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流域中游、秦岭大巴山余脉的襄阳,贯通南北、承启东西的地理位置,自古即为交通要辏,有七省通衢的美誉。襄阳因地处襄水之阳而得名,素有铁打的襄阳、华夏第一城池、兵家必争之地的称号。楚为北津戌至今已有2800多年历史,历代为经济军事要地。汉水穿城而过,分出南北两岸的襄阳、樊城,隔江相望。两城历史上都是军事与商业重镇。新中国成立以后两城合二为一,分设襄城、樊城两区,称为襄樊市。
要地鸟瞰
地处我国汉江中游,中部湖北省西北部的襄阳市位于北纬31°14′-32°37′,东经110°45′-113°43′,总面积1.97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563平方公里,其中襄阳古城面积2.4平方公里;现辖三县、三县级市、三城区以及两个开发区,全市约有六百万人口;在湖北,是仅次于武汉的第二大城市。《读史方舆纪要》称:“襄阳上流门户,北通汝洛,西带秦蜀,南遮湖广,东瞰吴越。”“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战略地位在古襄阳的体现。襄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全面实施,国家加快了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步伐,如今的襄阳各种优势日益凸显,生机勃勃,蕴藏无限商机,中外客商更热衷于来襄阳投资建设了。
风云变幻
襄阳市东西两面分别为桐柏山——大洪山和秦岭——大巴山所阻隔,汉江中游从西北穿过襄阳往南注入长江,唐白河则从襄阳东北的南阳盆地注入汉江。为“挟大江以为池,而崇山以为固……南极湖湘,北控关洛,独霸汉上。”占据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是我国古代军事地理格局中,九大战略要地中的一个。
历史上许多战斗就发生在襄阳:刘表击毙孙坚于风林关,关羽水淹七军,关羽攻樊城中毒箭,“刮骨疗毒”就是后话了;前秦苻坚为灭东晋,令苻丕率领17万大军攻襄阳;镇守襄阳的萧衍,后反齐称帝,史称梁武帝;宋朝岳飞抗金,收复失地襄阳;李曾伯抗蒙收复襄阳;宋元大战于襄阳长达五年;明末李自成破襄阳建大顺政权,同时代起义的张献忠也攻破过襄阳,火烧襄阳王府和古迹昭明台;清朝时,白莲教从襄阳地区起事,后四川响应,终失败;抗战时,张自忠将军在日军进攻襄阳后,牺牲于此。
兵家必争
历史上,襄阳的军事战略重要性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方面,动乱时期作为割据叛乱的中心的襄阳:如安史之乱后,襄阳成为李璘、梁崇义等人起兵割据的中心。另一方面,是作为南北方政权谋求统一的基地的襄阳:如宋元战争,蒙元花费39年时间攻下襄阳之后随即南宋灭亡。故有“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何言乎重在襄阳也?夫襄阳者,天下之腰膂也。中原有之,可以并东南。东南得之,亦可以图西北者也。故曰重在襄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