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194400000032

第32章 文学现象研究(六)(1)

去创新,但别忘了回到内心

岳雯

卡尔维诺在《新千年文学备忘录》里说,“过去的这一千年是西方现代语言与文学发生与发展的一千年,现代文学充分利用了现代语言的表述功能、认知功能和幻想功能。这一千年也是书籍的时代,书籍在这个时代形成了我们大家熟悉的这种形式。这一千年即将结束了,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越来越关心文学与图书在科技与后工业化时代的命运如何。”

卡尔维诺说这话的时候是1985年。现在,历史的指针早已悍然越过2000这一时刻,文学的命运却依然晦暗不明、未见分晓。今天,经过十年发展拥有大众拥趸的网络文学,必然会成为下一站拥有无限创造活力的文学样式之一,正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承认、欢迎、拥抱“新”已经成为这个时代隐含的逻辑。我们如此迷恋“新”,是因为,我们想当然地认为,“新”意味着活力与创造力,意味着乐观的能量,意味着未来我们所期待的一切。“新”被赋予绝对力量的文化逻辑可以追溯至清末民初,到了“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像是一块磁石,使新和旧迅速汇聚成对立的两极。在除旧布新的名义下,“新文学”由此诞生,“新青年”也被认为是疗救古老中国的希望之所在。到了科技时代,计算机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升级换代,使人们对“新”的依赖更是有增无减。年轻人的行为开始成为生活方式的重要来源。一种面向未来的社会正在形成。

在这一文化逻辑的作用下,我们势必要对俨然以新的文学样式的面貌出现的网络文学持乐观的欢迎态度。网络文学当然是新的,因为载体是如此“新”,柔软的纸张渐渐有成为“历史之遗物”的可能,闪着莹莹蓝光的显示屏才是这个时代的象征物。虚拟、互动、狂欢……种种带有绝对性的价值指认给网络文学蒙上了一层“民主”的面纱,于是有人开始宣称新的文学时代的来临。网络文学当然是新的,有人条分缕析了其语言的崭新之处。谁也无法否认,语言是文学的命脉,正如有论者指出的是,在这个方兴未艾的语言格局里,数字、字母都成了这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意、反规范、多变均被视之为“新”的另外一副面孔。

无可否认,网络确实在我的个人生活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在网络上出现的一些文字也曾陪我度过了一些零散的愉快时光。我还记得初遇流潋紫的《后宫——甄嬛传》时的惊喜,也曾如粉丝一般日日在网上苦候更新。甄嬛渴望爱情的心与天下所有女子无二,而她在波诡云谲的后宫步步为营翻手为云覆手雨亦让人惊心动魄,神思不已。辛夷坞也曾是我的心头好。她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写“玉面小飞龙”微微的成长,那些经历、那些情感,有多少是为我们所共有的。2007年我们遭遇“穿越”。一大批现代小女子争先恐后地返回到历史上的某一时刻,用现代眼光洞悉古代风光,用浪漫传奇填满历史血肉。网络文学的“新”有时候的确让人吃惊。譬如,凭空构建一个时空,回避历史现场,发挥天马行空的想像力,这是纯文学不曾预料的。曾经就有朋友向我大力推荐阿越的《新宋》,让我读后慨叹真是一个异数。写作者阿越像一个工匠,他痴迷于一砖一瓦,小心翼翼地在纸上复原一个庞大的北宋帝国,在复原的同时又生出若干支脉,想像历史走向的一种新的可能性。这还不算。网络文学的“新”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比如,你知道什么叫“女尊”文吗?读到锦秋词的《兰陵旧事》,简直令我大吃一惊。在这里,男女两性的性别规约、社会职能甚至包括生理机能统统来了个乾坤大挪移。女性占据了更主动、更强势的地位,男性则要么是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工具要么成为女性的依附品。求新求变,网络文学在这条道路上渐行渐远,路人无数。

这不仅仅是网络文学的命运,纯文学的作家们也在为如何创新绞尽脑汁。创新这件事,已然把中国文学逼到了死角。观察今年的长篇创作,不难看出作家们的苦心孤诣。张翎的《金山》选择了新的题材领域——海外华人的生活史、奋斗史。19世纪后半叶和20世纪初,那些被称作先侨、猪仔华工或者苦力的中国人,除了历史教科书上告诉我们的,我们还知道多少。刘震云则在“新主题”上下了功夫。他的《一句顶一万句》据说是一部关于“寻找”、关于“孤独”的小说。这似乎并不新鲜,刘震云独辟蹊径之处在于把“孤独”坐实到“说话”上,为了写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的孤独”,刘震云找到了让故事自由滑行的方式,从一个人直接过渡到另一个人,从一个故事讲到另一个故事,循环往复,一咏三叹。周梅森写的是“新的事件”。在《梦想与疯狂》里,他迅即对以排山倒海之势扑面而来的资本力量作出了反应,当今股市改革过程中的热点事件都在这本小说里得到了一一展现。在打开自我这条道路上,可能没有人比虹影走得更远了。在成名作《饥饿的女儿》里,她曾这样做过。这一回,在新作《好儿女花》里,虹影继续扩大表达的边界,将一个家庭各种各样隐秘的情感关系和盘托出。由此可以想像,为了不重复他人、不重复自己,作家们付出了多大的心力。

我们的时代像是一个“美丽新世界”。形态各异的“新”从文学世界里奔涌而来,一层层覆盖我们的文学经验,更新我们的文学想像,可是,在我们内心深处,为什么还是如此不满足呢,无论是对于网络文学还是纯文学。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新”面前,选择了背过身去。

最近在读的书,一本是《珍妮的肖像》,美国作家劳伯特·纳珊1940年写的。这似乎是一本关于爱情的小说,关于两个人在时间的荒野里相遇、相爱的故事。低微而辽远的冬夜,穷画家“我”在公园邂逅了一个“不大知道时间”的小女孩珍妮。画家为她画了一张速写,被画店经理看中了,并嘱咐他继续给小女孩画张像。以后,他一次次碰见珍妮,每次她都要长大几岁。画家终于画出了珍妮,跨过残忍的时间的距离。画家最后一次看到珍妮,是在度夏的巴沫河,暴风雨中,珍妮在河里竭力挣扎,画家跳下水去救她,然而抵不过飓风的力量,或者说时间的力量。对于画家而言,整个故事发生在从1938年冬到1939年秋不到一年的时间,而珍妮却已经过完了她的一生。爱情在小说里活过许多次,究竟什么是爱情的本质,每个人都有一个答案,且各各不同。在茫茫不可知的时间背后,《珍妮的肖像》提供给我们的是对爱情单纯的信仰与珍重。

翻着那些泛黄的纸页,我有些疑惑,在文学的疆域,我们真的需要大踏步向前吗?《珍妮的肖像》里的画店老板有这样一套理论,他说,“一个女人总该有点超出时间的气质……她们好像同时属于所有的时代。一种永恒的气质——你在一切名画里,从达汶西到沙赞,都见得到。”文学也是这样的吧。新的东西固然让人眩目,可是如果没有超出时间的气质,没有将它的根须深植入人的内心,那么,一阵阵风吹过,我们依然颗粒无收。文学的全部意义在于使人中正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善用自己的孤独。真诚地生活,忠实于自己的内心体验,把心灵整个浸润在生活所赋予你的一切中,这才是创造吧。当一个时代都在风驰电掣般向前冲的时候,作家可不可以退回来,回到广袤的内心世界,一笔一墨凝定一个灵魂。

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此心安处是吾乡。

不断拓展延伸的文学

王干

文学界面的延伸

文学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以前我们认为这种变化是一种文学的边缘化,但边缘化的描述显然不能说明当前文学的面貌,边缘是相对处于中心而言,而文学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就远离中心,也已经20年了,边缘了20年就不是边缘了,而是一种常态了,所以认为文学在进一步边缘化,这是一种偷懒的说法。边缘本身是一种比喻,并不能说明文学的内涵和外延。

进入21世纪之后媒体的迅速发展和膨胀,造成了媒体的多样性、快捷性和个人性,原先的纸质媒体和电视媒体并驾齐驱的局面被日益发达网络、手机等多媒体瓜分、侵蚀,多媒体的共存造成了信息爆炸,信息堵塞,同时又信息厌倦和信息匮乏。

文学这一农耕时代就出现的特殊载体,它的信息域在宽度上变小,在深度上也难以掘进,文学和读者的触发点在减少,文学以前能够家喻户晓的原因就在于它是前传媒时代的一种准媒体,因而是火炬,是匕首,是投枪,新时期的文学较好地发挥文学的巨大功能,或者说释放了文学所有的功能,但随着媒体的发展,文学慢慢回归到一个应有的地位。

今天文学边缘化的同时,又是文学的参与的无障碍化,以前是少数精英从事的高端行当,如今因为网络的无门槛介入和手机的普及,变得越来越大众化和日常化。博客的火热,在线阅读的火热,说明这些软文学的载体已经日渐取代没有互动的文学单向传媒。博客的最大特点不仅仅是个人情绪的无障碍表达,而是在于它的受众(网民)的介入,跟帖留言是博客的一个重要部分,阅读博客和跟帖正是开放的文学开放的文本一个重要表征。

当时的文学几乎成了众生之门,文学肩负着媒体、娱乐、认知、审美、教化、历史、哲学诸多的功能,文学的作用因此也在特定的历史情状下被放大,尤其在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文学的社会性空前绝后,文学的使命感卓尔超群。也就是说,文学往往在历史的转型时期,特别是有一个相对专制的时代转向相对民主时代的时候,具有超强度辐射力和穿透力,也就是名噪一时的“轰动效应”。这是文学的最高境界,但并不是文学的正常状态。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把文学在一个非常社会的语境下的放大的功能,来作为判断文学在常态社会里的参照系数。

虽然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已有敏锐人士预感文学失去轰动效应,但文学真正失去轰动效应还是在90年代以后,尤其在1994年以后,因为90年代中期媒体的迅速发展,娱乐文化的广为流行,文学慢慢要借助媒体和娱乐来推销自己了(这以前文学是蔑视娱乐和小觑媒体的),作家要出名也要媒体炒作,甚至还要制造点八卦新闻来“装饰”自己了。文学的面貌被还原了,或者说在一个商业社会里、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里,文学回归到一个应有的位置。“边缘论”也就由此产生,当然参照系是以80年代的超级辉煌为依据的。

进入新世纪以后,文学在发生着深刻的裂变,一方面是传统的文学领地在缩小,传统的文学影响力也在受限;另一方面新的文学形式、新的文学的影响又在聚集人气,又在影响新的人群。同时,这新旧两股的潮流也产生了一些碰撞和交叉,围绕文学在网上产生过的一些争论,就是这样有趣而无序的“秀”。在另外一层面上,传统文学的界面已经被突破,文学的延伸正酝酿文学的裂变,这种裂变并不是让文学更加边缘化,而是催生新的文学运动甚至会产生新的文学潮流。

文学的拓展和新变

首先,作家身份发生了变化,原先外延和内涵被拓展,作家和作家队伍比以前更为庞杂和丰富。以前确立作家的身份,寻找作家资源,一个非常可靠的依据就是在当地作家协会注册的人员。因为那个时代的作家基本上是以作家协会为圆心画圆的,也就是说,这些作家的身份也是通过作家协会来进行确认的。当时作家的队伍基本是相对稳定的,而今天作家队伍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一方面是传统组织作家协会依然在发展作家、繁荣文学方面尽心尽力,另一方面随着自由撰稿人的广泛出现,随着网络作家的大批涌现,作家协会已经罩不住这些新的作家新人类,作家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被迫被拓展、重新命名。比如,我们以前有业余作者这个概念,但今天看来这个概念有些多余。“业余”是相对专业而言,而现在专业作家的发展虽然没有被禁止,但发展的前景不可乐观,也不被政府提倡。更重要的是,“业余作者”这个概念,原先是作为作家的候补力量和基础力量出现的,也就是说作家和“作者”是有区别的,中间的距离有时候是不容易逾越的。有人写了一辈子文学,也可能没有获得作家这样的称号,从作者到作家的提升是必须达到某种标准,是必须得到某种机构确认的。但今天,作者几乎成为著作权人的代名词,写作者都可能被称为作家,网络作家业好,“80后”也好,原先的业余的非专业作家的内涵剥离殆尽。今天作家从原先的社会身份已经转化为一个社会职业,作家,多指靠写作生存的人。很多草根,在一夜之间就成为作家。作家原先被钦定的光环消失了,但作家的人数和社会影响反而在发散。我们已经很难认为专业作家是文学创作的惟一主流力量了,至少在图书出版方面传统作家和非专业作家相比,非作协系统的作家在文学市场上的份额要强于所谓的专业作家。这些新的作家和网络这些新媒体一起成长。

在网上很多有匿名写作者,带着马甲写作也是作者身份变化的一种,光是网名和笔名就完全不一样,笔名大多两个字,而网名常常四个字甚至五六个字,很多网上的匿名写作者在获得广泛认同之后才暴露真实的身份,2008年汶川地震后,流传的那首《孩子,抓紧妈妈的手》,真实的身份很长时间内都以匿名的方式被传播。

第二,文学的载体在延伸、在发展。原先承载文学的载体比较单调,主要集中在文学期刊上。80年代作家的成名之路都是以期刊作为跑道的,今天期刊固然是文学的跑道,但网络、图书、博客、影视也同样成了文学的跑道,在这些新的文学通道上,已经成长了一批文学新人,传统的作家、传统的文学也开始正视这些新的跑道的功能。2006年风云突起的博客写作,不仅让很多的网络文学青年迷恋,同时也聚集了一些知名作家。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以后,在网上掀起了一股民间诗歌浪潮,通过转帖的方式被人们迅速传播,继天安门诗歌运动之后又一次震撼民心、表达民意的诗歌运动,让沉寂多年的诗歌在一夜之间复苏。这比我们的诗人和诗歌刊物去呼吁拯救诗歌要有效的多。还有开始在国外流行在国内也渐渐兴起的手机小说,通过手机这一更快捷、更方便的载体来传递小说,谢望新的手机小说《中国式燃烧》虽然只是尝试,但表明传统的作家也开始对新的文学载体的运用。

同类推荐
  • 遥望一片星空:品味西方文学经典

    遥望一片星空:品味西方文学经典

    本书选择了20部西方文学名著,以时间为脉络,与读者分享故事情节,同时抓住每部作品的精髓,评述巨孹们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要揭示的内涵,揭示了隐藏在作者背后的秘闻趣事。
  • 母心,佛心

    母心,佛心

    琦君留给世人40多本散文和小说。“三更有梦书当枕,梦痕犹存,橘红点点,桂花雨歇灯花落;千里怀人月在峰,七月哀伤,烟愁漫漫,母心天空琴心连。”这是灵堂两侧的挽联,巧妙嵌进了琦君最重要的多部作品名称,她朴素却温婉的文章,沁人心脾,感动过几代的中文读者。在琦君笔下,平凡的事物具有不平凡的意义。本书中,她娓娓叙说母亲的言行与生活点滴,更以悲悯有情之笔写世间万物,不论一草一木、一言一行,深刻动人,而脍炙人口的怀旧记忆篇章,更洋溢醇厚的人情之美。本书分为“护生篇”“怀旧篇”“生活篇”“随感篇”四辑,篇篇情真语切,意蕴深长。幽默处,令人会心。悲悯处,哀而不伤。
  • 外国文学评介丛书-狄更斯

    外国文学评介丛书-狄更斯

    本套丛书用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形式向读者系统地介绍从古至今世界各国著名的文学作家和他们的优秀代表作品。这套丛书将引导青年朋友去漫游一番那绚丽多彩、浩瀚无边的文学世界——从古希腊的神话王国到中世纪的骑士、城堡;从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到五光十色的繁华都市;从奔腾喧嚣的河流、海洋到恬静幽美的峡谷、森林、农舍、田庄…它将冲破多年来极左路线对文学领域的禁锢和封锁,丰富青年朋友的精神生活,为青年朋友打开一扇又一扇世界文学之窗,让读者花费不多的时间就能游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浏览各国人民今天、昨天、前天直至遥远的过去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去体会他们的劳动、爱情、幸福、欢乐以及痛苦、忧伤、斗争、希望…
  • 解密中国大案叁

    解密中国大案叁

    丁一鹤用纪实文学的方式记录中国法制进程的一些片段,本书所展示的案件都在北京和全国产生过一定影响,有的案情也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为广大读者所知。但与其他媒体报道不同的是,本书的内容全部来自丁一鹤对案件当事人的亲自采访和他所接触的相关案卷。而且是对案件鲜为人知的内幕进行原汁原味的展示和披露。因为作者的采访和掌握的资料是一手的、真实的、独家的,所以本书对于案件的报道是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而且大多内容是读者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本书除了重点展示北京法院审理的“中国人肉搜索第一案”之外,还对“中国房号诈骗第一案”、“北京大学博士驱逐岳母案”等轰动全国的大要案进行了解读。
  • 思潮与文体:20世纪末小说观察

    思潮与文体:20世纪末小说观察

    雷达,曾先后在全国文联、新华社、《文艺报》社做编辑,担任过《中国作家杂志副主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兼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小说学会常务副会长等职,并兼任母校兰州大学博士生导师。这是其所著的一部关于中国当代小说文学评论的文集,由“世纪交响”、“长篇平台”、“绿野美卉”、“文坛撷英”。
热门推荐
  • 衡曲麈谭

    衡曲麈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末世重生:女王陛下万岁

    末世重生:女王陛下万岁

    新世纪30年,旧历2036年,末世第一安全区区长唐果去世,享年40岁。全国人民为其默哀,所有安全区旗帜皆降落。她的死,载入了末世历史中,堪称末世之后发生的最大的一起事件,短短一天希望安全区内发生了五起暴动。
  • 做人为官治事养心

    做人为官治事养心

    本书是一本关于党员干部道德修养的书。从做人、为官、治事、养心、管理等方面,讲述了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干部。笔者把有境界、会自省、怀敬畏三方面归结为做人的第一等学问,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话有谱、交友有道等三个方面讲述了经营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简单解释了“官”的含义,然后提出公、忠、廉、能是为官的“大节”,勤、功、恕、和、慎、量是为官的“大体”,提醒为官者要常修为政之德。并以管理为治事之“道”,从管理资源、管理自我、管理大众、管理团队、管理行为等几个方面提出了若干管理原则、策略及其操作办法。详细论述了如何培养好责任心、事业心、包容心、自律心、平常心等“五个心”的问题。
  • 贼与瞎子(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世间态)

    贼与瞎子(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世间态)

    作品讲述了一个奇特的故事:贼突然闯进了瞎子的生活,就像看到一筐现成的果实。瞎子有点儿穷,没关系,就偷他的生活吧。贼悄悄地和他同吃同住,还和他“玩游戏”。越来越不像贼与受害者的关系,倒有点儿像一对父子,原本就相依为命地住在这里。现阶段,“我”正居住在一个非常奇特的地方。VIP制,可不是对每个人都开放的。而“我”自小便频繁出入。只是这一次,留下来的时间会更漫长一些。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蓄精短的发,着朴素的制服;三餐规律,不碰女人;言行举止备受瞩目,因此且得谨慎些;除“我”以外,大家共同拥戴一个老大。他精壮的身体布满疤痕,是最早定居于此的人。一生一世的定居,惟有死亡才能将他带离……
  • 冷妻难逃:邪尊追妻忙

    冷妻难逃:邪尊追妻忙

    她,祭潋幽和伙伴们莫名穿越来到异世,走散的日子里遇见一只妖孽在后紧追不舍。她问“我有什么资本能让堂堂邪尊追着我不放”他回答“你当然有了,我不是你的资本么?”她一如既往的冷漠回道:“滚”说完扭头就要走,某只妖孽见此连忙抓住她的手“想知人意自相寻,只愿深得你心,白首不相离。”……
  • 末世穿越:商女在田园

    末世穿越:商女在田园

    她本是21世纪孤冷傲慢,颜姿倾城,不可一世的贵族千金。却在末世来临时,乘坐时光穿梭器穿梭到了……另一个末世?在那里她无权,无势,无地位。只有她的不甘,她的执念。日月如梭,山转石移。且看她如何素手翻云,逆改天命,一统天下。天下于她,不过囊中之物罢矣!
  • 雪隐月人歌

    雪隐月人歌

    雪霁月未隐,何起离人歌。一场逐戮大会,打破莫隐九州三年的宁静生活,也打破了她对过往的那层膈膜和封印。相逢乐正澌,被逼相认母子。中州商会遇险,幸有友助力,得逃魔爪。五莲城闻密,扬帆渡海,前往西极。西极有奇遇。云梦大泽,青鸾后裔,丹师隐居。卜女青芷巧设计,双洛布局,母子演戏。洛夕染持丹押重宝,请君入瓮,即墨清入局。故友重逢,新友相遇,有惊无险,一路北行。归墟之下,海眼之底。万般皆是命,半点尽由天。宿命的瞩目,让姐妹站到对立的两极。妖王登极,天兆突变。云层之上,天界之窥。赤凤来迎,重返凌霄。道破身世,有祝从东起。是否所有哀痛和不幸,终将再临?莫隐再无叹息,只持剑而立。“我,誓与上天,斗个生死。”
  • 美人如将

    美人如将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诱爱成瘾

    诱爱成瘾

    十年前,她为父还债逼不得已嫁给他。十年后,她直接被这自称是她前夫的人堵在了房门口:“感情这东西,睡着睡着就有了。”她只想带着孩子过最平静简单的生活,这个极具危险的男人却步步紧逼,强取豪夺。安澜并不知道,从一开始,他就处心积虑的设下陷阱,等着她一步一步上钩。
  • 魔法课

    魔法课

    《魔法课*慕容思炫侦探推理训练营之》是一本为中学生量身定做的推理小说谜题,书中收录了慕容思炫所经历的五宗奇案:悲情家族、电梯里的“活尸”、魔法奇迹之穿透、魔法奇迹之移位、魔法奇迹之消失。每个案件之前都有一堂“魔法课”。因为,在小说中,会出现数个大型“消失”魔术,每一个都精彩绝伦,只有具备超强实力的侦探才能逐一破解。在案件开始前,作者先把所有“消失”魔术的原理告诉大家,使读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记忆力,紧记这些原理,并且在破解魔术的过程中,高度集中,观察每一个细节,最后利用这些原理破解所有魔术。让孩子们通过阅读和分析,破解一个又一个谜题。