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其人
任正非,男,汉族,1944年10月25日生于贵州省安顺地区镇宁县,现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裁。
即便是在三年大灾荒时期,任正飞的父母仍然坚持从牙缝里挤出粮食来让孩子读书。任正非因此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中学毕业后就读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1974年应征入伍,1978年,以军队科技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1983年复员转业至深圳南海石油后勤服务基地,1987年集资21000元人民币创立华为公司。2011年任正非以11亿美元首次进入福布斯富豪榜,排名全球第1056名,中国第92名。
家教故事
1944年,任正非出生于贵州安顺地区镇宁县一个贫困山区的小村庄。世界著名的黄果树大瀑布就在那里。他虽然生长在农村,却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据任正非所著的《我的父亲母亲》记载:任正非的爷爷是一个做火腿的大师傅。任正非父亲的兄弟姊妹都没有读过书。可能是由于爷爷的良心发现,也可能是由于爸爸执着的要求,他爸爸才读上了书。任母虽然只有高中文化程度,但是受丈夫影响,通过自修,当上了中学教员。中国的知识分子对知识的重视和追求,可谓“贫贱不能移”。即使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任的父母仍然坚持从牙缝里挤出粮食来让孩子读书。
但是,磨砺却接踵而至:先是全家9口人只靠父母微薄收入,只能合用一条棉被,任正非童年的记忆里遍布拮据。他说:“我与父母相处的青少年时代,印象最深的就是度过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今天想来还历历在目。我那时十四五岁,是七兄妹之长,其他弟妹一个比一个小,而且不懂事……我们家当时是每餐实行严格分饭制,控制所有人欲望的配给制,保证人人都能活下来。如果不这样,总会有一两个弟妹活不到今天……我高三快高考时,有时在家复习功课,实在饿得受不了了,用米糠和菜和一下,烙着吃,被爸爸碰上几次,他心疼了。其实那时我家穷得连一个可上锁的柜子都没有,粮食是用瓦缸装着,我也不敢去随便抓一把,否则也有一两个弟妹活不到今天。我的不自私也是从父母身上学到的。高考临近,妈妈经常早上塞给我一个小小的玉米饼,要我安心复习功课。……这个小小的玉米饼是从父母与弟妹的口中抠出来的,我无以报答他们。”
就是在如此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在中学里他硬是不为所动,把电子计算机、数字技术、自动控制等等自学完。他的家人也开玩笑说,没什么用的东西也这么努力学,真是很佩服、感动。由于他结交了一些西安交大的老师,这些老师经常给他一些油印的书看。另外,他还把樊映川的高等数学习题集从头到尾做了两遍,接着学习了许多逻辑、哲学。此外,他自学了三门外语,当时已到可以阅读大学课本的程度。
任正非19岁时,他带着父母的重望考上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并入重庆大学)。他后来说:“我能考上大学,(母亲烙的)小玉米饼功劳巨大。”还差一年毕业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虽然父亲一生谨小慎微从不乱发言而埋头在学问中。可在“文革”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运动中,父亲还是被揪出来,当做反动学术权威、走资派、历史有问题的人,被关进牛棚进行劳动改造。
文化大革命中,任正非家的经济状况陷入了比自然灾害时期还困难的境地。中央文革小组为了从经济上打垮走资派,下文控制他们的人均生活费标准每月不得高于15元。而且各级造反派层层加码,真正到手的也只有10元左右。任正非有同学在街道办事处工作,就介绍弟妹们到河里挖砂子,修铁路,抬土方,什么脏活累活都干。为供他念书的钱,都是弟妹们在冰冷的河水中筛砂,修铁路时冒着在土方塌方中被掩埋的危险挣来的。
任正非后来曾回忆说:“1967年重庆武斗激烈时我扒火车回家。因为没有票在火车上挨过上海造反队的打,补票也不行,硬把我推下火车。我也挨过车站人员的打,回家还不敢直接在父母工作的城市下车,而在前一站青太坡下车,步行十几里回去。半夜回到家,父母见我回来了,来不及心疼,就让我第二天一早走,怕被人知道受牵连,影响我的前途。第二天一早我就走了。临走,爸爸脱下他的一双旧皮鞋给我:‘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以后有能力要帮助弟妹。’背负着这种重托,我在重庆枪林弹雨的环境下,已到可以阅读大学课本的程度……我当年穿走爸爸的皮鞋,没念及爸爸那时是做苦工的,泥里水里,冰冷潮湿,他更需要鞋子。现在回忆起来,感觉自己太自私了。但父亲从牛棚中放出来,一恢复组织生活,就拼命地工作。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计荣辱,爱国爱党,忠于事业的精神深深地打动着和影响着我……生活中不可能没有挫折,但一个人为人民奋斗的意志不能动摇……‘文革’对国家是一场灾难,但对我们是一次人生的洗礼,使我政治上成熟起来,不再是单纯的一个书呆子。”
在进入部队之后,他自学了电子计算机、数字技术、自动控制、逻辑、哲学和学了三门外语,对知识的追求,落实到技术钻研上。任正非上进好学,有多项技术发明创造,两次填补国家空白。因技术方面的多次突破,被选为军方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科学大会。时年,33岁。
任正非脱下军装转入地方后,不适应商品经济,也无驾驭它的能力。一开始,他在一个电子公司当经理时栽过跟头,被人骗过。后来也是无处可以就业,才被迫创建华为公司的。华为的前几年是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起步的。这时父母、侄子与他住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房里,在阳台上做饭。他们处处为他担心,生活也十分节省。父母老担心儿子出什么事,说攒一些钱是为了将来救他。当时广东卖鱼虾的摊贩将死鱼非常便宜地处理掉。父母他们专门买死鱼死虾吃,说这些比内地还新鲜!晚上出去买菜与西瓜,因为这时便宜一些。任正非也无暇顾及父母他们的生活,以致母亲糖尿病严重他还不知道。华为公司有了规模后,管理转换的压力十分巨大,他不仅照顾不了父母,而且连自己也照顾不了,他的身体也是那一段时间累垮的。但是,他也因此理解了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华为公司的成功,使他失去了孝敬父母的机会与责任。后来他出席了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父亲把他与党中央领导合影的照片做了一个大大的镜框,挂在墙上,全家人都引以为豪。
任正非后来回忆说:“从现在的回顾来看,物质的艰苦生活以及心灵的磨难是我们后来人生的一种成熟的宝贵财富。”
专家点评
先看一个雕鹰训子的事例:
在辽阔的亚马逊平原上,生活着一种雕鹰。它有飞行之王的称号。它的飞行时间之长、速度之快、动作之敏捷,堪称鹰中之王。那么,这种鹰为什么有如此高超的本领呢?难道是天生的吗?不是。而是在艰苦卓绝的生长环境里被母亲刻意训练出来的。当一只幼鹰出生后,就要经受母鹰近似残酷的训练。在母鹰的帮助下,幼鹰需要成百上千次的训练,才能获得母鹰口中的食物。然后,母鹰带幼鹰到高处,把它们摔下去。为此,有的幼鹰因胆怯而被母鹰活活摔死。没被摔死的,也会伤痕累累。这还不算,母鹰把生还的幼鹰翅膀中大部分的骨骼折断后,再次从高处推下……
看似“残忍”,其实母鹰是在锻炼幼鹰的胆量和翅膀的柔韧度。这决定了幼鹰未来能否在广袤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的关键所在。因为雕鹰翅膀骨骼的再生能力很强,只要在被折断后仍能忍着剧痛不停地振翅飞翔话,翅膀就能不断充血,不仅不久便能痊愈,而且翅膀的柔韧度和耐力都会大大地增强,更加强健有力。否则,幼鹰长大后只能飞高不过树杈,飞远不过咫尺。
从雕鹰训子想到家教,想到人间的那句老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孩子和幼鹰一样,如果不是经过生活的磨砺乃至苦难,又怎么能立足于这个千难万险的人世呢?何谈建立骄人的功业呢?当享受与安逸成为时尚,当勤奋与好学成为迂腐,我们更应该倡导一种精神—让生命多一些磨砺!因为它能磨砺人的意志。一个人要得到安逸的生活除了“嗟来之食”外,大概都必须经历艰苦的奋斗,何况想做一个成功的人士?我们平时讲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任正非青少年时期的艰难困苦经历,虽然不是父母特意安排的,但是没有父母指导他有正确认知和正确对待的态度,以及“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的那些话,他也许不会在中学时代就有如此大的韧劲和动力。
“艰苦是金”。今天,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富裕了,人民的物质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这个国富民强的时代,“望子成龙”是家长的普遍愿望。再加上很大一部分家庭就只有这么一个孩子,而他们有的自身经历过坎坷,希望子女生活比自己当年好些,将来好“出人头地”。于是,他们就对自己的独生子女百般娇惯,甚至“有求必应”和“一切代劳”。他们这样做,无形中给子女营造了一个舒适安逸的生活氛围。其实,这样做对孩子非但无益,反而有害。这样往往造成孩子不愿奋斗取得和不尚节俭的不良心态。长久地生活在舒适安逸的生活氛围之中,人生的激情就会被温情而融解。一旦到了依恋安逸,就会容易产生对事业的倦怠,对人生战场的逃避,也会导致信念、意志的早衰和对平庸、惰性的满足。甚至不少青少年由追求物质享受,而逐步堕落以致走上犯罪道路。这种教训应该是不少见的。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科普作家和教育家高士其说过:“在科学技术领域,或者说在整个人类的文明史中,若贪图安逸,回避艰苦的劳动,那么就不可能取得什么成绩,也就没有人类世界的今天。”古人所说的“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磨炼成人,磨炼成才”,所有的父母都会赞成这个观点,可是,在对待自己的孩子时,他们却很少给予孩子们磨炼的机会。其实,磨炼的方式很多,有许多并不像父母想的那样“极端”,例如:学校、社会团体组织的磨炼式夏令营、冬令营、社会实践活动、徒步远足、爬山等等。这些活动对培养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坚持生活自理等都非常有益。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里必须有意识地让孩子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并要他们努力去战胜它们,既要付出体力,又需付出心力。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体会到做人的基本道理,不奋斗、不吃苦是不会成功、不会前进的。做人不能总是轻松愉快、一帆风顺的。其次,要让孩子磨炼时必须面对实际,深入实践,解决一个又一个具体的问题。这样既需要知识,又需要能力。在实践中,许多不知道的东西知道了,许多不会做的事情会做了。孩子知识增长了,本领也提高了,他会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有更切身的认识和体会。同时,还要让孩子去一个人挑起重担,让他的身体和意志受到磨炼,让他的筋骨受到劳累,让他的肠胃挨些饥饿,让他的身体感到空虚困乏,让他做事不能轻易达到目的等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励他的上进心,磨炼他的忍耐力,增强他的各种本领。
小贴士
磨练,不能心疼孩子
一个小男孩,被送进了一所寄宿制学校。第一天就气得喊着要回家,他在教室里闹,他妈妈在教室外掉眼泪。星期五接回家去,孩子扬言说:“再送我去,我就自杀。”妈妈心软了。但别人劝她,不要过于心疼孩子打退堂鼓。星期一,父母坚持把孩子送去了。一个月以后,孩子总是高高兴兴上学去。假如这位父母出于心疼,迁就了孩子会是什么结果?
磨练,需要付出时间和耐心。
要教育孩子:磨练,需要耐得住寂寞和孤独;磨练,就要战胜自己的惰性与自私。雄鹰只有经过暴风雨的洗礼才会更加矫健;大树经过日晒雨淋的磨练才会根植沃土、枝繁叶茂。在磨练中决定放弃还是学会自强,靠的还是自己。如果承受不了苦难,一次输给了自己,或许就永远地输给了自己。
磨练,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
有人说磨练必须到一个艰苦的环境中去。其实不然。磨练,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在学校就是一种很好的磨练!看你是否耐得住枯燥的学习生活,能否在教室里坐得住,能否管得住自己,是不是有莫名其妙的逆反,能不能不受错误观念的干扰,等等。难道说这不是一种磨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