之”。这可是个风险极大的事。没钓到鱼乃是件地地道道的憾事,如果直录其事激怒皇上,岂不是脑袋不保?但既然皇上有令,如果不录,岂不是有意抗旨?不过,这难不倒解缙,只见他稍加思索,便念出了一首漂亮的小诗:数尺纶丝入水中,金钓抛去永无踪,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明太祖听了开怀大笑。请注意这首小诗,前两句的确是“遵旨而行”的实写,而后两句则是巧妙的劝慰——钓不到鱼,那是因为皇上至尊至贵,“凡鱼”不敢上钩。于是就这么一“劝”,皇上乐开了花。

试想,如果解缙没有出色的想像力,不善于用语言将其准确迅速地表达出来,是不可能取得既直陈其事又劝慰皇上并且保全自己性命这样“一箭三雕”的效果的。

大哲学家老子曾经说过:“美言可以市。”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善于驾驭语言,便可以用之去交换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不擅“说”道的人,可能就注定了要一辈子平庸,探谙说话之“术”的人,却常常能在最不可能处扭转乾坤。

元代的关汉卿因为编演《窦娥冤》,得罪了统治者,官府要捉拿他治罪。关汉卿得知消息后,连夜逃走。途中,遇到几名捕快。

班头问:“你是干什么的?”

关汉卿顺口答道:“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统领千军。”班头明白了:“原来你是唱戏的。”关汉卿又吟道:“或为君子小人,或为才子佳人,登台便见;有时欢天喜地,有时惊天动地,转眼皆空。”班头见他如此伶俐,出口成章,便问道:“你是关……”关汉卿笑道:“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班头本来爱看戏,特别爱看关汉卿编演的戏。知道眼前这人便是关汉卿。捉他吧,于心不忍,不捉吧,500两赏银便没了。关汉卿看透了他的心理,便顺口吟道:“台上莫漫夸,纵做到厚爵高官,得意无非俄顷事;眼前何足算,且看他抛盔卸甲,下场还是普通人。”可能是这副对联打动了班头,他便对另几名捕快说:“放他去吧,这是个疯子。”

关汉卿就这样脱了险。此外,我国历史上还发生过烛之武妙语退敌的故事,也能给我们不少启发。

公元前630年,秦国和晋国联合进攻郑国。秦军驻扎在郑国都城的东边,晋军驻扎在郑国都城的西边。在团团包围之中,郑国君主文公连夜召集文武百官商量对策。

有个大臣说:“面对两大强国的左右夹攻,我国危在旦夕啦!但是,只要我们能够说服秦国退兵,敌手只剩下晋国,那么我国才能脱险。”

郑文公急切地问他:“您说派谁去劝退秦军呢?”

那人推荐道:“大夫烛之武。”

半夜,天空漆黑一团。在城东,郑文公亲自把烛之武送到城楼上,他命令士兵拿来一只大筐,叫烛之武坐进筐中,上面用绳子吊着,把他徐徐下放到城外的墙根。

烛之武偷偷地来到秦营中,一见到秦穆公就伤心地哭了起来。

秦穆公喝道:“你是什么人?深更半夜哭什么呀?”

烛之武说:“我是郑国大夫烛之武,在哭我们郑国快要灭亡了。”

秦穆公说:“你怎么要到我们军营里来哭呢?”

烛之武说:“我也是来替你们秦国哭呀!”

“你这是什么意思?”秦穆公好生奇怪,“我们秦国快要打败你们郑国了,怎么要你来哭我们秦国呢?”

烛之武说:“我们郑国的国土,和贵国并不相连。我们在东,你们在西,中间隔着晋国。所以,我国亡了之后,只能被晋国占领。那时晋国就会比以前更强大,而贵国也就相对地显得比晋国弱了。替别人打仗争土地,最后又拱手送给人家,这合算吗?再说,晋国的侵略野心;哪里有满足的日子,它东边灭了郑国,难道就不想向西边的秦国扩张了吗?”

秦穆公沉思了一会,说:“你说得对。”

烛之武说:“您如果肯解除对郑国的包围,我们郑国从此一定心向贵国,做个‘东道主’,贵国使者在东方道上往来经过的时候,郑国一定尽主人的责任,好好招待贵宾,这对你们没有什么不利啊!”

秦穆公立即答应撤兵,并且和烛之武歃血立盟。秦军悄悄班师回国,还留下杞子等三位将军,带领两千秦兵,替郑国守城。

晋国文公见秦穆公不辞而别,只得也下令撤军。

烛之武巧妙地通过语言诱之以利,动之以情,晓之以害,说服了秦穆公,从而挽救了自己的国家。

可见,学会运用语言的威力,掌握说话的艺术,不仅是人际交往增进感情的催化剂,更是我们摆脱困境达到事业成功的保证。当然,好口才也不是天生而来的。一个善于说话的人,首先要不断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能深刻认识事物,只有这样,说出话来才能一针见血,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其次还必须有严密的思维能力,懂得怎样分析、判断和推理,说出话来才能滴水不漏,有条有理;此外,流畅的表达能力是必需的,再渊博的知识,没有流利的话语作保证,也会失去它应有的本色。

有位西方哲人说过:“世间有一种成就可以使人很快完成伟业,并获得世人的认识,那就是讲话令人喜悦的能力”。让我们记住他的话吧!

会说话是门艺术

从本质上讲,我们应该把“说”看成是一种生存的技能,是一门艺术。

有些人对于“说”的理解总是难以做到恰如其分。一种是有“说瘾”的人,以说为乐,不论大事小事与自己有关无关,滔滔不绝,尽管挨了不少白眼受了不少批评,甚至被冠以“懒婆娘裹脚布”的名号仍不以为意,依旧乐此不疲;另一种是“乌鸦嘴”,他们是天生的批评家,他们的眼里没有白米饭只有沙子,即使是鸡蛋也非要挑出个骨头来,结果是人人反感;还有些人,专爱搬弄别人的是非,东家长,西家短,不免落个“长舌妇”的骂名。

实际上,“说”是用以表达自我、说服别人、沟通外界的一种手段。能说,不一定就要喋喋不休;会说,也绝对不是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就像武侠小说中真正的高手没有兵刃,摘花飞叶都能伤人一样,真正会说的人很少长篇大论,常常是片言只语,就能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

从本质上讲,我们应该把“说”看成是一种生存的技能,是一门艺术。既然是一种技能,一门艺术,就不是随便想怎么着就怎么着的,也不是谁都能很好地掌握的。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言半句六月寒”。不掌握一定的技巧,好话有的时候也会造成恶果,“好心”也成了“驴肝肺”。好钢必须要经过回炉才能炼成,要想说得好,说得妙,不经过头脑的加工是不行的。诸葛亮能够“舌战群儒”,在众英才中“口若悬河”,靠的不是伶牙俐齿,而是“思如泉涌”。因此,要学会“说”,要随心所欲得心应手地运用“说”,你必须要深入地进行思考,谋定而后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斯大林,由于受反常的“自我尊严”的驱使,变得很难接受别人的意见。“唯我独尊”的个性使他不能允许世界上有人比他高明。莫斯科保卫战前夕,大本营总参谋长朱可夫将军曾建议“放弃基辅城”,以免遭德军的“合围”。这本来是一个很有战略眼光的建议,但斯大林听不进去,当面骂朱可夫“胡说八道”,并一怒之下把朱可夫赶出大本营。不久,基辅果然遭德军合围,守城的红军精锐部队全军覆没。

但是,一度当了苏军大本营总参谋长的华西里也夫斯基,却往往能使斯大林不知不觉采纳他的正确的作战计划,从而发挥杰出作用。

华西里也夫斯基的进言策略非常别致。

在斯大林的办公室,在斯大林与华西里也夫斯基谈天说地的“闲聊”中,华西里也夫斯基往往“不经意”地“顺便”说说军事问题,既不郑重其事,也不头头是道。可是奇妙的是,等他走了以后,往往能使斯大林想起一个好计划。过不了多久,斯大林在军事会议上陈述了这个计划。当然,这个计划实际上就是华西里也夫斯基的计划。

华西里也夫斯基也在军事会议上进言,但那方式方法更是令人啼笑皆非。他首先讲三条正确的意见,但口齿不清,用词不当,前后重复,没有条理,声音含混,因为他的座位通常靠近斯大林,所以只要使斯大林一个人明白他的意见就行了。接着他又画蛇添足地讲两条错误的意见。这会儿,他来了精神,条理清楚,声音洪亮,振振有词,必欲使这两条错误意见的全部荒谬性都昭然若揭才肯罢休。这往往使在场的人心惊胆战。

等到斯大林定夺时,自然首先批判华西里也夫斯基的那两条错误意见;斯大林往往批判得痛快淋漓,心情舒畅。接着,斯大林逐条逐句、清晰明白地阐述他的决策。他当然完全不像华西里也夫斯基那样词不达意,含混不清。但华西里也夫斯基心里明白,斯大林正在阐述他刚刚表达的那几点意见,当然是经过加工、润饰了的。不过,这时谁也不再追究斯大林的意见是从哪里来的。这样一来,华西里也夫斯基的意见,也就因为已移植到斯大林心里,变成斯大林的东西,而付诸实施。事后,曾有人嘲讽华西里也夫斯基神经有毛病,是个“受虐狂”,每次不让斯大林痛骂一顿心里就不好受。华西里也夫斯基往往是笑而不答。只是有一次,他对过分嘲讽他的人回敬道:“我如果也像你一样聪明,一样正常,一样期望受到最高统帅的当面赞赏,那我的意见也就会像你的意见一样,被丢到茅坑里去了。”

在整个“二次大战”期间,斯大林在军事上最倚重两个人:一个是军事天才朱可夫,一个就是华西里也夫斯基。有人甚至说,军事天才朱可夫之所以被斯大林倚重,从某种意义上看,正好与斯大林倚重大智若愚的华西里也夫斯基有关,因为倚重朱可夫,也是华西里也夫斯基的主意之一。

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有很多华西里也夫斯基,佩服他们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要跟他们学点什么呢?

说话就好像是火把,当你在合适的时机以合适的方式说出合适内容的话时,你就像是在别人的屋里点燃了火把,让屋里充满光明,让别人觉得温暖。反之,你就像是在别人的屋里点燃了火,伤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公元前378年,齐威王即位,据说他九年不理朝政。一天,他把一个叫邹忌的人召去弹琴消遣。邹忌只是大谈特谈乐理,就是不奏曲。齐威王不高兴地说:“您的乐理说到我的心坎里了,但光知道这些不够,还需要知琴音才行,请先生试弹一曲吧。”

邹忌说:“臣以弹琴为业,当然要尽心研究弹琴的技法。大王以治国为要务,怎么可以不好好研究治国大计呢?我抚琴不弹,就没法使您乐意,怪不得齐人瞧见大王拿着齐国的大琴,九年来没弹过一回,都不乐意呢!”

齐威王十分惊愕,和他大谈治国的道理,邹忌竟说得头头是道。于是齐威王拜他为相国,加紧整顿朝政。

这天早晨,身材修长、形貌漂亮的邹忌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了照镜子后问妻子说:“我和城北的徐公比,谁更美呢?”

妻子说:“徐公哪有您美呢?”

邹忌想:徐公是齐国有名的美男子,自己哪里比得上他呢?

他又问妾说:“我和城北的徐公比,谁更美呢?”

妾说:“徐公不如您美!”

白天来位客人,邹忌又把对妻、妾说的话再说了一遍。

那客人恭恭敬敬地说:“徐公确实不如您美。”

第二日,恰好徐公来访,邹忌对他横看竖看,觉得自己哪里有他美呢?

晚上,他想了又想,最后明白了:“妻子说我比徐公美,是偏护我;妾说我比徐公美,是怕我;客人说我比徐公美,是想得到我的好处。”

于是,邹忌上朝对齐王说:“臣确实自知不如城北的徐公美,但臣的妻子偏护我,臣的小妾怕我,臣的客人对我有所求,所以都说我比徐公美。由这件事,我联想到:我们齐国,地有千里方圆,城有一百二十。宫女左右,没有不怕大王您的;朝里的大臣,没有不偏护大王您的;齐国四境之内的人,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这样看来,大王所受的蒙蔽是多么厉害呀!”

齐威王听了邹忌巧妙的劝谏,觉得很对,就下令说:“以后,不管是谁,凡是能当面指责我过失的,可以得最上等的赏赐;能用书面文字批评我的过失的,可以得中等的赏赐;能在大庭广众中非议我的,只要让我知道,就可得下等的赏赐。”

这道命令颁布后不久,文武百官纷纷上朝来向齐威王提出很多意见,齐威王吸收合理的部分,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一年之后,大家都觉得提不出什么意见了。齐国因此渐渐强盛起来。

俗话说:以小知大,以小见大。能够打动人心的话语往往是从发生的小事情引申出来的,这样的话语既有亲和力,又有说服力。邹忌正是因为掌握了说话的艺术,所以他不仅能够巧妙地说服九年不理朝政的齐王改正过去的错误,而且能够闻过则喜,励精图治,使齐国走上富强之路。这不能不说语言的魅力确实不可小视啊!

语言精,事半功倍

要想使我们的想法能够让人牢记于心,就要做到表达精确,用最少的字表达最清晰的思想,做到语言平实、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一个人文字上的表达能力和语言上的简洁表达,能反映出这个人本身的文化修养。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看起来很有风度和品位,而有的人初结交时觉得很有意思,再深入交往时就觉得华而不实,内心没有什么真正的东西。

不管是文字上或语言上的修炼,都是人内在的精华,是一种精神的完美体现,是成大事者必备的修为。它难以用固定的模式加以评论,也不能从别人的身上取来。它是自身的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修炼,而且是要靠自己慢慢地体会与领悟。

文字与语言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工具,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表达都达不到,还谈什么成大事。

事业上成功的人,他们的信函是行文简练、内容全面、主题明确的。别人需要两页纸的篇幅,他们只要十行字就可以说得一清二楚。

很多人应聘失败,得不到自己理想中的职位,就是因为求职信写得乱七八糟,让人不想再看第二眼。相反。一些人得到了理想的职位是一封整洁、严谨的求职信帮了大忙。

有经验的人事部经理,在一大堆应聘材料中,只会挑写得简洁、干净、一目了然的信看。

虽然没有看见求职者本人,但从他风格独特的信件中,就可以看出他的整个思想状况。如果连一封信都写得拖沓冗长、充满自我吹嘘之词,怎会让人相信他的能力呢!

在这里先介绍一些意见,因为有的人在这个问题上已经迷惑,他们不知道如何才能取得成功,不知道自己是否具备这种能力。

首先要看你是否具备这方面的才能:说话直截了当,善于抓住问题的实质,而不是拐弯抹角、拖泥带水。如果缺少这方面的能力,那就可以肯定你做什么都难以成功。

模棱两可的人总是使自己陷入不利的境地。他们辛苦劳作、四处奔波,最后却一无所获。而直截了当的人知道问题核心所在,能一举击中问题的要害。正是这一习惯,帮助他们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写信时,要看你是不是能够做到惜墨如金,做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境界。

你也可以把它想象成是发电报,每个字都需要花钱,力求用最少的字表达最丰富的含义。并且做到多看几遍,多改改,尽量删去多余的话,做到字字珠矶、句句精炼。

通过学习简洁的表达方式,可以改掉说话长篇大论的坏习惯。同时,这样的练习也可以提高思维能力。如果用三言两语就能表达出丰富的含义,你就成为了驾驭语言的高手,别人也会对你刮目相看。

这样所做的一切就如同一位乳品工人告诉我们如何保存奶制品一样。为了保证奶制品的质量,哪怕一小块可能变酸的脱脂乳或其他杂质也要清除掉。

所以,要想使我们的想法能够让人牢记于心,就要做到表达精确,用最少的字表达最清晰的思想,做到语言平实、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其实,一个刚刚从事文学写作的人,都应该牢牢记住这种思想,尽量在写作中删去每一个无益的字,使作品表达简洁,短小精悍。

长期下去,这种严谨的写作方法就会使作品充满新奇,同时在不停地进行加工润色的情形下,使自己的表达更有力、更清晰、更简洁、更明了。

成大事者能用明白无误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思想,他们会删除那些赘语和不必要的词句,对每一个词都精挑细选,对每一句话都精雕细琢,他们尽量让每一篇文章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磨蚀了思想。

林肯驳斥道格拉斯的辩论、朗费罗的《生命之歌》、莎士比亚的不朽名作等等,并没有因时间久远而失去魅力。

现在我们就看一看林肯驳斥种族歧视者道格拉斯的精彩辩论:

我想耶稣基督并不真正渴望任何一个凡人能和天父一样完美,“由于你天上的父是完美的,但愿你也完美。”把这个树立为标准,谁尽最大努力达到这个标准,谁就达到了道德完美的最高境界。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实现“人人生而平等”这个原则。即使不能给予每个人自由,至少不要做奴役人的事情

让我们的政府回到宪法制定者们最初安放的轨道上来吧!让我们把所有关于某个人或某个种族因为劣等所必须受歧视的诡辩统统扔掉吧!让我们扔掉这一切,在这块土地上团结得像一个民族,直到我们再一次站起来宣布:人人生而平等!

与语言表达相同的,凡是被称为不朽作品的文章,都是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精心锤炼、谋篇布局,努力寻找到一种合适的表达方式。那些名垂千古的作品中每一首诗或每一个章节都是经历时间考磨写出来的。

正是因为语言简洁能给作品注入一种经典的成分,从而使有些作家只是因为某段精辟的话或几行诗而声名鹊起,而有的作家虽然著作等身,却没有什么名气。

由此可见,作品是深受读者喜欢,还是如过眼烟云,其决定性的力量在于作品思路清晰、表达流畅、语言简练。

不管是凭短篇作品成为名流,还是通过长篇大论流芳千古。他们都是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反复的推敲,使其作品最终受到读者的欢迎,使其人受到人们的爱戴。

有些人常常把英国小说家吉卜林取得的成就归结于天赋。我们不能否认,吉卜林确实具有非凡的文学才能。

但是,有多少人会像吉卜林那样,为了把意思表达得恰如其分、简明扼要,在一篇文稿问世之前把它重写八到十遍呢?

在一个人想成为著名作家,却不具备著名作家才智的情况下,若再不愿付出比他们更多的劳动,怎么会写出好作品呢?

许多人的毛病是沉溺于堆砌语言,让华丽的词藻掩盖思想,冗长的篇幅让人昏昏欲睡。他们应该认真想想特罗姆·爱德华的建议:“还有东西要写吗?如果没有,赶紧打住。”

在一个作家还没有对一个主题进行全面的认识和深入的研究前,是不可能写出有分量、能够吸引读者的文章的。

所以,你必须倾注满腔热情,投入全部的身心,去了解某一个主题,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只有能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自然流露出来,才能打动读者,才能吸引读者。

言语密才能无懈可击

一个善于表达的人,必须是一个具有敏锐观察力的人,只有这样,说出来的话才能既生动准确,又能反映出事物的本质。

此外,还须运用标准的语言,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丰富的词汇、渊博的知识,具有自信心,对人诚恳等。只有这样,说出的话才有分量,才能起到强于百万之师的威力。

要成大事,没有好的口才,至少是一种遗憾。相反,一个人如果有果敢的行动,再加之良好的口才,就会尽善尽美,推动事业的成功。因此,口才也能打开一条成功的通道。

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反映,从中可以看出这个人的知识、才能、阅历和修养。不管他治学严谨还是做事马虎,不管他思维敏捷、思想积极,还是思想懒散、不求上进,都可以从语言中看出来。

从一个人说话的内容和方式中,你可以看出他读了哪些书、掌握了哪些思想;你可以看出他的择友之道;你可以看清他的思想轨道、生活习惯;你可以知道他的所作所为和生活阅历。可以说,谈话中囊括了一个人的一切,不管他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掌握了多少知识,都可以从谈话中得到反映。

一个人能力的大小,语言交际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谈吐可助人成功,蹩脚的谈吐可令人一败涂地。说话产生的效果天差地别,说话能力差者,成功将会与他拉开距离。所以,你必须努力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只有这样成功才能伴你左右。

一个健谈者会表现出各方面的素养:机智灵活、思维敏捷、判断准确、精力集中等等。同时,健谈者还必须心胸开阔、慷慨大度,如果心胸狭窄、心存偏见,这些不良品质也会在谈话中暴露无遗。

在交谈时,应该充满爱心,不触及对方的难言之隐,不随意公开别人的缺点与不足,应该对听者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而不是用语言伤害对方。善于辞令者应该表现出缜密的逻辑推理能力、丝丝入扣的分析能力,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

在人与人之间交往空前频繁,每时每刻都需要语言的现实社会中,掌握了说话的技巧,就等于找到了成功的钥匙。

交谈开创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的先河。如果世界离开语言,那么必将变得黯然无光,架在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桥梁也就会塌陷。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了无数诸如孔子、孟子、苏秦、张仪等一大批凭“三寸之舌”就能“一言兴邦,一言衰邦”的杰出游说家。春秋时期出现的纵横家,更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在西方国家,口才更受到重视。

一个人的才干要被人认识,要被人了解,如果不借助口才,那结果是很难想象的。因为工作需交谈,政治要辩论,学术需争鸣,外交得斡旋,经济上需谈判,而这些无一不需要口才。

1980年美国总统竞选中,里根在底特律的演说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他说:“一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梦中卡特走过来问我为什么抢他的工作。我对他说,我不想抢你的工作,我只是想做总统。”

这里描述的“工作”意思是指做总统,而里根偷换了概念,把卡特的总统身份转换成了“工作”,让人们对卡特的总统身份产生一种错觉,强烈的幽默效果在变换中产生一种强烈的作用。

卡耐基先生举过一个很生动的例子。

美国费城有一位青年为谋取职业,成天徘徊在费城的大街上,幻想着有哪位富人能发现他的“存在”。然而不管他做出怎样引人注目的举动,都毫无结果。

有一天,他突然记起欧·亨利的一句话:“在‘存在’这个无味的面团中加入一些‘谈话’的葡萄干吧。”于是,他突然闯进著名富翁贾鲍尔·吉勃斯先生的办公室,请求吉勃斯先生能挤出哪怕仅仅一分钟的时间来见见他,并允许他讲一两句话。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吉勃斯先生破例接见了他。

起初,吉勃斯只想与他讲一两句,然后将他打发走了事,没想到两人越谈越投机,一直谈了一个多小时。结果,吉勃斯先生很快替这个穷困潦倒的青年人找到了一份工作。

很显然,如果这名青年继续在大街上徘徊,而不去找吉勃斯先生谈谈自己的想法,他还是找不到工作。他正是通过自己良好的口才打开了一条人生通道。

俗语说“舌灿金花”,可见三寸之舌的功用,有时强于百万雄师。但为什么同样的话在不同人讲来就不一样呢?这就需要一个人语言的准确度和表达能力等有效地结合。口才并非常人所谓的“耍嘴皮子”,它实际上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

一个善于表达的人,必须是一个具有敏锐观察力的人,只有这样,说出来的话才能既生动准确,又能反映出事物的本质。

此外,还须运用标准的语言,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丰富的词汇、渊博的知识,具有自信心,对人诚恳等。只有这样,说出的话才有分量,才能起到强于百万之师的威力。

曲折委婉可化解争论

从古至今,你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故事,有许多人都是凭借他们卓越的口才,缜密的思维,入情入理的分析,最终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成为一个被人们铭记于心的成大事者。

短短的几句话能胜过千军万马,恐怕只有在语言方面极具天赋的人才能做得到,具备这种才能的人就是成大事者,其技巧是:曲折委婉、类推同理。

水来土掩,兵来将挡,一个国家处于危难之中,士兵奋起还击,拯救国家,这是人人都明白的事情。如果有人说,能言善辩的口才可以使对方放下屠刀,从而拯救了一个国家的话,你是否相信?

你可能不会相信,但有事实为证。

战国时,赵国自恃兵力强于燕国,遂起伐燕之念。苏秦当时在燕辅佐昭王,为减少合纵内部的摩擦和实力消耗,共同抵御强秦的武力威胁,前去游说赵惠王,希望通过和平外交途径解决两国争端问题。

然而当苏秦到达赵国时,赵惠王并不想谈赵燕争端问题,于是故意避开这一话题,只是礼节性地说:“苏卿远道而来敝国,寡人有失远迎,失礼!失礼!”

苏秦也知道惠王的用意,便只字不提两国争端之事,更不说自己的来意,而是十分客气地同赵惠王寒暄了一番,然后又漫不经心似地与赵惠王聊起天来:“臣今天来的时候,途经易水河,见蚌打开盖正在晒太阳,此时一只鹬上前直啄其肉。蚌急忙合壳而紧紧钳住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日不下雨,你蚌即死矣!’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抽不出来,明天抽不出,你要变成死鹬了!’两者互不相舍,最后一渔翁连鹬带蚌,一同得之。”

赵惠王听了这个故事,觉得挺有趣,便随口说道:“从没听说苏秦你还懂野兽的语言呀!”

苏秦笑了笑,沉吟一会儿后,又说道:“现在赵国想讨伐燕国,赵、燕两国倘若久以刀枪相见,血流飘杵,恐怕秦国会收渔翁之利啊,大王何不再好好考虑考虑呢?”

赵惠王听到这里,方知苏秦聊天的用意。沉吟片刻后,惠王脱口而出道:“好!从今以后,赵、燕就没有刀枪相见的时候了。而要代表坐到一起,友好地进行外交谈判。”

两国相争,气氛中自然充满了火药味。因此,作为被征伐国的代表苏秦这时来游说征战国的赵惠王,可以想象是何等艰难之事!因此,当苏秦到达赵国时,赵王就明确摆出拒绝的态度,只是一味做礼节上的寒暄与客套,哪里有什么丝毫的诚意听苏秦游说。苏秦此时若是单刀直入,说明来意,直陈说词,很可能要吃闭门羹。所以,苏秦根据当时实际情况,以一种曲折委婉的方法不讲来意,而是佯装与赵王闲聊,给赵王说了个“鹬蚌相争”的寓言故事,麻痹赵王,等到赵王在随和的气氛中,在津津有味的闲聊中解除了敌对游说心理号情绪后,才话锋一转,一语点破故事的真意,使赵王如梦方醒,才使赵国未对燕国用兵。

西楚霸王项羽素以“杀星”闻名,因为他所攻占的每一个城市,其百姓总被屠杀净尽。

魏相彭越联汉抗楚,夺楚国十七城,恼得项羽眼冒火星,亲率大军围攻彭越占据的外黄城。彭越难支,半夜逃走,外黄城开门投降。

项羽入城后,首先下了一道命令,城里凡15岁以上的男子都集结于城东,准备全部活埋。此令一出,全城呼天号地,悲痛欲绝。

这时,一个年仅13岁,长得面白唇红,眉清目秀的小孩,竟去楚营求见项羽。项羽听说小儿求见!倒也惊异,问他:“看你小小年纪,也敢来见我吗?”小孩说:“大王是人民的父母,我就是大王的儿子,儿子见父母,有什么不敢呢。”

耳根软的项羽听了这小孩的一番夸奖,欣喜得不得了,问他还有什么事情?

小孩不慌不忙地说:“外黄百姓,久仰大王恩德,只因彭越突然攻来,无奈暂时投降,但仍然整天盼望大王来救。今天大王驾临,赶走了彭越,百姓非常感激。但大王军中有一种谣言,说要把15岁以上男子都活埋了,我认为大王德同尧舜,威过汤武,不会这样做的。况且屠杀后,对大王有害无益。所以请大王颁布明令,稳定人心。”

听了此话,项羽虽觉入情入理,却又碍于面子,于是威胁小孩说:“如今我杀死这些人,即使无益,也不见得有害。你要能说出有害的理由,我就下令安民;要说不出,连你也要活埋。”

小孩听到威吓,并不慌张,反而严肃地说:“彭越守城,步兵特多,听说大王来攻,怕百姓做内应才紧闭城门,他见人心不向他,才夜里逃走。假如百姓们甘心助逆,同心坚守的话,大王能在多长时间内人城,恐怕最少也得十天吧!今天彭越一走,百姓立即开城迎驾,可见人民拥戴大王。如果大王不能体察民情,反要坑死壮丁,外黄以东还有十几城,听说了谁还敢迎降,降也死,不降也死,抗拒倒还有一线希望。试想,彭越必然向汉求援兵来攻,大王处处受敌,就算是处处打胜,也得把心力费尽。由此还不能说明有害无益吗?”

当时的项羽本来就和大司马曹无伤约定好了半月回去,现在已过了几天,如果后面十几城遇阻,就会耽误时间坏了大事。他反复考虑利弊后,终于答应了小孩的要求,还取了几两银子送给小孩。

这样,外黄城百万人的性命由一个小孩曲折委婉的言辞而获得了重生。人们不能不佩服这个小孩的胆量,但我们更佩服的是他人情人理的分析,从这里你可以体会到“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兵”的道理。

从古至今,你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故事,有许多人都是凭借他们卓越的口才,缜密的思维,入情入理的分析,最终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成为一个被人们铭记于心的成大事者。

机敏才能对症下药

一个想要成大事的人讲话不能只顾自己,而应善于抓住对方语言的问题所在,对症下药,这样才能靠机智取胜,才能事半功倍。

一个想要成大事的人讲话不能只顾自己,而应善于抓住对方语言的问题所在,对症下药,这样才能靠机智取胜,才能事半功倍。

“对症下药”,就是在游说之前,要对游说对象做客观了解,把握对方的个性特征和行为表现,然后针对不同对手,采用不同的游说对策。倘若不了解对手就仓促上阵,犹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虽有祈求之心,却是事与愿违。倘若能知人知己,因人施言,必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春秋时的孟子,在游说齐宣王时,就成功地运用了此法。

闻名遐迩的齐宣王在战国时尤好大喜功,爱讲排场。他不但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欣赏300多人一起吹竽的热闹场面。于是这支乐队里就混进一个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而且还一直混到齐宣王驾崩之后,才被齐湣王爱听独奏的新招吓得逃之夭夭。

据《孟子》记载,齐宣王还好狩猎,为了寻欢作乐,曾在临淄城郊建了一个方圆40里的猎场,专门蓄养糜鹿等珍禽异兽以供他狩猎之用。这么大的猎场,在当时的诸侯国中,可算是破格的了。可是,齐宣王还嫌其小,又恨齐国老百姓反对他建猎场的抱怨之声。于是他问孟子道:

“当年周文王的猎场方圆70里之阔,有这事吗?”

孟子一到齐国,就知道宣王建猎场的事,而且了解到齐宣王滥杀进场百姓的残酷行为。当宣王询问他关于文王的猎场时,他立即答道:“听说有的。”

齐王一听,果有此事,便进一步问道:“果真如此,那他的猎场算不算大?”

“老百姓还认为它太小哩!”

齐宣王一听,马上说:“可是我的猎场才40里,老百姓却嫌它太大,这是什么道理?”

孟子一见齐宣王满腹牢骚的样子,便乘机进言道:

“文王的猎场虽有70里,但他多放养幼小的动物,而且与民同游同猎,老百姓嫌它太小,不是正常的吗?我来到齐国,一进国门先要问有什么禁忌然后才敢入内。又听说你建有40里的猎场,倘若有人捕杀其中的猎物,罪同杀人,处以重罚。所以虽说只有40里,却像一口深深的陷阱立于国中,老百姓认为它大,不也是正常的吗?”

宣王听完这些话低头想了好一会,认为果真如此。从那以后,他不再觉得猎场小了,也不禁止百姓入场捕猎了。

孟子此次游说齐宣王为什么能成功?应该说与他善于运用因势利导的技巧有很大关系。孟子来齐国的目的,就是让宣王废旧制,开放猎场与民同乐。但是,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形下才能实现游说的目的呢?恰好,齐宣王主动征询他关于文王建猎场的事。于是,他针对齐宣王好大喜功、好讲排场的秉性,还根据齐宣王经常以周文王的故事为引证的心理,先顺水推舟,因势利导地回答70里的猎场属实,而且“民犹以为小也”。

这样做,一来顺着宣王的性子,展开问题的讨论,二来也能逐步顺着话题引出齐宣王抱怨本国老百姓嫌40里猎场规模太大的不满情绪。两个截然相反的猎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于是,此时的齐宣王是想知道下面的答案。可以说这时孟子第一步游说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接下来,他有条不紊地展开说辞:你不是喜欢效仿古代圣王之事吗?但你要知道文王的70里猎场是与民同乐的,所以老百姓嫌它小,而你齐宣王呢。猎场虽只40里,然而有“杀其糜鹿者如杀人之罪”的虐民律令,此犹如一口深深的陷阱立于国中,老百姓能不怨其大吗?齐宣王终于明白了猎场面积不在大小而在于其是为己还是为民的道理,最终,接受了孟子的劝说。

某公司老板陈先生眼下资金周转不灵,如不及早筹措到位,会直接影响公司的生意和声誉。他本想向银行贷一笔款,但是,银行却不愿意再多借给他一分钱。

就在这个时候,陈老板忽然想到找朱先生帮忙。此人身为一个纺织公司的董事长,却是一个非常吝啬、一毛不拔的人。如果照常理推断,钱是绝对借不到的,不过陈老板还是想试试看。

陈老板深知如果用一般的方法来和他借钱,绝无成功的可能。他经过片刻思考后,就下定了决心,打电话给朱先生,约好见面的时间和地点。

到了约定的那一天,陈老板很早就搭车前往,然而在离朱先生家还有150米时,他就下车开始全速跑向朱先生家。

那个时候正好是夏天,陈老板当然是满身大汗。朱先生见了他非常诧异地问:“咦!你怎么搞的?”

“我怕赶不上约定的时间,只好跑步赶路!”

“那你怎么不坐计程车呢?”

“我很早就出门了,坐公共汽车来的,不过因为路上发生了车祸,所以耽误了一些时间。但是,我又怕时间来不及,只好下车跑来了,所以才会满身大汗呀!”

“像你这种人也会坐公共汽车吗?”

“怎么?您不知道我是个吝啬之人吗?我怎么会坐计程车呢?坐公共汽车既便宜又方便,而且自己没有私车的话,也可以省了请司机的开销。”

“父母赐给我的这双脚最好了,碰到赶时间的时候,只要用它跑就可以,既不花钱,又可强身,多好呀!我这种吝啬的人哪会像你们大老板一样坐计程车呢?”

陈老板已经事先调查过朱先生并没有私家轿车。

“我也很小气啊!所以,我也没有自家的车子。”朱先生谦逊地说。

“您那叫节俭,我这叫小气,所以才有‘小气鬼’的绰号。”

“但是我从来没听说过你是这种人。其实,我才真的被人认为是吝啬鬼!”

“朱先生,人不吝啬的话,是无法创业的,所以,人不能太慷慨。我们做事业的人都是向银行或他人贷款来创业的,当然是应该节俭,千万不能随便地浪费钱啊!”

“我们要尽量地赚钱,好报答投资的人。钱财只会聚集在喜欢它、节俭它的人身上……我经常对属下这么说。”

陈老板的这些话使朱老板产生了共鸣,于是很反常地借钱给这个相见恨晚的陈老板。

面对一个吝啬的人,就必须说明吝啬的好处,以引起对方的同感,这样才有可能办成事,陈老板游说的成功,正在于他巧妙地运用了对症下药的方法,正是这种对症下药的说服力,成了挽救他事业的最大力量。

当你看到别人寥寥几句话就能够做成一件大事的时候,你就应该明白一个道理:语言的魅力是无穷的,它就如同你在酝酿成功事业的醇香美酒一样,累积了斑斑岁月,才能使他人醉倒。

开口就要吸引人

万事开头难。说第一句话难,学会“说好第一句话”在一开始也不容易。但你要不断地努力,因为,这很重要。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说话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特别是在你推销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的时候,能不能从一开始就抓住对方,从一开始就吸引住对方,对你“说”的成败具有直接的影响。

现代社会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很快,人们在时间的安排上虽然不能说是争分夺秒,但也是十分紧凑的:如果你总是慢慢悠悠或者说出来的东西总是不咸不淡,你肯定抓不住别人的注意力,引不起别人的兴趣,甚至有可能让别人感到反感,到那个时候,你的说话被打断是幸运的,弄不好还会被粗暴地赶出人家的领地。做到从一开始就能抓人,就要在说好第一句话上下工夫,要从赋予第一句话以足够的新意做起。

有一个人发表演说,目的是说服人们同意投资兴建水电站,开发一处大瀑布的水电资源。

照一般的做法,这样的演讲需要罗列出一长串的数字,以有力说明可能开发出的电能有多少,可是谁又能记住这些枯燥的数据呢?恐怕连听都让人乏味。

这个人采取了一个新办法,在演讲中这样来说明那些数字:“先生们、女士们,你们知道吗,这里蕴藏着多么大的电力资源,如果我们不去开发,那就等于每天从这处瀑布上白白倾倒×××吨牛奶、×x×桶石油,或者是×××箱鸡蛋和×××辆汽车……”

这样的介绍,给人们留下了强烈的印象,人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牛奶、石油、鸡蛋、汽车等从瀑布上轰隆隆倒下来的景象。

这个人的老师是美国著名的演讲大师,戴尔·卡耐基。

我们周围的大多数人都是正常人,每天进行着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而且社会的规范又使得人们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得不千篇一律,不得不墨守成规:在人人相似的环境中呆久了,也就习惯了正常,漠然于惯例了。如果我们说出的第一句话没有什么新奇的东西,勾不起人们的好奇心,下面的话就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美国新闻界曾经流传过这么一句名言:“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是个形象而生动的比喻,既然人们都习惯了“狗咬人”,那我们为什么不从“人咬狗”开始呢?比如,有一位记者报道新闻时的第一句话是这样的:“有个人因为创造出了什么都没有的东西而获得了50万美元的奖金。”这样的说法无异于是“人咬狗”,有些离奇,有些荒诞,也足以让人感到新奇。接着,他又在下面的报道中圆满地解释了这个“悬念”:“这是位科学家,他因为在实验室中制造出了也许是世界上最纯净的真空,从而获得了这项奖励。”这样的报道方式不仅大众喜欢,老板也会对他刮目相看。

1946年春天,在日本东京,由11个国家的法官组成的国际军事法庭准备对日本战犯进行审判。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指定,庭长由澳大利亚德高望重的韦伯担任,庭长左右手的第二把、第三把交椅成了各国法官争夺的重点。因为这代表了该法官所属国在审判中的地位。但由于中国国力不强,庭长在座位安排上把中国排在了美国和英国的后面。

中国法官梅汝敖心想: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一定要争到位处前面的交椅。于是在众法官正在热烈讨论的时候,他来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如果说我个人的座位问题,我并不在乎。但既然代表国家,我想必须请示本国政府。”大家惊讶地看着他,这位素以冷静理智著称的中国法官怎么头脑发昏了?如果大家全要请示本国政府,到猴年马月才能有个定论啊。梅汝敖看看有了效果,不慌不忙地说出了他的理由:“如果各位不同意我请示本国政府的意见,那么我想,既然这个法庭是用来审判日本战犯的,法庭的座次应当按照日本投降时各受降国签字的顺序进行排列最为合理。中国受害最烈,抗战时间最久,付出的牺牲最大,理应排在第二。何况,没有日本的无条件投降,哪有今天的审判?该按各受降国签字的顺序安排座次,才算顺理成章。”此时,看到法官席上开始骚动,梅汝敖微微一笑,又继续说道:“如果大家不赞成,不妨另外用个更有趣的办法:弄个体重测量器,以体重的大小来排座次。”他的话还没说完,众法官已经笑作一团。

庭长无可奈何:“各位法官先生,我们应该尊重梅博士的意见,我建议,重新回议事大厅,进行表决。”

半个小时后,座次顺序重新排定为:美、中、英、苏、加……

梅汝敖博士成功了。

应该说,梅博士能够取得成功,第一句话的作用至关重要,没有了那石破天惊的第一句,下面的过程就不会顺理成章。

万事开头难。说第一句话难,学会“说好第一句话”在一开始也不容易。但你要不断地努力,因为,这很重要。

话要说得恰到好处

在人际交往中,谈话要有分寸,认清自己的身份,适当考虑措辞。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应该怎样说才能获得更好的交谈效果,是谈话应注意的。

懂得如何说话、说些什么话、怎么把话说到对方心坎里,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嘴上功夫看似雕虫小技,却有可能因此扭转你的一生。因此,说话,要懂得什么时候说什么话;说了,还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下面的故事能够给我们很多的启示。

大夫弦章一走进王宫,就被浓烈的酒气呛得透不过气来。他稳了稳神,才看见齐景公正在一边喝酒,一边观看宫女们跳舞,于是他大踏步地向景公走去。

“弦章来得正是时候,寡人喝得高兴,你陪我痛饮三杯!”景公喷着酒气,一把拉住弦章,命一位宫女给他满满地倒了一杯酒。

弦章哪里是来喝酒的?他听说景公沉迷酒色,在宫中一连喝了七天七夜,把厨师、宫女们都累得东倒西歪了,这样下去齐国不是要毁于景公之手了吗?他既不去接酒杯,也不答谢,却直愣愣地站在景公面前,心情沉重地说:“国君,酒能伤人,也会废政,为了齐国大业,国君应该停止宴舞,从此把酒戒掉吧!”

景公碰了个软钉子,很不高兴,冷冷地说:“眼下国泰民安,喝几杯酒又会怎么样呢?”

弦章是个直性子人,听了景公的话忍不住怒火冲天,大叫大嚷起来:“国君如果不听劝告继续沉溺于酒杯,那么,你就下道命令杀死我吧!”

景公正要斥责弦章放肆,晏子走进宫来。景公要他出出主意如何惩治这个敢于当面顶撞国君的人。

“恭喜恭喜,”晏子笑容满面地对弦章说道,把景公和弦章两人都弄糊涂了,“你遇上国君这样贤明的人,能够倾听臣子的意见。如果遇上了夏桀和殷纣那样的昏君,恐怕早就身首异处了。所以今天我要恭贺你呀!”

这一席话,表面上是说给弦章听的,可是景公听了却坐不住了,为了掩饰自己的窘态,哈哈大笑起来:“晏相国说得对!我应该听取你和弦章大夫的劝告,下决心戒酒。”

晏子感到现在是到了直截了当说话的时候了,于是诚恳地说道:“国君这样做正符合我的心意。古人说过,饮酒只是为了沟通感情,贪杯就要误事。因此,不论男女,饮酒不能超过五巡,否则就要受惩罚。那时实行这样的礼法,在外就没有聚众闹事的,在内就没有胡作非为的,国家就太平了。如今国君喝酒没有节制,竟然一口气喝了七天七夜,这样,在你身边的大臣跟着你狂欢滥饮,在外面的大臣心灰意懒不问国家大事,如此下去,我们齐国怎么会强大起来呢?”

晏子的一番话,打动了景公的心,景公立即传下命令,撤掉宴席,让妃子和宫女们各自回去休息,并向弦章道歉。

自此以后,景公节制了饮酒,每日兢兢业业地处理朝政,大臣们看到景公又振作起来,一个个都尽心为国家出力,老百姓也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晏子说话时掌握好了时机,并且掌握了分寸,因势利导,直接戳到了齐景公的痛处,而且让齐景公心悦诚服,无话可以辩解,最终只能够虚心的接受意见。

西汉时期的关内侯鄂君也是一个非常懂得说话分寸的人,因为他说话有分寸,受到了汉高祖刘邦的赏识,甚至因此而被封侯,可谓是因为会说话而获得成功的典范。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平定天下之后,开始论功行赏。这可是攸关后代子孙的万年基业,群臣们自然当仁不让,彼此争功,吵了一年多还吵不完。

汉高祖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就封萧何为侯,封地也最多。但群臣心中不服,私底下议论纷纷。

封爵受禄的事情好不容易尘埃落定,众臣对席位的高低先后又群起争议,许多人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七十处伤,而且率兵攻城略地,屡战屡胜,功劳最大,应当排他第一。”

刘邦在封赏时已经偏袒萧何,委屈了一些功臣,所以在席位上难以再坚持己见,但在他心中,还是想将萧何排在首位。这时候,关内侯鄂君已揣测出刘邦的心意,于是就顺水推舟,自告奋勇地上前说道:

“大家的评议都错了。曹参虽然有战功,但都只是一时之功。皇上与楚霸王对抗五年,时常丢掉部队,四处逃避,萧何却常常从关中派员填补战线上的漏洞。楚、汉在荥阳对抗好几年,军中缺粮,也都是萧何辗转运送粮食到关中,粮饷才不至于匮乏。再说,皇上有好几次避走山东,都是靠萧何保全关中,才能顺利接济皇上的,这些才是万世之功。如今即使少了一百个曹参,对汉朝有什么影响?我们汉朝也不必靠他来保全啊。你们又凭什么认为一时之功高过万世之功呢?所以,我主张萧何第一,曹参居次。”

这番话正中刘邦的下怀,刘邦听了,自然高兴无比,连连称好,于是下令萧何排在首位,可以带剑上殿,上朝时也不必急行。而鄂君因此也被加封为“安平侯”,得到的封地多了将近一倍。他凭着自己察言观色的本领,能言善道,舌灿莲花,享尽了一生荣华富贵。

总之,说话要有分寸,分寸拿捏得好,很普通的一句话,也会平添几许分量,话少又精到,给人感觉深思熟虑。而说话的分寸决定与你谈话的对象、话题和语境等诸多因素的需要。换句话说,要言之有度。

有度的反面则是“失度”,什么叫做“失度”呢?一般说来,对人出言不逊,或当着众人之面揭人短处,或该说的没说,不该说的却都说了。这些都是“失度”的表现:下面我们简要介绍一些在谈话中禁忌的话题,接触这些话题容易导致谈话“失度”,产生不良效果。

随意询问健康状况。向初次见面或者还不相熟的人询问健康状况,会让人觉得你很唐突,但如果是和十分亲密的人交谈,这种情况不在此列。

谈论有争议性的话题。除非很清楚对方立场,否则应避免谈到具有争论性的敏感话题,如宗教、政治、党派等易引起双方抬杠或对立僵持的话题。

谈话涉及他人的隐私。涉及别人隐私的话题不要轻易接触,这里包括年龄、东西的价钱、薪酬等,容易引起他人反感。

个人的不幸。不要和同事提起他所遭受的伤害,例如他离婚了或是家人去世了等。当然,若是对方主动提起,则要表现出同情并倾听他诉说,但不要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追问不休。

讲一些低品位的故事。一些有“色”的笑话,在房间内说可能很有趣,但在大庭广众之下说,效果就不好了,容易引起他人的尴尬和反感。

在人际交往中,谈话要有分寸,认清自己的身份,适当考虑措辞。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应该怎样说才能获得更好的交谈效果,是谈话应注意的。

同时还要注意讲话尽量客观,实事求是,不夸大其词,不断章取义。讲话尽量真诚,要有善意,尽量不说刻薄挖苦别人的话,不说刺激伤害别人的话。

博闻强学才是真本事

所以,汲取知识,掌握丰富的语言,拥有良好的口才,都会对一个人的成功给予影响,它要求我们用最快速度把精炼的语言引进自己的空间。

能言善辩、巧辩事理是成大事者的一项基本功夫,这种基本功夫被成为事者运用为说服人的一种智慧和技巧。

过去生活在皇帝身边的人,无时无刻不在提心吊胆。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因为不知道哪句话就会得罪圣上,一旦“龙颜大怒”,那么就得有人脑袋搬家。

纪昀是乾隆时期的大学士,博学多才、能言善辩,他多次凭借自己的机敏和善辩,化险为夷。因此,他的故事常被人们津津乐道。

有一次,纪昀在皇宫翰林院率众编著《四库全书》。当时,正值盛夏,体胖的纪昀难忍酷热,便脱衣光背,把辫子盘在头顶,伏案阅稿。这时正巧乾隆皇帝从外面走了进来,等到纪昀发现时,穿衣服已经来不及了,怎么办?有了!他一猫腰,钻入案下,并将桌布拉好,准备皇帝一走,再出来继续工作。谁知这一切都被乾隆看到了,他不动声色来到纪昀案旁,坐了下来,并示意四周惊慌失措的众人安静下来。

肥胖的纪昀此时在通风不良的案下热得实在受不了,又倾听屋内确无异常动静,以为乾隆皇帝走了,便撩起桌布露出脑袋问:“老头子走了吗?”别的不说,单是“老头子”这三个字就把乾隆皇帝惹恼了。“纪昀,不得无礼,什么‘老头子’,别的罪可恕,你凭什么叫朕‘老头子’?如果讲不出道理,立即赐死!”

纪昀也吓出了一身冷汗,但他马上镇定下来,从容答道:“‘老头子’这三个字是大家公认的,非臣臆造。容臣详说:皇帝称万岁,岂不为‘老’?皇帝乃国家首领,岂不为‘头’?皇帝乃真龙天子,岂不为‘子’?‘老头子’三字乃简称也。”

乾隆听了哈哈大笑,说道:“好个能言善辩的纪昀,虽苏秦、张仪再生所不及也!朕赦你,起来吧。”

能言善辩的纪昀凭如簧之舌救了自己一条性命。

纪昀的确是一位极聪明的人,把“老头子”三字拆开分析,分析得头头是道,皇上明明知道是在狡辩,但不得不佩服他的能言善辩,从而赦免了他。

还有一次是在船上,皇帝有意考验纪昀,赐死让他投江。纪昀马上谢主隆恩,跑向船的另一头去了。众人正在担心,却见纪昀过了一会从船的另一头活生生地跑了回来,皇上问他为什么没投江,纪昀回答说:“我正要投江,屈原拦住了我,他说:‘我投江是遇上了昏君,而你纪昀正处在太平盛世,皇上为当代明君,你怎么能投江呢?’所以我就回来了。”皇上听了纪昀的话,哈哈大笑说:“好一个能言善辩的纪昀,朕免你一死。”

从这两个故事中不难发现,纪昀的能言善辩又一次救了自己。而我们亦明白了,能言善辩、会说话,可以使我们摆脱险恶的环境,变不利为有利。

聪明的阿凡提就是一个能言善辩的人,他的故事同样在人们中间流传广泛。

有一次,阿凡提害了眼病,看不清东西。国王偏叫他来看这个、看那个,还取笑他说:“你不论看什么,都把一件东西看成两件,是吗?你本来穷得只有一头毛驴,现在可以有两头了,阔起来了,哈哈!”

“真是这样,陛下!”阿凡提说,“比如我现在看你就有四条腿,和我的毛驴一模一样呢。”阿凡提的话把国王气得干瞪眼却无话可说。

还有一次,国王和大臣带着阿凡提外出打猎。炎热的天气使国王和大臣的衣衫都湿透了,于是把脱下的衣衫都搭在阿凡提肩上。

阿凡提本来就非常热了,再加上国王和大臣的衣衫,更是汗流如雨。国王见阿凡提热得满头大汗,便故意戏弄他:“阿凡提,你真不简单,能驮一头驴驮的东西。”

阿凡提听了很生气,但却平静地说:“不,我肩上驮的是两头驴的东西。”

阿凡提两次对国王的回答,用的都是巧借话题法。从中可以看出阿凡提的智慧,从国王的话题引申发挥,达到了讽刺国王的效果。

如果你写了一本很有价值的书或发明了一套实用的机械装置,但你说话时却吞吞吐吐、词不达意,甚至不能让人听清你在说什么,这就会让你失去太多的机会。

一个十分奇怪却很常见的现象:有些人在特定的行业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在会议上却不能勇敢地站起来,把自己的成果介绍给大家。他们驾驭不了局面,也没有能力主持一个会议,没有勇气,没有什么清晰的思路,不能用充满感情的话语打动每一位听众。

所以,汲取知识,掌握丰富的语言,拥有良好的口才,都会对一个人的成功给予影响,它要求我们用最快速度把精炼的语言引进自己的空间。

一般说来,知识越渊博、阅历越丰富的人,应变能力就越强。因此,他们反应敏捷,在交往中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调动长期积累的生活经验和各种知识来思考解决,从而使“山穷水尽疑无路”,转化为“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个人的社会知识多了,阅历丰富了,他就懂得了一些社会因素、心理因素,那么在谈判中说话,就更得体和更有分寸。

所以,要成为一个成功者就要多掌握一些知识,这不仅是人际交往之必需,更是成功之必需。

尤其在当今,我们处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现代科学,一方面高度分化,另一方面高度综合。边缘科学相继产生,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逐渐交融。这就要求判断者既要学点儿社会科学,又要学点儿自然学科;既要广泛涉猎,又要学有专长。

具体地说,我们应该多少知道一些天文、地理和人情知识。此外,除了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自然、历史、文学、美学、心理学、伦理学、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商业知识、经济学等之外,像民间故事、历史掌故,有意思的笑料、隐语、习俗等等,都应该搜罗于大脑中,逐渐建起一座知识的仓库。有了这样一个知识的百宝箱,在交往中,我们就必定可以纵横捭阖,得心应手。

“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

一个成功的人,他的嘴巴可以源源不断地流出淙淙的“活水”,而这活水的源头就是知识。

反唇相讥是智慧

在一个使你尴尬的场合,可以适度地运用巧妙的语言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一种反唇相讥的智慧可以帮助你摆脱那些困扰的局面。

一个人难免会碰到语言激烈交锋的时刻,这时候如何靠嘴巴打败对手呢?现在假如你受到别人语言的污辱,又该怎么办呢?

对于成大事者而言,则会运用自己的智慧,反唇相讥,赢得人格上的尊严。

人们在社交场合中,往往会遇到令人发窘的问题和尴尬的处境,那怎样才能做到遇事不惊不乱,从狼狈难堪的境地中运用语言巧妙解脱出来呢?

运用幽默的语言,而幽默的最好方法是急中生智,把自己思维的潜在能量充分发挥出来。但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冷静、乐观、豁达,使自己的精神处于一种自由、活跃的状态,说出机智而又幽默的语言,解除尴尬的境地。

有一次,一个美国记者同周总理谈话时,看到桌上有一支美国派克钢笔,就带着几分讥讽的口气说:“请问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何还要用我们美国的钢笔呢?”

这话里有话,周总理自然明白,但他仍不失风度而又风趣地说:“提起这支钢笔,颇有来历,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嘛,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不受禄,就拒收。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这支贵国的笔。”挑衅的记者无话可说。

周总理针对美国记者企图讥讽、讥笑中国贫穷落后的意图,巧借话题,说了这番风趣幽默而又有分量的话语。周总理用“战利品”、“做个纪念”等词语暗示了中国的强大。

著名丹麦童话家安徒生生活俭朴,经常戴着破旧的帽子在街上行走,有富人嘲笑他:“你脑袋上的那个玩意儿是什么?能算是帽子吗?”

安徒生同样巧妙地回敬道:“你帽子下边的那个玩意儿是什么?能算是脑袋吗?”

针锋相对,以牙还牙的机智幽默被安徒生用于反击对方。反击的力量是非常大的,对方简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难怪人们总把激烈的语言交锋称为唇枪舌剑呢!有时候两片嘴唇一条舌头,比真枪实弹的威力还要大。

海涅是犹太人,经常因此而遭到一些“大日耳曼主义者”的攻击。一次晚会上,一个自称是“素有教养”的旅行家,对海涅讲述了他环球旅行中发现的一个小岛。

他说:“你猜猜看,在这个小岛上,有什么现象最使我感到惊奇?”,“在这个小岛上,竟没有犹太人和驴子!”

白了这个旅行家一眼,海涅不动声色地反击道:“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只要我和你一块儿到小岛上去一趟,就可以弥补这个缺憾了!”

旅行家的本意是想侮辱犹太人,海涅却机智巧妙地将对方比作驴子,从而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下面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婴出使楚国时利用反唇相讥,不辱使命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晏婴高超的交际能力,同时也可看一看晏婴靠语言成大事的技巧。

春秋时,南方的楚国一天比一天强大起来,楚王自认为是“岭南虎”,想咬谁就咬谁,齐国虽也是个大国,但楚国也不把齐国放在眼里。为了疏通国与国之间的渠道,改善关系,齐王派晏婴出使南域。

等到晏婴到达楚国的时候,楚王已传令说任何人都可以尽量羞辱晏婴。狭隘的楚王想借晏婴出气。

晏婴远远地走来了,前来迎接的礼宾官员见他那么矮小,就命令士兵打开城门旁边的侧门,看他进不进。

晏婴仪表堂堂地站在正门前,一声不响。

嘻皮笑脸的士兵过来了,晃悠着脑袋指了指小门儿说:“先生,您请进吧!”

晏婴冷蔑地笑了笑,用手指了一下侧门儿,打了个比喻反击道“这纯系狗洞!出使狗国的人,才走狗洞!”

偷鸡不成反蚀把米,想侮辱晏婴的礼宾官员反被侮,却又不能发作,只好命令士兵敞开正门。

楚王接见了晏婴,但傲眼朝上。他不屑一顾地问晏婴:“难道齐匡没有人了么?”

晏婴听了这话暗想: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嘲笑,更主要的是对国家尊严的侮辱。于是,晏婴高声赞颂起自己的国家:

“我的故国齐都,名唤临淄,说大,确实不大,只有几百闾人家,但是,如果每个人都把袖子甩开,那么大的太阳都能被我们盖住,如果每个人挥一把汗水,无异于下一场大雨!国都的大路上,人如潮涌,摩肩接踵,怎能说没人呢?”

听了这话,楚王也想自夸一下,却发现无辞令,真是尴尬万分,困窘了半晌,才接上了晏婴的话茬,冷嘲道:“齐国既然人多势众,为什么选你来出使我国呢?”

晏婴也“顺流而下”,接着楚王的话音讽刺道:“是的,诚如您所说,齐国派出使者,是经过谨慎选择的:水平高的,出使上等国家;水平低下的,出使下等国家。我晏婴水平低下,不用说,就出使到贵国来了。”

楚王还想反唇相讥,可又觉得自己真的是言困词穷了,只好吞下了这颗自己造的“苦药丸”!

到了吃饭的时间,楚王设宴招待。喝了几杯酒,就见楚国士兵押了一名被捆绑着双手的犯人走进宴会厅。楚王装出一副惊奇的模样问道:“这被捆的人是何人?”

“是齐国人,犯了盗窃罪!”押解犯人的官吏禀道。

楚王回头看看晏婴说:“哦,原来这盗贼是齐国人!看来,齐国人都是惯于偷东西的吧!”

晏婴随即站起身回答说:“我听说过桔生淮南则为桔,生淮北为枳,难道您不知道?桔树生在淮南,就结出桔子;移到淮北,就长成为枳,那叶子徒然相像,果实的味道却大不相同,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水土的差异。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从来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会偷盗,这是不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善于偷盗呢?”

楚王听完缄默无语,说不出一句反驳的话,真是自讨没趣。

我们不能不为晏婴的聪明才智叫绝,对于楚王的侮辱,给予了有力还击,同时维护了自己及国家的尊严,显现了语言的威力。

在一个使你尴尬的场合,可以适度地运用巧妙的语言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一种反唇相讥的智慧可以帮助你摆脱那些困扰的局面。

抓重点要直奔主题

抓住说话的重点,是每一个想要成大事者都必须修炼的,通过短短几句重要的话,也许就可以成就一个人的将来。

说话是有技巧的,不能攻击到对方的要害,就起不到什么作用。对于那些善于操纵说话技巧的人不是与对方不停地周旋,而是抓住问题关键,一语击中要害。这一点如果发挥得恰到好处,就可以帮助你成就大事。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愿意穷其一生去学习科学、文学和其他各种知识,但他们却完全忽视了语言能力的训练和提高,这常常使他们显得木讷呆板。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造诣很高,在社交场合却羞于开口,沉默不语,像一个无足轻重的人,还有比这更令人沮丧的吗?看到那些才能不及自己十分之一的人,在公众场合滔滔不绝,自己却静静地坐在一旁,只有洗耳恭听的份儿。其中的区别只是,一个是平时注意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个却是毫不在意。

谈话如果抓不住重点、拐弯抹角、不着边际,容易让人厌倦。

假如与一个说话不着边际、洋洋万言却切不中要害的人谈业务,他人肯定会疲惫不堪,甚至会感到厌烦和恼火。

有一种人,你永远也不知道他想说什么,他总是在问题的周围绕来绕去,尽力避免问题的实质。他们的思想衔接不起来,让人无法理清他们的思路。倘若说话总是如此不着要点,会让人无法忍受。

在生活中,人们都不喜欢和说话拐弯抹角、滔滔不绝,并且还是没有主题的人打交道。他们每次都会使人失去耐心,即便你多次看手表,提示时间,他们好像视而不见,似乎没有完的时候,这样的人讨厌至极。

一个有远大抱负的年轻人,不能有这种习惯。这种习惯对事业的发展有严重影响,是成功的敌人!凡是工作效率高、有很高管理才能的人,无不说话简练、利落、主题明确。

而人们喜欢和这样说话的人做朋友,他们恰恰也是事业有成,口碑极好的人。如果只是简简单单的通电话,他们不会有多余的问候和致谢,而是三言两语,直奔主题,还没有等你反应过来,他们已经说“再见”了。和这样的人打交道真是一种享受。他们不会烦人,更不会无端耗费别人有限的时间和精力。

这种人是思维敏捷、善于决断,以及高效率工作的人。如果一个人很早就注意自己的不足并能加以改进,做事思想集中,说话言简意赅,就可以培养出很高的经营管理才能。在与他的交往中,肯定能够体现出雷厉风行的素质。

可见,谈话中抓住问题的关键是最重要的,说多了会给人一种厌烦,有时候这种厌烦就会转变为疑惑。

汉代有一位著名丞相名叫萧何,有一次向汉高祖刘邦请求将上林苑中的大片空地让给老百姓耕种。

上林苑是为皇帝游玩、嬉戏、打猎、消遣的园林,刘邦一听萧丞相居然要缩减自己的园林,不禁勃然大怒,认为萧何一定是接受了老百姓的大量钱财,才这样为他们说话办事的。于是下令把萧何逮捕入狱,同时审查治罪。当时的法官廷尉为讨好皇上,只要皇上认定某人有罪,廷尉官不惜用大刑使犯人服罪。

就在这紧要关头,旁边一位姓王的侍卫官上前劝告刘邦说:“陛下还记得原来与项羽抗争以及后来铲除叛军的时候吗?那几年,皇上在外亲自带兵讨伐,只有丞相一个人驻守关中,关中的百姓非常拥戴丞相,假如丞相稍有利己之心,那么关中之地早不是陛下的了。您认为,丞相会在一个可谋大利的情况下而不谋,反而会贪占百姓和商人的一点小利吗?”

简单几句话,句句击中要害。刘邦深有感触,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鲁莽,对不起丞相的一片诚心,自己感到非常惭愧,于是当天便下令赦免萧何。

汉代的另一位开国元勋周勃,曾经帮助汉室铲除吕后爪牙,迎立汉文帝,有定策安邦的大功。可后来当他罢相回到自己的封地后,一些素来忌恨周勃的奸伪小人便趁机向汉文帝诬告周勃图谋造反。汉文帝竟然也相信了,急忙下令廷尉将周勃逮捕下狱,追查治罪。按汉代当时的法律,凡是图谋造反者,不但本人要处死,而且要灭家诛族。

就在周勃大祸临头的时候,薄太后出来劝文帝说:“皇上,周勃谋反的最佳时机是您未即位时,当时先皇留给您的玉玺在他手上,而且他还统率着主力部队,但是周勃一心忠于汉室,帮助汉室消灭了企图篡权的吕氏势力,把玉玺交给了陛下。现在罢相回到自己的小小封国里居住,怎么反而在这个时候想起谋反呢?”听了这话,文帝的所有疑虑都没了,并立即下令赦免了周勃。

抓住说话的重点,是每一个想要成大事者都必须修炼的,通过短短几句重要的话,也许就可以成就一个人的将来。

借题发挥是才智

能够成就大事的人,在和别人交谈时,从不怕越雷池,而是善于发挥语言的作用,及时调整气氛,表现出谈话的机智。

借题发挥常能让人巧妙地达到自己的目的,尤其在某些场合,它比直言其事更显得委婉曲折。借题发挥是指巧妙地借助别人的某一话题,引申发挥,出人意料地表达自己的某种思想。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场合,有的话不宜直截了当地说,这时巧用借题发挥,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传南唐时,京城连日未下雨,大旱。于是某日,烈祖问群臣:“外地都下了雨,为什么京城不下?”大臣申渐高说:“因为雨怕抽税,所以不敢入京城。”烈祖听后大笑,并决定减税。

申渐高的话就是借题发挥,巧借烈祖的话,引申发挥了京城的税多,应该减税的意思。非常巧妙,效果也很好,烈祖在笑声中接受了他的意见。

借题发挥与两人相骂不同。甲骂:“你岂有此理!”乙以原话回敬:“你岂有此理!”不同的是这里面没有发挥,缺乏加倍的还击力量。

有一次,俄罗斯著名的马戏丑角演员杜罗夫在观摩演出的幕间休息时,一个傲慢的观众走到他的面前,讥讽地问道:

“丑角先生,观众对你非常欢迎吧?”

“还好。”

“作为马戏班中的丑角,是不是生来有一张愚蠢而又丑怪的脸蛋,就会受到观众的欢迎呢?”

“确实如此。”杜罗夫悠闲地回答,“如果我能生一张像先生您那样的脸蛋儿的话,我准能拿到双薪!”

这个观众自讨没趣,灰溜溜地走开了。因为他懂得杜罗夫的意思是:如果我不是由于表演艺术而得到观众好评,而是由于生有一张愚蠢而且又丑八怪的脸蛋儿,就可以拿双薪了。

杜罗夫借题发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对方所讲的道理或所用的方法还击对方,进而产生有力地反驳和揭露的作用。

下面谈谈一语双关智反驳的道理。

一语双关,就是指利用词语的多义性构成表面为两层意思的双关语。一语双关含意深刻,耐人咀嚼,余味无穷,能引起人们的思考和联想,且具有含蓄、幽默与讽刺的功能,机智幽默的人常常使用它,且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前,有个县官带着随从人员骑着马到王庄去处理公务。走到一个岔路口,不知该朝哪边走才对。正巧一个老农扛着锄头走来,县官在马上大声问老农:“喂,老头,到王庄怎么走?”

那老农头也不回,只顾赶路。

县官大声吼道:“喂!停下!”农夫停下来说:“我没有时间回答你,我要去李庄看件稀罕事!”

“什么稀罕事?”县官问。

“李庄有匹马下了一头牛。”老农一字一板地说。

“真的?马怎么会下牛呢?”县官百思不解地问。

老农认真地回答说:“世上的稀罕事多哩,我怎么知道那畜牲为什么不下马呢?”

对于这位问路时既不下马,还大声叱喝的县官,老农机智地运用了一语双关的手法来给予斥责和讽刺。借字面的李庄之马下了头小牛却不“下马”的“稀罕事”,影射、讽刺身为县官大老爷却连问路时该“下马”都不懂的咄咄怪事;借字面的“畜牲”,斥责连做人的常礼都不懂的县官。

有一天,俄国沙皇下令召见乌克兰诗人谢甫琴科。这时文武百官都对沙皇深深地鞠躬致敬,只有谢甫琴科昂首站在一边,并从头到脚地打量沙皇。沙皇大怒,问道:

“你是什么人?”

“我是谢甫琴科。”

“你怎么胆敢不给我鞠躬?举国上下谁见我不低头!”

“不是我要见您,是您要见我。如果我也像他们一样给您深深地弯腰行礼,您怎么能看得见我的容貌呢?”

谢甫琴科抓住沙皇要召见他时所用的“召见”一词来置辩。“召见”也可以理解为要看见本人的容貌的意思,而不鞠躬,正是为了尊重沙皇的意愿。

沙皇要看谢甫琴科的容貌,而谢甫琴科却让沙皇看自己的头顶和脊梁,岂不是违抗了沙皇的命令吗?这样的回答,使沙皇也只得不了了之。实际上,在谢甫琴科一语双关的幽默中表达了对沙皇的蔑视。

能够成就大事的人,在和别人交谈时,从不怕越雷池,而是善于发挥语言的作用,及时调整气氛,表现出谈话的机智。

将错就错真聪明

将错就错、巧换概念实质上是一种故意违反逻辑的机智幽默。幽默的效果随着概念被偷换得越离谱、越隐蔽,概念的内涵差距就越大、越强烈。

“将错就错,巧换概念”就是顺着对方说错的话,肯定其错误是“对的”,说出一句表面看来是“大谬特谬”的话,令听者大吃一惊。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话十分幽默风趣。有一次,一位小先生急匆匆地跑到他面前说:“陶先生,我有一件要紧的事要告诉您,有些人把恋爱当饭吃,必须整顿才好。”

陶先生一听,略做沉思,然后一字一顿地说:“把恋爱当饭吃,这不错,好得很嘛!我不反对。”

那小先生听了一愣,说:“先生,您是在说笑话吧?”

“不,我不说笑话,我说的是老实话。”陶先生坚持着,“您一天吃几餐饭?每餐吃几分钟?”

“3餐,每餐10分钟。”

“3餐饭总计花多久?”

“30分钟。”

“吃饱了饭,求学做事不是格外有力量吗?”

“那是当然的喽!”

“好,假如一个青年人每天只花30分钟在恋爱上面,且求学做事又格外有力量,那不是成了一个很有希望的青年了吗?把恋爱当饭吃有什么不好呢?”

小先生申辩说:“他们不像你讲的那样,这几个人一天到晚谈恋爱,什么工作也不高兴干,这怎么了得呢?”

陶先生听完,笑着念了一首打油诗:“吃饭睡觉不高兴,读书做事不起劲,千劝万劝不肯听,一封情书救了命!”

那小先生和周围的人听得哈哈大笑。在笑声中,陶先生缓缓地问道:“您说的那些人是不是这样?……啊,是这样!我说,这种人自命为恋爱至上,其实他们是把恋爱当大烟抽。在我们的队伍里,把恋爱当大烟抽的人是没有地位的。”

在上面这席话中,陶先生顺着“把恋爱当饭吃”这句话,竟然肯定它“好得很”,使小先生惊讶不已,非追问不可。就是成功地运用了“将错就错,巧换概念”的技巧。

逻辑上,一个词语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将错就错、巧换概念就是在论辩中故意曲解某一词语在对方论辩中的意思,巧妙换意,出其不意地驳倒对方。

威尔逊在任新泽西州州长时,接到来自华盛顿的电话,说新泽西州的一位议员,即他的一位好朋友刚刚去世了。威尔逊深感震惊和悲痛,立刻取消了当天的一切约会。几分钟后,他接到了新泽西州的一位政治家的电话。

“州长,”那人结结巴巴地说,“我,我希望代替那位议员的位置。”

“好吧,”威尔逊对那人迫不及待的态度感到恶心,他慢吞吞地回答说,“如果殡仪馆同意的话,我本人没有什么意见。”

面对这位迫不及待地企望登上议员位置的新泽西州的政治家,沉浸在深深悲痛之中的威尔逊非常委婉幽默却又毫不留情地予以了嘲讽和回击。威尔逊运用的幽默手法,是用曲解的办法暗中转换了对方话中的希望得到的“位置”的概念。对方原来觊觎的是议员的席位,而威迩逊故意临时置换为已去世的议员在殡仪馆所在的位置,从而在幽默之中表达了对对方的反感和讽刺。

将错就错、巧换概念实质上是一种故意违反逻辑的机智幽默。幽默的效果随着概念被偷换得越离谱、越隐蔽,概念的内涵差距就越大、越强烈。

1843年,亚伯拉罕·林肯作为伊利诺伊州共和党的候选人,与民主党的彼德·卡特赖特竞选该州在国会的众议员席位。

卡特赖特作为一个有名的牧师,他利用林肯不承认耶稣的弱点,从而进行大肆攻击,搞得满城风雨,使得林肯在选民中的威信骤降。

对此林肯胸有成竹。有一次,林肯获悉卡特赖特又要在某教堂做布道演讲了,就按时走进教堂,虔诚地坐在显眼的位置上,有意让这位牧师看到。卡特赖特认为让林肯当众出丑的机会到了。当牧师演讲进入高潮时,突然对信徒说:“愿意把心献给上帝、想进天堂的人站起来!”信徒全都站了起来。“请坐下!”卡特赖特继续祈祷之后,又说:“所有不愿下地狱的人站起来吧!”当然,教徒霍然站立。

这时,牧师用特有的神秘而严肃的声调说道:“我看到大家都愿意把自己的心献给上帝而进入天堂,我又看到除一人例外。这个惟一的例外就是大名鼎鼎的林肯先生,他两次都没有做出反应。林肯先生,你到底要到哪里去?”

只见林肯不慌不忙地站起来,虽是面向牧师,其实是面向选民,很平静地说:“我是以一个恭顺听众的身份来这儿的,没料到卡特赖特教友竟单独点了我的名,不胜荣幸。我认为卡特赖特教友提出的问题都是很重要的,使我感到可以不像其他人一样回答问题。他直截了当地问我要到哪里去,我愿用同样坦率的话回答:我要到国会去。”

林肯雄辩风趣的语言征服了在场的所有人,有些人甚至忘了自己是身处教堂而热烈鼓掌,这使得卡特赖特狼狈不堪。

林肯的妙答也是偷换概念。对卡特赖特的质问“你到底要到哪里去?”林肯明白他的意思,当然不能上当,而是将错就错,回答说:“我要到国会去。”

俄国大诗人普希金年轻时,有一天在彼得堡参加一个公爵的家庭宴会。他邀请一位小姐跳舞,小姐傲慢地说:“我不能和小孩子一起跳舞。”

普希金灵机一动,微笑着说:“对不起,亲爱的小姐,我不知道你正怀着孩子。”说完,他很有礼貌地鞠了一躬后离开了她。那位高傲的小姐在众目睽睽之下无言以对,满脸绯红。

在这里,如果说这位小姐拒绝普希金的邀请是傲慢的话,那么,在大庭广众之中故意把一个年轻人称为“小孩子”,则实在是太无礼了。对此普希金将错就错,佯作不知道对方话中的“小孩子”是指自己,却故意把对方说的“我不能和小孩子一起跳舞”,曲解为“不能和怀着的孩子一起跳舞”,这样既保住了自己的尊严,又给对方以极大的讽刺和回击。

同类推荐
  • 影响你一生的北大演讲大全集

    影响你一生的北大演讲大全集

    本书收录的这些演讲,风格迥异,各具特色,无论哪个年龄段的读者都能从中品读出净化心灵的语言、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它们是拓展视野、获取经验的宝贵资源。
  • 青少年受益一生的修养提升全集

    青少年受益一生的修养提升全集

    本书通过一些积极观念的引导,帮助青少年在心智层面上不断完善,在行为方式上不断优化,在行为效果上不断提高,不断登上新的修养境界,收获人生最美的果实。
  • 善待命运

    善待命运

    《善待命运》赞美了人要信赖自我的主张,这样的人相信自己是所有人的代表,因为他感知到了普遍的真理。
  • 自觉成就一切

    自觉成就一切

    主动的人,才会得到更多赏识。当自学成为一种习惯时,你也就拥有事业成功的通告证。
  • 宁静致远

    宁静致远

    本书将怎样做一个宁静致远的人的重要思想详尽地陈述了出来。书中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和深入浅出的分析,启迪读者的智慧。全书内容包括:静能修身——生命是一种寂寞的独行,静能养心——抛开争名逐利享受人生之静美,荣辱不惊——淡定才能平和地应对得失等。
热门推荐
  • 画秋

    画秋

    盛世、乱世手掌天下的帝王叱咤江湖的侠客雄霸草原的汗王迷失古城的王子江湖、朝堂中原、草原、大漠这只是一个渔家女子的爱情……
  • 上古之再起之风

    上古之再起之风

    “即使一切都被毁灭,风也会再次吹起。”一个由现实世界穿越而去的人类灵魂,在猎鹰高原的风迹部落中降生,那一天,风雷掠地,十七名古老的酋长,单手捂胸跪地行礼,对婴儿的兽灵英雄塔阳血脉献上最高的敬意。婴儿名为鲁德斯·图灵,猎鹰高原风迹部落酋长的儿子,是一个来自于现实的人类。古老的预言中,兽灵两千多年的血泪历史将在塔阳的后人手上终结,古老的塔弥帝国将重现辉煌,在预言中的天选者之门开启之时,塔阳的后人将带着兽灵一族重回原大陆。然而,鲁德斯点开自己的人物属性面板,看着自己身前来自于“现实”名为【天选者】的玩家们,幽幽地叹了一口气:“为什么我是个拥有玩家面板的NPC?”作为一名拥有了发布任务权力、影响世界剧情、无视装备佩戴等级的NPC玩家,鲁德斯觉得这个感觉真是让他酸爽的六体投地。
  • 傲血战神

    傲血战神

    古村废材方衍从小不能修炼,却忽然得知自己竟是让大陆颤栗的战血之体,九死一生,斩血续脉,让天颤之,战力无边。带着满腔豪情离开古村,鏖战天地,揭开上古谜团,一路征伐,踏足无上修神之路,逆天改命,续写不朽传奇!
  • 重生之吞没

    重生之吞没

    千夜,你知道吗?当我死的时候我才发现,一切都没有了,不,是从来都没有过,亲情,爱情,友情。呵呵!可笑。我是他们如珍宝,而他们是我如粪土,从来没有正眼看过我。你知道我死的时候有多痛苦吗?我祈求他们放过我,而他们却肆意的嘲笑我,侮辱我,玩弄我,甚至杀害我。千夜,你知道我死时是怎样的吗?我的皮被削成了千片,我的肉被他们家门口的狗吃掉了,我的血被冲入了下水道,他们剃了我的骨头扔进了垃圾场,应该属于我的一切都没了。我的人身,我的自由。
  • 一代武帝

    一代武帝

    天地开,能量现,纳入体,凡力出;聚凡海,破四方;化腐朽为神奇,凝神力抗生死,渡天劫定乾坤。
  • 蜜婚:我的豪门小娇妻

    蜜婚:我的豪门小娇妻

    她是豪门千金,A市首富的独女,无忧无虑,天不怕地不怕,其实只是个缺乏爱的好孩子,他是为了家人,整日奔波,性格沉稳,谨慎,有责任心的腹黑闷骚男一枚,他原本平淡的生活却因为她的出现,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不时给他来个惊喜,惊吓,总之生活是越来越精彩。--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失忆公主:我的人生我做主

    失忆公主:我的人生我做主

    一场“意外”的车祸使她失去了记忆,也从此改变了她的一生,显赫的家世,尊贵的身份,知心的朋友,爱她的家人,魔鬼训练,甜蜜恋人,看似美好的人生,却因一个人的出现发生了改变,阴谋?身份的问题?着手调查当年的车祸,疑点重重?究竟是意外还是有预谋的阴谋?究竟谁才是背后的主谋?
  • 【何为信仰】..more

    【何为信仰】..more

    他是谁?为何有强大的力量,霸气的统帅能力!龙傲邪他曾经说过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他做到了黑道的魁首,经济的霸主,白道的领袖,武力的宗师!且看天下,谁敢与他争锋!龙傲邪,天生的帝王,他终将引领众人走向辉煌的时代!极品美女竞相而来,他的温柔,他的霸道,他的帅气,他的热血感染了追随他的兄弟们直至一生!!!摇光浮动七星转,贪狼闪耀人间乱,唯我傲邪独至尊,天地之间任逍遥!
  • 铠甲勇士帝王原生之初

    铠甲勇士帝王原生之初

    其实这个世界分为五个时空。名为,幻,灵,域,天,地,不过五个时空的中间还有一个时空名为魔,魔想要控制四个时空,成为王,不过这四个时空,都有守护者,努力的保护这个时空,幻时空的守护者是炎龙铠甲他们,灵时空的守护者是形天铠甲他们,域时空的守护者是拿瓦铠甲他们,天时空的守护者是捕将铠甲他们,他们努力的和魔战斗着。有人可能会问我为什么没有地时空,那我就告诉你们吧,地时空就是我们所在的时空。
  • 王座争雄

    王座争雄

    多年以后,段浪站在最强王座面前,准会想起他去拜访老人的那个下午。地球无名人士段浪意外来到魔法大陆瓦罗兰,一场来自鬼神的阴谋从此展开。五个被选召的陌生人,为了生存下去也为了登上那传说中的王座,在瓦罗兰大陆创造了旷世绝代的千古传奇。身上背负着惊世的秘密段小浪,回到了属于自己的大陆,岁月崩坏,却已是悠悠万古,看段小浪如何冲破岁月长河,逆流而上,登上属于自己的巅峰王座,成就那万世最强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