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亚萍其人
邓亚萍,女,1973年6月2号出生于河南省郑州市。她是世界上唯一一位蝉联奥运会乒乓球单打金牌的运动员,曾获4枚奥运会金牌,14次获得世界冠军头衔,连续8年女乒世界排名第一,被誉为“乒乓皇后”。
身高仅1.55米的邓亚萍,似乎不是打乒乓球的材料。但她在父亲的激励下,凭着苦练,成为名副其实的“小个子巨人”。
家教故事
邓亚萍出生的时候,父亲邓大松40岁,在河南省乒乓球队执教,任男队主教练。父亲年轻时是河南省队的主力,拿过中南五省男子单打冠军。他做事一向严谨,性格有点内向,但意志顽强,特别有毅力和韧劲;母亲蔡荷珍36岁,性格则有点外向,但也很要强争胜。邓亚萍的性格则融合了父母两人的特点:顽强、坚毅、勇敢,不怕困难不服输!
邓亚萍两岁多开始接触乒乓球。那时父亲就常带着她到郑州市工人俱乐部看打球。邓亚萍从小打球也特别认真,就是脾气不好,表现在不能输球。一输就急,拉住对手不放,非要和人家再打一场不可。她的这个倔强性格,是父亲在家教中经常激励的结果。
在邓亚萍成长的道路上,遇到过很多困难和挫折。最大的莫过于因她个头矮带来的诸多困扰。小时候邻居知道她要学打乒乓球,都会笑话她。甚至有的还当着她的面奚落说:“还没有球桌高,还学打什么乒乓球!”同龄的孩子也因此不爱跟她打球。为此,她曾气得哭过多次。每当这时,父亲就走上前对她说,她们不跟你打,不是别的,是嫌你打不过她们。你想啊,谁愿意跟一个常打常输的对手打呢?那多么没意思啊……但你不要自己生气和灰心,只要你刻苦训练,打赢她们了,她们就会经常来找你打球的。甚至有时,爸爸会跟小亚萍说:来,爸爸跟你打球。你现在打不过爸爸不要紧,只要你坚持练,将来你一定会打赢爸爸的。爸爸这些激励的话,小亚萍从小就记在心中,并成为她坚持练球的动力。因此,小亚萍不仅练球积极性高,自觉性也很高。所以,她打球的技术提高得很快。
但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差点误了邓亚萍一生。那就是河南省队嫌她个子矮怕没有发展前途而拒绝接收她。父亲跟邓亚萍说了这件事之后,她几乎绝望了。因为她知道,一个乒乓球运动员如果进不了省队,那就意味着像在淘汰赛中出了局一样,没资格参加全国的任何重大乒乓赛事了,也等于自己的乒乓前途就此终结了。但父亲对邓亚萍说:省队不要你,别人也说你不行,你就要自己争口气,要加倍苦练,拿出优异的成绩给他们看!那时,对于自己身材矮小,邓亚萍有时对自己也信心不足。但她每有这个表现,父亲就告诫她说,打球不在个子大小,凭的是技术。只要你肯比别人多练习、多吃苦,你就能打过她们!你甚至会打到国家队去,夺取全国冠军!虽然父亲说这话时,心里也没有多少把握,但他还是经常这样说,甚至说得非常坚定。所以,邓亚萍从小就认为自己行,再高的个子跟她打,她也不怕。由于她训练特别吃苦,进步很快。1983年,邓亚萍才得以进河南省乒乓球队。
父亲在激励邓亚萍努力进取的过程中,也不是一味地夸奖和鼓励,偶尔也责罚她,为的是让她永远记住不该做的事情。但却不像有的家庭那样,天天打骂甚至体罚孩子。那时,小队员们经常去附近一家旱冰场玩,父亲一直不允许邓亚萍去,怕邓亚萍受伤影响训练。有一天邓亚萍忍不住好奇心,和几个小队员偷偷跑去溜旱冰。父亲到宿舍找邓亚萍,看她不在,就找到了旱冰场。从小到大,邓亚萍从来没见父亲发过那么大的脾气。在领邓亚萍回队的路上,父亲越说越生气,朝她的屁股踢了一脚,这是好脾气的父亲唯一一次打邓亚萍。
邓亚萍14岁那年入选国家青年队。其实在此之前已经获得了全国冠军。她到北京后,经常收到父亲的来信,鼓励邓亚萍要刻苦训练,早出成绩。并且说她一定行的,一定能打出更好的成绩。等邓亚萍拿了世界冠军,父亲又告诫邓亚萍:要谦虚谨慎,从零开始,要向奥运会冠军冲击……
1997年邓亚萍在一次国内比赛中输了球,自己也有些心灰意冷。父亲知道后,立即给邓亚萍打电话,在积极鼓励的同时,从正面肯定邓亚萍的进步;还有一次,邓亚萍在一次国内比赛中没有大比分赢球。过了很久以后,父亲见到邓亚萍时竟提到了那次比赛。他很认真地说:“邓亚萍,爸爸对你那场球不满意!”邓亚萍当时挺惊讶,心想自己都拿了十几个世界冠军了,父亲对一场国内比赛还是那么看重。后来邓亚萍才明白,父亲一直用高标准来激励自己。其实父亲并不看邓亚萍拿了多少冠军,而是看邓亚萍实际水平是不是得到正常发挥。
邓亚萍就是在父亲这样的家教方式下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她感悟人生的三句话:一是实力决定位置,位置决定话语权;二是激励成就大器,任何事情从现在开始都不晚;三是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团队,相信时代赋予自己的使命和创造奇迹的机会。
专家点评
著名电影演员李明启(《还珠格格》中容嬷嬷的扮演者)曾经在谈到自己对小辈的教育时说:“鼓励出英才,打击出蠢材。”邓亚萍之所以能克服自身条件的不足,自强不息,以不屈不饶的精神一拍一拍地练、一拍一拍地打,终于给自己打出了一片崭新的世界,这与她父母在其童年时代施行的“多鼓励,少责罚”的家教方式不无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到一所小学做过一个实验。实验的内容是“未来发展趋势测试”。实验结束后他交给校方一份“最具潜质者”的学生名单,并要求相关教师严格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结果。8个月之后,罗森塔尔再来复试,果然发现名单上的学生表现突出。但是,罗森塔尔当初的名单其实完全是随机选择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这是因为在这一段时间中,这些学生对自己抱有极大的期望,不断地激励自己,给自己以信心。老师呢,也注意引导这些学生去认识、发现自己内心深藏的无限潜力。
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由此可见,作为孩子的父母应当通过尊重、关心、激励,唤醒孩子“心中的巨人”,恰如其分地运用好“激励”艺术,不断鞭策学生前进。孩子的成长就像一棵幼嫩小树苗的生长过程一样。而我们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与培养,就如同对小树苗浇水施肥精心管理。当树苗的主干变弯曲时,我们就应当去把它扶直;否则,树苗就会越长越弯,以致长大后就直不起身来;当树苗枝杈横生影响树苗成长时,我们就应去整枝打岔;否则,树苗长大后就不会成栋梁之才。孩子的成长也同样如此,需要家长平日里的教诲与指导。
孩子是天真幼稚的,或许会犯一些小错误,例如因贪玩,不爱学习,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等。这就需要我们的家长正确地对待。当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时,要以激励的家教方式来对待孩子,让孩子们本来就很难过的心得到一丝安慰。而不是加以责罚,火上加油,使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激励,是教育孩子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每个孩子在不断地激励中才能获得自信、勇气、上进心。家长及时、适当的给孩子以激励,对孩子良好行为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作为孩子的家长,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对自己的子女,就要像邓亚萍父亲那样,应多肯定细节,让孩子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同时,还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进步在哪里,并知道今后努力的方向。当然,对于孩子的进步我们要掌握好激励的时机,要适时地表扬孩子的进步,尤其是孩子在挑战困难的过程中,更要像邓亚萍父母那样,给予特别的关注和积极的鼓励。
父母不经意责备孩子的言语,容易使孩子一直放在心里,而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和方向。根据得胜者教育协会的一项调查标明,童年孩子们的心理伤害来源近六成来自于父母。但孩子们对父母言语伤害的宽恕程度又是最低。因此,提醒家长管教孩子时,应该要多以正面激励肯定的态度来取代责罚,才不会让孩子产生抵抗退缩的心理,影响奋发向上的精神。
有些父母喜欢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说些不恰当的话语。比如:“你就是不如人家孩子”“你就不能学学人家吗”“天下哪有你这样笨的孩子”等等。这样,往往会让孩子从小形成自卑心理。在这样的氛围里,孩子还怎么正常地学习、生活?怎么尽情尽力地去发展自己的潜能?因此,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父母都要尽量多地给孩子积极健康的心理影响,以及实际的帮助和引导。如果,你经常用积极正面的语言去描绘和夸奖你的孩子,你的孩子就能成为那样的人。即使离你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但至少孩子会向你希望的方向和目标去努力。
那么,如何激励孩子发挥高效?结合邓亚萍童年的家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目标激励。马尔兹博士说,人类的自动诱导装置是在无意识世界之中运动的。所以,不要抱怨“努力无用”。应该设定可能达到的目标,然后在脑子里形象化地描绘目标达到和满足后自己的姿态。作为家长,应当为自己的孩子设定一个既是可能达到的但又是较高的目标,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动力,努力去追求美好的前景。这种目标激励的方式,即可采用口头的形式,如采用个别谈话,也可采用书面的形式。
二、榜样激励。原苏联国家领导人列宁说得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众多家长的经验证明,在孩子面前,“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比如,一个家庭夫妻恩爱和睦,从不打骂。那么,这个家庭的孩子今后一般就不会与伙伴和同学发生打骂斗殴的问题。
三、参与激励。让孩子参与家里的决策和班级工作。这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参与可以激励孩子的主人翁精神,使他们自觉地为家里和班级出点子,想办法,积极主动地完成父母和老师交办的工作和任务。参与激励要求家长有高度民主的精神,信任孩子,认真听取孩子的意见和建议,并能放手让孩子去干。
当然,激励的艺术不止以上这几种,还有表扬激励、逆反心理激励等等。这需要我们家长不断去探索。只要对孩子寄予同样深切的期望,满怀爱心地关注孩子的成长,时时处处激励他们前进,相信我们的家教会事半功倍的。
小贴士
激励不可小气
有些父母在表扬孩子的问题上,显得特别小气和吝啬。他们往往对孩子表现出来的优点、长处和成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不给予更多的表扬或者大胆肯定。这样做,就不能满足孩子的成就感和荣誉感。甚至还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以致使孩子心灰意冷,怀疑和鄙视自己。因此,父母应该积极捕捉孩子行为中的闪光点加以表扬,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激励孩子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激励不可过时
在孩子取得一定成绩或者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时,父母应该及时给予表扬,迟到或过期的表扬,效果会大打折扣。
激励不可敷衍
父母激励孩子时,如果能够充满激情就会感染、吸引孩子,就会产生强烈的激励效应。如果在激励孩子时,神情冷漠,显现出敷衍的情绪,就会让孩子觉得受表扬也不过如此。甚至有可能让孩子产生失落感,挫伤其自尊心。
激励不可虚假
父母激励孩子只有做到实事求是,被表扬的孩子才能坦然接受,才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如果父母知道孩子没有这方面的优点或长处,或者该孩子并没有突出的成绩,却偏偏说孩子如何如何出色,就容易给孩子溢美之嫌,不但弄得孩子难堪,也会给父母自身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