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和尚带着徒弟出门远行,他们走过了丛林、山岭、河流,不论走在哪里,老和尚都是逍遥的走在前面,而小和尚背着行李紧紧跟在师父身后。
走着走着,小和尚自言自语地说:“人生真是难得,短短几十年生命却必须经历生老病死之苦,真是太辛苦了。不过,既然要修行,就要立志当菩萨普度众生;因此我不能懈怠,要赶快前进才行啊。”在前面走着的老和尚听徒弟这样一说,微笑着转回身来,对小和尚说:“来吧,把包袱给我背,你走在我前面吧。”小和尚感觉莫名其妙,但还是按照师傅说的做了。
这样走了一段时间,小和尚觉得真是逍遥自在,佛经里说,菩萨必须顺应众生的需要而行各种布施:“这真是太辛苦了。况且天下众生苦难多,到何时才能救得完呀。倒不如独善其身,过这种逍遥自在的日子也不错。”
老和尚听到了徒弟的这种想法,非常严肃地说:“你停下来,”随即将身上的包袱卸下来,递给小和尚,说:“包袱背好,跟着我走在后面。”
小和尚很是吃惊,为什么师傅突然变成这样呢。小和尚重新背好包袱,边走边想:“做人真苦啊,刚才自己还那么开心,才一转眼就变得很难过,人的心念真是不稳定啊,凡夫俗子的心念容易动摇,还是修成菩萨好。”
这时,老和尚突然面容一转,回过头微笑着对小和尚说:“过来,把包袱给我,你还是走在前面吧。”
小和尚走了一段路后,又开始飘飘然起来。就这样反反复复好几次,最后,老和尚用非常严厉的态度对待他。小和尚终于忍不住了,问老和尚,“师傅,你为什么一会让我走在前面,一会儿又让我走在后面呀?”
老和尚正色说道:“你虽然有修行心,但是修为不够。一会有大愿,一会儿又失去道心,这样进进退退、犹犹豫豫,你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有所修为啊!”
现实中,做事前思前想后固然可以避免一些莽撞行为的不利后果,但也会因为过多的思前想后,犹豫不决而错失掉不少成功的机会。从心理学角度看,犹犹豫豫、优柔寡断是意志薄弱的表现。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容易被外来暗示所左右,感情脆弱、胆小怕事、缺乏主见,无法自做决定,即使已经做了决定,也常常反悔。尤其是面对诸多选择时,更加惶恐不安,束手无策。
这种犹豫心理实际上是一种习惯于以是非标准衡量事物的直接结果。面对选择的事物,人们总希望做出正确的选择,并以为通过推迟或反复斟酌选择就能避免失误,因此才在处事时犹豫不定。
对于犹豫不决的心理调适,你可以试着这样做:
1.更重要的是要有行动
有了想改变的念头,心情也许会因为看到一线希望而好转,但这并不表示问题就真的会有所改变。如果只萌生强烈改变的意愿,但是行为上却依旧怨天尤人、生气锤墙、自我责备的话,一切也不会有什么改善。
我常见到一些人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生活的确需要有所改变,可是却仍然使用原来的行为习惯或方式来面对自己的问题,结果原先想改变的期望,却因为一再的失望而逐渐消失殆尽,心理的困境反而加剧了。所以,当你有了改变的宝贵动机之后,最重要的是要考虑接下来要有哪些跟以前不一样的行动,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改变,而且这样的做法才能取信于自己:“这次我是认真的!我真的想要变。”
如果你不满意自己的生活或是过得不快乐,就得要有改变,否则不满意或不快乐只会继续下去。我们经常遇到生活不快乐的人,接触的过程中大概了解他们不快乐的原因,也觉得他们的不快乐是可以改变的,可是这一切总是要等他们决定要有所改变之后,日子才会不一样!一旦有了改变的意愿之后,千万要记得也要有行动上的改变,这样事情才会跟着开始改变。
2.一切都从想要改变开始
任何令人满意的结果都需要有个“开始”,这里的“开始”指的就是有想要改变的意愿。疾驶的火车载你到遥远的地方,去见日夜思念的人,这么美好的结果总是从火车缓缓移动开始的……如果你仅是日夜思念,却没有丝毫行动,那么相见总是遥遥无期,幸福的感觉也就无法体验了。
与犹豫不决相对应的就是果断、当机立断,往往抱定一个决心才能坚定信念,成功也往往是紧随其后,即使来得晚一些,也终究会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