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166900000002

第2章 小学生家庭心理教育的基本则

教育孩子是一个细致而复杂的过程,只有遵循育人规律,抓住教育时机,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和矛盾,才能促进孩子朝健康方向成长。因此,理解并认真遵循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基本指导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一)预防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家庭心理教育兼有矫治、预防与发展三种功能。矫治功能指矫治孩子不适宜的行为,消除或减轻孩子身上存在的低中度神经症症状,帮助孩子及时排解持续的心理紧张和各种冲突性情感。预防功能指帮助孩子掌握相关的社交技能和方法,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学会自主地应付由挫折、冲突、压力、紧张、丧失等带来的种种心理困扰,防止心理疾患,保持正常的生活与学习。发展功能指指导孩子树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认清自己的潜力,从而充分挖掘个人潜能,过健康、幸福的生活。

整体而言,在这三种功能中应以预防和发展功能为主。因为儿童心理正处于发展阶段,可塑性强,有时即使看起来是严重的心理或行为问题,只要施以及时的关爱和辅导,便会有显著的改善,一般不会对今后的生活造成影响。尤其对于生活中出现负性事件、屡遭挫折的孩子,家长应给予高度的爱心和耐心,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并及早干预,未雨绸缪。同时,在积极预防孩子心理疾患的同时,家长还应倾力于培养孩子高水平的心理素质。因为高水平的心理健康不仅仅指没有心理疾病、较少痛苦体验,而且还意味着具有积极的理想追求、独立自主的人格、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高效的工作状态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理解与尊重孩子的原则

“理解与尊重”是一切心理辅导过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理解就是要求家长以平等的态度,尝试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其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谓尊重,就是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承认孩子与父母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家庭心理教育之所以要遵循这一重要原则,原因之一是只有当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理解与尊重时,他才会信任父母,并愿意从父母那里获得依靠和帮助,才会主动地将自己的思虑、惶恐和苦闷暴露在父母面前。众所熟悉的赏识教育家周弘先生之所以能将一个双耳全聋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为快乐、自信的留美博士,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能主动尝试去理解和尊重自己孩子,与孩子建立了像朋友一样的父女关系,所以当婷婷遇到任何烦恼、困惑、打击时,她首先想到的是求助于父亲,“父亲是女儿心中的太阳”,阳光所到之处,扫走一切阴霾。原因之二在于来自父母的理解与尊重有助于帮助孩子建立自尊、自重,父母的信任与理解能让孩子体验到做人的尊严,从而更关注自己的荣辱和进步。这对于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

要做到理解与尊重孩子,家长应改变自己的“家长作风”,不能居高临下地指责、训斥孩子,而应以平等、民主的态度无条件地接纳、关怀孩子,在与孩子交谈时无论他的观点和情绪是多么消极、不正常、不合父母的口味,家长均应耐心地认真倾听他的诉说,并设身处地去理解他的感受。同时,家长应承认孩子具有选择和作决定的权利,家长应注意为孩子提供资料和建议,让孩子自由选择并使其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例如选报兴趣班,家长要求孩子选报奥数班,以便来年参加数学奥林匹克比赛时获得好成绩,但孩子偏偏想报绘画班。如果家长一味要求孩子服从自己为他所做的选择,就极易造成亲子关系紧张,孩子会觉得家长比较专制。

(三)以孩子为主体原则

在家庭心理教育中,家长应避免“唱独台戏”,应让孩子唱主角,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宣泄负面情绪并协同孩子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便是年龄较小、分析思维能力尚弱的孩子,家长也不宣居高临下使用“你听我说”、“我告诉你要……”之类的命令式、灌输式的口吻,尤其是对于五、六年级的孩子,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和青春期的发育,生理上的变化引起心理上的变化,他们感觉自己已经是“大人”,渴望着被长辈视为大人,并迫切要求别人能尊重自己的想法和决定。如果家长不明就里地强制性要求孩子服从自己的意志,那么孩子那颗容易受伤的心灵就会紧紧锁上,从此拒绝家长的“造访”。因此,家长宜采用鼓励、商量式的口吻与孩子说话。

(四)关注孩子整体性发展原则

教育应关注孩子完整人格的培养,这是古今中外教育家历来重视的观念。然而,一直以来由于应试教育思想占据着统治地位,学校和家庭都往往只重视孩子知识的获得和分数的多少,至于孩子整体性的人格的发展却很少关注。今天,事实已经证明,应试教育制度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具有缺陷的,是不足以成为未来社会的佼佼者的。因此,家长应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关注孩子在认知(智能)、情绪情感、意志情趣、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例如指导孩子的学习,如果仅仅关心分数,采用简单粗暴的打骂方式强迫孩子学、学、学,结果即使孩子有幸取得了很高的分数,孩子也会在心里痛恨父母,对学习滋生厌恶之情。反之,家长应将辅导重点置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培养孩子对学习的热爱和能够学好的信心。

(五)家长以身作则的原则

许多研究显示,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而许多事实也表明,孩子的一言一行与其父母又是何等相似!

孩子天生具有极强的模仿力,由于善恶观念薄弱,父母平日的一言一行他们都会不加选择地进行模仿。比如看见父亲随地吐痰,他也会随地吐口水而不会找到垃圾桶来吐;看见父亲抽烟,他也会找根来试试;看见母亲常常当众抠鼻子,他一定也会不自觉地将手指放进鼻孔里;同样,如果常常看到母亲从外面回来就换鞋子,他也会自动自觉地去做。总而言之,父母的一切行为,在孩子眼里没有大小之分,重要与次要之分,他们都会默默地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表现在行动上。

为什么常常听到有的父母抱怨孩子不听话,说破了嘴依然如故呢?原因往往在于这些父母在教养孩子时持的是双重标准,即自己行一套而要求孩子是另一套,如父母可以边看报边吃饭,却要求孩子吃饭时不可以看书;要求孩子学习时不看电视,父母却在孩子学习时间抱着遥控器看电视剧;要求孩子尊敬长辈,父母却对家里的老人吆三喝四。这种双重标准,会令孩子困惑、不服,教育效果自然要大打折扣。

由于父母所表现出来的许多行为常为孩子所目睹,他们通过观察、模仿来学习如何作出自己的反应,无意间就学会了许多父母不想他们学习的行为。因此,父母就是孩子学习的榜样,不管您是否愿意,父母都应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只是单方面要求孩子做到,自己却不以身作则,这是很难奏效的。例如父母希望孩子积极上进,乐观进取,而父亲却在遭遇下岗的挫折后整天唉声叹气,以酒度日,孩子又怎么可能在遭遇失败打击之后坚忍不拔呢?如果母亲希望孩子待人宽宏大量,而她自己却对家人吹毛求疵、指责谩骂,又怎么能想象孩子会温文尔雅、宽容待人呢?

有的家长以为只有说服才是教育,其实教育并不仅仅要用语言工具,家长自身的言谈举止就是最好的教育。“身教重于言传”,家长的言行表现才是最经常的教育手段,甚至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成败。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这样告诉家长:“你们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上具有决定的意义。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或教导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是在教育儿童。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里的时候,也在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衣服,怎样与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的人,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很大的意义。”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指出:“所以做父母的不得不事事谨慎,务使己身堪有作则之价值。”为人父母者,应时时警醒自己的言行,自强不息,勤奋向上,力求为孩子树立积极的学习榜样。而孩子在父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学到的将不仅仅是父母的习惯、爱好,更重要的是父母的价值观、人生观、幸福观,学会父母的为人处世。

(六)家长教育一致性原则

在教育中,父母应善于整合来自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从而保证孩子的个性品质朝健康方向发展。家庭教育中的教育一致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保持家庭成员之间的教育目标、教育方法的一致性。父母间应经常沟通,确定孩子的哪些行为是好的、可取的,哪些是不好的、不可取的,共同研究教育子女的问题,互相配合,彼此维护威信。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父亲教育孩子往往失之过严,而母亲往往失之过宽,过严则易失去子女之爱心,过宽则易失子女之敬意,两者皆不足取。教育家穆厄尔·纳素夫指出:“父母意见的统一、说话的一致是十分重要的,否则,父母任何一方对教育、改造孩子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父母意见不合,必定使孩子无所适从,或出现双重性格,在父母面前表现不一,以投其所好,换取其中一者的欢心以获得某种好处。所以父母应注意加强沟通,将孩子存在的问题拿出来讨论,共同制定相互认可的教育方案。同时,如果家中还有老人或其他成人,父母也应主动与其沟通,以实现教育的一致性。尤其是现在不少家庭的孩子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保姆带的,由于教养观念的不一致,常常会出现祖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溺爱娇纵,这是父母应值得重视和考虑的问题。只有主动加强沟通,自觉地将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拿出来心平气和地讨论,最终统一思想,统一方法,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

2.保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家长应尽可能地使孩子所受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紧密结合,力求在孩子身边形成强有力的教育空间。如有的家长对学校老师的要求不认同,让孩子做作业时按自己的方法做,结果孩子的作业交上去后受到老师的批评,孩子心里不高兴,老师和家长心里也不舒畅。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应主动与老师交流,尽可能达成教育要求的一致性,避免因此令孩子感到无所适从。现在流行“5+2<7”的说法,意思即孩子在学校接受5天的正规教育之后回家休息了2天,结果由于家庭教育不当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将孩子所受的学校教育抵销掉了。

3.保持基本要求的一致性。即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有清晰明确的规范,应让孩子清楚哪些行为是允许的、是恰当的,哪些行为是不适宜的。这些规范不应因父母的心情喜怒或孩子的表现而随意改变,这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规范,避免孩子无所适从而学会投机取巧、投其所好。例如,有的家长在心情不佳时对孩子的许多行为突然下了“禁令”,令孩子感到莫名其妙,类似平时可以在床上玩“蹦蹦床”游戏,今天却被告知不行了,上午还可以坐在地上看书,现在被告知必须马上起来等等;而在家长心情好时,则万事好商议,如原来规定饭后不能吃小甜饼的,孩子见家长喜形于色,乘机过来请示能不能吃一块小甜饼,居然就被应允了;平时规定9点钟要上床睡觉的,今天妈妈高兴,居然被默许可以和大人一起看电视剧,迟些再睡。诸如此类教育前后的不一致性,时松时紧、断断续续,不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对待所有孩子的一致性。是指在多子女家庭中,对待所有子女的态度应公平而不偏颇,偏憎偏爱,有的喜欢,有的不喜欢,既容易造成子女之间的隔阂,互相仇视,也会造成子女对父母的怨恨。在《颜氏家训》中说道:“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分析了父母憎爱子女的原因,他认为:推原父母偏爱偏憎子女的缘故,盖由于容貌与资质的关系。大凡容貌姣好者,父母爱之,容貌丑陋者,父母嫌恶之;资质灵敏者,父母宏爱之,资质愚钝者,父母憎恶之。因爱憎的缘故而生出不公平的待遇来。他因此告诫父母应公平地、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子女。

5.对孩子及早教育原则。众所周知,儿童学东西快,不仅言语动作很容易就学会,就是各种常识也容易接受,因此美德美感此时也容易养成。但过了儿童学习的关键期,同样的知识技能学起来就困难了许多。我们都知道3岁的孩子学外语要比一个成人学得快、学得好、说得更地道,原因就在于3岁正是孩子学语言的关键期。据研究,外语学习如果不从10岁以前开始,就绝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到头来还是“外语”,是借来的东西;学钢琴如果不从5岁开始、学小提琴不从3岁开始,那就很难精通了。孩子的能力如果不在其发育的时候给予发展的机会,就会逐渐地消退,从而出现儿童可能能力的递减现象。即假设孩子生来具备100度可能能力,如果从一生下来就注意对其施于及时的、恰当的教育,那么他就可以成长为一个具备100度能力的人,但是如果从5岁才开始教育,即使教育得非常出色,也只能成为具备80度能力的成人。如果从10岁才开始教育的话,即使采用世界一流的教育,充其量也只能达到具备60度能力的成人了。历史上出现的狼孩、猪孩,不正是由于早期脱离了人类社会的影响而错过了学习各种人类技能的关键期,最终无法回归主流社会吗?

墨子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队人者变,其色亦变,五人必而己,则为五色矣。放染不可不惧也。”意思是孩子就像素丝一样,极容易染上各种颜色,所以应及早教育,并慎重施教。孩子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印象尤其深刻,基础打好了,以后的教育自然水到渠成,否则如果在小时候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就会给以后的教育造成极大的困难。古代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琴师招收学徒,对于从未学过琴的,学费分文不收,对于学过琴的,则要收费。旁人不解,问何故?他说:你们哪里知道,没学过琴的学生,只是不会踏琴罢了,并没有什么恶习,但对于已经学过琴的学生,则不但不会踏琴,反而学会了很多弊病。我现在要教好他,非要先把他的病根去除不可。既要帮他除去病根,又要教好他,较之未学过琴的困难多了一层!

古人已经很早就注意到了及早正确施教的重要性,但在现实生活中,仍有部分家长对孩子身上的不良习惯熟视无睹,认为孩子尚小,“树大自然直”,并说“我小时候也是这样调皮捣蛋不读书的,后来到中学自然就会努力了”。这种观念是要不得的,现在社会竞争激烈,人才应及早一步一步培养,放弃孩子弥足珍贵的儿童期不加教育,孩子岂不是从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了?

(七)对孩子宽严有度原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同理,没有要求就没有教育。父母爱孩子,是人之常情,但不能溺爱,孩子需要爱,但也需要纪律的约束和惩戒。纵观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非常强调教育要遵循宽严有度的原则,陈鹤琴提出“折其中”的主张,他说:“我们教小孩子当折其中,一方面予以充分机会以发展主动的能力和健全的意志,另一方面限以自由范围使他不得随意乱动以免侵犯他人的权利,教育若能如此折中施法,小孩子未有不安其惠酌。”颜之推提出“父子之严,不可以抑,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的思想;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教育要讲究分寸尺度,遵照“中庸之道”;现代著名早期教育专家卡尔·威特也在其专著中说道:“我对待儿子,一贯是非分明,始终如一,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一切都要认真,这会对孩子产生良好的影响。不允许的事,一开始就不允许,这样对孩子就没有什么痛苦。有时答应,有时不答应,反而会给孩子带来痛苦。”

在我国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求存在过严或过宽两种倾向,在独生子女教育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前者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要求过严,他们按照自己的愿望要求子女,不准孩子逾越常规,遇上孩子稍有不服管教的表现,便非打即骂,横加指责,严厉惩罚。有关研究指出:要求、管教过度,孩子的认识水平提高就慢,适应社会能力减弱,亲子关系恶劣,孩子的反社会行为增多。高压专制型的教育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但如果家长很少对孩子提出具体的要求,父母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一切需要和要求,将孩子淹没在爱的海洋里。结果可想而知,被父母千娇万宠的孩子,并没有成为现实生活中的幸运儿,他们形成了软弱、骄横、毫无责任感、自我中心、幼稚、反抗、依赖、懒、神经质等不良的个性心理品质,长大成人后在社会生存中显得格格不入,节节败退,最终造成悲剧。正如宋代朱熹所言“溺爱者不明”。

家长应对孩子的教育提出合理的要求,并在要求中教会孩子自律、增强他们的能力、启迪他们的智慧。孩子毕竟要长大的,终有一天要脱离父母的保护伞独立开创属于自己的天地的。作为父母,更有必要为他们提供锻炼处理问题的能力的机会,这样孩子才能飞得更高、更远、更快。

要成功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只有成熟、不迁就孩子的家长才能做到。让我们看看卡尔·威特在餐桌上是怎样做到宽严有度的。他曾经对小卡尔说:“你必须早上按时起床,否则我会认为你是放弃你的早餐,你要为你的行为负责。”有一次,小卡尔起床太晚,超过了规定的时间,当他来到餐桌前时,卡尔·威特早已收拾好了一切,并把他的早餐也收走了。当小卡尔过来问:“我的早餐呢?”卡尔·威特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温和地对他说:“真遗憾!我也很想把牛奶和面包留在你的位置上,但我们以前有过约定,我不能随意破坏它,这只能怪你自己。”这时,家长不必为孩子的一顿早餐而担心,也不必因此为他做任何事,孩子饿一顿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他从此知道父母与他的约定是认真的,是必须遵守的。相形之下,史蒂夫一家的做法就让人不敢苟同了。史蒂夫有个儿子叫迈克,每次到吃饭时,他总要和妻子叫好多遍:“迈克,吃饭啦!迈克!该过来吃饭啦!”并把饭菜放在炉子上加热,生怕放凉了。可几次,迈克都是磨磨蹭蹭,慢慢腾腾地过来,不过他不需要有任何的担心,尽管早已过了吃饭时间,他仍然可以吃到父母精心挑选出来的美味菜肴,并且父亲或母亲还会陪在一边看他吃,为他添饭、夹菜!

平时我们常常听到一些父母抱怨孩子难以管教,不听话,可像迈克这样总是拖延吃饭时间,我们又怎能全怪罪于孩子呢?难道不是由于家长过于迁就,无原则造成的吗?“我们对儿童既要爱护、关心他们,也要严格地要求他们,要做慈母严父。现在严父不多,慈母却不少,我看母亲的心总是慈祥的,但是慈心要用得好还好,如果用得不好的话,那结果就适得其反,所以对孩子既要爱护他们,又不能让他们放任自流,让他任性、娇纵。”邓颖超的这番话是否能促发我们深入思考孩子教育的宽严尺度问题呢?

(八)对孩子责罚慎重原则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成人也无法保证自己总是对的,更何况孩子呢?在孩子出现过错时,适当地责罚是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手段。恰当、适时使用责罚手段通常能收到积极的教育效果。但我们注意到,在现代的家庭中,随意体罚或变相体罚、侮辱孩子的现象仍然存在。有的家长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打你是为了你好”,于是在遇到孩子不听话或表现不佳令自己不满意时,就顺理成章随心所欲地使用着残忍的责罚手段。如有的罚站,一站就是半个小时以上,有的罚跪,还不给吃饭,有的要孩子自己打自己耳光、嘴巴,有的克扣孩子的早餐钱……更有甚者将儿子脱光膀子绑起来在大庭广众下跪着打!让孩子那点可怜的自尊心在父母狠狠的鞭打声中消失殆尽,伴之而来的是憎恨、逆反、自暴自弃。这些,一定是父母实行责罚时所始料不及的。据某全国优秀辅导员对某小学的调查发现,一个班48名平均年龄为6岁的孩子,没有挨过父母打的只有1人,其中有27%的孩子曾被家长用棍子打过,有10个孩子曾被脱掉衣服打,20个孩子曾挨过家长的脚踢,还有5个被罚站不准吃饭,而挨打的原因大多是由于学习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另据某大城市的调查,有23%的孩子说回家最苦恼的事情是“被父母打骂”,而在调查中发现,父母认为可以打骂孩子的比例并不小!

其实,在一些国家,随意体罚孩子早已属于违法行为,父母会因此受到法律的制裁。在我国,为了保护孩子合法的权益,国家也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家长的一些教养行为做出了有法律依据的规定。家长不可以随心所欲地责罚孩子,但责罚毕竟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怎样才能恰当地使用责罚,使其为教育服务呢?

教育先辈陈鹤琴先生对责罚教育做过许多深入的研究,他所提出的几条责罚建议必然有助于我们对孩子的教育:

1.要深入了解情况。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应冷静,先调查了解孩子是否真的有过失、错误以及过失、错误的情节和严重程度,切忌不分青红皂白操起棍棒先打一通,否则孩子将不服于父母的管教并对父母滋生憎恨之心。

2.要仔细弄清原因。陈鹤琴认为:“大凡小孩子绝不会无故而作恶的,作恶的原因,大概是由环境造成的。”因此家长应给孩子为自己辩解的机会,并深入分析孩子“作恶”的原因,设法消除这些原因以免孩子再犯,否则只管责罚,就犹如“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孩子还有再犯的可能。

3.不要当着别人的面责罚孩子。“倘使父母当着别人的面去骂他,他以为受了莫大的耻辱,就要怨恨父母了。”但是我们常常看见不少这样的母亲,她们在亲戚、朋友、同事以及孩子的同伴面前总是指责孩子的缺点、不足,以致孩子无地自容。其实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家长在众人面前数落孩子的不是,非但不能激起孩子奋发向上的动力,反而无意中伤害了孩子的自尊,丧失了自尊的孩子只会破罐破摔,丧失自信。

4.不要在一早起床或晚上睡前责罚孩子。如果孩子一早起床就受罚,孩子会受到惊吓,并在这一整天里都惊恐不安;而如果在晚上临睡前责罚孩子,孩子常常会心神不宁,并会在半夜被噩梦惊醒。在这两个时间段里责罚孩子,均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

5.不要迁怒于孩子。“因为拿别人来出气,别人是不答应的,所以只好把自己的子女拿来做出气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怪父母无能,使孩子受“无妄之灾”。许多父母在心情不好时会对孩子许多行为的容忍度变得极低,感觉孩子不顺眼,于是就像丧失了理智一样对孩子大喊大叫,用难听的话对孩子进行辱骂,甚至挖苦和嘲讽。孩子完全成了出气和攻击的对象,而正在气头上的父母只想让自己的气愤之情一泄为快,根本没有顾及孩子的感受和所受的伤害。待发泄完毕之后,这些父母往往又会后悔自责,痛心疾首。

6.重责其事,轻责其人。换言之就是“就事论事”。孩子难免不犯错,而做了错事是应该受到批评的。然而批评时应着重于孩子的错误言行本事,注重分析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而不应过多地怪罪于孩子个人的品质。例如,汤姆在吃早餐时不小心倒洒了牛奶,其实母亲只需告诉他赶快用布擦干净,下次留意就行了,可如果母亲觉得这样还不够,骂他“你怎么这么笨!”“真是笨手笨脚的!学习不好,连牛奶也倒不好!”类似这些粗暴残忍的批评将会像毒药一样摧残孩子的心灵。因为孩子是非常相信父母的话的,当父母指责他难看、迟钝、笨手笨脚时,第一次,他可能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有点笨,但如果他不久又遇到了一次相似的失败,他就会默认父母的评价,反复几次之后,他就不会相信自己是聪明的了,就会自暴自弃,陷入自卑孤独之中不能自拔。因此,孩子犯错时,家长应注意“就事论事”,慎防因自己不经意出口的一两句话而对孩子造成无法弥补的心灵之创。

7.不能让别人代孩子受责罚。孩子做了错事,理应受到责罚,但有的家长为了博取孩子的欢心,害怕丧失孩子对他们的爱,不去责罚犯错的孩子,而是无端地责罚别人,归罪于他人,这是要不得的。

8.父母责罚孩子,别人不能表示同情。尤其当父亲或母亲在责罚孩子时,另一方(如母亲、父亲或其他人)出面表示对孩子的同情或指责对方的责罚行为,这是无助于孩子改正错误的。

9.责罚不能滥用。俗话说:“一滴蜂蜜比一吨胆汁更具有吸引力。”孩子总是喜欢表扬、鼓励的,经常使用责罚作为教育的手段,孩子会变得不以为然,无动于衷,并会对经常使用责罚的父母产生“轻视之心”、“厌恶之心”。斯特娜夫人也有类似的说法,常受斥责,孩子对这种斥责就会习以为常,母亲也失掉了权威,使母子之间产生隔阂。其结果,对孩子的教育就失败了。

10.最好不用体罚。陈鹤琴认为:“若不能用别的方法而只诉于野蛮的体罚,这分明是显示家庭教育之失败。”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体罚不仅标志着家长的软弱无能和惊惶失措,也标志着他们的教育方法极端不文明。”因此在任何时候,体罚都应限制在有限的数目之下。事实已经证明,越是挨打多的孩子越是不求上进或不守规矩,因为他们视体罚为一种惯例,尤其是有些父母对孩子发泄种种不满时,并没有将事情本身的过错讲清楚,孩子糊里糊涂挨了打还不知原因何在,敌对情绪一旦产生,前功尽弃。

同类推荐
  • 素心佛餐:最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素心佛餐:最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有一种心灵修行在日常的一日三餐中,圣雄甘地唯一的生活方式,智者,因斯坦最终的生命境界,最适宜21世纪环保法则的健康法则和人生法则,最博大深刻的佛教文化在最简单易行的佛餐方式中
  • 健康饮食小百科

    健康饮食小百科

    本书内容丰富,从饮食保健到营养分析,从烹饪方法到健康饮品,从食物宜忌到食物搭配等生活细节上关注健康、了解健康。20种地方风味食品的制作及其营养分析,280组图片为您介绍如何科学的挑选食材,让您在健康饮食的同时获得更多的日常生活必要的信息。
  • 骨质疏松症营养康复食谱

    骨质疏松症营养康复食谱

    本书首先总体介绍国人的饮食营养知识,然后介绍骨质疏松疾病基础和营养康复知识,以数十道配餐,提供科学实用的营养康复指导。其中关键配餐均列出原材料、制作方法及食用方式,并精选出12道配餐附有实物彩色照片。
  • 中老年百科全书

    中老年百科全书

    本书针对中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养生保健,合理饮食,体育锻炼,疾病防治等方面做了详尽讲解,帮助中老年人用一份轻松愉快的心情和健康的体魄延年益寿,安度晚年。
  • 肝炎百问百答

    肝炎百问百答

    本书以问答的形式介绍了肝脏的主要功能、引起肝炎的病毒种类、病毒性肝炎的分类、肝炎的传播途径、肝炎的治疗方法等。
热门推荐
  • 仙界传奇

    仙界传奇

    一个一心只想做一个小神仙逍遥自在的穿越者小泰,与蓬莱仙境中年轻一辈里堪称天下第一的女子林晓寒相识相爱。为了林晓寒,他技压群仙、他官居显赫,他想站在巅峰与林晓寒终其一生,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看仙界人间,千百年后,处处留下关于他的无尽传说。
  • 丹镜记

    丹镜记

    天下奇镜,符镜、阵镜、画镜……举形升虚入天镜,谓之天仙;死后蜕魂入鬼镜,谓之鬼仙;十二岁的少年,曾经以盗墓为业的父亲给了他一面丹镜,一把名剑,为寻找失传的修行方法,少年踏上去往遥远东方的道路。
  • 都市千金修仙传

    都市千金修仙传

    她,前世习惯冷漠,今世原本以为就这样了,没想到,老头将她送到修仙界。十年,她能成长多少?回到现代的她还能继续修行吗?
  • 穿越成为嫡女

    穿越成为嫡女

    现代公司高管穿越成为杨家嫡女,面对没有网络,没有方便交通,甚至没有姨妈巾的朝代,竟然还要学一些自己从没有接触过的事情。天啊!竟然还要接受丈夫娶小妾,好吧!我是嫡女,我爹娶多少都无所谓,我是嫡女,我学什么都无所谓,我都妥协了,为什么还要我嫁给一个有那么多小妾的王爷啊。长的好看就可以嚣张吗?
  • 外挂修仙

    外挂修仙

    来,天才,这是我的外挂。怕了?不不不,不用下跪。磕头也没用。我要的是钱!钱你知道吗?!------------------------
  • 我在最好的时光等你

    我在最好的时光等你

    “啊~陆安凉我要给你生猴子”“……”“杜森森,你给我滚粗去”杜森森本着不作死就不会死的精神屁颠屁颠的凑到陆大男神的身边,狗腿的为他端水扇风。“阿凉啊,你看咋们都是单身狗,要不就凑一对吧!”“杜森森,你偶像剧看多了吗?把你的狗爪子撒开……”“憋说话!吻我”“……”谁叫他是个宠妻奴,认栽吧!
  • 快乐心灵的小小说(青少年快乐阅读系列)

    快乐心灵的小小说(青少年快乐阅读系列)

    小小说与短篇小说相比,它的篇幅更短,故事更简单,它多取材于生活的一瞬间、一插曲、一场景、一镜头,反映人物在一件事或一个场景中的片断行动,勾勒出人物精神面貌。短小的篇章以文质兼美和“感动”为选文标准,为青少年读者提供精美的阅读大餐,从中领悟生活的智慧与真谛。
  • 中华上下五千年(2)

    中华上下五千年(2)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按照古代的传统说法,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现在,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期间流传有许多的神话,历史故事等。故有书《中华上下五千年》。
  • 我的蛟龙系统

    我的蛟龙系统

    蛟龙,有角无足即为蛟。蛟可化龙,可化龙之前必将一路坎坷。谭双江:“哎呀,今天是吃九转金丹好呢还是吃人参果好呢?对了,我今天吃烤鸭好了,哎呀,人间美味……”当然,这是化龙后。化龙前……自己看去!
  • 神秘黑石之巅峰神王传

    神秘黑石之巅峰神王传

    新书《帝霸天皇之武道苍冥》已经发布!求收藏、推荐!两本书会同时更新!一块神秘黑石成就了少年的不凡.因为一个女孩的话他走上了修真的路.因为一个女孩的离开他立志变强.他以天逆命走上修真路,对抗上天,看他以不凡的资质,不好的命数,如何一步步登上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