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159600000003

第3章 道与德的关系

仰观变动的宇宙,许多现象不可全知。俯览复杂的人生,许多问题不能尽解。人类不能尽解的问题,不可全知的现象,何以形成?如何演变?这使庄子体悟到周遭环境的万事万象,在其成长变化的里层,不可知见的潜在中,隐然有一种大自然的力量在推动。这大自然的力量复更仿佛无休无止,用一种有规律的法则运行。最初,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下讲不出来。如说:

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消息满虚,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为,而莫见其功。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归,始终相反乎无端,而莫知其乎所穷。非是也,且孰为之宗?(《田子方》)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云者为雨乎?

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有上彷徨,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天运》)从这样一个变化阴阳而“莫见其形”、“莫知其所穷”的力量,或运转天地,纲维日月,隆施云雨的法则推断,庄子进而认为,这一力量和法则,当是宇宙和人生潜在的实际支配者。最初对这宇宙和人生潜在的实际支配者假想,则为一位“真宰”或“真君”,但又不一定能找出实在的征象来。如说:

喜怒哀乐,虑叹变慹,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齐物论》)虽然对于真宰、真君,“莫知其所萌”,“不知其所为使”,“不得其朕”,和“不见其形”,总而言之,一无所知。但是为了言说,明知不当名,仍暂立一个假名,名之曰道。如说:

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知北游》)道不可有,有不可无。道之为名,所假而行。(《则阳》)在此应当明辨的有两点:第一,所假而行,仅限于道之名。而道所代表的大自然力量和法则,自有其实。不可为道之名,误将道之实,同认是一个大假设。第二,道支配宇宙人生,无所不在。随着各种情况的不同,称谓多变动不居。如“一”、“始”、“初”、“根”、“本”,也多用来代表道的意义。故道仅为大自然力量和法则众多假名之一,使用较为普遍,遂被共认为最具代表性而已。

欲探求庄子所讲之道,最值得注意,与道相关的两个重要观念,即“天”与“德”。“天”代表因道而生的自然特性。

“德”代表人得于道的无为善行。道无为无形,常须借两者显现于宇宙界及人生界;故同可取之作为论道之助。天的观念,留待下一章再讲。现在先继续前说,就道与德的关系,一加申论。

论到道与德的关联性,在庄子主要的内七篇中,仅见“道”与“言”对举,“道”与“天”互用。至于将“道”与“德”并列论究,尚未一睹,其理由安在?但如了解内七篇中,《大宗师》全篇论道,《德充符》全篇论德,便可明白庄子之意,道、德既为其思想中心,非专篇阐发,不足尽其精蕴,对之重视可知。尤堪玩味之处,则在《大宗师》及《德充符》两篇,尽管内容各讲道、德,而且文辞互有出入。但若干基本论点,意趣常可一脉相通。远较形式上的道、言对举,道、天互用,尤能见出道与德关联之密切为如何。

兹为证实这一说法,谨将《大宗师》、《德充符》篇中,有关道与德两者,类似或互关之基本论点,表列于后,借供对照:

《德充符》 《大宗师》

(一)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 (一)不知说生,不知恶死。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

(二)命物之化,而守其宗。 (二)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

(三)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 (三)假于异物,托于同体。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反覆始终,不可端倪。

《德充符》 《大宗师》

(四)彼且择日而登假,人则从是也,彼且何肯以物为事。 (四)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五)使之和豫通,而不失其兑。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 (五)凄然似秋,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六)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六)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

(七)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 (七)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八)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八)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从这许多基本论点对照比较,第一项论死生。第二项论“化”。第三项论与物同一。第四项论登假于道。第五项论心物相通。第六项论安命。第七项论忘我。第八项论无情(指去除好恶哀乐)以养生。《德充符》及《大宗师》两篇,前后所提及的这若干内容,均可相通而无可刺谬。故知有德者与有道者,在修养上仅有程度的差别;而道与德涵义的相关,亦复如是。所以到了外杂各篇,道、德两者同时并用,随处可见。相对之间,且亦无何轻重之别。如说:

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天地》)(按,王叔岷曰:陈碧虚阙误作,故通于天者,道也。

顺于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义也。当从之。)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穷生,立德明道。

(同前)技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同前)中而不可不高者,德也。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

(《在宥》)成于德而不累,出于道而不谋。(同前)德成之谓立,循于道之谓备。(《天地》)调而应之,德也。偶而应之,道也。(《知北游》)道不可致,德不可至。(同前)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同前)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刻意》)道之所一者,德不能同也。(《徐无鬼》)(按,曹受坤曰:同、《古逸丛书》本作周。)杂引以上若干文句,其间并无整体意义可言。唯在显示道与德之多种关系。但亦可借此看出,德之重要性,绝不因道之玄深而相形见绌。一体一用,体道成德,未可偏废。

正因这一缘故,庄子复更进一步,将道与德结合起来;由是而有道德一辞的形成。道德一辞之较为晚出,可从内篇中绝无,却多散见于外杂各篇之情况,加以推定。兹试引证如下:

多方乎仁义而用之者,列于五藏哉,而非道德之正也。(《骈拇》)道德不废,安取仁义。(《马蹄》)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

故帝王圣人休焉。(《天道》)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山木》)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敝履穿,贫也,非惫也。(同前)外内韄者,道德不能持,而况放道而行者乎。(《庚桑楚》)对于以上各篇所讲的“道德”,其意义若何?原书并无明确界说。但就其文字组合看,显然非仅单独指道或德,而是一种亦道亦德综合后的新观念。在这新观念中,表示道中孕德,德中含道,打破两者形上形下的虚实间隔,透出相互原为一体的真象。道德家的庄子,所讲的不外道德和其相关之事理。在理论上,为求详明,常不免将道与德分开解说,比较方便。但一论及应用时,欲免支离,当然又以合一为宜。且书中若干实际情形是:论道之际,固不一定兼言德。而谈德之处,道已隐然在于其中。

现在另欲补充,前面讲到道、言对举,与道、天互用,所指为何?其中道、言对举,如“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与“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 ”(以上引文均见《齐物论》)这许多“道”,乃如《天下篇》所云,道术为天下分裂后,“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之道,非道家或庄子所讲之道。故谓之为“有真伪”,谓之为“恶乎往而不存”(按即《天下篇》云:“各为所欲焉以自为方 ”之意),谓之为“小成”,谓之为“有畛”,甚至谓之为“不道”、“孟浪”。为求确证上说之不谬,再有一点可以指出,庄子对其尊奉之道,极少冠以“大”字。而于《齐物论》中道、言对举之际,特曰:“大道不称”,正欲有别于上述之“有真伪”之道,“恶乎往而不存”之道,“小成”之道,“有畛”之道,“不道”之道,与“孟浪之言”。此诸道缘于“道之所以亏,爱(作障翳解)之所以成”,其所成之德,亦仅“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之八德。以是《齐物论》中,所谓之道与德,与本节阐述道与德之关系,恰为一相反对照。另即道、天互用。道、天、自然,三位一体。

如“道与之貌,天与之形”(《德充符》),则道当为自然之道,而天亦自然之天。由自然之道、天,所与之形貌,即成自然之人。故主“常因自然而不益生”。此有类《达生篇》所云“以鸟养养鸟”之意。同样,如“不以心捐(损)道,不以人助天”(《大宗师》)。虽不明言自然,但根据相关前后文意,如“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诉,其入不距”,以及“故乐通物,非圣人也。有亲,非仁也。天时,非贤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则不捐道,不助天,均有顺乎自然之意。故“不以心捐道”之道,确为庄子所讲之道,但并未论及与德之关系。

同类推荐
  • 庄子大全集

    庄子大全集

    在这个越来越纷杂的世界,我们于喧嚣和浮躁中寻求平和,也愈发不明白,为什么要想真正地笑一次是那么难?科技越来越先进,但烦恼越来越多;我们努力地生活,生活却越过越不快乐。寻觅那把打开快乐之门的钥匙,却原来早在两千多前,庄子便已通透人生的烦恼,留下解惑的“圣经”——《庄子》(《南华经》)。细读《庄子》,它告诉我们:人可以用另一种方式逍遥天地,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生命。
  • 思维的模式

    思维的模式

    “知道如何知道”,探索思维的奥妙,这是人类千百年来面对的难题和谜题之一,也是这本由包霄林著的《思维的模式》试图寻求的答案。人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始终依靠大脑中思维的模式,这个模式类似于“软件系统”,是一种包括有机结构在内的知识系统与情感、意志等因素组成的统一体。《思维的模式》从哲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语言学、社会学等角度,深入阐述了“思维的模式”是怎么构成的,有什么样的本质和特性,它在模式识别、语言理解、意义赋值、问题解决等方面有哪些功能。
  • 《百喻经》启示录:重建心灵家园

    《百喻经》启示录:重建心灵家园

    佛教来源于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经典浩如烟海,对中国文学影响深远。《百喻经》又叫《百句譬喻经》,原名为《痴华鬟》,是印度法师僧伽斯那根据《修多罗藏》十二部佛经中的素材编撰而成,它通过寓言故事阐述了佛教经典,寓言通俗自默,充满了哲理,又枉具讽剌性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百喻经》称“百喻”,就是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原经譬喻故事只有九十八篇之所以称之为“百”,有两种解释,一是就整数而言,二是加上读者开卷感悟和卷尾诲颂共为则。
  • 我生有涯意无尽:梁漱溟人生的艺术

    我生有涯意无尽:梁漱溟人生的艺术

    这本书收录了梁濑溟先生对人生、社会、历史、文化、宗教进行的深入探究与思考,为了解和研究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梁濑溟先生的人生经历、学术思想以及生活情操提供了丰富而详实的资料。书中的主题有人生的意义及态度、欲望与态度、人生观、道德观、儿童心理及青年修养问题、朋友与信用、择业、中国文化问题及构造问题、求学与不老、成功与失败以及谈佛、宗教等方面。该作品是哲学思想的总结,也是其一生精华作品的集萃。
  • 范畴篇

    范畴篇

    在《范畴篇》里,亚里士多德首先使用了范畴这个术语的,他规定出十个范畴,作为基本概念,它们是:实体、数量、关系、性质、活动、遭受、姿态、时间、地点、状态。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前面四个范畴,特别是性质,尤为重要。
热门推荐
  • 许我一笔墨绘你倾城颜

    许我一笔墨绘你倾城颜

    “怪我太懦弱不敢向你告白只因为那一丝丝的有可能拒绝。”林爱;“我从未放弃过爱你只是从浓烈变的悄无声息。”林爱;我一直婉拒别人的情义,只为个不确定的你。林爱。
  • 舵手

    舵手

    人生就如行驶中的船,每个人人生中都有影响你前进方向的舵手。丁启鹏正是因为父母的把舵,大学毕业回到出生的地方当了一个普通的老师,偶然的机会下当了班主任,一个毫无经验的菜鸟班主任,跟一帮无组织纪律的,老师眼中的差生相处的故事。他的所作所为都违反老师的常规守则,偏偏能迎合同学们的胃口。虽然波折不断,但是,在他的带领下,一个最烂的班级,也能做到最好,他不只在学习上充当了一个好的舵手的角色,在同学们的人生中,也是如此。
  • 阴灵鬼道

    阴灵鬼道

    我出生在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上巳节,相传女娲在这一天造人,王母在这一天开(蟠桃)会,黄帝与真武大帝在这一天诞生,同时鬼魂污秽也会在这一天里四处出没。不知道我是怎么样的命,算命的说我的一生跌宕起伏。作为一个女孩子,刚满十八岁的那天晚上电闪雷鸣,我一人在家无比害怕,我隐隐约约听到到屋内传来爷爷的呼唤声,玲珑……
  • 独生女孩怎么养

    独生女孩怎么养

    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但是如果没有科学的教育思想、正确的教育方法做支撑也许家长所期望的“凤”就无法展翅翱翔。本书从家长的角度出发,根据独生女孩成长的特点,从生活习惯、完美性格、生存能力、身心健康、情商教育、美德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阐述,并针对独生女孩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等弱点,为家长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完善女孩的性格,塑造女孩的优良品质。
  • 流浪的武仙

    流浪的武仙

    与慕容君华一战,破碎了仙界虚空,两人被吸入虚无。刘芒带着上一世仙界第一武仙的魂魄记忆,转世轮回到了凡尘。体内神魂残破,前世修为尽失。且看他如何一步步踏上仙途,重回巅峰!引气,炼化,心动,归一,元神,返虚,问道。新人新书,求点击推荐收藏!
  • 后宫之白发魔妃

    后宫之白发魔妃

    她,一生只是妃位,在一夜之间,青丝白发替。白魔横空出世,狠绝残忍,人人惧怕,执掌凤印,权倾朝野,一统天下,然而一切只为了复仇。是什么让她一世难忘,一身满是悲伤?是什么让她抛弃一切,甚至不惜化身为魔?末了,且看白魔是继续深陷魔域?亦或是回头是岸?佛魔一线,奈何迷雾重重?
  • 魔祖一起名真难

    魔祖一起名真难

    林洛被选为新一代的魔子,该如何带着渐渐式微的魔宗重新站在世界之巅,又该在正与邪之间如何选择?欢迎进来看看。看我笔名了吗?不过不用怕!我是个靠谱的人,只要有一个人在看,在书评里说一声,我就会写下去!给自己加油哈!
  • 重生轮回剑神

    重生轮回剑神

    剑辰,江湖上又称剑疯子。以一手出神入化的轮回剑诀,无人能破。但因为仇家太多被追杀到了—处广阔的山脉中,拼死—战。“不疯魔何以成皇”
  • 政学录

    政学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诛魔:荼蘼

    诛魔:荼蘼

    中秋节,她们相遇。一个神,一个妖。她说:“以后我娶你吧。”他还是淡淡得说:“嗯。”他们谁都不知道娶是什么意思。他是无根莲,她是彼岸花。他为了保护她,杀了她的孟婆娘亲,把她打入十八层地狱。等她出来,看见的却是他娶了别人,她好恨,好恨。最后变成了魔,血染红了她,一步一步,被他逼进了诛仙台,永生永世灰飞烟灭,他后悔了吗?应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