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82200000011

第11章 唐前史传与辞赋

史传与辞赋,一个求真实,一个务华丽;一个刻画人物,一个铺排事物,是有本质上的不同。但在唐前史传文学中,可以把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唐前史传文学中,收录、保存了大量的辞赋,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赋论资料。

唐代史学理论家刘知几对《史记》、《汉书》等史传著作收录辞赋颇有微词,他说:“夫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乎国风,以察兴亡。是知文之为用,远矣大矣。至如史氏所书,固当以正为主。是以虞帝思理,夏后失御,《尚书》载其元首、禽荒之歌;郑庄至孝,晋献不明,《春秋》录其大隧、狐裘之什。其理谠而切,其文简而要,足以惩恶劝善,观风察俗者矣。若马卿之《子虚》、《上林》,扬雄之《甘泉》、《羽猎》,班固《两都》,马融《广成》,喻过其体,词没其义,繁华而失实,流宕而忘返,无裨劝奖,有长奸诈,而前后《史》、《汉》皆书诸列传,不其谬乎!”刘知几从劝善惩恶的实用功能出发,对《史记》、《汉书》收录辞赋予以否定,而没有看到史传收录辞赋的积极意义,因此,这一问题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一、史传中的辞赋

(一)史传收录辞赋概况

史传著作中收录辞赋作品,这是表现人物才能、个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史传在描绘历史人物的时候,除了选择传主的典型事例外,还适当选择他们的辞赋作品,以表现其才能、个性。尤其是一些重要的文学家、辞赋家的传记,通过他们创作的作品,表现出他们在文学史、辞赋史上的地位。以汉赋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来说,他们在汉赋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司马相如,是汉大赋的首要人物,《史记》、《汉书》都收录了他的代表作《天子游猎赋》(即《子虚》、《上林》二赋)、《哀二世赋》、《大人赋》等,充分显示出司马相如的文学才能。扬雄是继司马相如之后又一辞赋大家,《汉书》对他特别关照,除收录《解嘲》、《解难》、《反离骚》外,还全文收录了他的大赋《长杨赋》、《羽猎赋》、《甘泉赋》。班固的作品,除《汉书》收录《幽通赋》、《答客戏》外,《后汉书》将他的大赋代表作《两都赋》全文收录。张衡作为汉大赋向抒情小赋过渡的重要人物,《后汉书》收录了他的《思玄赋》、《应间赋》。如果说,大赋作品主要表现人物铺排事物的才能的话,那么,抒情性的小赋则更能表现人物的个性以及当时的心态。如汉初贾谊,《史记》、《汉书》收录他的《吊屈原赋》、《服鸟赋》。《吊屈原赋》一方面凭吊战国时代的屈原,另一方面也寄寓着作者本人的不遇之感。《服鸟赋》则是他处在逆境时老庄消极避世思想的反映,给我们提供了贾谊在当时情况下的真实思想。东汉时期的赵壹,是一个刚直不阿的人物,因而《后汉书》收录了他的《刺世疾邪赋》,表明作者“宁饥寒于尧舜之荒岁兮,不饱暖于当今之丰年”的倔强个性。《宋书·隐逸传》中收录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表现陶渊明喜欢大自然、不愿同流合污的人格精神。另外如《后汉书》收崔篆《慰志赋》、《宋书》收谢晦《悲人道》,《魏书》收李骞《释情赋》、李谐《述身赋》、袁翻《思归赋》等,都是具有自传性的作品,它们是作家个人性格的真实表现。“言为心声”,从传记写作来说,作家的作品就是第一手材料,是人物心态的真实写照,将它们直接用于传记之中,使作品更具有真实感,也最能体现人物的个性。章学诚指出:“马、班二史,于相如、扬雄诸家之著赋,俱详著于列传,自刘知几以还,从而抵排非笑者,盖不胜其纷纷矣,要皆不为知言也。

盖为后世文苑之权舆,而文苑必致文采之实绩,以视范史而下,标文苑而止叙文人行略者,为远胜也。然而汉廷之赋,实非苟作,长篇录入于全传,足见其人之极思,殆与贾疏董策,为用不同,而同主于以文传人也。”后来刘熙载说得更明确:“古人一生之志,往往于赋寓之。《史记》、《汉书》之例,赋可载入列传,所以使读其赋者既知其人也。”章 刘二家的看法,无疑是公允的。因此,史传中收载辞赋,是“以文传人”的重要手段之一。

有时,史传著作的“书”、“志”为了说明问题,常常引用辞赋的某些句子。以《宋书》为例,《律历志》论及道神时,引嵇含《祖道赋序》以说明;《乐志》论及聘享之礼,引王沈《正会赋》、何桢《许都赋》、傅玄《元会赋》以说明;论及禊祠之礼时,引张衡《南都赋》、刘桢《鲁都赋》,论乘舆之礼时引潘岳《籍田赋》等;《乐志》介绍乐器时,也征引辞赋的句子,如引用傅玄《节赋》、马融《笛赋》、傅玄《筝赋》、《琵琶赋》、杜挚《笳赋》等。这些著作,把辞赋当作《周礼》、《礼记》一类的经典著作来引用,亦可见辞赋的特殊作用。

史传由于受体例限制,不可能把辞赋全部征引,但为了让世人知道辞赋作家及其作品,就往往在传记中指出作品的题目,并说“文多不载”。或在传记结尾,总说其创作辞赋的成就,如《后汉书》的许多传记,在最后指出:“所著赋颂铭诔箴论××篇”。

(二)史传收录辞赋的意义

史传中保存辞赋,其积极意义在于:

第一,使史传作品形成散韵结合的特点,增添了诗的韵味。先秦时期的史传作品,往往引用人物的大段说辞,如《史记》以来的正史著作,通过人物自己的辞赋作品以表情达意,可以说是先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辞赋,一般都是介于诗与文之间的文体。在散文叙述中,适当加入一些韵文,使读者在阅读历史时,也阅读到精美的文学作品,引起美感。

第二,在历史著作中收录辞赋,这本身也是历史著作的责任。历史著作,要全面反映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文学的发展,也是意识形态领域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因而,辞赋作为文学的一种,收入史传中,这体现了历史著作反映社会生活的广阔程度。

第三,史传中收录辞赋,也反映了史传作家对文人的态度。辞赋家,往往被视为“倡优”一类的人物,地位卑下。史传中给辞赋家立传,并收录他们的作品,这体现出史传作家超世俗的精神和胆量。

第四,史传中收录辞赋,是文学向着自觉方向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一般认为,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是从魏晋开始。但这个局面的出现,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长期酝酿的结果。《史记》、《汉书》收录辞赋作品,已露出端倪,即在司马迁时代,已昭示着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详见附《司马迁与司马相如论略》一文)。

如果从收录的作品本身来看,它的意义也值得重视。

首先,这些辞赋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它们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如汉大赋,它是汉帝国兴盛强大的形象性反映。如果没有政治的大一统、经济的繁荣、军事力量的强大等社会条件的成熟,就不会有歌功颂德的汉大赋。还有些辞赋作品,或揭露社会的黑暗,或抒发作者的个人情感,或描写祖国的大好河山,使我们透过字词的表层,看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其次,展现了赋的发展历史,为研究辞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赋,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成熟于战国时代。我们从《史记·屈原列传》可以看出,当时的赋,尤其是屈原的赋,以抒情为主,篇幅短小。汉初的贾谊,继承了这种传统,我们从《贾谊列传》所收的《吊屈原赋》、《服鸟赋》可以明显看出其特色,以骚体的形式,抒发个人内心的情感。但我们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等传记中所收的作品,又可以看出,辞赋到他们手里,已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不仅篇幅巨大,而且主要用于铺排事物,这种散体大赋,直接影响到后来的许多辞赋。东汉后期,这种辞赋的数量相对减少,而抒情性的短赋又兴盛起来,如赵壹、张衡等人的作品。这种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仍占主流。仅从《三国志》、《宋书》、《南齐书》、《魏书》所收录的作品看,它们或咏物以抒情,或借物以刺世,或感物而兴叹,或借古以喻今,各式各样。尤其到南北朝时期,辞赋语言也愈工整、华丽,骈体化倾向较为明显,如《海赋》等作品。

如果我们将史传中辞赋所表现的这一发展概貌,与辞赋史作一比较,就不难发现,两者是十分吻合的。

二、史传中的赋论

唐前史传不仅收录保存了许多辞赋作品,而且还保存着有关赋论的珍贵资料。将这些零散的资料加以整理,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论赋的发展

赋,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在战国时代产生,到汉代达到兴盛。《汉书·艺文志》对先秦两汉时期的辞赋进行了整理,分为四大类:屈原赋、陆贾赋、孙卿赋、杂赋,并且对赋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概述:

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谕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

故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也。春秋之后,周道渐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其后宋玉、唐勒,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扬子云,竟为侈丽闳衍之词,没其风谕之义。是以扬子悔之,曰:“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如孔氏之门人用赋也,则贾谊登堂,相如入室矣,如其不用何!”

班固将赋的源头追溯到春秋时代的赋诗言志,然后对汉代的辞赋大家予以评论。从这段话可以明显看出,班固将赋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赋如孙卿、屈原,属讽谏性的赋,即属“诗人之赋”;第二阶段从宋玉、唐勒,到枚乘、司马相如、扬雄,失去了讽劝之义,属“辞人之赋”,注重的是辞藻。班固的这种看法,与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所说的“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具有一致性。

可见在汉人的眼里,赋的开始阶段每以讽喻为其主要特征,之后,逐渐走向了追求华丽辞藻的道路。《宋书·谢灵运传论》对此期的辞赋发展作了更为详细的总结:

屈平、宋玉导清源于前,贾谊、相如振芳尘于后,英辞润金石,高义薄云天。自兹以降,情志愈广。王褒、刘向、扬(雄)、班(固)、崔、蔡(邕)之徒,异轨同奔,递相师祖。虽清辞丽曲,时发乎篇,而芜音累气,固亦多矣。若夫平子(张衡)艳发,文以清变,绝唱高踪,久无嗣响。至于建安,曹氏基命,二祖(曹操、曹丕)陈王(曹植),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纬文,以文被质。自汉至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相如巧为形似之言,班固长于情理之说,子建(曹植)、仲宣(王粲)以气质为体,并标能擅美,独映当时。

沈约将屈原以后的辞赋归纳为“文体三变”,即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基本符合事实,尤其是以建安作为一个转折点,颇有眼光。以上史传中的材料,大体勾勒了赋的历史概貌,与辞赋作品所表现的发展过程相得益彰,对于今天的辞赋研究还是很有价值的。

(二)论赋的作用

对于赋的作用,历史家、辞赋家异口同声,都认为赋的作用在于讽谏。从司马迁到班固,乃至于魏晋南北朝,都有共同的看法。如司马迁评价司马相如的赋:“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太史公自序》也说:“《子虚》之事,《上林》赋说,靡丽多夸,然其指讽谏,归于无为”,肯定相如赋有讽谏作用。班固基本继承了这一观点。另在《两都赋序》说赋“或以抒下情而通风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也是强调赋的美刺作用。扬雄对赋采取始肯定又否定的态度。《汉书·扬雄传》说:“雄以为赋者,将以风也,必推类而言,极靡丽之辞,闳侈巨衍,竟于使人不能加也,既乃归之于正,然览者已过矣。往时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赋》,欲以风,帝反缥缥有凌云之志。由是言之,赋劝而不止,明矣……于是辍不复为。”扬雄对赋杀了个“回马枪”,由肯定到否定,其出发点都是一样的。肯定它,意欲起讽谏作用,否定它,是由于起不到讽谏作用。另外如《三国志·刘劭传》说刘劭尝作《赵都赋》、《许都赋》,“皆讽谏焉”;《魏书·阳固传》说:“初,世宗委任群下,不甚亲览,好桑门之法。尚书令高肇以外戚权宠,专决朝事,又咸阳王禧等并有衅故,宗室大臣相见疏薄,而王畿民庶,劳弊益甚,固乃作《南、北二都赋》,称恒代田渔声乐侈糜之事,节以中京礼仪之式,因以讽谏。”诸如此类的评说是很多的,足见赋的功能在于讽谏。尽管赋往往被人斥为“劝百讽一”,但其讽劝的功能还是存在的。正如《后汉书·边让传》所说,《章华赋》“虽多淫丽之辞,而终之正,亦如相如之讽也。”关于赋的另一作用,即娱乐功能,史传中亦有记载。汉代皇帝,据《史记》、《汉书》记载,“景帝不好辞赋”。但汉武帝对辞赋颇有兴致,他不仅大力提倡,而且自己创作。《汉书·艺文志》说他有辞赋两篇。《汉书·外戚传》全文收录了他的《李夫人赋》。汉武帝周围,还有一大批辞赋家,朝夕献赋。汉宣帝对辞赋的认识值得注意。《汉书·王褒传》记载宣帝一段话:“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可喜,比如女工有绮,音乐有郑卫,今世俗犹皆以此虞说(娱悦)耳目,辞赋比之,尚有仁义讽喻,鸟兽草木多闻之观,贤于倡优、博弈远矣。”汉宣帝既注意到辞赋单纯的娱乐作用,又注意到它的教化作用,当然,两者相比,前者价值是“小”的,后者作用是“大”的,因为,“大者与古诗同义”,具有重要的道德作用。

(三)创作论

唐前史传在收录辞赋作品时,对于它们的创作背景都有一定的介绍,属于“赋本事”,这对于我们了解作品的内容很有帮助。如《史记·屈原列传》明确指出“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深刻揭示了《离骚》创作的社会背景。《贾谊传》说:“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号鸟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号鸟曰服。贾生既已适(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后汉书·张衡传》:“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宦者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后汉书·赵壹传》:“恃才倨傲,为乡党所摈,乃作《解摈》。后屡抵罪,几至死,友人救得免。壹乃贻书谢恩曰:余畏禁,不敢班班显言,窃为《穷鸟赋》。”《三国志·曹植传》:“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爵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裴松之注引此赋)《魏书·自序》:“出帝尝大发士卒,狩于嵩少之南,旬有六日,时既寒苦,朝野嗟怨。帝与从官皆胡服而骑,宫人及诸妃主杂其间,奇伎异饰,多非礼度。收欲言则畏惧,欲默不能已,乃上《南狩赋》以讽焉。”

以上所举几例,旨在说明:史传中对辞赋创作背景的介绍,是我们认识和研究作家、作品的一个重要线索,通过这个线索,我们可以认识作家的创作心态和创作主旨及创作风格。

实际上这已经涉及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问题。任何一个作品的产生,都不是作家凭空虚构的,而是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密切相连,即使那些带有夸张、浪漫色彩的辞赋,也没有完全脱离现实。

关于辞赋的创作,我们从史传中还可以看到一些规律性的问题。如《南齐书·文学传》收有《陆厥与沈约书》,论及赋的声律问题:“《长门》、《上林》,殆非一家之赋;《洛神》、《池雁》,便成二体之作。孟坚精正,《咏史》无亏于东主;平子恢富,《羽猎》不累于冯虚。王粲《初征》,他文未能称是;杨修敏捷,《暑赋》弥日不献。率意寡尤,则事促乎一日;翳翳愈伏,而理赊于七步。一人之思,迟速天悬;一家之文,工拙坏隔。何独宫商律吕,必责其如一邪?”齐朝永明以后,随着音韵学的发展,文人在诗歌、辞赋创作方面都注意到声律问题,沈约就是“永明体”诗歌的代表人物。这封书信,就是探讨辞赋中的声律问题,对于我们认识当时辞赋创作的特征,也是很有帮助的。

(四)作家论

唐前史传对重要的辞赋作家都立了传,并对他们的创作特点及个性有一定的介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史传文学本身就是刻画人物个性,描绘人物的一生,这对于我们认识作家是极好的资料。虽不是直接进行作家评论,但实际上给读者提供了了解作家的第一手材料。何况,有些传记本身就是作家论。如《史记》的《屈原列传》、《司马相如列传》,《汉书》的《贾谊传》、《司马相如传》、《扬雄传》,《后汉书》的《班固传》,《宋书》的《谢灵运传》等,都是典型的作家论式的传记。尤为可贵的是,有些作家论还将人格与创作风格联系在一起,使读者能更进一步了解作家的创作情况。如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将屈原高洁的人格与他的创作联系在一起。指出:“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的人格与作品,都可以与日月争光。甚至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沈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可见司马迁对屈原人格与作品的推崇。

(五)作品论

史传著作除了对作家的创作有些涉及外,常常还论及到某个具体作品。如:《史记·屈原列传》论《离骚》:“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后汉书·崔传》评《四巡颂》:“辞甚典美”;评《达旨》:“拟扬雄《解嘲》”;《后汉书·王延寿传》:延寿“作《灵光殿赋》、《梦赋》。蔡邕亦造殿赋,及见延寿所为,甚奇之,遂辍。”《后汉书·张衡传》:“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三国志·正传》评《释讥》:“其文继于崔《达旨》,假文见意。”《宋书·谢惠连传》评《雪赋》:“以高丽见奇。”《南齐书·张融传》评《海赋》:“文辞诡激,独与众异。”《魏书·高允传》评《代都赋》:“亦《二京》之流也。”《魏书·封肃传》评《还园赋》“其辞甚美”。《魏书·自序》评《南狩赋》:“虽富言淫丽,而终归雅正。”

如果我们将散见于史传中的作品评论汇集在一起,数量也是比较可观的。清代李调元的《赋话》,其中的许多资料就是来自于这些史传作品。

另外,史传中对于辞赋作家在当时的地位亦有所反映。如《汉书·枚皋传》:“皋不通经术,诙笑类俳倡,为赋颂好曼戏,以故得黩贵幸,比东方朔、郭舍人等。从行至甘泉、雍、河东,东巡狩、封泰山,塞决河宣房,游观三辅离宫馆,临山泽弋猎、射、驭狗马,蹴鞠刻镂,上有所感,辄使赋之,为文疾,受诏辄成,故所赋者多。”《严助传》:(武帝)“尤亲幸者,东方朔、枚皋、严助、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相如常称疾避事,朔、皋不根持论,上颇俳优畜之。”《汉书·王褒传》:“其后,太子体不安,苦忽忽善忘,不乐。诏使褒等皆之太子宫,虞侍太子,朝夕诵读奇文及所自造作。疾平复,乃归。太子喜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令后宫贵人左右皆诵读之。”从这些材料可以看出,辞赋家的地位是十分低下的,他们被视为“倡优”一类的人物,只是皇帝身边的侍臣,奉命作赋或诵赋,供皇帝解闷、消遣。

三、史传对辞赋的影响

史传文学,不仅给我们提供了辞赋的宝贵资料,而且,从艺术渊源上说,史传对辞赋的产生与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

(一)影响辞赋的产生

关于赋的产生原因,人们有许多说法。笔者以为,《汉书·艺文志》的说法值得重视。“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言感物造,材知深美,可与图事,故可以为列大夫也。”然后说到春秋时代各国外交活动“赋诗言志”的情况,而春秋以后,聘问歌咏不行于国,于是贤人失志之赋出现。班固虽未直言“赋诗言志”与赋的关系,但我以为这段话很给人们以启发。“赋诗”为了“言志”,而这种活动本身就是假借别人之言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增添婉转的风格,其中有许多也是借诗来讽刺时事。《左传》所记,晋公子重耳至秦,秦穆公享之,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鲁文公如晋,晋襄公享之,赋《菁菁者莪》。郑穆公与鲁文公宴于,子家赋《鸿雁》。齐国庆封两次到鲁国,因为举止失礼,叔孙豹先后用《相鼠》和《茅鸱》(逸诗)来讽刺他。又如昭公二年:“公享之。季武子赋《绵》之卒章,韩子赋《角弓》。季武子拜曰:“敢拜子之弥缝敝邑,寡君有望矣。’武子赋《节》之卒章。既享,宴于季氏。有嘉树焉,宣子誉之。武子遂赋《甘棠》。

宣子曰:‘起不堪也,无以及召公。’”按班固的意思,到了春秋以后,这种活动消失了,失志之士的赋又产生了,而这种赋,也是以假借的形式,托别人之口(或问答形式)来抒发感情的。由于当时赋诗言志的具体情况,就保存在史传著作《左传》一书中。因此,有理由说,史传对辞赋的产生也有促进作用。赋的特点在于铺陈,乃至于用夸张手法来描绘事物,这种特点也与先秦史传著作《战国策》所记述的纵横家言论有关。

战国时代,处士横议,纵横家苏秦、张仪之流,在游说人主时,往往极力铺陈该国地理的优势、国势的强大、国君的圣明、百姓的富饶、战士的勇敢等,以鼓励采纳自己的主张。有时为了说明一个问题,上至天文,下到地理,从古到今,正反对比,滔滔不绝。如《秦策一》苏秦游说秦惠王时说:

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

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

这种铺张扬厉的形式,无疑影响了汉大赋的铺陈特点。因此,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诗教上》曾指出:“京都诸赋,苏、张纵横六国,侈陈形式之遗也。《上林》、《羽猎》,安陵之从田,龙阳之同钓也(分别见《战国策》的“楚策”和“魏策”)。《客难》、《解嘲》,屈原之《渔父》、《卜居》,庄周之惠施问难也。韩非《储说》,比事征偶,《连珠》之所肇也。”将《战国策》的说辞作为赋的源头所在,这是颇有道理的。因此,从赋的产生来说,它与史传有密切关系。

(一)影响辞赋的发展

史传对于赋的发展也有影响,主要有:

第一,为辞赋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唐前史传记载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描绘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内容极为丰富。这给辞赋作家的创作、尤其是一些“咏史赋”的构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扬雄《反离骚》、杜笃《首阳山赋》、李德裕《项王亭赋》、杜牧《阿房宫赋》、苏轼《赤壁赋》、方孝孺《吊茂陵赋》、高启《吊伍子胥文》、管同《哀邹阳赋》等,或是评价历史人物,或是借史传中的人、事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或是借历史人物来抒发自己抑郁悲愤之情。总之,史传中的人或事,是启动辞赋家情怀的重要的原动力。

第二,为辞赋家提供了丰富的语言和艺术的借鉴。史传作品,尤其是先秦两汉时期的作品,语言精炼、优美,富于形象性,为辞赋家提供了大量的语言资料。以用典来说,仅以庾信《哀江南赋》为例,其中大量的典故,来自《尚书》、《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如其中的一段: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申包胥之顿地,辟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日暮”句用《史记·伍子胥列传》中伍子胥之语;“将军”句用《后汉书·冯异传》“大树将军”之典;“壮士”句用《战国策·燕策》中荆轲刺秦王之典;“荆璧”句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完璧归赵”之典;“载书”句反用《史记·平原君传》“毛遂自荐”之典;“钟仪”事出自《左传·成公七年、九年》,“季孙”事出自《左传·昭公十三年》,“申包胥”事出自《左传·定公四年》。窥一斑而知全豹。史传提供给辞赋的是丰富的营养。

第三,为辞赋作者树立了求实批判的精神。刘知几《史通·载文篇》曾批评史传载文的过失,出发点也是从求实原则出发,这种思想意识的积淀,使辞赋作者往往也注意求实,一些自传性的辞赋更是如此。“若乃宣、僖善政,其美载于周诗;怀、襄不道,其恶存乎楚赋。谈者不以吉甫、奚斯为谄,屈平、宋玉为谤者,何也?盖不虚美,不隐恶故也,是则文之将史,其流一焉,因可以方驾南董,俱称良直者矣。”辞赋作者常常承担起讽刺、批判现实的重任,是史学家的求实精神和文学家的浪漫气质的双重组合。

史传作家人格对辞赋家的影响,像司马迁在逆境中顽强奋斗的精神,以及史传中描绘的屈原等人物的崇高精神,都对后代辞赋家产生影响。

第四,为辞赋的保存找到了一个好地方。史传,尤其是被确定为“正史”的著作,具有极强的“权威”性。辞赋作品能进入这些著作,等于进了“保险箱”,随着史传的载体,永远流传下去。即使只被列入像《汉书·艺文志》的目录中,也给后人的研究留下了可靠的线索。

当然,辞赋对史传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屈原及其辞赋,对司马迁有极强的感染力,并对司马迁创作《史记》产生积极影响。另外,唐前史传作家中有许多就是辞赋家,他们在创作史传作品时,也创作了一些辞赋作品,如司马迁(有《悲士不遇赋》等)、班固(有《两都赋》等)、魏收(有《南狩赋》等)、萧子显(有《鸿亭赋》等),他们的双重身份,也使得他们对辞赋作品加以重视。总之,唐前史传中保存辞赋,使历史著作有了文学色彩,也使文学作品以史的形式流传,两者相得益彰,使文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无论对于史传还是辞赋,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前人说:“文章西汉两司马”,是说司马相如、司马迁分别代表了汉代辞赋和散文的最高成就,事实确实如此。如果进一步来看,司马相如的赋和司马迁的《史记》,虽属不同的门类,但它们在许多方面却有相同之处。

司马相如是辞赋大家,但辞赋家的地位在当时是非常低下的,被视为倡优一类人物。如枚皋说:“为赋乃俳,见视如倡,自悔类倡也。”扬雄写过不少赋,但后来不写了,认为是雕虫小技,壮夫不为,“雄以为赋者……又颇似俳优淳于髡、优孟之徒,非法度所存……于是辍不复为。”后来的班固在《两都赋序》里说:“至于武宣之世……言语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虞丘寿王、东方朔、枚皋、王褒、刘向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把辞赋家视为“言语侍从之臣”,亦可见地位之低下。对此,鲁迅先生曾精辟地指出:

中国的开国雄主,是把“帮忙”和“帮闲”分开的,前者参与国家大事,作为重臣;后者却不过叫他献诗作赋,“俳优蓄之”,只在弄臣之列。不满于后者的待遇的是司马相如,他常常称病,不到武帝面前去献殷勤,却暗暗地作了关于封禅的文章,藏在家里,以见他也有计划大典——帮忙的本领,可惜等到大家知道的时候,它已经“寿终正寝”了。司马相如的可悲结局,代表了汉代辞赋家的共同命运。所以,从结局来看,司马相如的一生也是不得志的。

司马迁对辞赋家却另眼看待,尤其是对汉大赋代表人物司马相如给予“特殊照顾”。他在《司马相如列传》里收入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哀二世赋》、《上书谏猎》、《谕巴蜀檄》、《难蜀父老》、《封禅文》,是《史记》中收文章最多的篇章。这样做,既表现了司马迁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大胆创新精神,也预示着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同时也寄寓着作者的自身感慨。清人李景星《史记评议》评《司马相如列传》说:《史记》列传,独于司马相如之文采之最多,连篇累牍,不厌其烦,可谓倾服之至。而所载之文,又复各呈其妙,不拘一体……驱相如之文以为己文,而不露其痕迹;借相如之事为己照,并为天下后世怀才不遇者写照,而不胜其悲叹。洋洋万余言,一气团结,在《史记》中为一篇最长文字,亦为一篇最奇文字。“借相如之事为己照,并为天下后世怀才不遇者写照”,此话点到要害之处。司马迁作为太史令,“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地位与司马相如一样低下。而司马迁,也是一位怀才不遇的士子,其不幸与司马相如相似,所以,《司马相如列传》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司马迁的影子。比较一下《史记》与司马相如的赋,笔者以为,以下几点应特别注意:

第一,两者都是大一统的产物。西汉王朝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武帝时达到了鼎盛时期。经济实力雄厚:“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政治地位稳固:镇压了阴谋叛乱的宗室藩王,平定了割据东南沿海的东瓯闽越等地,开发并控制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军事、外交取胜:大力抗击匈奴,开通西域,拓展帝国的疆域。思想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制礼作乐,兴太学,礼五经博士。总之,汉帝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气象。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汉大赋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了。既适应了时代的要求,也表现了时代的精神。正如司马相如《上林赋》所描绘的那样:出德号,省刑罚,改制度,易服色,更正朔……游乎《六艺》之囿,骛乎仁义之途,览观《春秋》之林,登明堂,坐清庙,恣群臣,奏得失,四海之内,靡不受获。

对于这样的盛世,文人们都充满了自豪感,不由得要进行歌颂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先以子虚夸楚开始,说:“楚有七泽,尝见其一,未睹其余也,臣之所见,特其小小者耳,名曰云梦”,并极力夸耀楚王游猎云梦泽的规模。

接着,乌有先生以齐国的渤氵解、孟诸可以“吞若云梦者八九于其胸中曾不蒂芥”,压倒了楚国。最后亡是公以天子上林的巨丽、游猎的壮观,又压倒了齐楚。作者的目的很清楚,就是要以天子之事压倒诸侯之事,贬斥诸侯,抬高天子,巩固中央集权。这样的作品,显然具有积极的意义。而“天子之事”中,那种磅礴的气势,宏大的景象,强壮的声威,无不体现着大汉帝国的时代精神。《史记》也是在这样的时代地平线上产生的。随着帝国的日益强大,总结古代以来的历史文化并从而给大一统时代以哲学和历史的解释,就成为一个时代的课题。司马迁担当起了这一历史重任,他说: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诸未献见者,不可胜道。臣下为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圣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之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司马迁的一片肺腑之言,与上引司马相如《上林赋》中的一段,是多么的相似。他们有共同的感受,共同的责任感,就是歌颂国家的统一强盛。只不过,司马相如以赋的形式来表现。《史记》“描述了中华民族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对世界直接征服取得的辉煌成就,表现了‘海内一统’时代人们心胸的开阔,气魄的雄沉,以及一往无前,不可阻挡的气势。”这也是时代的需要,时代的产物。

第二,风格上都有“全”、“大”的特点。司马相如曾说自己创作赋时,“苞括宇宙,总揽人物”,从他作品的实际来看,确实如此。描绘事物时,大肆铺陈,前后左右,东西南北,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凡说到“木”,必将所有地方的树木都移到皇家的苑林来;说道“鸟”,必将天上地下所有的飞禽走兽搬到皇帝的打猎场上,如此等等,无不体现出“全”的特点。

由于求全,所以,作品体制宏大,体现出汉帝国的壮阔气象,摒弃了“小”家子气。而这全与大,正是汉帝国一统天下的真实反映。《史记》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包揽三千年历史。古往今来,天文地理,无不展现在司马迁的笔下,体现出“全”的特点。而且,《史记》一书创立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规模宏大,思想丰富,体现出“大”的特点。当然,两人“全”、“大”特点也有不同之处。如果说,司马相如的“全”、“大”主要包揽了“空间”的话,那么,司马迁的“全”、“大”则主要包揽了“时间”;如果说司马相如的“全”、“大”主要局限在皇家的林苑范围之内的话,那么,司马迁的“全”、“大”则已超越了小小的林苑,驰骋在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勾画出一幅极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如果说司马相如的“全”、“大”主要着眼于世界中的“物”的话,那么,司马迁的“全”、“大”则着眼于创造世界的“人”;如果说,司马相如的“全”、“大”着意于“静态”的话,那么司马迁的“全”、“大”主要意于“动态”(指古今之变及人的活动),同时兼有“静态”(指“八书”的内容)。

第三,现实与浪漫的结合。司马相如的赋,如《子虚》、《上林》,虽说是描绘客观事物,写齐、楚、天子苑囿的广大,游猎阵容的壮观,宫殿楼阁的雄伟,但也极尽夸张之能事:“故上林之馆,奔星与宛虹入轩;从禽之盛,飞廉与鹪鹩俱获。”如:撞千石之钟,立万石之,建翠华之旗,树灵鼍之鼓,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这样的夸张是极有声势的。但古来的赋论家往往以“虚辞滥说”予以斥责,这是不公平的。实际上,相如赋中的夸张,是一种艺术手段,是文学进入自觉时代的表现。再以他的《大人赋》为例,它描写了“大人”(喻天子)嫌“中州”太狭窄、局促,就驾着应龙,乘虚无,漫游天外,他能驱使五帝、含雷、陆离、征伯侨、羡门、岐伯、祝融等神仙为自己效劳,还能“召屏翳,诛风伯,刑雨师”。这篇作品与屈原的《离骚》、《远游》一样,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对此,我们只能用文学的浪漫主义手法予以解释,而不能以“虚辞滥说”来否定。赋的创作有它自己的规律。据《西京杂记》载:司马相如为《上林》《子虚》,意思萧散,不复与外事相关。控引天地,错综古今;忽然如睡,焕然而兴,几百日而后成。其友人盛览,尝问以作赋。相如曰:“合纂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

这说明,司马相如创作赋时,不再是纯粹的“实录”,而是“已有意识地运用形象思维进行艺术创作”,“已大胆地跳出了写真人真事的圈子,对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世界,有目的的进行筛选,进行分析综合,进行再创作。在这里,浪漫主义手法已被广泛地采用了。”所以司马相如赋中的夸张浪漫色彩,并不是什么消极的手法,而是“文学自觉”的一种标志。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实录”作品,但也有浪漫主义特征,对此,拙著《史记与中国文学》中已有详论,不再赘述。但司马相如赋的夸张、浪漫色彩,是一种艺术的虚构,而《史记》的夸张、浪漫主义手法,则要受到历史真实的限制,不是纯虚构的东西,这是两人的区别所在。另外,司马相如的赋和司马迁的《史记》都有讽刺意味。尽管人们常用“劝百讽一”、“曲终而奏雅”来贬斥司马相如的赋,但相如赋毕竟还有讽刺意味,只不过手法委婉曲折罢了。司马迁的《史记》,讽刺意味极强,在某些方面也受到了司马相如讽谏艺术的影响,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详述了。

总之,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可以说,司马相如和司马迁虽然各有千秋,但他们共同昭示着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

龚克昌先生认为:鲁迅先生曾经说过,魏文帝曹丕的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鲁迅先生的根据是曹丕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也就是近代所说为艺术而艺术。根据鲁迅先生这个标准,或用我们今天所说的所谓自觉地进行艺术创作的标准,我都认为,这个“文学的自觉时代”至少可以再提前三百五十年,即提到汉武帝时代的司马相如身上。这个见解是非常精辟的。笔者在一篇文章中也提到,司马迁作为一位文学批评家,他的许多思想影响到了六朝文艺理论,是六朝新文学理论的先声。因此,我们认为,“文章西汉两司马”,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并称问题,而是他们二人为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类推荐
  • 吾乡吾土

    吾乡吾土

    乡者,故乡也,土者,民间也。吾乡吾土,是故土,是老家。书中作品既是作家本人的心灵写照,也为读者了解作家的第一故乡和第二故乡打开了一扇大门。《吾乡吾土》书中近50多篇文章,既体现出作家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也承载着作家对故乡、对本土文化的深厚感情。
  • 天地颂(第三部)

    天地颂(第三部)

    “两弹一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的历史奇迹,不仅是增强国威的科学技术成就,也是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财富,以一种永恒的创造之魂铸成中华民族不朽的丰碑。作者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永不言老的革命激情,历经千辛万苦,经过十年打磨,推出了洋洋洒洒的巨著《天地颂——“两弹一星”百年揭秘》,为我们留下了又一红色记忆。"
  • 蒋介石宋美龄在南京的日子

    蒋介石宋美龄在南京的日子

    蒋家王朝从建立到稳定是一部血腥的征伐史。蒋介石宋美龄镇压工农运动、消除内部政敌、荡平地方军阀、“围剿”工农红军、打击进步势力,一切皆有案可稽。蒋介石宋美龄从重庆还都南京,是被拥为“民族英雄”的,殊不知三年多时阔,便江山易主,蒋宋只落得个栖身孤岛的下场。南京的辉煌是瞬间的,而心结却是永恒的。
  • 北大美文

    北大美文

    中国关于这方面的文章,我只见到张竞生君的一篇“爱情的定则”。凡要讲真正完全爱情的人不可不对于所欢的时时刻刻改善提高被阴爱的条件。一可得了爱情上的时时进化的快感,一可杜绝敌手的竞争”这一书话,总是十分确实的。但是道学家见了都着了忙。以为爱应该是永久不变的,所以这是有害于世道人的邪说。道学家本来多是“神经质的”(Neurotic)、他的特征是自己觉得下劣脆弱他们反对两性的解放,便因为自知如没有传统的迫压他必要放纵不能自制,如恋爱上有了自由竞争他必没有侥幸的希望。他们所希冀的是异性一时不慎上了他的钩,于是便可凭了永久不变的恋爱的神圣之名把她占有专利,更不怕再会逃脱。
  • 康桥之恋

    康桥之恋

    徐志摩,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他曾赴美英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又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并结识陈西滢、英国作家韦尔斯,开始对文学感兴趣。因为受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歌和西洋文学的熏陶,再加上个人感情气质等方面的原因,徐志摩开始了新诗的创作,走上了浪漫主义诗人的道路。
热门推荐
  • 笑蛋CP:我家萌蛋变凤凰

    笑蛋CP:我家萌蛋变凤凰

    中考结束O(∩_∩)O~!一次爬山丢三次手机,又三次是后面的帅哥捡还,,,O__O"…其实帅哥脾气火爆o(╯□╰)o骂了我三次,就这样,孽缘开始。哦,不,我林淡淡的那啥故事开始。呵呵呵······然后然后。大家捧起小说,准备大笑吧。(此文很爆笑,次文值得一看,O(∩_∩)O哈哈哈~,每天笑笑更健康,每天笑笑更美丽,嚯嚯嚯^_^)
  • 为爱值的

    为爱值的

    上海的六月份已经越来越热了,在这样一个大都市生活着这样一群代表着各行各业的人,大城小事,小时代,小生活。本书讲述了四位女主人公的爱恨情仇。单亲妈妈李木子,为了孩子不惜一切,职场白领莫言,为爱不将就,全职妈妈金可可,和婆婆斗智斗勇,法医冷静敢爱敢恨。
  • 大地的谎言

    大地的谎言

    《大地的谎言》是一部心理悬疑小说。被冤入狱的普通都市白领曾通被带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密闭世界,与行为古怪另类的新来狱长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然而监狱里古怪的事情不断发生。传说中可怕的莽扑,奇怪老头的不祥手势,人人都回避的话题,谁也没过却畏如蛇蝎的老舜,唯一的好友囚犯却神秘失踪,所有人矢口否认这个人曾经存在每个人似乎都在说谎,而每个谎言遮盖的真相竟又似乎相互矛盾,曾通将作出怎样的抉择。
  • 自动售卖机的旅行空间

    自动售卖机的旅行空间

    想明白自动售卖机的真正意义吗?想真正的……渡假吗?其实…主神空间的真面目其实就是一超大型的自动售卖机外加旅行社…另外,本书其实只是打着主神空间名义,小队性质地穿越动漫的无限流小说。最后,作者以自己已经没有的节操发誓,本书是绝对的不定期更新,等待作者心情好的时候大概..可能..应该会更新的吧?(主角表示:请为作者加上蜗牛速更新的读者读者印象,感谢各位)P.S.1.这本书可能会有变身情节,纯属作者个人爱好P.S.2.此书内含恶搞,致使内容严重不足,不喜勿入P.S.3.本书作者文笔极为渣渣,战那啥力大概连阿米巴童鞋也比不上(阿米巴童鞋重申,躺着也中枪是可耻得,所以它一定会站起来中得,直到它膝盖中了一枪)P.S.4.书名与内容无关
  • 宠物小精灵之征途

    宠物小精灵之征途

    前路会如何,又会通往何方,走下去便是了。
  • 伐神记

    伐神记

    少年石伐解开九天玄魔的尘封,踏上炼化十二法神的征程。一路收服妖女,兽女,仙女,让温柔的大师姐迷恋,让野蛮的公主撒娇,让女杀手沉沦。从下座天冲到上座天,杀到神座天,在三位天面狂战传奇。小棋子也能掀翻大棋局。石乱天仰天大吼:我欲伐神,一战到底,屠魔杀神,灭你天威!
  • 神般存在的梦想

    神般存在的梦想

    梦想,一直都住在心中,从没曾离去。直到,那条登天之路上,那个问神之抉择时。牠说:你终于来了。
  • 火影之我心永恒

    火影之我心永恒

    既已重生,那便活出自己的风采。站在忍者世界的顶端,俯瞰大地,问天地,谁与我争锋。新人,请多指教。
  • 狂傲神妃:废材逆天小姐

    狂傲神妃:废材逆天小姐

    一个万人瞩目的大明星在不知不觉间穿到一废材身上,更可怕的的是刚穿越过去就被人找上了麻烦。“我滴天,姐姐我从小到大怕过谁?居然欺负我,就算是废材我也不会让你安宁活着。”“这位小姐姐你很嚣张啊!”邪魅美男给出一个迷死人的笑容挡在她茶馆门口冤枉她偷了他的东西。“这位帅哥,我们认识么?我偷了你啥东西?”“你偷了我的心,要么还给我,要么嫁给我。”“怎么还?”“嫁给我。”“……”
  • 天后娇妻

    天后娇妻

    她的初恋在订婚宴上一句“你真贱”,让她成为整个Z市的笑话,令她毅然转身,从此锐变,三年过后她再次回国,身份蓦然曝光,震惊全场,大家这才发现,她才是披着羊皮的狼,当狂炫酷霸拽上天的男主为爱变身忠犬,且看她如何以退为进,风华大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