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159600000011

第11章 物我矛盾说

从理论上讲,物我既属同源,则两者之和谐关系,由形成而维持,当系必然之事。但实际情况,并非一如想象。万物本乎自然而生,顺乎自然而行,问题症结,不在乎彼。而是由于人类常不免对万物发生错误的看法和作为;这一类错误看法和作为的发生,遂造成物与我的矛盾现象。若进一步问,人类何以有此错误,则必归结于两种欲望:一为知欲,一为物欲,从中作祟。有知欲后,总想对物设法分析,不断要求了解,但由于官能之能知限度,所产生的看法,仍归迷乱困惑。有物欲后,更思对物加以利用,并求独自享有。从此所产生的作为,无非丧性失己。故这两种欲望之起,便是物我关系,一反常态之由来。

兹先试言知欲。宇宙万物现象,原很复杂。且又在不停变化之中。因之而生的智识,也就无限。如说:

知也无涯。(《养生主》)

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秋水》)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同前)

万物化作,萌区有状。盛衰之杀,变化之流也。(《天道》)

照此而言,我们对于万物现象,不能知道的地方太多。证以今日新实在论所谓“潜在”(Subsistens)之说,由“潜在之有”构成所知对象之世界,其范围至为广大。从通常所认为之实际存在事物,一直延伸到可能被思想而尚未被思想之一切具体抽象之事物或“有”,皆为一种实在。至于实际事物呈现之世界,则不过一部分“潜在之有”呈现于实际时空而成,与“潜在之有”相较,至为渺不足道。故我们具有之智识,乃远少于“潜在之有”可能产生之一切,当无可置疑。然则,庄子所云:“岂惟形体有聋盲哉,智亦有之”(《逍遥游》),不为无因。设再勉强求知,以有限之生命,去作无限的追逐,何异是自寻烦扰。如说: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养生主》)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秋水》)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知能能而不能所不能。无知无能者,固人之所不免也。夫务免乎人之所不免者,岂不亦悲哉。(《知北游》)万物有乎生,而莫见其根,有乎出,而莫见其门。人皆尊其知之所知,而莫知恃其知之所不知而后知,可不谓大疑乎。(《则阳》)为求消除生命上的此类烦扰,庄子一再大声疾呼,我们人类虽朝夕面对万物现象,始终无法得知其本来面目及变化:

唯有恍然了悟智识的界域,知所止步,才是最聪明求智态度。

如说:

知止其所不知,至矣。(《齐物论》)

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大宗师》)知止乎其所不知,至矣。若有不即是者,天钧败之。

(《庚桑楚》)

苏格拉底尝谓:“余较他人为智者,在于自知为无知。”庄子此处“知止”之意,初视颇与相近。不过苏氏乃在本其“无知”之自谦,进而虚心探寻更为深广之智识。而庄生之“知止”,则欲借此摒绝心智,返朴葆真。一重智,一重德,各保东西哲学的原有特色。

知止于已知之智识界域内,自此以外,一律当以“不知”了之。这一理论,诚然不错,但将造成物我的永久膈膜。庄在“不知”之余,惋叹微意,犹存乎辞气之间。如说:

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齐物论》)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必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同前)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齐物论》)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大宗师》)对物求知的知欲,显然既有困难。对物利用的物欲,更会造成不幸。这些由物欲而及于人身的不幸,从内到外,从本性到形体,无一可以幸免,如说:

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大宗师》)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齐物论》)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缮性》)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薰鼻,困惾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之害也。(《天地》)要使这些陷溺物欲引起的不幸事实,可得完全免除,初步先当做到“物物而不役于物”和保持“物焉得而止”的超物情态。最终期能进入“浮游乎万物之祖”,与“通乎物之所造”的高级心境。然后,物对于我,将又“胡可得而累邪?”或“奚自入焉”?如说:

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役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山木》)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物与物何以相远,夫奚足以至乎先,是色而已。则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无所化,夫得是而穷之者,物焉得而止焉。彼将处乎不淫之度,而藏乎无端之纪,游乎万物之所终始。壹其性,养其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郤。物奚自入焉?(《达生》)论到“浮游乎万物之祖”,与“通乎物之所造”,其中所讲的“万物之祖”和“物之所造”,乃是未受到人的主观好恶及智识分解,所干扰过的万物原有之本真,即自然是。如从《庄子》原书求解,也就是《田子方篇》中之“物之初”。故“浮游乎万物之祖”,“通乎物之所造”,适与该篇“游于物之初”同义。兹且借其所论,何谓“物之初”,以及如何“游”,用作补充前面《山木》、《达生》两条引文所讲“浮游乎万物之祖”,“通乎物之所造”意义之未尽处。篇中借孔老问答为喻云:

孔子见老聃。老聃新沐,方将被发而干,慹然似非人。……(孔子曰)先生形体掘若槁木,似遗物离人而立于独也。老聃曰:吾游于物之初。孔子曰:何谓邪?

(老聃)曰……尝为汝议乎其将。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消息满虚,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为,而莫见其功。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归,始终相反乎无端,而莫知乎其所穷。非是也,且孰为之宗。

孔子曰:请问游是?老聘曰:夫得是至美至乐也。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孔子曰:愿闻其方。

(老聃)曰:草食之兽,不疾易薮。水生之虫,不疾易水。行小变而不失其大常也。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夫天下也者,万物之所一也。得其所一而同焉,则四支百体,将为尘垢,而死生终始,将为昼夜,而莫之能滑,而况得丧祸福之所介乎。弃隶者若弃泥涂,知身贵于隶也。贵在于我,而不失于变,且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夫孰足以患心,已为道者解乎此。

由此一段问答内容,可以得一了解,即是凭“喜怒不入胸次”之心,以与“莫见其形”、“莫见其功”、“莫知其所穷”的天地之气相接,于是而悟“天下也者,万物之所一也,得其所一而同焉,则四支百体,皆为尘垢,而死生终始,将为昼夜”之理,便是“游于物之物”的情态。简而言之,则可谓“游乎天地之一气”。(《大宗师》)天地之气亦即充塞宇宙、无乎不在的自然力量,人能体会此自然力量之真实作用,乃万物之所从出,于是而有:物我为一之感。若再由领味此自然力量之美善形式,一心沉浸其中,生出高度之宗教虔敬或艺术欣赏情操,于是另有:物我双忘之境。庄子思想颇具神秘主义色彩,若干精微之处,原无文字语言解说余地。欲求对“浮游乎万物之祖”、“通乎物之所造”以及“游于物之初”有一简明说法,现在,可暂由人对自然隐藏之真实力量的体会,所有之物我为一之感;与由人对自然呈显之美善形式的领味,所生之物我双忘之境,借以作为浅近之举例。

话虽如此,对于此类“物我为一”之感,及“物我双忘”之境,唯赖乎直觉之妙悟;这便须精神上有极深的修养功夫,所谓有道之士,始能窥其门径,入其堂奥。并非人人当下立可达到,故在通常情况下,物我之间的矛盾现象,因而无法化解,一直成为人类难题,且呈扩大之势。

同类推荐
  • 曾国藩改变一生的十大事典

    曾国藩改变一生的十大事典

    本书深入探究曾国藩的人生轨迹,提炼出10大事典。即:一生成就都在“砺志”再取得;终生在自省与自律中度过;勤奋自立者才能闯出一片天;善把用人之道与取人之术合为一体;像猎手一样紧追每一个人生机会;越是逆境越应抗得住等人生哲学。
  • 菜根谭(第七卷)

    菜根谭(第七卷)

    本书是明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成书于万历年间。作为一部富有汉民族生活伦理思想的著作,它深刻的体现了汉族传统道德生活化的倾向。儒家通俗读物具有儒道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 鬼谷子一日一谋

    鬼谷子一日一谋

    产生于战国中期的《鬼谷子》是一部由鬼谷子讲授,后经苏秦、张仪等人补充、修改而成的集纵横家、兵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于一体的政治理论著作。鬼谷子的生平已无确考,最早提到他的《史记》认为鬼谷子是苏秦、张仪的老师,那么鬼谷子与苏秦、张仪同时代而稍前是可以肯定的。本书在对《鬼谷子》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不同的观点,多角度、全方位地对这部奇书进行了较为精确的诠释和解析,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系统而详尽的阐述,使我们能更轻松地领略到《鬼谷子》谋略的精髓,用最简单的方式知晓成功的哲理。事实上,也只有拨开人生的迷雾,才能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远。
  • 人生三段论

    人生三段论

    《人生三段论》是著名作家、评论家徐绍林先生几十年来所有的所思所感文集集合。
  • 无为胜有为:老子究竟说什么?

    无为胜有为:老子究竟说什么?

    老子思想作为道家思想的源头,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也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其外儒内道、刚柔相济的观念,制约着中国文人的心理张力结构,规导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自身的完善。老子的思想不仅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性的重要思想。老子的思想在当前全球的消费主义化和数字化生存浪潮中具有重要的警世意义。在生态平衡、竞争世界、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追求物欲等思潮面前,老子无疑是一座警世之钟,他告诉人们要以智慧之言看生命之道、社会之道和宇宙之道。
热门推荐
  • 陪你的星

    陪你的星

    昆仑山脚下的无忧村里,住着一个没有朋友的人。他每天都对着月亮讲故事,有一天月亮消失了,他发觉自己唯一一个朋友都离他而去,他动了轻生念头。当要喝下孟婆的“了无牵挂汤”时,天官将天帝谕旨宣给他听。从此他成为了星辰尊者,奉命守护白瑶仙子永永远远,并且每天都要讲述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五百年后,一妖孽横行长安城,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有人说这妖孽乃是星辰尊者,可他不是已经位列仙班?化作了一颗星星陪伴着白瑶仙子吗?他怎么成了妖孽?
  • 萌妃当道:腹黑王爷碗里来

    萌妃当道:腹黑王爷碗里来

    宫就是一个黑童话里的boss大本营,里面有“老巫婆”、“变脸女姐妹”、“冰锥脸”、“笑面虎”……筱隐努力生存着,努力往外爬着……
  • 冰鉴史诗

    冰鉴史诗

    一颗美丽的星球孕育了三种长相的文明生物,一副硕大的身躯一视同仁地托起了芸芸众生。一个致命的诱惑牵动着十余个国度剑拔弩张,一则万古流传的诅咒掀起了无尽的血雨腥风。一桩殃及千人的惊天血案最终能否水落石出?一股弥漫在空气中的腥臭味能否将心灵惊醒?一种晶莹的石头当真是一统天下的神明助力?一位获得圣石的不世雄主最终能否如愿以偿?一场因决死争夺而引来的阴霾最终能否消散?一个盛极而衰的国度天意能否使它有所保留?……一部看似美妙的史诗谱写其百年历程的沧桑!
  • 三天读懂五千年黄金传奇

    三天读懂五千年黄金传奇

    跌宕起伏黄金历史,错综复杂财富传奇。黄金历史发展脉络、趣闻故事、黄金开采冶炼过程等奇闻异事,让您从历史、文化、宗教、生产、生活诸多方面领会黄金的魅力,了解真正的黄金时代。
  • 向秋山

    向秋山

    秋风萧瑟落叶起,百年恩怨一笑泯。段念的一生便是从这向秋山开始,落叶归根估计他也会在这结束。这恩恩怨怨本就不知为何而起,又怎可知晓它为何而泯?不过是一人的穷追不舍,一人的死活不认。最后不过是两败俱伤,你恨我,我怨你。这偌大的一个江湖,竟无一处我段念可容身之所?真是笑话,百年之前的恩怨与我何干?杀我师父,辱我师姐,他们又与那事有何干系?他们不过是想保护我罢了。诸位真是太看得起我段念了,如今这般追杀。为的只是一场与我无干的诛杀,这父债子偿果真如此?感谢诸位对我的教诲,我段逸此生定当相报。【缠情文学社】审核群:536673307
  • 幽灵猎手

    幽灵猎手

    托马斯·卡耐奇世界上最著名的灵异事件调查者。眼下,我们的思绪正跟随他穿梭在英伦三岛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老宅、古堡和教堂中。喋喋不休的吵闹鬼、自行开关的房门、无形无踪的幽灵马……卡耐奇发现,有时候他面对的是强大的恶灵,另一些时候则是更令人毛骨悚然的东西……
  • 不完整的完整故事

    不完整的完整故事

    同一故事,不同读者有不同的解读。这是一系列需要思考其中情节的故事。
  • 唯美水晶之傀儡天使

    唯美水晶之傀儡天使

    心已经冷了。10前姑姑的死亡,8年前那个神秘的白衣女子。为什么,这一切都要我承担?!只是因为,我是沉睡了10000的神之首吗?如果是那样,我宁愿我不是神。可是,即使是神,我也无法摆脱命运,因为,我只是一个拥有神的名义的——傀儡
  • 婚因如此

    婚因如此

    各位!好久不见,淑泉我又回来啦!~从今日起为各位献上本人的新篇小说,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喜欢。呵呵!~…“知道,我为什么非要和你结婚吗?”男子侧卧在床榻上,一手折起枕在自己的头,一手抵在睡在他身旁,早已醒来的新婚妻子的下颚,慢慢的抬起,眼神魅惑的问道。“不…知…道!”男子的新婚之妻,目光平和、音色平淡的回答道。“想知道吗?”男子虽然嘴角擎着笑,然而他的眼里却全是厉色。“你会说吗?”“那就要看你怎么做了。知道吗?”“那就算了!”男子的妻子坚决的回拒道。“哦,你确定?”“是的,我确定!”“哼,随便你!无趣的女人!”男子眼中的厉色瞬间加重了,下一秒,他收回抵在妻子下颚处的手,翻身离开的床榻。女子一直默默的看着男子的背影,直到!他即将消失、远离的时候。“我可以给你带来的,你所为的趣味…应该是比你刚才想要得到的…多出好几倍的吧!”男子的脚步在卧室的边缘站住了,他没有转身、没有说话,他似乎是知道女子还有没说完的话一般。“我会和你结婚的理由…‘那个原因’!我会自己把它…找出来!”…两个人的婚姻,没有爱情做基础,“怀疑”却成了他们之间的“粘合剂”!
  • 古琴疏

    古琴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