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根本上讲,能否战胜自身的弱点,是一个人在事业上成败的关键。对面临职业选择的女大学生来说,战胜自身的弱点尤为重要。而要战胜自身的弱点,首先要摆脱择业中的心理障碍,正确地面对现代社会对女性特别是女大学生近乎苛求的要求。要有竞争的勇气与必胜信念,即要有一个良好的择业心态。
(一)克服自卑心理。自卑感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能力和素质等评价过低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这是一种轻视自己、过低估计自己的自我否定倾向,其表现往往是胆小,怕这怕那,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面对挑战无力应对,进而逃避。这种消极心态的形成又恰恰是由于女大学生自尊心太强而引起的。与男生相比,女生会较多地考虑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未来发展,更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因此,当她们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挫折和失败时,就表现出不知所措的惊慌,比如脸红、出汗等。这种缺乏自信的自卑心理,往往给用人单位造成一种缺乏生气、能力低下、适应性差的感觉,从而失去许多成功的机会。
那么,如何消除这种自卑心理障碍呢?
1.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正确认识,是选择职业的基础。只有正确认识自己,客观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才能在求职应聘中做到胸有成竹,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满怀信心地迎接挑战。
2.查漏补缺。首先,找出自己的不足,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并想方设法去补救它。其次,懂得扬长避短,尽力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最后,正确地表现自己。自卑感往往是由于不会自我表现而引起的,因而要克服自卑感,就要学会恰当地表现自己的才能。对于自卑感较强的人,应多做一些把握较大的事情,锻炼自己的自我表现能力,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当然,这些都要以扎实的基础、良好的素质做资本,以雄厚的实力做后盾。所以女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多注意从各个方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攒足自信的资本。
(二)消除紧张情绪。因为求职择业是事关每个女大学生前途的大事,自然会引起其高度重视。有一定的紧张情绪是很正常的。实际上,适当的紧张情绪会唤起求职的热情和求职成功的欲望,对求职的成功会起到积极作用。但过分紧张,就会导致思维混乱、语无伦次,这势必会影响求职成功。正是由于女性有着自己的自身弱势,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容易出现紧张情绪,那么,怎样消除紧张情绪呢?
1.不要把招聘单位的面试看得过重。如果总担心失败,反而会加重心理负担,加剧紧张感,因而,择业时只注意择业过程,不要管结果如何。只要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失败也不觉遗憾。
作为一名民族院校法律专业的大四毕业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说句实话,我对自己的就业充满了担忧。虽说在大学4年里,我用“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考了这证那证,连“天下第一难考”的司法考试,我也在大三第一学期顺利通过了。可是,一想到自己是个女孩子,而且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一没钱二没过硬的人际关系,就有点心灰意冷。
临近毕业,看着其他专业的同学都在为找工作而四处奔走,我却一直按兵不动。星期天,学校举办了专场招聘会,我也抱着小试牛刀的想法,去看看自己的实力。
在招聘会上,我想应聘的职位是一家日商投资的外贸公司的招商顾问。虽说抱着练手的想法,我仍特意打扮了一番来给自己增加自信。一排看似威严的人士簇拥着老板模样的人坐在会场中央,原来是日本老板亲自面试。一看这架势,我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速起来。突然想起学长以前的经验,心里开始暗自念着:要谦逊、谦逊……
主考官的第一个问题就把我呛住了。“我们招的是专科学历,你是本科,怎么会来应聘这个岗位?”我支支吾吾地回答:“我觉得你们公司挺好的,也比较适合我的专业。”“我们公司好在哪里?这里工作压力很大,平时要经常加班,你能适应吗?试用期只有基本工资800元,其他什么福利也没有,能接受吗?”
在等待是否进入复试的空当,我长长地嘘了一口气。终于等到了“宣判”的时刻,主考官面带微笑地告诉我:“小姑娘,你的条件不错,不过以后再去面试要自信点……”
2.增强自信心。择业时应多想自身的优点,少想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不要把用人单位看得过于神秘。对于刚出校门的学生,用人单位一般不会提出过高要求,故意为难。再者,招聘者也并非人人学识渊博,难于对付。要注意说话节奏。说话应保持低声、慢语,这样才有利于稳定情绪、理清思路,从而保证讲话口齿清楚、有条不紊。要承认紧张。若紧张难于消除,可坦诚告诉招聘者,对方一般会理解的。对求职者而言,承认紧张,反而有利于放松。
“张同学:你成绩优秀,素质全面,在校期间发表的大量新闻作品显示出你有较强的采写能力,将来肯定会成为一名好的新闻工作者。但今年我报没有招收大学毕业生的计划,祝你早日找到满意的工作。”
新学期一开学,我收到了这封春节前就寄到了学校的信。作为一名新闻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能进入这家有着良好声誉的报社工作一直是我的理想。如今,这封信等于宣判了我的死刑。没有招收大学毕业生的计划?骗人!我知道,班上一名男生年前就在与这家报社“热恋”了。
我是一名将于今年7月毕业的南方一所高校新闻专业的研究生。从去年10月开始找工作以来,我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对待:在貌似公平的竞争里,不论我如何努力,如何用心,如何坚持都会被判出局。表面的理由常常是充分的、无懈可击的,但实质上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是女生。
去年11月,中央某著名大报来校招聘,招聘基本条件里丝毫没有牵扯到性别的问题。我和班里的同学满怀希望地投了简历。可是,两周后通知笔试时,所有报名的男生都榜上有名,而女生却只有两人。一打听,这两名女生也是因为曾在报社实习过,托内部关系才勉强得到笔试的机会。当时,不少女生情不自禁地落泪了。
不久,浙江的一家媒体来院里招聘。辅导员在发通知的时候,明确告知:男生优先。这可是明目张胆的性别歧视啊。可女生们不肯放弃这次招聘机会。结果就是一堆女生挤在会议室门口,苦等了两三个小时,在男生应聘完后才依次进去。
新闻媒体是这样,别的单位也同样对女生不感兴趣。
去年12月,南京某著名大学宣传部要招聘一名外宣人员。我赶紧去递送简历,当不成记者,到大学做个教师也不错啊!两天后,我托人一打听,心都凉透了。该校在招这名工作人员前已定下三条硬杠杠:第一条是必须是男生,不考虑女生;第二条是研究生;第三条是本科必须是“985”高校毕业的。内部人说,这是三条硬杠子,不符合条件的一律免谈。
有报道说,中国人口性别比已严重失衡,目前女男婴出生比约为100:117,大大偏离了国际公认的100:103至100:107的正常范围。其中,南方一些省份更是高达100:130以上,这是目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达到的高比例。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北京、南京两地大学生的一份调查显示,八成女大学生在找工作时遇到性别歧视。在找工作这样的问题上,如果这种广泛而肆无忌惮的社会歧视继续存在,那么,若干年后,我国男女性别比的失衡问题肯定将会更加严峻!
如今,新学期已经开始,各类招聘会基本上都已停止了。班里的男生大都早已签订了就业协议,个个喜气洋洋。可是,我们女生却大多都没有着落。我们宿舍的4个女孩子,没有一个找到工作,大家都很迷茫,苦苦守候着一种可能——哪个单位实在招不到男生,会不会回头想起我们女生?
高考时,我脱颖而出,以高分走进了大学校园。当时,爸妈都为我自豪,因为班上很多男生都被我甩在后面。我赢了!如今,我真的赢了吗?我承认我最终还是输了,我和班上所有女生一样,都输了。我们没有输在学业上,也没有输在能力上,而是输在了性别上,输在了我无法选择的起点上。
有首歌里唱道,“我是女生,快乐的女生”。可几个月来找工作的黑色经历让我无法快乐起来。我要大声地告诉社会,女生其实很郁闷!
(摘自中青在线)
(三)战胜挫折。我们知道,大学生在择业时,大多都不会一帆风顺,遭遇挫折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对于挫折,有的人把它变为前进的动力,而有的人却从此一蹶不振,放弃追求目标。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前者,那么,怎样才能战胜求职过程中的挫折呢?
1.客观分析挫折。只有客观冷静地分析出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要树立正确的失败观。谁都不愿意失败,都希望一次成功。但现实生活中,遭受失败和挫折是常有的。但失败也并不一定都是坏事,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如果能在失败中不断积累求职经验,丰富择业技巧,那么,就等于积累了成功,也许今后的择业之路会走得更好更快。
3.学会及时调整自己的求职目标。由于环境的复杂性和个体的广泛适应性,女大学生求职的目标应有一定的灵活性。有时毕业生认为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或自己最想去的单位,虽然经过多方努力,但不一定都能如愿,此时就不能死抱着一棵树不放,自暴自弃,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求职目标。每个人都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可塑性,而并非只能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如果换个方向,也许很快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由于我们生活的时代在不断飞速发展变化着,职业领域、职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发展着。任何求职目标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女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应学会在变化的环境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求职目标。
林小如是一家著名高校的高材生,她对自己的教育背景一直颇为自得,没想到毕业两年后想要跳槽的她,却遭遇了人生第一次“滑铁卢”。
面试的公司是全球500强企业之一,林小如满怀信心地应征市场推广的职位。面试官并不急于问学历、背景,而是随意聊家常。林小如完全放松了警惕,平日里本来就大大咧咧的她不小心就流露出“我名校毕业我怕谁”的劲头,言谈间颇为随意。
面试官忽然让她把中文简历中的一段话翻译成英文,好几年不用英文了,林小如翻译得磕磕巴巴,面试官甩出一句“名牌大学也不过如此嘛”,林小如当时真恨不得挖个地洞钻进去。
最后,面试官说其实市场推广这个职位更看重的是沟通能力和亲和的个性,可是林小如性格自负,英语也不够水准。纵有名校的背景,林小如还是被这家公司判了“死刑”。
经历过这次重击后,林小如像是换了个人,不但苦学英语,而且告诫自己踏实做事。如今已经身为外企市场部经理的她低调多了,她甚至很感谢当初那位面试官。
4.认清形势,端正择业心态。女大学生应该面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已向“大众教育”过渡的现实,更应该懂得大众化入学、精英式就业的道理。在激烈的就业形势中,女大学生的择业要讲究求实精神,把握择业的主动权,从社会需要的时机与本人实际情况的结合上选择适当的职业岗位。尤其要注重求实,去“娇”“骄”二气,勇于“眼光向下”。一些女大学生怕艰苦,怕到基层,贪图工作的舒适、轻松,一心追逐大城市、大机关,人为地把自己求职择业的圈子划得很小,却反过来抱怨可选择的岗位太少。一些女大学生不是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不是选择有利于自身优势的职业,而是好高骛远,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到头来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这些都是要注意克服的不良心态。
5.注意礼仪举止,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求职面试的过程中,每个毕业生都不能忽视礼仪和举止,而女大学生在应聘中的外在表现更为重要。故意撒娇、忸怩作态或者过于泼辣、随便,无所顾忌,都不可取;而过于羞羞答答、畏畏缩缩,也会给人以缺乏为人处世能力的印象。在与用人单位代表接触时,应保持女性应有的热情、大方、端庄,表现出一定能够胜任工作的自信心和干练作风。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使对方认同你的能力并乐意接受你。同时,要注意自己的服饰打扮,努力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6.克服依赖心理,增加竞争的意识。一些女大学生缺乏积极主动的求知精神,过分依赖学校和家长,特别是在求职遇到挫折时,更容易陷入一筹莫展、垂头丧气的境地。对于这些女大学生,一定要注意克服依赖心理,增强不怕挫折、顽强竞争的意识,树立依靠自身力量战胜困难的信心,主动摆脱受到挫折后的颓丧情绪,积极设法寻求新的择业机遇,努力争取下一次的求职成功。
§§第四章 礼仪篇
求职礼仪是大学生在求职应聘过程中所要遵守的行为准则和礼仪规范。心理学家奥里·欧文斯说:“大多数人录用的是他们喜欢的人,而不是能干的人。”这种说法虽然有些片面,但却道出了求职应聘礼仪的重要性。
求职应聘几乎是每个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美国勃依斯公司总裁海罗德曾说:“只有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你才有可能开始你的第二步。”在心理学上,把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现象,叫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是“第一印象”的影响。
一个新闻系的毕业生正急于寻找工作。一天,他到某报社对总编说:“你们需要一个编辑吗?”
“不需要!”
“那么,记者呢?”
“不需要!”
“那么,排字工人、校对呢?”
“不,我们现在什么空缺也没有了。”
“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东西。”
说着,他从公文包中拿出一块精致的小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用”。
总编看了看牌子,微笑着点了点头,说:“如果你愿意,可以到我们广告部工作。”
这个大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牌子表达了自己的机智和乐观,给总编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引起其极大的兴趣,从而为自己赢得了一份满意的工作。
生活中,一个人的成功实际上就是职业的成功、求职的成功。然而,职场即战场,求职的成功与否,与求职者自身的礼仪修养,以及他在求职中的具体运用,是密切相关的。大学毕业生要想在强手如林的求职择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气质、特长、能力等方面条件,具备一定的从业基础和专业特长,从宏观上把握求职择业的总体形势、趋势和政策,面向市场,面向未来,同时讲究求职择业的策略、方法和技巧,才能在求职洪流中变被动为主动,谋求到一个称心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